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代历史未解之谜
14106900000034

第34章 各国历史传说(3)

在恩阿哲尔高原和撒哈拉其他地方的图画中出现的妇女体形,多是臀部肥大的,这引起一种有趣的论说。这种体形叫作女臀过肥,在布西曼族的妇女中很普遍。布西曼族是南非一个棕色皮肤的弱小民族,住在卡拉哈里沙漠中,人口现在减少到只有四五万。根据撤哈拉的图画、旧石器时代欧洲的肥臀雕像和其他资料推测,布西曼族的祖先曾经建立过一个单独的文化主流,遍播非洲各地和西欧的南郡。这一点虽然还没有成为定论,不过他们和恩阿哲尔高原图画中那些民族的关连,是惹人注意的。

现今已确知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可能是15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人属的一种动物)的残骸,已在查德北部发掘出来。非常粗陋的手工制品,叫作磨过的卵石,也在撒哈拉不少地方发现过,显示这个地区在人类初生之期就有人居住了。

旧石器时代较早期,该地人口相当稠密,住民都使用手斧。在各大沙质沙漠里沙丘之间的窄隘中,已发现成千上万件这类手工制品。在撒哈拉沙漠中心处,没有这种原始人的遗骸,但是在阿尔及利亚马斯卡拉附近特尼非奈发掘出一些颚骨,知道他们是属直立人的一种,早在100万年前就在非洲出现了。

其后,这地区的人口较之以前减少,和各大湖的扩展相配合——直到约5000年前,查德湖的面积仍相当广大。像泰尔晤西、塔法萨塞特、底默索伊以及塔曼拉塞特等河流经常有水流通,使该地区保持湿润,植物长得很茂盛。阿哈加、恩阿哲尔高原和提柏斯提区中的高峰处从前的气候类似地中海气候。分析古时的花粉证明,那里长过哈列波松、柏树、雪松、白蜡树、长青栎、朴树、胡桃树、赤杨、爱神木、来母和檄揽等。

大约在这个时期,新石器时代的人开始占据了撒哈拉。从南方来的尼格罗人再向北移,越过了北回归线。从公元前4000年起,他们被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取代。游牧民族赶着大群牛羊沿着河谷迁移。

6.拼凑还原于史前文化

我们可以推测,图画上的生活就是这一时期即撒哈拉还是一片青葱时的写照,因为以草原放牧为生的人们掌握了石刻画艺术。他们以生动的写实风格,把日常生活描画下来——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连环图画,一直留存到今天。

图画中可见到把牛羊赶到牧地去,把小牛拴在屋前的营地等等日常生活情形。直到现在,苏丹牧人还过着这种营地生活。图画中又可见到半圆形的草屋,屋里地面上放着陶器,以及驮牛身上背负的皮制水袋。此外还可见到妇女在梳理头发、围圈拍手跳舞等生动的景象。她们有的一丝不挂,有的只围上一小块缠腰布,有的却穿得整齐华丽,肩上披着兽皮或羽毛披肩,阔大的裤管在脚踝处扎紧。她们的发型特别复杂,很像现代的蓬发装。

男人的工作是成群结队捕猎大象和其他在当时数量颇多的野生猎物。打仗也是男人的一项重要责任。在有些壁画中,可以见到持弓的几堆人互相对峙,争夺一群牲口的情形。他们之中有的只围上小小的缠腰布,头戴小帽,就像现在苏丹干旷草原的富拉尼族人所穿戴的一模一样。另外有些看似是显贯,穿的是华贵的阔袍,戴着有花饰的头巾,有时头巾上还加羽毛。穿着制服的士兵,带备武器,由队长统领,列成队形,这说明当时有一个很进步的阶级组织。

恩阿哲尔高原地区人民,在牧牛期的社会生活实况也可从岩石壁画中看出来。其中一幅画画的是一个营地,前后排列几座小屋,第一座是空的,其他各座都有个女人带着子女坐在门前。这种格局似乎说明,那是个一夫多妻制的社会。第一座屋留给营地主人居住。这些女人毫无疑问要轮流陪主人过夜,她们每人和自己的子女各住一座小屋。这正和现在干旷草原上的富拉尼族人的情形一样。

其他的图形都和草原放牧生活的习惯有关,例如在牛羊群前举行割牛羊喉头的仪式;为病畜驱邪的仪式;以及每年为牲畜举行洗罪的仪式等。

在恩阿哲尔高原虽然进行了不少调查研究,但是在洞穴中找不到任何骸骨,在石刻画附近也找不到一处和牧民有关的墓地。虽然在恩阿哲尔高原附近的阿卡可斯地区中,曾经挖掘出一具用兽皮裹着的干缩婴尸,但至今还不知道他们当时究竟如何处理死尸。婴儿木乃伊是仅见的例子。不过,再向南到艾尔山脉西北一个粘土平原塔拉克,那里也有牧人居住过,他们把尸体抛弃在营地的废物堆里。另有一些尸体则层层叠叠葬在一起,有一个墓地里葬有好几百具尸体,尸骨叠高6英尺多。

牧牛期住民的技艺,已发展到可以在洞穴石壁上绘画出自己周围的大部分野生动物,例如大象、犀牛、河马、各种羚羊、野驴、土琢、狮和鸵鸟等等。有了这些宝贵的动物画像,就可以推想出这些动物所需的生存环境了。

图画中有人划独木舟猎河马,说明有水流不绝的江河。大象平均一天要吃450磅草料,这种巨兽既能在恩阿哲尔高原及其周围地带生活,这就说明那里必曾是草木繁盛的地方。画中给出不少牧畜草原景色,可见到大群驯养的动物,这些动物需要大量植物作饲料,这更说明当时那里必是植物茂盛之区。

牛有两种:有七弦琴形长角的非洲种和有粗厚弓形角的短角种。另有一种是角向下弯的,但可能是用人工使短角牛的角变了形。弓背的瘤牛画中没有出现过。可以断定这种瘤牛在有历史记载以前,还没有从印度传到非洲。

动物的皮毛有许多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同时母牛乳房非常丰满——这两个特征都说明驯养牲口已进入一个很进步的阶段。就图画所见,牛很健康,身上的线条更足以说明牧草茂盛,营养充足。山羊和绵羊在当时畜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并不是占最重要的地位。图画中又见到驯养的狗只。

在洞穴附近一带居留的畜牧民族,留下了不少食物渣滓,与炉灰、陶器碎片、磨石和其他用以磨研谷物的石器、已分解了的家畜排泄物等混杂在一起。洞穴也用作家畜的厩棚。牧人主要吃自养牲口的肉——只发现极少数野生兽骨。恩阿哲尔高原的沉积物中,没有发现过鱼类骨骼,但是在高原上的河流中有人捕鱼。在占内特的沉积物中以及附近的亚得美尔沙漠中,曾发现过鲇鱼骨。在亚得美尔沙漠中心,还发现过鱼网的卵形重锤,中间有一匝沟纹。

放射性碳14检定木炭的结果,证明这个畜牧民族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在撒哈拉居留。从灰堆中检验出的各种各样小东西,可以约略知道这些人的习俗。妇女把鸵鸟蛋壳切割成小圆片,串成项链。这种小圆片多在煮食炉附近发现。又有钻孔用的燧石,还有若干骨制的锥子,表示妇女一边煮食,一边在火旁修补皮制的衣服。她们拥有珍珠、三角形的垂饰以及用赭石色页岩制成的小耳坠,而男人则戴上同样岩石制的手镯作为装饰。

恩阿哲尔高原有些地区盛产这种赭石色页岩。岩质含有不同分量的氧化铁,为画家提供了很多浓淡不同的色彩,从浅红到深红、黄,另有绿色甚至蓝色的页岩。但是没有黑色,因为这地区内没有氧化锰;画中常用高岭土或者瓷土染白色。现已发现页岩制的调色板,上面还沾着残留的赭石色料;调稀颜色用的小石盘,磨研赭石成粉末的小磨石和研杵。研究过这些图画,证明画像有时先用尖利的燧石勾画轮廊。绘画用的是刷子,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清晰的刷痕。

这些牧牛期人民另一方面的艺术才能,又从食物渣滓堆中发现的一个美丽的雕刻品可以看出来。雕像是一头蹲伏着的家畜。在恩阿哲尔高原及其周围的地面上,已经找到一些类似的雕刻品,但谁都不知道它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牧牛期的遗物中找到这类东西,说明那是畜牧民族的作品。这类雕刻品现在已发现好几十个,多数是各种家畜,也有野兔和嵌上神圣宝石的兽头。雕像线条简洁。当时的人还制造工具,又使用一些打磨光滑的石碗。

在新石器时代牧牛期住所的遗址上,发现大量的磨研用的石质工具,再加上数以千计的碎陶片,长久以来使人一直以为这些人是务农为生。但是现在科学家们则抱审慎态度。经过分析的古代花粉中,没有见到人工培育的植物品种,同时昆虫学家研究过以撒哈拉绿洲中种植的植物为食料的昆虫后,证明这些昆虫不属于当地族群,而是在相当晚近时期随同那些植物一起从外地移来的。

植物学家和昆虫学家现在都认为,在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磨研用石质工具,是当年土人作磨碎类似谷物的野草种子之用的。在南部外围地区,游牧民族目前仍旧大量食用这种野草种子。可能稍后期(大约在金属开始出现的时候)在茅利塔尼亚发展成的村落,才真正熟知农耕。

在恩阿哲尔高原以南,艾尔山脉的两侧,现今已干涸的塔法萨塞特河和底默索伊河的宽阔河谷中,有人类聚居地的遗址,当时那里的畜牧民族要捕鱼来补充粮食供应。在这两条古代河流沿岸发现的灶问渣滓堆中,除牛的遗骸外,还有羚羊骨、疣猪牙和豪猪牙、河马门牙碎片等。鱼骨、贻贝和鳄骨也常有发现,尤以沿底默索伊河两岸最多。这条河的源流在艾尔山脉最高的几座大山之中,不是向东而是向西流的。

发现的大量骨制鱼叉连同鱼网用的重锤,说明当时已采用拖拉大网技术捕鱼——这种方法是把网端收拢,然后拖网上岸。那时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撒哈拉地区,大概较为潮湿而多雨,而且潮湿时期也比北方地区长久。在阿哈加山脉以北的地层中,水生动物的化石确实非常罕见。

不论是提姆布克吐区以北的地方,还是茅利塔尼亚提契特——瓦拉塔峭壁处,都可以看到南方的聚居地方密集在一起。横过撒哈拉沙漠中广阔盆地的旅客,一路上可以拾到很多燧石制的箭头。提契特还有100多个新石器时代石建的村落。用石造屋当时并不常见。因此更加可以肯定撒哈拉从前有相当多的人口,特别是在距今6000年至5000年以前那段时期中,人口更稠密。那时距最初绘画水牛的原始居民和后来出现的古怪“圆头”人,已经很久了。

已经发现的工具、骨头、雕刻品、图画等先民遗物,加上运用现代的分析研究技术,对撒哈拉过去的实际情况,虽然还不能彻底了解,但也有了相当的认识。大约4000年前的恩阿哲尔高原壁画中,不再出现河马、犀牛和长颈鹿等动物,正好证明了自然环境慢慢变坏。这些动物和绝了种的野生水牛一样,都不能再生存下去,撒哈拉绝种动物的种类也就日渐增加了。

以后2000年中,牧牛期的民族为了要觅取新的畜牧地,大概赶着牛群羊群渐向南迁移了,中撒哈拉改由养马、驾车的民族移入定居。恩阿哲尔高原的洞穴中,再也没有畜牧人的遗迹了。新住民绘画和雕刻的风格,和前人的截然不同,所以彼此在文化上不可能有过任何接触,更不可能有两族杂处的情形。

公元前1000年,北方一个说哈姆语的民族,到撒哈拉地区定居。今天控制这一地区的柏柏尔人,就是他们的直系后裔。当时虽然属于车马期,住民也会牧牛养羊;他们的牛羊毁坏草原的程度,虽然不如畜牧民族那样过分,但植物恢复茂盛的速度还是不够快。在干涸河床上的水洼越来越少,到了距今2000年前,沙漠的形成已成定局。那些称为沙质沙漠的浩翰沙海已经形成,雨水完全失常,沙漠上留下那些饱受雨水侵蚀的岩石,作了水流曾在该地发挥过威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