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自古就与会师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公元554年,北魏丞相宇文泰、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师西巡,两度在此会师,因而得名。然而当历史走过1382年之后。红军三大主力再度拥抱在了这座山城之中。当时率部打下这座小城的红十五军团骑兵团政委夏云飞,在晚年的回忆中说:“那天夜晚,我们搭了舞台,点燃了汽灯,隆重召开了会师大会。军团长徐海东同志致了欢迎词,我们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听了朱德总司令等首长的讲话,观看了宣传队编演的文艺节目,气氛十分热烈。”而第一个带队入城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的红四方面军直属纵队司令员杜义德则说:“当时,同志们笑啊。跳啊,手拉手地跳起圈圈来,争抢着挑挑子、扛枪、背背包。我完全被这种气氛感动了,把对方的一个小战士抱起来,转了好几个圈,然后把他放上我的马背。部队像决了口的洪水,浩浩荡荡向会宁城涌去……”
从这里走到延安。成为开国元帅的聂荣臻说:“我们看到四方面军的同志都穿着单衣,就为他们每人操办了一件棉衣。当时,一下子要搞那么多棉衣,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没有办法,只好劝说一些商人,让他们把运往新疆的棉花和皮毛留下,我们打了收条。十五军团骑兵团团长韦杰,看到朱德骑的马比较瘦弱,就选了两匹上好的马,送给了总司令。”
从会师园出来,在晚霞中遥想当年的长征,当年的会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都在长征中经过这座小城,在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9位元帅在这里留下过战斗的足迹,还有徐海东、王树声等8位大将,杨成武、肖克等46位上将以及127位中将和1000余位少将,都和会宁的那次会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会宁,你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记得曾经做过肖华将军秘书的长征专家,著名军旅作家李镜将军在红军长征胜利65周年时,曾作过一篇《重读会宁》的文章,现抄录如下,再次让我们一起解读会宁会师的意义。
多数人知道会宁这个地方,是由于它在长征中的特殊地位——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由此画上了句号。会宁便成了某段重要历史的见证。
在此之前,使甘肃中部这个偏僻小县出名的是它的贫穷。“陇中苦瘠甲天下”,说的就是会宁。干旱是会宁贫瘠的根源,一进入会宁,满眼满目都是枯黄,空气干得呛人。走进会宁,看着眼前的景物,能让人自然联想到陕北的黄土塬。联想到黄土飞扬的山峁间热火朝天敲打腰鼓的汉子,那个场面,如今屡屡出现在电视镜头中,已经成为张扬黄土高原活力的经典画面。而这种活力,常因喜庆而产生。会宁和陕北,都是养育过中国革命的地方。65年前,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红色跋涉者会师会宁,欢庆的场面空前:放炮,敲锣,打鼓,跳舞,杀猪,宰羊,喊口号,大人笑。娃娃跳……
城里城外。喜气洋洋。
在会宁县长征纪念馆的文物陈列室里,我看到了一张发黄的毛边纸,那是一份会师时的连队通知,上面用毛笔写着:早上分粮,每人5斤,上午开会,下午分袜子,晚上煮饭吃。
又是吃的又是穿的,红军长征两年,少有的奢侈。
红军会师在一个虽然贫瘠却不缺慷慨的地方。
将三个方面军的会师地选在会宁的人是毛泽东。毛泽东早在一年前即已率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据说,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合后的北上途中,周恩来在保安问毛泽东:三军在何地会师为好?毛泽东笑一笑说:得选个好地方。去年和张国焘在两河口会合,那地名就不好,两河口——结果刚合到一起的红军又分成两股了。毛泽东伏在地图上看了一阵,用手指着会宁说:这地方好,会而宁之,此地吉利。
这话是从讲解员口里听来的。女讲解员介绍这一段时,神清气定。言之凿凿,真若其身在其境。此说虽未能考证,却也与毛泽东的机智与幽默相符。宁信其有,不愿其无。
会宁人因自己的故乡负载过革命之轭而自豪。
这自豪感让人感到了一种被称之为神圣的东西。
将这种神圣感传递给你的,不只是那个热情的女讲解员。在小小的会宁城,这种感觉随处可触:著名的“会师楼”其实是会宁的西门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算来也有四五百年。66年前,三个方面军就是在这座城楼下会师的。类似的城门楼在旧时的中国比比皆是,造型也大同小异。只因为此时城楼上依然飘舞着当年三个方面军的军旗,你便随着那旗走向了历史深处,这座城楼也注入了丰富的内容,你不由不对它产生敬仰之情。会宁县有座祭孔的文庙,三军会师举行联欢会,军队和老百姓里三层外三层,把大成殿围得密密匝匝,听朱德总司令讲话。如今,你站在空荡荡的大殿里,看着墙上那些仿照当年贴的标语,看着长供桌上方悬挂的煤油灯,仍然感触到当时的昂然气象。前些年,会师楼和会师联欢会旧址大成殿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于红军曾在这里驻足,贫瘠的会宁有了自己的亮点。除了历史留下的遗址遗物,会宁人还在用自己的智慧强化着属于这块土地的光荣,努力延伸着历史的内涵。在文庙大成殿红军会师联欢会旧址前面的空场上,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纪念塔,此塔建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亲题塔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整座塔由3座塔合抱而成,傲然耸立,直插云端,象征会师的红军三大主力团结无间,所向无敌。如今,会师纪念塔和会师楼都成了会宁县的标志性建筑。在纪念碑的北边,是会师碑林,地处偏僻的会宁人竟然征集到了百余位国家领导人、将帅及名人亲笔书写的碑刻,组成了蔚为壮观的碑刻长廊。县城东南的桃花山,山势挺拔,有树有草,是会宁的一处风景。199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县里筹建了长征胜利景园。景园结构严谨,布局机巧,沿红军的长征路线,按一定比例微缩,依山造景,将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的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地点一一再现于此。在静静的景园里,走过瑞金白塔,遵义会址、泸定桥、腊子口、甘孜会师遗址……延安宝塔。你会感到自己的灵魂经过了一遍过滤。
贫瘠的会宁钟情于自己的历史,是一种情结。
钟情决非沉湎。会宁的一位副县长告诉我,红军带给会宁的财富是丰厚的,它不是钱财,是精神,是一种催人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
副县长说到这里,递给我一份材料。几行数字入眼,让人血沸心热:“十年动乱”后,恢复高考以来”50多万人的会宁输送到大专院校的学生2万多人,除台湾省外,全国各地均有会宁学子;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有500多人,仅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区就有240多人……会宁因此被称为西北状元县。
看完这份材料,我又想到了一部表现会宁人的电视片。有一个镜头十分感人:一位中年妇女背着一大捆麦草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上吃力地走着,步履蹒跚。主持人介绍说,她的大儿子正在北京上大学,小儿子在上中学,主持人问:大的靠你供,小的还供吗?女人说:供。主持人又问:你不怕自己挺不下来吗?女人说:怕也没用,路总得往前走。说罢,又背着如山的麦草,移动在土黄的山路上。
据我所知,这镜头模糊了不少人的眼睛。
离开会宁,我的眼前,三军会师楼、长征胜利景园、副县长给我的那一串数字以及山路上那位负重前行的妇女,历史,现实,不断交替出现着。我想,这该是个合理的嫁接……
有着那分对光荣历史的珍重,有着那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有着那分坚韧,有着那分执着,处于西部大开发中的会宁一定能走出自己的风采。
就在我要结束这部作品时,新华社发了一则电讯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兰州军区,将从今年9月起在会宁县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
同时,会宁县新建的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也将在9月20日竣工,这是目前国内最大、也是唯一全面反映长征历史的纪念馆。
报道还说。为扩大纪念活动的影响,发展会宁的红色旅游事业,此次庆祝活动将持续一个月。9月下旬,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和上海东方卫视受邀将来会宁慰问演出,“2006中国·会宁红色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也在同期举行。10月10日,省委省政府和兰州军区将在会宁召开隆重的纪念大会,并举行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开馆仪式。
报道预计。在这次纪念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将是新建的国家红色旅游景点“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这是会宁县在原红军会师旧址景区的基础上改扩建的重点工程。总投资3946万元,其中各地捐资501万元。纪念馆为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半地下式框架结构建筑,面积达3310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馆内陈展以“红军长征胜利”为主题,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与传统布展方式相结合,再现“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抢渡大渡河”等红军长征历程。同时还展出相关的雕塑、图片、电文、题词等400多幅、文物3300多件。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景区内,还恢复了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的总指挥部、红军大学、红军演讲台等几处旧址;邓小平亲笔题名的会师纪念塔也已修葺完工:将帅碑林目前已征集到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等将军的题词30多幅……
10月,我会再去会宁,感悟长征胜利70周年的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典》(上、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
《中央红军长征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中国工农红军和第一方面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史事日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长征鼓角》.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0年
《星火燎原》(3—10).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6年
《红军长征参考资料》.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
《徐海东纪念文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杨成武.《忆长征》.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1982年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彭德怀.《我的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
伍修权.《回忆与怀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刘英.《在历史的激流中——刘英回忆录》一E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
《刘伯承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
童小鹏.《风雨四十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
萧锋.《长征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年
[美]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
陈伯钧、童小鹏、伍云甫.《红军长征日记》.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刘统.《北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壮丽史诗世纪丰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张国焘.《我的回忆》.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年
《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