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洋动物乐园
14237800000006

第6章

一次,一艘军舰正在海上训练。突然一声巨响,水兵们一时不知出了什么事。经仔细检查,原来在船尾侧面的抛锚处有一尾剑鱼刺人船板。眼看着这条剑鱼正在挣脱欲逃,说时迟,那时快,也不知是谁用一根粗大的绳子准确无误地套住了它的尾部,大剑鱼被吊上了甲板。经测量,这尾剑鱼全长5.28米,其中“剑”长就有1.54米。体重为660千克。

有时在海上可以看到这种情景:一群鲨鱼把一头巨鲸围困在中间,它们用锐利的牙齿在鲸身上撕咬,不一会儿鲸鱼就昏迷过去。这时剑鱼也赶来了,用自己的“长剑”在鲸鱼身上左右乱拨,奇怪的是它却一口不吃,看样子它是专门为鲨鱼服务的。剑鱼的这种举动,至今令人捉摸不透。

毒素鱼类

世界海洋有600余种毒素鱼,中国有170余种。一般在肌肉、内脏、皮肤或血液中含有毒素,毒性稳定,不易被加热和胃液破坏。包括两类:

(1)肉毒鱼类。种类繁多,主要有海鳝科、笛鲷科、裸颊鲷科、刺尾鱼科、蛇鲭科等,共300余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域。中国约有30种,产于东海南部和南海。肉毒鱼类的含毒机制甚为复杂,有些鱼类在某些地区是无毒的,但在另一地区却有毒;有的平时并不含毒,而在生殖季节则有毒;有的幼鱼无毒,成体有毒。一般认为该类毒素的形成与摄食习性有关,如植食性肉毒鱼类摄食有毒的藻类,将毒素积存于体内,当它们被肉食性凶猛鱼类捕食后,毒素便转移到肉食性鱼体内。人们误食后就引起中毒。肉毒鱼类的毒素称为“雪卡毒素”。

(2)鲀毒鱼类。分布于温带和热带的海域,少数种类可进入河口,或在生殖时栖于淡水中。以鲀科类的东方鲀属(即河鲀属)为典型代表,其内脏含有剧毒,人畜误食均能致死。东方鲀的含毒量因部位和季节而异,卵巢、肝脏和胆囊有剧毒,肾脏、皮肤和血液(有些种的无毒)次之,精巢和肉一般弱毒或无毒。每年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食用时必须严格除去内脏。

鳄老大是冷血杀手

爬行动物都是冷血动物,在冷血动物中,鳄鱼虽然排行老大,名声却最臭。它的样子长得难看不说,还时不时地偷吃家禽、家畜,甚至吃人,难怪鳄老大被人们说成是最恶毒、阴险的冷血杀手呢!它们为排泄盐分而流的泪水也被认为是假慈悲。鳄老大真的是不懂感情的冷血动物吗?让我们一起飞越五湖四海,去探访一下它们吧!

鳄鱼把家安在热带淡水河、湖的岸边,雄鳄不时地要在自己独占的领地上巡逻。雌鳄喜欢的并不是最大最帅的雄鳄;而是领地最有利于进行日光浴的单身汉。现代人进行日光浴是想把皮肤晒得更有光泽,鳄鱼可不是为了臭美,鳄鱼是冷血动物,为了保持体温,它们必须经常晒太阳。所以,鳄鱼除了夜间呆在水里外,白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岸上做日光浴,远远看上去,活像一群灰绿色的老懒汉。看它们呵欠连连的样子,可别以为是在打瞌睡,其实,它们是在张嘴散热,谁让它们身上没有汗腺呢!

鳄鱼的牙齿

鳄鱼的牙齿像一把把小尖刀,可牙口并不好,没有用来撕碎猎物的犬齿,所以鳄鱼要么把猎物整个吞下去,要么就把猎物撕成一块块小肉团吞掉。每吞下一块肉,它都累得喘上一会儿气。鳄鱼不是不喜欢吃鲜肉,只是嚼不动。于是聪明的鳄鱼就准备了专门的食物贮藏室,就在水下岸边的洞中,等食物放腐了才去用餐。在它的贮藏室中也找到过失踪的人,所以,千万不要去招惹它们,鳄老大可不是好惹的哟!有趣的是,凶狠的尼罗鳄对弱小的鸟类却很友好,凤头麦鸡和矶鹬都和它结成了生死之交。凤头麦鸡为它站岗放哨,矶鹬为它剔牙啄掉皮上寄生虫,当然啦,鳄老大也承担着保护两位朋友的重任呢!

海洋刺毒鱼类

刺毒鱼类全世界共500余种。中国刺毒鱼类约有100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65%。鱼体内具有毒棘和毒腺,可危及人的生命,但其毒液一般不稳定,能被加热和胃液所破坏。大多数海洋刺毒鱼类营底栖生活,潜伏于岩缝、珊瑚礁、藻丛或海滩泥沙中,体色常与周围环境相似。中国海洋刺毒鱼类有两个类群:

(1)软骨鱼类:如虎鲨、角鲨和银鲛等30余种。魟类为主要代表,它们具有含毒腺组织的尾刺,其毒素可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2)硬骨鱼类:如毒鲉、蓝子鱼和刺尾鱼等。以毒鲉类为典型代表,其背鳍、臀鳍和腹鳍的鳍棘大部分含有毒腺组织,分泌的毒素能麻痹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产生剧痛。

巨尾鱼奇特的眼睛

巨尾鱼的眼睛具有望远镜一般的结构。不同的是,这种巨尾鱼的眼框不是向上凸起,而是向前冲出,就好像鱼雷快艇施放鱼雷的两个发射筒。还有一种柄眼鱼,眼睛更为奇特,这种鱼的一对眼长在头部的两侧向外延伸的末端部位,就好像飞机机翼外端生出两只大眼睛。事实上,这种鱼的体形真与飞机差不多,在深海游动起来,就像一架飞翔的小飞机。不同的是,这种鱼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行动起来来回摆动。

深海鱼类奇特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结构,几乎是深海鱼的一个共同生理特征。我们常见的金鱼,不仅颜色非常鲜艳,两只眼睛特别大,而且好玩。深海鱼类的眼睛结构要比金鱼眼丰富多了。一般鱼的眼睛,多生长在头的两侧,而生活在深海中的后口鱼,眼睛却长在头部的背部。从正面看,后口鱼的两只大眼眶,简直就像是竖起来的两只电灯泡。而从上往下看,两只眼睛又像两个大圆圈,占据着头部的“要塞”部位。更有趣的是,这种鱼眼能上下左右活动,其眼球的组织结构和一架望远镜差不多,而且还能自如地调整焦距。还有一种深海盲鱼更为奇特。它与其他鱼不同的是,它的头部特别的大,整个身体就好像蝌蚪一样,而身体则是半透明的;透过薄薄的皮肤,几乎可以清楚地看到鱼的内脏。

深海奇鱼生存秘密

潜水员曾在8000米以下的水层,发现仅18厘米大小的新鱼种。这些十分柔弱的生命,首先要经受起数百个大气压力的考验。就拿人们在7000多米的水下看到的小鱼来说,实际上它要承受700多个大气压力。这就是说,这条小鱼在我们人手指甲那么大小的面积上,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700千克的压力。这些小鱼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呢?

其实深海鱼类为适应环境,它的身体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深海鱼的肌肉和骨骼上。由于深海环境的巨大水压作用,鱼的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纤维组织变得出奇的细密。更有趣的是,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它能使鱼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这就是深海鱼类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压力条件下,也不会被压扁的原因。

鱼类发声

鱼类的声音主要有磨擦声、鱼鳔振动声和游动时产生的流体动力声。许多鱼在咬啮、从岩石上剥下食物、摇动鳍部或摩擦咽部凸起部分时,都发出锉磨声,其主要频率为100~4000赫。大部分鱼类都有特别的肌肉和鳔连接或长在一起。这些肌肉振动时,引起鱼鳔振动而发声。栖息在中国沿海的石首科鱼类都会发声,其群体发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节律。其中,以发声着称的大黄鱼,通常发出短促的敲击声(0.1秒),或连续发出5~10个短促的敲击声,听起来好像击;蟾鱼发出的叫声,基频为200~300赫,持续时间较长(0.5秒),通常称为汽笛声。不同鱼类发出的声音,频谱和波形都不相同,可利用来判断发声的鱼类。蟾鱼和黄鱼的某些叫声和产卵有关,有些则是在求偶、攻击、防御或受惊时发出的。鱼类在游泳中,特别是骤然变速或变向时,也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声波。

鱼类的演化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化石,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根据。

鱼类的化石并不十分丰富,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示出古今各种鱼类发生、发展的过程。

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4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它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鱼类,因为穿了甲胄,它们无疑地不能过游泳生活,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它们是一群不会游泳的鱼类。无颌类的内骨骼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具有软骨骼,像现在我们见到的软骨鱼类鲨鱼和鳐鱼一样。

大量完整的无颌类化石是在泥盆纪找到的,泥盆纪可算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1亿3千万年-1亿6千万年),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庭达到全盛。

在无颌鱼类的基础上,最早的有颌鱼类也发展了。最初的颌是由几个硬骨鳃弓改造过来的。鳃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进化过程中,颌与头部背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效率的进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也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地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

有关脊椎动物颌的发生与进化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进行的胚胎学研究开始的,它揭示了进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颌的出现,说明动物的某个新的重要的特征的出现可以使一个类群的生活领域扩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区。这以后,鱼类得到了迅速扩展,成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类群。

硬骨鱼最初生活在淡水里,后来逐渐向海洋伸展,终于成为海中鱼类的优势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产生了内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胄变成了薄薄的鳞片,从而使动作敏捷灵活,提高了运动速度。

硬骨鱼有两个类群,其中辐鳍鱼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大大超过另一种鱼——内鼻孔鱼类。内鼻孔鱼类包括一些形态和构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种类。它们具有内鼻孔构造,可以把嘴闭上而并不影响呼吸。

内鼻孔鱼类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肺鱼和矛尾鱼。矛尾鱼隶属空棘目腔棘纲。它被誉为活化石,在1938年以前一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种类。第一尾矛尾鱼是1938年被一名渔民在非洲东南海岸捕到的,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以后又陆续捕到,证实这一古老鱼类仍生活在现代的海洋里。腔棘鱼的重要特征是,鳍成叶状,具有肌肉,并有相连的辐棘,从而使一些鱼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它们与两栖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们认为两栖类就是从此演化而来的。

鱼类的体形

各种海洋鱼类要生活下来,不被大自然所淘汰,就要适应海洋环境。海洋环境改变了鱼类的习性,也改变了鱼类的体形。所以,海洋鱼类体形各异,形态多样。

鱼类体形大致可分为纺锤形、侧扁形、短体侧扁形、平扁形、球形、圆筒形等。其中,纺锤形鱼占大多数,如金枪鱼、大、小黄鱼、鲨鱼等,它们具有发达的肌肉,游泳速度较快,纺锤形是适应游泳的体形。

侧扁形的鱼类也有许多种,最为典型的是翻车鱼。这种鱼生长在温暖海域里。它的头特别大,身子和尾巴又极小,看上去好似身体后半截被截断了。它的胸鳍很小,而臀鳍和背鳍又很长,远看就像孩子们玩的“灯笼”。翻车鱼的皮质粗糙,据说鲨鱼不愿吃它,就因为它的皮质粗糙。但翻车鱼坚韧的组织弥补了它行动迟钝的不足。平时,它就用背鳍和臀鳍划水,或者干脆随波逐流,追捕其他鱼类。

栖息于热带珊瑚礁中的蝴蝶鱼具有短体侧扁形的体形。它的体色鲜艳美丽,行动敏捷灵活,在珊瑚礁生态群落中行动自如,宛如蝴蝶穿梭于繁花丛中。

体形平扁的鱼类有生活在海底的鳐、鲆、鲽、鲼等。它们行动不太灵活,靠扩大了的胸鳍从前到后地上下波动,来推动身体前进。

刺鲀、真鲀身体长成球状,它们已不具有游泳能力,只能顺着潮水漂浮在海面上。一旦遇到危险,就迅速将身体膨胀起来,把刺张开,再凶恶的敌人也会望而却步。

圆筒形的鱼类有海鳗、海鳝等。这类鱼体表光滑、无鳞,十分粘滑,常被海下作业人员误认为是蛇。这种体形很适合在软泥和水草间游动。

体形怪异的鱼有海马、海龙等,尤其是海马。它长了一个“马头”,全身披有环状骨质板,表面生有棘一样的膜状突起,细长的尾巴能伸能屈,可以使身体前进。平时它就用尾巴缠在水草上休息。海马是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所以它仍是鱼类。

第一条鱼

从地球上的第一条鱼发展到目前脊椎动物中最繁盛的类群,比较恐龙等爬行动物大起大落的发展史,鱼类的演化看起来是那样的漫长而又波澜不惊。其实,这个过程中隐含着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两次重大的革命,颌的出现与登陆的发生。古生代海洋中笨重的游泳者里发展出了两个大分支,一支进一步适应于水中的生活,并最后进化为今天的各种鱼类,成为地球水域的彻底征服者;另一支则离开了水域,向生活条件更多样化、更富于挑战的陆地发展,成为今天的四足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