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为自己点一盏智慧心灯
14122300000024

第24章 撒下爱的种子

必然得到爱的回报

三国刘备临死,给他儿子刘禅留下遗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时间流逝了1700多年,刘备的警语依然有现实意义。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撒下爱的种子,必然得到爱的回报;播下恶的种子,必然得到恶的果实。这不是一种宿命,这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必然性里所蕴含的偶然性。

一天下午,长春市一劫匪为抢包刺伤一名女大学生,市民李先生见义勇为,追出数百米后抓住了抢包劫匪,当他在众人的帮助下将劫匪制服后,意外地发现,被抢女孩竟是自己的女儿。这叫好人必得好报。

更有离奇的事。沈阳的李先生,凭着自己有几个臭钱,经常在外面拈花惹草的,有时还明目张胆地“欺负”他的女下属。有一天,他听从朋友“意见”,到婚介所里找艳遇,没想到婚介所介绍的女方竟是他在这里当婚托的妻子,夫妻在婚介所见面上演了一幕尴尬剧。这叫害人者终害己。

这两件蹊跷事印证了那句老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按世俗的眼光来看,就含有一种宿命“爱人如爱己,害人如害己”。细思量,实则不然,这种偶然,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在里面的。

长春的李先生见义勇为,救下自己的女儿,这个李先生肯定平时就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思想因素和一贯作风在里面。如果他平时就恪守“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遇到歹徒作恶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惹不起躲得起,那可能会出现救下自己女儿的偶然吗?同理,沈阳的李先生夫妇,一个靠当婚托骗人,一个想找艳遇,这样的丑恶思想长期充斥于他们的头脑,付诸于他们的行动,发生这种尴尬是迟早的事。

博爱者必得人爱,作恶者终害自己。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身凛然正气,有一个博大的胸襟,见恶行该出手时就出手,看到需要帮助的就慷慨帮助,这不仅使社会风气得以净化,也会让你受益匪浅的。反之,如果时时心生恶念,处处为非作歹,败坏了社会风气,就是别人不害你,你也可能会自己给自己出丑,自己作践自己。

一个中年男子在大街上乞讨,他的身边坐着位老人。行人来了一群又去了一群,男子没有乞求到丁点儿爱心的赠与。男子的确遇到了困难,他的父亲——身旁的那位老人患了绝症。这天,男子借了钱带父亲来城里治病,但钱却进了小偷的口袋,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只好行乞。

终于,一位异乡青年递给了男子二十元钱。男子很感谢,说十元就够了,两个人回家的船费只要九块八。由于男子固执,青年只好收回十元。刚要离开时,男子从脚下的一个破旧的布袋里拿出十多张烙饼回报青年。推来推去,最后青年只好收下了七张烙饼。

因为回乡的列车夜间才有,青年决定在候车大厅找一张长椅先睡一觉。睡梦中,地震发生了……

八天过去了,在候车大厅的废墟里没找到一位有半点儿抢救希望的人。可就在第九天,一丝声音从废墟里传了出来。当挖开废墟时,人们愣住了,那人嘴里还咬着最后半块烙饼,他的嘴上长满了水泡。他就是那位给人爱心得到七张烙饼的异乡青年,正是这张烙饼延续了他的生命。

行善是有善报的。当然,行善是一种高尚的美德,真正的行善者,在行善时决不会想着要得到多大的回报。其实,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让恶人成为恶人,是对恶人的最大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