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航海家档案馆
14237900000008

第8章

一场远征北漠的战争持续了5个多月。在这5个多月的艰苦鏖战中,马文和了解了自己的主子。他从内心佩服燕王的胆识和才能,也从这次远征中初步了解到父亲当年到西洋朝圣时付出的艰辛。而作为统帅的燕王朱棣,也喜欢上了小太监马文和。回到燕京后,朱棣把总管传来,告诉总管,把小太监马文和调来服侍他,把先前的老太监打发走。就这样,马文和从一个倒马桶、掏厕所的小太监一跃而成为燕王的贴身太监。这种提升对于别的太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很少有人能够从最低级的奴隶,提升为大王身边信任的人。

借势圆梦公元1398年,对于中国的朱氏明王朝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在南京,打下明王朝江山并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死了;在燕京,镇守明王朝北方半壁江山的燕王朱棣疯了。明王朝进入了残酷的权力争斗时期。

其实,南京朱元璋之死是真的;燕京朱棣的疯却是装的。朱元璋一共有24个儿子,他当了皇帝后把长子立为太子,其余都封了王。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前三个儿子都死了,排行老四的燕王朱棣就成了实际上的长子。在这么多儿子中,朱棣是最有才能的也是立战功最多的皇子。扫平元朝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各省,主要是朱棣的功劳。有了功劳,就容易滋生野心。朱棣看到太子已死,皇帝对他又很赏识,以为朱元璋死后,皇帝的龙椅应该属于他了。于是,他就利用远离皇帝的条件,广揽人才,积蓄力量,为自己执政作准备。

朱棣网罗人才、为执政做准备的活动是秘密进行的。在这些活动中,总要找一个人传递消息和通知有关人员。干这项事情,需要一个机灵聪明、反应灵敏、守口如瓶而且又很不显眼的人。朱棣为此很费了一番脑筋。他想来想去,最后觉得还是身边的小太监马文和最合适。在远征北漠的战役中,马文和跟随朱棣数月,已经深得燕王信任。他聪明伶俐,在许多时候,燕王使个眼色他就知道该干什么。虽然是个低级小太监,可是,他却读了很多书,明白事理。由于他来燕王府时间短,没有什么人注意到他,更没有惹下什么麻烦,没有结下任何仇家。马文和还有一个有利条件,他是云南人,家乡与燕京相距数千公里,再加上他的家人早已失散,没有亲友往来,也就少了一条泄密的途径。想来想去,朱棣决定把马文和用作自己的心腹,在结党密谋中,让他充当联络人员。

朱元璋死后,没有把龙椅传给朱棣,而是把它交给了长孙朱允炆。消息传到燕京,朱棣气得哇哇大叫。他根本瞧不起懦弱的侄子朱允炆。所以,在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不去南京奔丧。在燕王身边服侍的马文和,看到朱棣不理智的样子,不敢劝说,因为朝廷有规定太监不得参与政治。但是,当朱棣稍微冷静下来后,他便及时询问,是否需要传唤心腹臣子前来商议事情?朱棣点头,马文和立刻把平日朱棣最亲近的几个有智谋的人物招来。心情还没有完全平静下来的朱棣,想立刻举兵造反,与南京的无能皇帝一决高下。

在南京城内,坐上龙椅的朱允炆周围也有一帮谋臣策士。他们提醒新皇帝,把他那些当“王”的叔叔中的权力,早日废除掉,以免他们威胁到新皇帝的统治。在这些叔叔们当中,朱棣是最显眼的。因此,新皇帝上任不久,南京方面就派来了监视朱棣的人员。当朱棣见到皇帝派到他身边的人员后,恨不得立刻把来人杀了。可是,他冷静一想,杀了来人,不正好中了小皇帝的奸计了吗?于是,他强忍心中的怒火,让南京来的人监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谋臣们无法自由接近他了,要想商量什么事情,只有通过马文和里外传话。这样,马文和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了。在这种极其敏感的时期,马文和的行动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朱棣的图谋,从而葬送朱棣的全部计划。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燕王和他的谋臣们,就会人头落地,诛灭九族。此时马文和的行为不仅关系到朱棣的大业,同时也关系到他一家人的性命。而马文和的聪明与机智,也在这血火相争中日益凸现。

南京政权开始剥夺藩王的权力。几个实力较弱的藩王被取消封号,剥夺了封地,贬为平民百姓。由于驻守燕京的朱棣手中握有兵权,实力强大,南京方面没有贸然宣布剥夺他的王权,但是,却派出军队前往燕京,深入燕王府监视朱棣的力量也增加了。朱棣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此时,能够追随朱棣左右的人,只剩下马文和一个人。朱棣的谋士们很着急,朱棣也担心长期被困,迟早有变。怎么办?朱棣很想找他的心腹商量。这天早晨,朱棣起床后把马文和叫到跟前,命他设法出去一趟,找人商量个办法。他写了一张手谕,让马文和想办法交给一个心腹。马文和怕直接带在身上被监视的人查出来。他灵机一动,把朱棣写的字条塞进一根小竹筒里,又把竹筒捆上石块,沉在朱棣的马桶里。他借为朱棣倒马桶的机会,巧妙地把信送出了。马文和回来时,朱棣的谋臣为他献上了“装疯”计策,利用装疯,乘监视者不注意,逃出王宫,与谋臣们在一起面议行动计划。朱棣心领神会,依计而行。

这天中午,太监照常送来饭菜,朱棣在饭桌前装出一种傻呆呆的样子。突然,他打翻了菜盘和饭碗,掀翻桌子,撕乱了头发,坦胸露背,大骂着冲出宫外。

朱棣披头散发,衣着不整,摇摇晃晃地来到大街上。他先闯入一间酒店,打烂了两个酒坛子,又端起一只酒坛子喝了一顿。接着,他又闯进了一家饭店,抄起一根棍棒,胡乱砸了一顿。朱棣发疯的过程中,马文和追随左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保护着朱棣。

朱棣又闯入一间布店,搬起布匹就朝外扔。他正扔得起劲,一个彪形大汉,抡起一根棍棒子朝朱棣狠狠砸过来。躲在一边的马文和见状,飞身上前,挡住了大棒,马文和被打昏了。几个大汉上来,把朱棣抓住拖进房子。人们还围在外面看热闹,马文和昏倒在地上,而朱棣却被谋臣们转移了地方。朱棣见到他的谋臣们之后,立刻恢复了常态,并简单干脆地问:“有什么好计策,快快说出。”臣子们已经密谋好,单等朱棣拍板决定了。他们的意见是,新皇帝削藩已经引起各位王的强烈不满,起兵是时候了,先启用死士队伍,除掉监视人员,招南京派来的将领入城,先把这些人诱杀掉,然后举兵行动。政治口号是:“清君侧。”朱棣同意谋臣们的意见。他们说干就干,发动了明王朝有名的“靖难之变”。

通过武装较量,朱棣最终战胜了侄子朱允炆,夺得了龙椅。在朱棣争夺政权的斗争中,马文和一直倾力协助。朱棣当了皇帝后,对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在侍卫人员中,自然马文和的功劳最大。当时,他的名字叫马文和,朱棣一高兴,就给他赐了一个“郑”姓。从此,他就改名叫郑和。皇帝问他想得到什么,比如官职、田产、金钱等,只要他提出来,皇帝是可以满足他的要求的。然而,郑和却说,他无家无业,什么财产和官职都不要,而是想继承父亲和祖父当年的志向,到西洋去旅行。朱棣没有立刻答应,只是说,留待日后考虑。

在封建社会,得到皇帝的信任是不容易的,一旦获得皇帝宠信,又有接近皇帝的条件,就可以借此聚敛钱财,谋取特权。郑和虽然是光棍一条,没有妻子儿女。可是,他当时还年轻,完全可以利用皇帝的信任获得金钱和官职,然后去寻找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乡为祖先修建坟茔。许多前朝的大太监都这么做了,他也有条件效仿。然而,郑和有他自己的理想,到外边的世界去考查、游览,宣扬中国的皇威,踏着父辈的遗迹走一走,这要比修建坟墓好得多。郑和要借助多年为皇帝服务获得的特权,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他一直在了解地理知识,积累旅游资料。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此时,好大喜功的朱棣想起了郑和的要求。不过,他可不想让郑和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到麦加去朝圣,而是让他到西方世界去宣传大明帝国的皇威。他下令建造大型船只,组织船队,准备通过海上到西方去。从船只建造到远洋船队的组织,都由郑和负责。

郑和一下子忙起来。他对海上航行并不熟悉,也不知道从海上到西方去的路线,他从儿时就向往的是陆路旅游。现在,他不得不重新学习海洋知识,掌握海洋地理和航海路线,同时,还要负责建造船只。郑和请了大批工匠,在沿海设置港口和船坞,并在这里建造船只和进行出海的准备工作。郑和利用与皇帝的特殊关系,争取到了大笔经费,又根据工匠的建议,把船只尽可能地建造得大一些。他们设计建造的最大的船只长约151米,宽约61米,中型船只长136米,宽51米。这些船都是木质帆船,每一条船上都有几根桅杆和多面船帆,桅杆高十几米,锚重几百公斤,舵长10余米,吨位在千吨以上。这些准备出海远洋的船只,被命名为宝船。每一次远洋的船只数量为208艘,船队成员有皇帝派出的使节、航海技术人员、船员、修理工、医生、僧侣、侍卫等。

一切准备完毕。公元1405年7月,经皇帝批准,郑和率领大明船队,从海港刘家河(今江苏省太仓刘家河镇)启程,先向东出海,然后,沿中国海岸向南,到福建长乐的闽江口休整。到秋天东北信风吹起之时,顺风穿过台湾海峡,进入中国南海,第一站到达新港。进行短暂休整后,船队继续南行,到达爪哇的苏腊巴亚,然后,折向西北,穿过险恶的马六甲海峡。在苏门答腊北部的南渤里作停留休整后,向西航行,经别罗里(今斯里兰卡)岛,折向北,进入鳊西海岸,沿海岸北行,到达甘巴里。这是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次航程。在这里作了短暂停留后,船队返航。公元1407年夏季,郑和率船队顺利返回中国,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远洋航行。这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在此之前,有组织有目的的航行,从来没有走这么远。郑和在地理、海洋、气象等方面的资料和航海经验都没有的情况下,航行上万海里。这次航行,证明当时的中国具有明显的海上优势。除了中国之外,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组织起如此庞大的远洋船队。同时,这次航行也证明了郑和的胆识和聪明,在没有任何航海资料的情况下,敢于摸索着进行远涉重洋的航行,表现了一个探险者的勇气。后来,郑和又相继六次率领船队,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远航。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翻开一部地理大发现史,你会为无数勇敢者创造的奇迹而惊叹,也会为他们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神秘而浩瀚的海洋,常被人们视为灾难的深渊,人们敬畏它、诅咒它。但海洋的神秘又总是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促使人们去发现、去探索、去认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一生四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他的一生坎坷,曲折,充满着矛盾,富有传奇性色彩。他的声誉卓着,不仅是因为他以其科学和实践活动扩大了人类的知识范围,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他那运用才华和性格力量去获取成功的事迹,给后代人的观念产生了始料不及的影响和启示,开创了人类航海的新时代。

寻金梦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滨海名城******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从小未受到正规教育。但他自幼聪颖过人,富于幻想,机智勇敢。大约14岁时,就被未知的海洋所诱惑,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每次出海,他都有不同的目的,想看看远离陆地的海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种善于思考的大脑使他积累了许多海上生活的经验。仅1466~1474年间,就多次参加过地中海的近海航行,后来又以水手的身份到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北海、冰岛一带。1476年,他参加了到北欧的护航队,在葡萄牙南部海域遇难,船毁人伤,机敏的哥伦布跳海幸免于难。

这一时期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异常发达。哥伦布对亨利亲王不断派船去寻找到中国和印度的航路,深为羡慕,发誓要亲自驾船去开辟通向东方的航路。因此,他移居葡萄牙,开始了他一生中最狂热的学习时期。他学会了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并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尤其是地理学方面的书籍,使他坚信地圆说。他不仅学会了一手绘制地图的好技术,而且熟练地掌握了驾船技术以及罗盘和各种航海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对于利用太阳、星星的位置确定船位的方法,也非常精通。这一切,使哥伦布具备了率船去远航的能力。

促使哥伦布远航抱负的另一动力是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一书。该书所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富庶世界的情况,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认为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东方诸国。他是多么渴望得到黄金啊!他觉得:“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得到的。”于是,向西航行,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新航路,成为他终生不渝的奋斗目标。

在那个时候,即使是相信地圆说的人,也搞不清地球表面有多少陆地、多少海洋,至于陆地和海洋是怎样分布的,更是概念模糊,总以为地球上除了欧洲、亚洲、非洲外,再没有别的陆地了。这三大洲之外,则是无边无际的辽阔海洋。就是人们所知道的陆地,它们究竟有多大,伸展到何方,了解得也不准确。在这种知识基础上,哥伦布在地理学家的帮助下,把亚洲大陆估计的比实际多了一倍,这样,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到中国,只要走地球周长三分之一的路程便能到达。按照这个估计,哥伦布认为,从加那利群岛航行到亚洲东部的日本,是一条最短的航路,航程大约4500~5000千米。现在看来,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