书城童书细说万事由来
13816800000037

第37章 政治军事篇(6)

沙盘,是在军事上为了研究地形、敌情、作战方案,组织协同作战或实施训练,根据地形图或实地地形,按一定的比例用泥沙、兵棋等堆制成的模型。它在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公元32年,占据陇西的隗嚣,联合割据四川的公孙述,兴兵造反。汉光武帝刘秀欲出兵征讨,急召部将马援商讨进兵方略。马援在投奔刘秀之前曾依附隗嚣,对陇西一带的地理环境较为熟悉。在商讨战略时,他用米堆成一个与陇西一带实地地形相似的模型。马援手指模型,从战术上作了详细的分析,为光武帝制订作战方案提供了依据。这就是世界军事上最早的沙盘推演。

手榴弹的由来

手榴弹是用来投掷的小型炸弹,是现代战争中在迫近白刃格斗前使用的有力武器。可是你了解它起源于何地吗?许多人或许根本想不到,手榴弹起源于中国。

我国云南哀牢山的彝族人民,创造出极独特的葫芦飞雷(亦称火药葫芦),就是手榴弹的鼻祖。它是在掏尽籽实的干葫芦里,放入火药和铅块、铁矿石碴或铁锅碎片等物,并在葫芦颈部塞入火草作为引火物。使用葫芦飞雷时,先把葫芦放在网兜中,点燃火草后,马上抛掷出去。等葫芦抛达目标,正好火草燃及火药,从而发生爆炸,使铅块、铁矿石碴、铁锅碎片等四处飞溅。葫芦飞雷杀伤力很大,在战斗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葫芦飞雷分兜抛短颈葫芦飞雷和手投长颈葫芦飞雷,后者即手榴弹的前身。手榴弹在我军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曾成为我军的一种重要装备。

火药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一批炼丹家在炼丹时发现了火药。他们把硝石、硫磺、木炭混合在一起,便制成了威猛的火药。

唐朝初年,医学家孙思邈记下了当时制火药的方法。这是对制造火药方法的最早记录。唐末,火药开始用在军事上。北宋时,火药的应更加广泛,已出现制造火药的作坊。那时用在军事上的火药有爆炸性的火炮和能发出子弹的突火枪,以及世界上最早的运载火器——火箭。元代,火药经过阿拉伯传入欧洲,从而引起了火器的大发展。

火箭的由来

中国人民最先发明了火箭。第一枝火药火箭,诞生于宋代,发明者是士兵唐福。它是在箭上扎一个纸筒,内放火药,尾部引出引火线,点燃后,火药燃烧产生的火药气体,从纸筒后面喷出,利用反作用力推动纸筒前进。在古代火箭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火箭。战场上最先应用的是火箭炮,它能发射力量极大的火箭弹。二次大战后,出现一种可操纵的火箭弹导弹。

举白旗的由来

两军对峙时,战败的一方准备投降,就要打出白旗,战胜的一方则会停止使用武力允许其投降。

在战争中使用白旗起源于远古,但当时白色旗帜代表要求进行谈判先休战,而不表示投降。

当交战的一方打出白旗时,对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谈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进攻活动。持白旗的一方则派出军使、号手、旗手和翻译到对方指挥部说明条件或意图。军使从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谈判期间双方谁也不能向对方发动进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把在战争中打出白旗认为是投降,后来,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标志,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和平鸽的由来

1940年,德国法西斯部队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画派主要代表)坐在桌前,听到远处隆隆的炮火声,心情异常沉重。

“铃——”门铃响了,他急忙跑去开门,原来是满脸伤痕的邻居米什伯伯。毕加索意识到老人一定发生了不幸,连忙请他进屋坐下。老人捧着一只死鸽子,放在桌上,便泣不成声地叙述起来。原来,老人有个孙子,名叫柳辛,他非常喜欢养鸽子。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了。柳辛非常悲痛,对法西斯强盗产生了无比的憎恨。

一天,他正在房顶上放鸽子,几个法西斯强盗冲上楼来。小柳辛看到报仇的机会到了,便勇敢地冲上前去,与强盗们厮打起来。但是,小小的柳辛哪是敌人的对手,强盗们打昏了他,并把他从几层楼高的窗口扔了下去,当时就摔死了。那些鸽子也被强盗们凶残地掐死了。

最后,老人提出画一只鸽子以纪念惨死的小孙子的要求,毕加索一口答应,马上动笔画了起来。他满怀对死者的怀念和对和平的向往,画出了一只展翅翱翔的鸽子。后来,他把这幅鸽子图献给了巴黎世界和平大会。从这以后,鸽子就成了和平的象征。

联合国徽章的由来

联合国是人类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建立的国际组织,其主旨体现在会徽中。

1945年4月,美国战略服务处为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设计了这个徽章。联合国的徽章,是一个以北极为中心,的世界地图投影平面图。地图的陆地为淡蓝色;水域为白色,八条经线延伸至南纬60度,纬线由五个同心圆表示。整个图案由两根交叉的金色橄榄树枝组成的花环相托,象征着世界和平。

用橄榄枝代表和平,起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据《圣经》描写,远古时代,万能的上帝看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心里十分生气,决定发一场大洪水,把人类全部毁掉。上帝认为诺亚是世上惟一的好人,就派使者通知他们一家准备一只方形的大木船,并在各种动物中挑选一对雌雄,带到船上,以逃避灾难。

后来洪水退去。诺亚派乌鸦和鸽子到其他地方探察情况。不久,鸽子衔着一枝橄榄枝飞了回来。这表明洪水已退,幸福的日子来临,诺亚一家便走出船来重新生活。从此,橄榄枝和鸽子就成为和平的象征了。所以,联合国徽章用橄榄枝衬托地球是有良好寓意的,表明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和保卫和平的决心。

由于这个图案较好地体现了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的宗旨,所以1946年12月7日在纽约举行的第一届联合国会议通过决议,将这个图案定为联合国的徽章。

1947年10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联合国的白色徽章置于浅蓝色底旗的正中,作为联合国的旗帜。

美国国旗的由来

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它是在独立战争时期诞生的。

1777年5月,一架马车驶到费城的女裁缝伊丽莎白·罗斯的店铺前,随后,华盛顿走下车,来到店铺中开门见山地问:“罗斯太太,您能为我们做一面国旗吗?”

面对将军的突然造访和要求,罗斯吃惊而又激动地说:“我可以试试……为我们祖国制旗,这对我是很大的荣誉,我将尽力而为。”

罗斯在华盛顿带来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精心剪裁、缝制,做出了美国第一面国旗。这面旗帜由红、白、蓝三色、13道条纹和13颗五角星组成。13道条纹与13颗星代表美国最初独立的13个州。1777年6月14日,大陆会议批准它为美国的正式国旗。

1791年和1792年,佛蒙特州和肯塔基州先后加入了美国联邦。1794年1月13日,国会通过决议,在国旗上增加两颗星和两道条纹以代表这两个州。1818年美国律师兼诗人弗朗西斯·基为美国写了名为《星条旗》的国歌。从此,美国国旗就被称为“星条旗”,成为美国各州团结一致的象征。

随着领土的兼并与融合,后来加入联邦的州越来越多,这些新州都要求在国旗上加进代表它们的星和条纹。面对此种情况,一位国会议员说,如果这样下去,“即使用缅因州森林中最高的松树做旗杆,恐怕长度都不够”。为确保国旗比例,国会在1818年通过决议:条纹仍为13道。每增加一个州,国旗上就增一颗新星,而不增加条纹。到南北战争时,美国国旗上星数已达34颗。1898年,星数增加到45颗,1912年,又增加到48颗。

到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先后加入合众国,美国国旗的星数增加到50颗。

现在,美国国旗的图案是:7道红色条纹,6道白色条纹,50颗白色小星在蔚蓝的底色上排成9行。

肩章的由来

如果人们观察军人的肩章,就能够分辨他们的军衔高低。那么肩章是怎样来的呢?

最早的肩章是由一种薄金属片制作成的,用来防御射来的箭。在古代俄国士兵的军服上,铠甲和锁子甲之间就有这种金属片,用来保护士兵们的双肩。后来肩章又增加了功能,在俄军中作为隶属某一部队的识别记号。而在法国军队使用的肩章,已演变成区别军官和士兵的标志。为了区分军人的身份,1810年之后,肩章开始有了各自的颜色。

1854年,在俄国军队中,军官和将军的制式军服上率先佩戴正规的肩章。此后,世界各国军队逐渐实行肩章,用以表明军衔高低、军兵种的不同。并且士兵的肩章也开始用布料制成。另外,在古代时肩章还可以用来帮助挂住子弹带,后来这一功能就失去了。

大檐帽的由来

现在,军队、武警、公安都佩戴大檐帽,那么其来历是怎样的呢?

古代的骑兵戴高筒军帽,有时还用羽毛或马尾毛加以装饰点缀。高筒军帽虽然美观,可是戴着它干活却很不方便。当时军队给养系统落后,为了备马料,部队要轮流割草,晒干后打捆运走。每当部队干这种活时,就临时给每个骑兵发一种帽檐大、帽筒矮、轻便的帽子。

由于这种帽子的特殊作用,战士们称它为“备马秣帽”,即大檐帽的雏形。后来,随着军服样式的变化,大檐帽就成了常备军帽。

船形帽的由来

随着航空兵的诞生,出现了船形帽。在此之前,飞行员都戴大檐帽。可是大檐帽容易被风吹走,使飞行员的头部冻伤。人们发现这种情况,便想办法予以解决。有关人员考虑到船只利于气流平稳地通过,不易被风吹走,就试制了船形帽。这种帽子效果不错,深受飞行员欢迎,于是就推广开来了。船形帽又叫驾驶员帽。

这种轻便无檐的船形帽,在当时仅作为飞机执行军事任务的一种服饰。到了后来,船形帽演变成一种正式野战帽,与钢盔配合使用。由于它携带方便,所以在陆军、空军以及海军官兵值勤、作战中受到广泛的欢迎。在飞机上,它早已被更安全更实用的飞行帽代替了。

海军帽飘带的由来

海军士兵的帽子后面都缀着两根长短不一的黑色飘带,看起来非常潇洒。海军帽飘带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在1805年,称霸欧洲的拿破仑舰队被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的舰队击败,彻底粉碎了拿破仑进攻英国的念头。

然而,在这次海战中,纳尔逊受重伤死去。英国皇家海军为了悼念这位杰出统帅,在发丧时让全体水兵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表示对他的哀悼。由于纳尔逊将军深得军心,治丧之后,水兵们不愿摘去帽上的黑纱。

为了尊重水兵的意愿,英国海军正式规定海军士兵帽后加缀两条黑色飘带,并从此形成一种习惯。后来,许多国家模仿英国,建立海军时也把英国皇家海军的这一习惯带到自己军队之中。

绿色军装的由来

现在,世界上的军装大多都是绿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发动了对南非布尔人的侵略战争。当时,布尔人的部队人数少,而英军人数多,结果布尔人寡不敌众,经常吃败仗。布尔人决心利用自己熟悉地理的优势将战局扭转过来。

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英军穿的都是红色军装,在森林里显得十分耀眼,行动极易暴露。布尔人由此受到重大启发,立即把自己的军服和枪炮等都涂成草绿色,以便在森林隐蔽和行动。这样一来,布尔人很容易地发现英军,英军却很难发现布尔人。布尔人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发起突然袭击,将英军打得落花流水。

从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队以此为鉴,都把军服的颜色改为绿色(草绿、深绿或黄中偏绿)。有的军装还根据不同作战环境而改变颜色,但主体颜色绿色却保留了下来。

圈阅文件的由来

“圈阅”文件的习惯,是从北宋王安石开始的。

1069年,王安石被皇上封为参知政事,权力相当于宰相。每次阅过文件,他都要在文件上写一个“石”字,表示已阅读完毕。但有时文件多,情况又很急,王安石写的“石”字就不太规范,下面的“口”字干脆画成圆圈。

据史书记载:“他(王安石)作圈多不圆,往往窝扁,又多带过。”因此,王安石笔下的“石”字给别人带来许多麻烦。为了方便,在一次议政会上,王安石声明自己“阅毕”文牍的符号为,一横一撇后加一个圆。事隔不久,他索性去掉横撇仅仅保留了那个圆圈。一时间,其他同僚竟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圆圈便演变成“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