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年,欧洲又出现一条传闻:普雷斯特·约翰为寻求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曾准备到欧洲与罗马教皇和各国的封建君主会商大计。不幸恰遇到成吉思汗西征,大肆烧杀掳掠,普雷斯特·约翰不幸遇难。许多人对这一传闻将信将疑,更多的人则不相信这条传闻,认为法力无边的普雷斯特·约翰绝不会这样轻易死去。他们继续寻找,希求得满意的答案。14~15世纪,欧洲人特别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相继掀起航海探险热潮,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找普雷斯特·约翰的王国,因此这个时候又出现了许多关于普雷斯特·约翰的传闻和猜测。1520年,葡萄牙人为了排挤阿拉伯人,控制红海商路,急于在埃塞俄比亚找到普雷斯特·约翰的后裔,企图利用信奉同一基督教教友的力量,打击阿拉伯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支探险队经过半年的考察后,在一份报告中声称“看到了普雷斯特·约翰曾经住过的帐篷和宿营地“。但是,在埃塞俄比亚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从来没有听说过普雷斯特·约翰其人其事。因此,他们的发现还缺乏可靠的佐证,无法让人信服。1558年,一位名叫迪雅格·荷曼的葡萄牙探险家,绘制了一幅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普雷斯特·约翰头戴王冠,手持王仗,威武非凡地坐在王位上。人像所处的位置是在红海南岸的陆地,并在旁边注有埃塞俄比亚的字样。显然,荷曼是认为普雷斯特·约翰的王国是在埃塞俄比亚的。然而这仍然是一种主观臆测而已,并没有提出科学的根据。
探险者没有我到普雷斯特·约翰的王国,研究者也没有作出统一的结论。西方学者通过长期研究、考察,大致作出了下列几种结论。
一、埃塞俄比亚说。有学者认为,埃塞俄比亚就是普雷斯特·约翰治理过的国家。理由是:其一,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到15世纪的航海探险家均持此说。其二,“约翰”(John)一字,可能就是埃塞俄比亚皇朝名号“赞”(Zan)的谐音变化。其三,埃塞俄比亚从公元4世纪开始一直尊奉基督教为国教。其四,本世纪初,一位葡萄牙传教士在埃塞俄比亚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一些古代基督教徒用过的宝剑和旗帜,认为这是普雷斯特·约翰时代的文物。后来一些欧洲考古工作者,又在埃塞俄比亚发掘出一个十分豪华壮观的中世纪时代的皇宫遗址,认为这就是普雷斯特·约翰居住过的王宫。但是,这些解释,均显得有些牵强,不能令人信服。
二、东欧说。有学者认为,公元5世纪时,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托利曾因倡导一些新教义而吸引了大批信徒,他们被称为聂斯托利派。而欧洲东部很多地方的基督教徒,实行的就是聂斯托利派宗教礼仪。因此普雷斯特·约翰的王国可能就在东欧某个地区。1250年编年史家琼恩威尔曾宣称,普雷斯特·约翰死于蒙古人对东欧的入侵。1298年,马可波罗也曾提出成吉思汗西征时,曾杀死了一名很有势力和影响的聂斯托利派领袖。有人推测这个被杀死的“领袖”可能就是普雷斯特·约翰,因为这同琼恩威尔的说法是相吻合的。
三、印度说。有学者认为,普雷斯特·约翰自称“统治着三个印度邦国,并扩及整个印度”。他统治的王国很可能就在印度。因此,在新航路开通之后,很多探险家和学者到印度考察,希求寻访到普雷斯特·约翰的踪迹。但在印度的考古发掘和民间传说中,均没有找到这位神秘人物的影子。另外,印度长期流行的是佛教和印度教,基督教是在17世纪以后随着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才传到印度的。这与普雷斯特·约翰信中说印度居民信奉基督教不相符合。因此,“印度说”也难以令人置信。
四、虚构说。有的学者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普雷斯特·约翰其人,关于其人其国的那封来信完全是伪造的。一种意见认为,那封信可能是欧洲某个国家的一些僧侣凭想象编造出来的,其目的可能是想同拜占廷帝国的君主开个大玩笑。另一种意见认为,这封信很可能就是拜占廷帝国的皇帝曼奴依尔本人指使宫中文人编造的。因为这时拜占廷帝国的国势较前有所削弱,而曼奴依尔依然没有放弃保持旧的大国地位的幻想,他仿效查士丁尼,又提出了以君士坦丁堡为基地,恢复统治全世界的罗马帝国的计划。为了恢复东西方的统一,他协助亚历山大三世重登教皇之位,并向教皇提出联合各教会及消灭教会分裂的计划。那封伪造的信,很可能就是他为了实现其政治计划,在外交上施放的一个政治气球,以探测欧洲各国君主的政治态度。此说能否成立,也是值得研究的。
上述种种说法,似乎均有些道理,但又疑窦重重。历史上究竟存在不存在“普雷斯特·约翰”其人其国,这是一桩至今仍无法解开的历史悬案,尚须学界认真考辨。
12.法三亨利四世是“西班牙阴谋”的牺牲品揭谜
亨利四世是法国波旁王朝第一位国王,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原是法国南部那瓦尔的国君,胡格诺教徒的首领。在圣巴托罗缪之夜那场大屠杀中,他作为太后的乘龙快婿和刚刚改宗的天主教徒藏身卢浮宫而幸免于难。尔后,在法国两大教派的战争中,亨利再次改信胡格诺教,成为胡格诺军队的统帅。华洛瓦王朝最后一个国王亨利三世与以吉斯家族为首的极端天主教势力闹翻以后逃出巴黎,与亨利·波旁联合围攻首都。但是亨利三世在军营中被一名修道士刺死,王位传给了亨利·波旁,是为亨利四世。1594年,巴黎人同意他为国王,条件是必须改变信仰。亨利四世又成了天主教徒,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为了巴黎,值得做一次弥撒。”
亨利四世执政后励精图治,1598年颁布南特敕令,承认两种教派信仰自由,并迫使长期干预法国内政的外国军队撤走了。他还加强了国王的专制权力,镇压反叛,大力发展经济。在他统治期间,法国的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有长足发展,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但是,亨利四世始终有一块心病,那就是没有改变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奥地利和佛兰德尔对法国形成的三面包围之势。正当他准备与哈布斯堡王朝决一雌雄之际,也就是在出征前夕的1610年5月14日,他在巴黎街上乘马车兜风时被一个天主教徒刺死,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
亨利四世传奇的一生是同数不清的阴谋交织在一起的,人家暗算他,他也算计别人。与他打过交道的一大批法国显要如科利尼海军上将、吉斯公爵兄弟、亨利三世都先后成了各种阴谋的牺牲品,亨利四世最后也没能逃脱厄运。
由于亨利四世是哈布斯堡王朝不共戴天的仇敌,又是在他出征前夕遇刺身亡的,所以人们纷纷议论亨利四世是所谓“西班牙阴谋”的牺牲品。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指出,从凶手口中始终没有抠出哪怕是一星半点这方面的证据。刺客名叫让·拉瓦利亚克,原是来自安古列姆城的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他自称对亨利四世姑息胡格诺教派极为恼怒,多次求见国王面陈利害均遭拒绝,于是只好诉诸匕首了。后来尽管对凶手进行了多次刑讯,他仍一口咬定没有任何同谋。亨利四世的忏悔神父也一直对拉瓦利亚克进行诱供,临刑前还威胁他说,如果他不供出同谋,他的罪孽便得不到宽恕。可是这个弑君者还是说此事纯系他个人所为,与他人毫不相干。人们认为象拉瓦利亚克这样虔诚的天主教徒临死前说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否得救就全靠这些话是否真实了。
不过也不能单凭凶手的供词就认定是他一个人单干的。有人举出了不少可疑的现象,比如当亨利四世的轿式马车辚辚驶过狭窄的巴黎街道时;前面突然出现几辆四轮马车堵住去路,身材高大、尚武有力的拉瓦利亚克就是这时当头窜出来并顺利得手的,看来有人配合。有些著作干脆把拉瓦利亚克说成是疯子,可这个疯子刺死的偏偏是一个很有作为而是结怨甚多的君主,而且就在他出征打仗前夕得手,这些很难用巧合来解释。
问题还可以继续展开,如果说拉瓦利亚克有同谋,那么同谋又是谁呢?许多有心人经过调查,提出了一些看法。他们认为哈布斯堡王朝策划阴谋的嫌疑最大。他们发现,1610年4月底到6月初期间的西班牙国家档案中的一些重要文件“失窃”了,这些文件无疑同西班牙的劲敌亨利四世之死有关。人们还找到了一个名叫查克林·台斯科曼的女证人提供的材料。她是亨利四世宠爱的德·维尔涅伊侯爵夫人的仆人,她说侯爵夫人与凯觎王位的台彼尔农公爵是这次阴谋的组织者。她还道出这伙阴谋分子一直跟马德里宫廷保持着密切联系。还有一个叫拉德尔加大尉的人也说是西班牙王室策划了刺杀亨利四世的阴谋,还说自己曾把危险告诉了亨利四世,可惜这位生性粗豪的国王没有在意。不过也有人认为台斯科曼的证词不可信,后来女证人也以伪证罪判了终身监禁。至于那位拉德尔加大尉写的回忆录更是有许多信口雌黄的东西。
话又得说回来,鉴于亨利四世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头号仇敌,因此他死于“西班牙阴谋”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何况还有下面的事实可以作为旁证,那就是西班牙宫廷伙同耶稣会经常用阴谋暗杀的手段除掉自己的敌人。
最后,还有一点使人觉得奇怪,即对于这么一次严重的弑君罪行,侦讯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的法国司法机关竟没有弄个水落石出。为什么?有人认为法官们有顾忌,不想抖出真相,并且插科打诨地说是魔鬼唆使拉瓦利亚克干的。法官们为什么不积极查办,有人指出根子在王后玛丽·美第奇身上,因为她已对丈夫不怀好感,甚至可以说盼他早死。原来亨利四世是个十足的好色之徒,当时这个戴王冠的登徒子正在追逐年轻貌美的孔德亲王的王妃沙尔洛达·蒙莫兰西。王后深恐丈夫同自己离婚或一味迷恋亲王夫人,即使是后一种情况,也足以使王后失去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影响。而亨利四世一旦一命归西,玛丽·美第奇就可以替自己九岁的儿子路易十三执政到他成年。因此,当台斯科曼声称掌握了阴谋分子的确凿证据而要求王后接见的节骨眼上,玛丽·美第奇却避而不见,任凭自己的丈夫朝死神径直走去。
亨利四世到底是不是“西班牙阴谋”的牺牲品,480年过去了,至今也没有弄清楚。
13.波旁王朝“路易十七”
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1792年9月22日,国民公会正式废黜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宣布法国为共和国。此后,国王全家被幽禁起来。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因勾结外敌破坏革命的罪行被送上了断头台。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太子夏尔一路易被关进监狱。10月16日,王后亦以通敌罪被处死。当时夏尔一路易只有七八岁,革命政府把他交给巴黎的一个鞋匠、坚定的雅各宾党人西蒙抚养,为的是把“暴君”的儿子教育成一个拥护共和制的有益的社会成员。但是流亡国外的保王党人宣布拥戴西蒙家中的小路易为新国王,尊号为“路易十七”。
1794年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政权,西蒙也被热月党人处死。热月政府担心小路易会被保王党分子劫走。如果这个小孩一出国境,就将会成为流亡贵族集结力量的旗帜,于是把他关进了坦姆普尔监狱。根据监狱的文件记载,可怜的小路易于1795年6月8日瘐死狱中,年仅10岁。如果记载可靠,那么这位连一天国王都未曾当过的“路易十七”陛下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1815年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后,人们多方寻找前太子的遗骨,却无一成功。于是很多人不相信太子真的死了,关于他已遇救的说法从此不胫而走。不久,世上又出现了路易十七,而且不止一两个,据统计前后竟达40个之多!在以后一两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围绕路易十七的生死之谜,一次次的法庭审判和议会辩论、政府声明,以及数以百计的各种著作,数不清的报刊文章纠缠不清,最后还是没有结果。
可以断定,以后不断出现的路易十七大多是冒牌货,因为波旁王朝复辟后,路易十六之弟路易十八即位。如果夏尔一路易还活在人世,那么荣登宝座的人非他莫属,所以许多自称路易十七的人实际上是王位凯觎者,波旁王室当然会不遗余力地予以揭破。不少冒充者也因被查出后锒铛入狱。然而也有一些自称是获救的夏尔一路易的人得到了多方承认,其中最难辨真假的是一个叫卡尔·威廉·纳翁尔多夫的人。
人们认识纳翁尔多夫其人时,他已是柏林的一个钟表匠。1834年他发表了自己的回忆录,叙述了自己的传奇经历。他说自己就是在坦姆普尔监狱里呆过的王太子,当年救他出狱的人把一个洋娃娃放在囚室里,从而蒙过了狱卒。后来他在欧洲各国流浪,1810年找到柏林警察局长,交出了证明他的法国王太子身份的所有文件。普鲁士国王得知此事后,谕示发给他一张名为纳翁尔多夫的身份证。后来法官以假造身世的罪名判他坐牢3年。1833年,纳翁尔多夫辗转来到法国,此时复辟王朝已为七月王朝所取代,但波旁家族重新登基的可能性并未完全排除,一个活着的夏尔一路易在政治上依然是有用的。
于是很多人当时就提供了证明纳翁尔多夫就是路易十七的材料,参加1795年矢折太子验尸的当局代表留下的记录明明白白地写着,死者不是太子。给太子看病的医生和狱卒据说都对人谈过夏尔一路易被人调换之事。还有,纳翁尔多夫1834年抵达巴黎后,路易十六的司法大臣和太子的家庭女教师立刻认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