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位僧人过河,见一少妇在岸边因无法过河很是着急。师弟见少妇为难,于是将少妇背过河去。后来二僧回到寺中,他的师兄在晚上睡觉时对他说:“师弟,你今天背少妇过河,可是犯了大戒啊!你还不知犯戒,倒睡得很安稳,我可是一直都在为你担忧哩!”师弟听了后说:“我背少妇过河,只不过背一下子,过河之后就放下了,你怎么还背在身上呢?再说,我背少妇过河,是出自菩提心悲悯其难,而行布施,心无邪念,不加分别,不取不舍,虽然接近了女色,但我心中清清亮亮、净净白白。你没有背少妇,但想这想那,所以心中反而不得清净、不得安稳。”
师兄听了师弟的话后,这才明白自己的功夫远不如师弟,天天都把“戒”字挂在嘴里,事到临头却戒而不戒。
中国佛教,尤其是律宗一派,特别注意戒律,戒条竟有上百种之多,信徒们必须小心翼翼,稍有疏忽就有可能犯戒而受到惩罚。但是禅宗对戒律就不那么看重。禅宗二祖慧可,“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有人问慧可:“您是位出家人,何故如此?”慧可理直气壮地说:“我自调心,何关你事?”
至六祖慧能时,禅宗分为南北二禅。慧能之前,禅宗修行者多讲究坐卧壁观之法,都以静坐苦熬为修行之法,无不长夜静坐。唯独慧能一反传统的坐禅方式,大胆提出“禅非坐卧”的观点。他认为“行、住、坐、卧”,都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不必拘于形式,何必非要坐卧壁观不可呢?
只要会道,行住坐卧都是道,关键不是坐卧本身的形式,而是看自性之悟与不悟的内容。
与其执著拜倒不如大胆超越
有一个诗人跪在一尊高大的雕像前,虔诚地拜着。他面露忧郁,显得无精打采。这时,一位云游四方的和尚来到他身旁。诗人来不及站起身,激动地问:“今有一事求教,请指点迷津。伟人何以成为伟人?比如说,像这尊雕像。”
和尚从容地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
“什么?因为我们跪着?”
“是,站起来吧,你也可以成为伟人。”和尚打了一个站立的手势。
“真的?”
“真的,与其执著拜倒,不如大胆超越。”在现实中,无破则不立。倘若盲目崇拜,到头来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但破有破的基础,立有立的规矩,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并能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才能在坚守自我的前提下,打破陈规陋俗的束缚,最终成为他人膜拜的楷模。
老与小的定位
有位信徒到寺院拜访一位年轻的住持。两人交谈时,住持对身旁的老和尚说:“去,倒杯茶请客人喝。”一会儿,住持又招手说:“再去切一盘水果。”老和尚一一遵从年轻住持的指使。
信徒心想,这个年轻的住持法师,怎么可以对老和尚如此不恭敬,使唤他倒茶、切水果,实在是没道理。
过了一会儿,住持对老和尚说:“我现在有事必须出门,你带这位信徒到餐厅用饭。”
住持走了以后,信徒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满,向老和尚问道:“这个住持是你的什么人?”
老和尚回答:“他是我的徒弟。”
信徒听了更加生气:“他既然是你的弟子,怎么可以对你讲话这么没有礼貌?还叫你去倒茶、切水果。”
老和尚听了哈哈大笑:“噢!你错怪他了。我的徒弟对我很恭敬,对我很照顾。你看他只叫我倒茶,没让我去烧水;只叫我切水果,并没有要我种水果。我的徒弟处处体谅我年老没有气力,没有要求我负担太多的工作。”
信徒听完老和尚的一番话,还是不解地再问道:“究竟是师父大,还是徒弟大?”
老和尚正色答道:“佛门中不论大小的差别,他年轻可以担起住持的重任,我年老了就做一点小事,何必去计较谁大谁小呢?”
我们在家庭、工作中,假如有老和尚这样的雅量,这样开阔的胸襟,上司部属、父子婆媳,不去计较一定要对方恭敬顺从,换一个角度,用关怀的心,服务别人的观念,彼此就能水乳交融,就如同《阿弥陀经》中“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彼此成就眼前清净光明的心灵净土。
捕渔人的嗅觉
某日,一群捕渔人在卖完鱼之后,天色已晚,错过了住旅店的时间,便就近投宿一间花店过夜。开着各色绚烂花卉的花店,弥漫着馥郁的香味,到了夜里,这群渔人个个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众人都不明白是何原因,使他们无法入睡?其中一个人思忖着,大概是花的香味太浓,所以才睡不着。他把装鱼的鱼篓、鱼篮等器具,拿来放在床头,大伙闻到了鱼腥臭味,便很快地酣然沉睡。
一个人的习性,常不知不觉地在改变个人的命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平时内心的善念恶念,往来的君子小人,行止的合法非法,语言的软硬粗恶,都在无形之中影响我们外在身相的美丑,人缘的好坏,品格的洁秽。
如《菜根谭》中所说,为恶之人,“如磨石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减”。为善之人,“如入幽兰之室,不见其增,但日有所香”。
一个人如若不常自我检视心念习性,亦如卖鱼者,渐渐习于腥味,入馨香之室,反倒无法适应。
《增一阿含·放牛品》中说:“莫与恶知识,与愚共从事,当与善知识,智者而交通。若人本无恶,亲近于恶人,后必成恶因,恶名遍天下。”
人心如一匹纯白的玉帛,染上香花的清香或是臭鱼的腥秽,全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和善法还是恶法为伴,交往的是愚痴之人还是智慧之士。
驯服与控制
在《小王子》一书里面,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王子跟狐狸在一起。狐狸说:“我不能跟你玩,我还没有被驯服。”
“喔!请原谅,”小王子想了一下之后说:“驯服’是什么意思?”
“那是一种常常被忽视的行为。”狐狸说,“它意味着建立起连结关系。”
“建立起连结关系?”
“是这样的,”狐狸说,“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一个小男孩,就好像其他千千万万的小男孩一样,我并不需要你。对你而言,我只不过是一只狐狸,就好像其他千千万万只狐狸一样,你也不需要我。但是如果你驯服我,我们将会互相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你而言,我也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我开始了解了。”小王子说。
狐狸教给小王子的,就是生命世界里的互相控制之道。
单独的生命会很孤独而且恐慌,于是他想到了控制和操纵别人,或者被控制和操纵。这就是驯服和被驯服的办法。在这里,连结是相互的、双向的。因为驯服者其实也被缚结在这重关系里面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想自己控制全局,要别人听我的。然后,互相冲突和争斗,引发无穷的烦恼。这正是不尊重自己的佛性、觉性,欺负别人和操纵别人。操纵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想操纵别人的人就是操纵自己的人。
佛祖释迦牟尼非常尊重生命,完全不操控他人,只是温和地引导着众生,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其最需要的指导。
不能自欺欺人
从前有个老和尚总是自高自大,喜欢吹嘘自己得道高深,禅功了得。其实他大腹便便却是腹内草莽,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为此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他为了让众人相信自己,还特地找了两名能说会道的侍僧,以此来显示他的禅功。有人来问禅,他就让侍僧来替他作答,而他自己却正襟危坐,一言不发,看起来好像高深莫测。众人也都没发现什么,反倒以为这和尚真是得道高僧,连弟子都这么厉害,于是争相传颂。和尚得知后,更加洋洋自得,飘飘然起来。
这天,来了一位游僧向他问禅,可他的侍僧正好外出有事。这回老和尚可是心急如焚,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听别人问话。
游僧问:“什么是佛?”老和尚回答不上来,只好东张西望。此时他多么希望弟子在身边呀!
没想到游僧看到他的样子,却朝他点了点头,后又接着问:“什么是法?”
什么是佛都不知道,还提什么法呀?老和尚依然回答不出来,只好装模作样看看屋顶,然后又看看地下。
这些令游僧有些吃惊,于是接着又问:“什么是僧?”至此,老和尚再也没有别的花招,只好闭上了眼睛。
最后,游僧又问:“什么是福?”
呜呼!老和尚无可奈何,只好举起双手,意思是你饶了我吧,我已经走投无路了。没想到游僧看到他这样做显得更为震惊,并且佩服得五体投地,辞别“大师”,重新上路。
刚出门不远,正好碰上了老和尚的两位弟子回来了。游僧便谈起了他们的师父,赞不绝口:“我问他什么是佛,他马上东看看,西望望,表示众生到处求佛,不知佛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接着我又问他什么是法,他以俯仰作答,表示法是平等,没有上下。当我问他什么是僧时,他却只是闭上眼睛,一言不发,这就是说:闭目深山处,始知是高僧。最后我才问他什么是福,他却伸开了双手举过了头顶,以示他施法普度众生。他可真是一位大悟的禅师!他的禅道我自愧弗如啊!”
侍僧听后心中不禁暗笑,老和尚就这样蒙混过关了。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凡事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虽然能蒙得了一时,但却蒙不了一世,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
着急的年轻人
有个年轻人非常急躁,做什么事都安不下心来。有一次,他与情人约会,由于他来得早,而性子又急,在树下坐立不安,转来转去。
这时候,一位白眉垂肩的老禅师来到他身边,飘飘然很是有些仙风道骨。禅师拿出一枚纽扣对年轻人说:“你要是不想等待,只消将纽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时间,要多远有多远。”
年轻人想我该不会真遇到罗汉大仙了吧?他试着将纽扣一转,情人出现了,正向他递送秋波。他心里想要是现在能进行婚礼,那就更好了。他又转了一下:隆重的婚礼,丰盛的酒席,他和情人并肩而坐,周围管乐齐鸣,悠扬醉人。他抬起头,盯着妻子的双眸,又想现在要是只有我俩该有多好。他悄悄地转动了一下纽扣:立刻夜阑人静……
年轻人飞速地转动纽扣,他有了儿子,后来又有了孙子,转眼间已是儿孙满堂。然后又四处为官,到处受人吹拍,年轻人真是喜上心来!
纽扣转到最后,年轻人已是老态龙钟,衰卧病榻,几个不孝儿孙把家产挥霍一空,还狠心地把他扔到荒郊野外。
年轻人看得头皮发麻,心底直冒冷汗。“怎么样?”老禅师问,“年轻人,你还想不想让时间再快些?”“我都快死了,还快啥呢!”年轻人像泄了气的皮球。
正当年轻人万念俱灰的时候,禅师收回了纽扣,于是年轻人又回到了那棵生机勃勃的树下,继续等待着他可爱的情人。这个时候,年轻人觉得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听着鸟鸣,看着草间蝴蝶在飞舞,等着自己的情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一场虚惊使这个急躁的年轻人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一味追求结果,忽视过程的人,怎么会领略到等待的那种复杂但甜美的滋味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东风并不是每天都会来的,也不会事先与你预约。在东风来临之前,你能做的就只能是稍安勿躁、耐心等待。
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狭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锱铢必较,因而失去了许多机遇。
山高怎阻野云飞
在中国古代,禅宗下山的规矩是:修行的僧人想要下山,就必须得到禅师们的批准。
有一个僧人在乐普山的元安禅师那儿修行多年,自觉火候已到,该下山云游四方了,就到元安禅师那儿辞行。
元安禅师想考考他,就笑着对他说:“山外还有山,四处都是山,你凭什么下山呢?”
元安实际上是说你下山会遭遇重重困难,你有克服它们的信心和勇气吗?
可惜僧人不能领悟师父话里的玄机,以为师父拒绝了他的请求,只好转身闷闷不乐地离去了。
他的一个师弟看他一脸苦瓜相,问他怎么回事,他就把师父的话一五一十告诉了他的师弟。
师弟听了呵呵一笑,说:“师兄,师父是在考你呢。你应该这样回答啊: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意思就是只要有决心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我前进。
僧人听了大喜,马上回去对元安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禅师听了大吃一惊,仔细追问之下,才得知事情的始末。禅师生气地说:“你的师弟修行比你还高,都没提出下山。你还是待在山上多学点吧。”
僧人非常惭愧,从此专心修行再也不敢提下山的事了。
“满招损,谦受益”,为人要对自己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学无止境,厚积薄发,耐住寂寞和浮躁的心情,潜心修行之后,成功便水到渠成了。正所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假人
周穆王出巡回来的路上,匠人偃师向他献技。穆王接见了他,问:“你有什么本领?”偃师说:“我一切都听从您的。不过我已经造好了一件东西希望大王您先看看。”穆王说:“过几天你带来,我和你一同观赏。”过了几天,偃师请求拜见穆王,穆王接见他,说:“和您一起来的是什么人呢?”偃师回答说:“那是我制造的能歌善舞的假人。”穆王吃惊地审视了一番,假人快走,慢走,低头,仰头,完全像个真人。巧妙之处还在于掀动它的下巴,它便会歌唱而且合乎乐律;抬起两手,它便跳舞而应乎节拍。千变万化,你想怎么样,它总是随着你的意思行动。穆王认为那完全是个真人,便和姬妾一同观看。
演出即将结束时,那人眨眨眼睛勾引穆王左右的美人姬妾。穆王非常生气,要杀掉偃师。偃师非常害怕,立刻拆散假人给穆王看,原来都是用皮革、木料、胶泥、油漆、黑灰、丹粉、石青等材料拼凑而成的。穆王仔细地检查,体内的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部的筋骨、肢节、皮毛、齿发都是假的,但是样样都完备。再次合并装配起来,同最初一样。穆王试着摘取掉他的心脏,口便不能说话;摘取掉他的肝脏,他眼睛便不能看东西;摘取掉他的肾脏,他脚便不能行走。穆王这才高兴起来,感叹地说:“人的技巧竟可以和自然界的造化有同样的功效吗?”
班输制造云梯,墨翟制造飞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技艺达到了顶点。二人的弟子听说偃师技艺之精湛,便告诉了各自的师傅。班输、墨翟二人从此再不敢炫耀自己的技艺,只好老老实实地拿着规、矩从头开始学习。
工匠所做的假人居然可以具备真人所有的特点,甚至包括人性的弱点。工匠的技艺可见一斑。而另两位工匠则不然,他们自以为技艺过人,自大自满。正因为他们站在自己的成就上,所以看不到走在前面的人,也看不到在后面追赶的人。
在荣誉、成就、桂冠面前,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看到真正的自己呢?面对金光闪闪的自己,有多少人可以看到光环下那个普通的自己呢?每个人都有虚荣心,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肯定与表扬。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原则,至少是在心理上坚持原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见,能够正视自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
高与低
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人常常有三件招来怨恨的事,您知道吗?”
孙叔敖说:“是什么呢?”
狐丘丈人回答说:“爵位高的,别人会嫉妒;官职大的,君主会厌恶;俸禄厚的,怨恨也会随之而来。”
孙叔敖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态度就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心里就越谨慎;我的俸禄越厚,我的施舍也会越广泛。凭借这些来避免三种怨恨,可以吗?”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祸福可相互转换。如果人的态度和方式转换,则福可变祸,祸亦可成福。
四、有舍有得天宽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