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洋生物天地
14236700000009

第9章

一次,人们发现,一只巨大的海象从水里爬上岸,抖擞着湿漉漉的躯体,然后懒洋洋地躺下身来晒太阳。它很警觉,不时眯缝着眼睛环顾四周,以免发生不测。偏偏十分凑巧,远处的蹦出一只白熊,它一路摇摆着,慢慢走着。当它一发现海象,就急忙奔跑过来,在距海象30米的地方停住了脚步。它选择一个较高的地势,准备向海象作试探性的进攻。它先搬起一块大石头向海象砸去,又刨起冰屑向它撒去。此时海象虽然感到阵阵疼痛,却总是尽量克制自己,保持镇静。它慢慢立起上半身,若无其事地缓缓向海边挪动,然后突然起跳,纵身跃进水里,白熊一见,满心欢喜,以为自己初战告捷,便决心乘胜追击,也尾随着跳到水里。白熊首先发难,朝海象猛扑过来,谁知海象早有准备,它刚才的逃脱不过是缓兵之计。它见白熊首先发难,朝自己猛扑过,立即抡起“丈八长矛”——一只大牙,对准来犯者狠狠捅去;白熊对此措手不及,顿时被翻了个筋斗。这下可把这不可一世的北极霸主惹恼了,它腾起前肢再次扑向海象。海象也不甘示弱,瞅准机会又用丈八长矛给了它一下。经过几个回合的厮打,白熊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了,而海象却越战越勇,斗志更加旺盛。它时而把白熊按进水里,时而又松开它,这一擒一纵,使白熊前后受击,只有挨打的份儿,没有还手之力。只见它身上被撕下的绺绺白毛顺水四处漂荡着,受伤的血渍染红了海水,它终于力不可支,奄奄待毙了。于是,海象满怀胜利的喜悦,高高兴兴地离开战场,去寻找远方的伙伴。

海象是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是北极特产,主要生活在北极及北极圈以内,体呈纺锤形,四肢成鳍状,故归鳍脚类;适于水中游泳,后肢又可弯到前方,可以在陆地上步行。平时喜栖于浮冰上,懒洋洋地在岸边或冰上睡觉,但胆子很小,一有风吹草动就飞快入海。它在海里靠强大的獠牙掘起海底的泥沙,以寻求各种贝类等软体动物为食。

海象的外貌异常丑陋,那长长獠牙、充血闪光的眼睛、上唇的厚肉垫上长满粗硬密麻约有10厘米长的胡须,多达400根左右;特别是那对03~09米长的粗长獠牙,看上去很可怕。它在浮冰上走路或者从水中爬上冰上,也是靠这獠牙的帮助。它把庞大的身躯的一半移到冰块,再把牙齿插到冰块里,然后紧缩颈部的肭肉,将身体向前缓缓移动,最后在冰块上站定。

海象上岸后就利用两只前鳍脚行走了,这是为了防止它的獠牙受到过的磨损和伤害。

每年4~5月,海象在水中进行交配或养育。交配一般1~3年一次,经过长达一年的妊娠期,分娩总是极快而顺当的。小海象出生后由母海象带着下水,半个月后就会适应水中生活。海象周身有毛皮,小海象的毛皮呈黑绿色,成年的雌海象呈褐色,雄海象为红褐色或粉红色。

随着年岁的增长,皮毛的色泽渐渐变浅,失去原有的光泽,显得异常粗糙,仿佛枯干的树皮。

海象一般生活在产有软体动物的浅海滩,喜欢几十几百只群居在一起。为了捕食,它们能潜入70~100米左右的深水区,但滞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就得浮出水面,爬上冰块休息。有的壮年海象能够长时间在海中游动,将头部和胸部露出水面仰泳,有时还能在水面站立行走。每年秋季,浅滩开始结有厚厚的冰层,海象就得迁往远处的广阔水域生活。目前全世界约有海象15万头左右。一般海象的平均体长为3~5米,体重700~800千克;但世界海洋史的资料曾记载,最大的海象长达20米,体重1500千克,实属罕见。

海獭

海獭是海兽中最小的一种,雄海獭身体只有147米左右,约重45千克,与狗相仿;雌海獭长约139米左右,重33千克。它那小小的脑袋,不大的耳朵。吻端裸出,上唇长着胡须,肥而圆的躯体,形态像鼬,因而专家们把它归入食肉目鼬科。它的前肢裸出并弯曲,尾巴扁平,很长,约占体长的1/4;后肢又扁又阔,从外表上看好像鱼的鳍,可内部却没有鳍的结构,而是由趾骨构成。海獭也有5个趾,第一趾最长,骨头外边包裹着皮膜,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划水桨片。当它们在水中游动时,流线型的身躯像鱼一样起伏运动,身体十分柔软,同时再用两个后肢交换着划水,拖在后边那扁平的尾巴随时起着桨和舵的作用,因些转身穿浪都十分灵活。海獭不仅是潜水和游泳的行家,而且是优秀的跳水运动员。它们常常爬到岸边岩石上,纵身跳入大海,其空中动作非常优美;然后以螺旋形的轨迹悄然入水,简直没有什么水花飞起。若是哪个国家的跳水运动员达到这个水平,那肯定得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满分。

海獭的摄食方式非常巧妙,以海胆、鲍鱼、贻贝、牡蛎等动物为食,有时也吃海藻的芽和行动缓慢的底栖鱼类。牡蛎、海胆等的壳很坚硬,海獭用牙齿是咬不动的,所以它将潜水觅食时找到的食物挟于前肢下带回,在前肢下松驰的皮囊里一次可装下25只海胆,同时拣回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当它浮出水面时,仰游水面,将胸部当饭桌,用短胖的前肢夹住海胆等食物往石头上猛击,待壳破肉出时再吞而食之,吃饱后它把剩余食物和石块放置胸前休息,虽经涛卷浪打而不失落。它可以一连几次潜水,出水后都用同一块石头砸食物,因而被称为巧用工具的动物。它不仅能使用工具,而且还会保存工具反复使用。海獭每天所吃的食物量占它的体重的1/4~1/3,这说明海獭的新陈代谢功能是很强的。

海獭全身披有侧刚毛和绒毛,绒毛致密而柔软,刚毛起着保护绒毛的作用。我们知道,生长在海水里的哺乳动物必须有一种防寒、保暖的机制,因为海水的温度总是低于海兽的体温,而海水的传热比空气的传热要快4倍。有些海兽靠着厚的皮下脂肪保暖,散热很少,如鲸鱼,身上几乎没有毛。海獭的皮下脂肪仅占它体重的18%,与鲸鱼和海豹的脂肪层相比,微不足道,起不到绝缘、保温的作用,因而它“必须”有一层天衣无缝的厚厚的皮毛;同时全身皮毛上不时涂有一层脂肪,以达到滴水不沾的程度。

海獭十分喜爱梳妆打扮,它在饱食之后要花上很多时间用爪子梳理皮毛。梳理时从头至尾,十分仔细,其实这种打扮并非为了漂亮,而是因为毛皮蓬乱污脏之后,如不疏理清洁,就会失去绝缘、保温作用。此外,梳理毛皮时的机械运动还可以刺激皮肤下的皮腺加强脂肪的分泌,使毛皮上保持涂有丰富的脂肪层,以达到既防水又保暖的作用。

海獭是一种高智商动物,善于利用周围的环境条件。海洋潮起潮落,并受海流和海浪的影响,是永远也不会宁静的;而海獭却总是选择有海藻的海区睡觉过夜,它们用海藻缠绕住自己的身体,这样就不会在睡着时被海浪和潮流冲走。

触摸会中毒的海兔

海产贝类是人们重要的美味食品,但因吃贝类而引起中毒的事件各国都有报道。这是因为有些贝类是有毒的,有些则是因为贝类吃了含有毒素的食物而使自己也成为有毒动物的。

有的贝类即使人接触到它也会引起中毒。

据报道,南太平洋一个岛国上,一位孕妇在海滩上拣了一个海兔,好奇地捧在手里观赏,突然她感到恶心,然后肚子痛,回家后不久就流产了。后来知道这祸首就是海兔。海兔是一种软体动物,属于贝类,但贝壳退化,柔软的峰体外露,且有着美丽的色彩和花纹。体长从几厘米到100厘米,大者重可达2公斤。头部有两对触角,后一对短,有嗅觉作用,前一对较长,状若兔耳,有触觉作用。海兔以海藻为食。其实它本身并不产生毒素,但吃进红藻后把其中含的有毒的氯化物贮存在消化腺中,或送到皮肤分泌的乳状粘液中,散发着令人恶心的气味,人接触到就会产生中毒效应。还有一些毒液贮存在其外套膜中,可进一步对它的敌手产生毒害。

据科学家研究,这种毒液还能杀死癌细胞,经对患肺癌的老鼠注射海兔毒液实验,其寿命比不注射者延长56倍,对患白血病的老鼠也能延长55倍。将来可望由此制成抗癌药。海兔也是名贵的海味珍品,还可作药用,有消炎退热之效。由于海兔离水即烂,渔民常把它腌制成海兔酱。

人吃后引起中毒的贝类还有不少,如大石房蛤、贻贝、牡蛎等。有的引起肠胃中毒,症状是恶心、呕吐、下泻等;有的使皮肤起红斑疹、肿胀、发痒等;还有的引起麻痹,严重者引起失明,约有80%患者最终死亡。有毒的螺类也很多,如东风螺、芋螺。世界上已知有11种芋螺有毒,其中有两种能置人于死地。地纹芋螺就是其中之一。人被芋螺叮伤,先感到剧痛,随后伤口发白、麻木,导致全身不适。据报道,世界上有54起芋螺伤人事件,其中25人死亡。本世纪以来,日本报道过12起地纹芋螺伤人事件,其中7人伤后几小时死亡。

断足之后能再生的螃蟹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一套逃避敌害的策略。其貌不扬的螃蟹,当它们大难临头陷于困境时,便很快地将螯足或步足自行断掉(即自切),借以脱身,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还能再生出新足来。那么螃蟹是如何长出新足的呢?

螃蟹的足在断掉后,约6天之内残留面上就长出一个软的结节。它被包在透明的几丁质囊中,人们叫它肢芽。在以后二三个星期的时间里,肢芽迅速生长并开始分节。它的上皮组织、横纹肌纤维、运动及感觉神经元等也出现了。这以后便进入一个缓慢的生长阶段,一直持续数月之久。最后,在临近蜕皮之时,肢芽又开始迅速生长,分节明显,各节之间的关节生长完成,表面出现了感觉毛和刺,感觉神经嵌入感觉毛,组织生长到此即告完成。蜕皮之后,肢芽脱去几丁质囊,新的足就形成了。

上述情况给人们一个启示:如果从自切面上截断螃蟹的足,它是否还按这个方法再生呢?有人做过实验,将螃蟹足与身体之间的关节切断,观察其再生情况。结果发现,经过这样手术的螃蟹,总是先再生完整的底节,然后再长出肢芽来。这表明,底节的存在是足再生的重要条件。后来人们又发现:在蟹足自切面附近,贮存着极丰富的蛋白质,它们是为足的再生做准备的。

从螃蟹的断足再生现象可以看出,螃蟹再生的结构与功能自成一系,它配合着自切一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增强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使种群能够在漫长而残酷的自然选择下,得到生存和延续。

海洋中会发声的动物

有些哺乳动物,例如大部分齿鲸类,都具有回声定位的功能。海豚能发出持续时间为几十微秒、频率达100千赫以上的短促叫声,这种声音的发生和鼻道中的特殊气室有关。海豚头上的额隆,起着声透镜的作用,把接收的声波变成狭窄的声束,海豚根据水中物体对自己叫声的反射声,判断物体的方位和距离。海豚重复发出的叫声,频率随目标距离的缩小而增高,故可以借助这种声探测而不用视觉或其他感觉,自由地穿过障碍物或捕捉食物等。它的回声定位系统,不但对距离和方向有很好的分辨能力,而且有相当强的识别目标的能力,能判断水中物体的形状和材料。因此,研究海豚的回声定位系统,对发展声呐有重要的意义。多种齿鲸能发出声调变化的声音和叫啸声,其频率变化的范围为1000~10000赫。这种叫声随种类和情绪而异,起着通讯的作用。中国长江中特产的稀有动物白鳍豚,也有声通讯和回声定位的能力。大的须鲸发出的声音,通常在400赫以下,甚至于低达20赫,可能起通讯作用。海豹和海狮类动物在水中也能发出吠声和短促的声脉冲,并有某些声通讯和回声定位的功能。

龙虾列队

西大西洋龙虾迁移时,龙虾不是排成“一”字队列就是以迅速排成螺旋形队形,共同御敌外,列队行走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使迁移更容易。科学家计算出:一只走在领头龙虾尾流中的龙虾,仅受到单独行走时一半的阻力,阻力减少了,力气也就节约下来了,它们当然会走得更快啦!平时,单个龙虾一昼夜只能游100~300米,如果排成“一”字队列,每小时可以走1千米!这和大雁排成“人”字形队列有些相似,只不过大雁利用的是气流,而龙虾利用的是水流。通过龙虾列队行动,科学家不但可以制订出合理的捕捞时间、地点,而且,设计了船队前进时的最佳间距。这样一来,既可节约燃料,又可提高船速。

水母

小鱼碰到了水母的触手,被触手上的“秘密武器”——刺细胞中的刺丝囊射中了。刺细胞为水母等腔肠动物所特有,遍布全身,尤其触手特别多。这些带着暗器的触手四下散开,捕获那些对它好奇的鱼虾。刺丝囊内有一条可以盘成弹簧样的刺丝,外面有个针状扳机。鱼儿碰到这个扳机,刺丝就会“嗖”地一下射出,刺丝中的毒液就会射入鱼儿体内,将它麻醉,成为水母的一顿美餐。

水母刺丝囊中的毒液非常厉害,15厘米长的鱼被它蜇后,很快就会死亡。潜水员都十分小心地避开它,以免被蜇伤。水母家庭中有一种流浪者,这就是僧帽水母,它与其他水母不同,是由许多形态和功能各异的成员集合起来形成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顶端是一个长达20~30厘米的大型浮囊,形状很像和尚的帽子,因而人们称作僧帽水母。浮囊中充满各种气体,鼓鼓的,浮在水面上,如果放掉一部分气体,它就潜入水中,跟潜艇还有些相似呢!僧帽水母的浮囊上还长着一个蓝色的冠,能自动调整方向。当轻柔的海风拂过海面时,那些僧帽便如一只只小帆船在海面航行。有些地方的人就叫它“葡萄牙战舰”。

探寻龟岛

在南美洲西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域中,有一个名叫加拉帕戈斯的群岛。在西班牙语中,加拉帕戈斯是龟的意思,因此群岛又有龟岛之称。有趣的是,岛上的确有千百万只大大小小的龟。有的龟有1米多高,200千克重,人可以骑在龟上,让龟驮着走。看来龟岛真是名副其实呀!

龟岛上的主要植物是仙人掌,仙人掌高达10米,可称为仙人掌树,龟就以仙人掌为主要食物。龟极喜欢喝水,并且一次可以喝很多。

在龟岛上还有一种动物多得不计其数,那就是蜥蜴。蜥蜴是一种爬行动物,它们从来不喝水,而喜欢吃仙人掌。仙人掌多浆、多汁,蜥蜴常常为争夺一块仙人掌而相互打斗。

令人诧异的是,龟岛上还生活着一种动物——企鹅。企鹅是一种生存于寒冷南极的动物,它怎么能在赤道附近生存呢?

科学家们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经过研究发现,每年都有一股寒流经过龟岛,使它干旱(适合仙人掌生长)、凉爽(适合企鹅安家);同时,每年又有一股暖流经过龟岛,使它湿润而温暖。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龟岛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魅力,并吸引了上万名游客来此观光,成千名科学家来此考察。

龟岛真是个令人惊异的小岛啊!

海洋深处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