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
13884800000065

第65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典】

《孟子·尽心下》。

【原作】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3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孟子师承子思(孔子的孙子),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所以,他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七篇,即为《孟子》。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强调“民贵君轻”。哲学上主张人性本善,教育上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经济上宣扬“井田制”,对后世影响极大,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故事】

公元前318年,孟子再次来到齐国。

孟子来齐国后,对齐宣王施行仁政充满信心。他利用各种机会向齐宣王宣传“以民为本”的仁政主张。齐宣王也经常召孟子入宫,尊之为长,奉之为师,促膝交谈,聆听教训,对几斟酌,开怀畅饮。

有一次,孟子问齐宣王:“陛下认为,什么是诸侯的宝贝?”

齐宣王讷讷半天,无言以对,最后勉强答道:“珍珠美玉才是诸侯的宝贝。。

齐宣王回答后望着孟子,等待孟子的评论。

孟子理直气壮地对齐宣王说:“诸侯的宝贝有三种:土地、人民、政事。以珍珠美玉为宝者,灾祸必及其身。”

齐宣王听了孟子的回答,脸上露出疑惑的神色。

孟子见状,便循循善诱地对齐宣王说:“在诸侯国中人民最重要,民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治乱,得民心的人便能得到天下,失民心的人便会失去天下。诸侯国君要保证百姓有足够的土地耕种,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居于社会的重要地位,他们的生活富庶了,安定了,则必诚心诚意地拥护和爱戴国君,这样上下齐心,君臣一致,国家则必然强大,社会则必然长治久安。”

齐宣王听了孟子的话,点了点头。孟子趁机又问齐宣王:“一国之内,何为贵?”

齐宣王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道:“自然是君为贵。”

齐宣王回答很坚决,很肯定。孟子摇摇头,笑了笑。

齐宣王被孟子笑愣了,惊奇地反问道:“难道我回答错了吗?依夫子高见,一国之内,何为贵?”

孟子严肃地答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略一停顿,便接着解释说:“一个人得到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致祭,但是水旱灾害仍然发生,那就要改立土谷之神。”

齐宣王问道:“国君怎样才能取得百姓的欢心呢?”

孟子回答说:“百姓所喜好的,国君替他们聚积起来,百姓所厌恶的,国君不要施行。总之,搞好耕种,减轻赋税,使民富足;按时食用,依礼消费,财物使用不尽。国君治天下,使百姓粮食多如水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就会齐心拥护国君。”

齐宣王听了孟子的话,感到茅塞顿开,心中感到非常快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名句就出自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