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患者常因为情、财、事业等问题所困,导致自杀。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忧郁自杀,归根结底,就是人们常常不懂得适时放下,也就是遇到困境无法转换光明、正向的念头。
要想转变心境,平日忧郁者应该多亲近身旁的能宽慰人心者,当遇到解不开的心结时,向他们请教。透过他们的劝导,往往能解开我们心头的谜团。此外,环境也能改变我们的心境。当我们心情郁闷时,不妨走出户外亲近大自然,找个绿地静坐沉淀思绪,都是解除烦恼的方法。
防止自杀,人人有责,从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到校园师生,我们要把大部分的自杀倾向,当作一种疾患,除了给予关怀、注意、开导之外,还要让有忧郁症意图自杀的患者建立病识感,以免延误就医而病情加重。
防止自杀之道,人们除了要有挫折教育,要有抗压能力以外,还要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目标,路就会走得远,走得长,因此要防范自己萌生自杀念头,惟有找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活出生命的尊严与欢喜。
人的一生只能活一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代替不了,所以要正视“生命的一次性”与“不可替代性”,对自己的生命给予重视与尊严。当你懂得尊重生命,知道生命存在的可贵与难得,就会珍惜生命,而不会因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丧失生存的意志而自杀。
如果能够了解生命的真相,就有力量去忍受、接受、化解。所以,希望想要自杀的人都能勇敢、坚强,以生命来服务、奉献大众,这不是比寻死要好得多吗?
不要提前结束你活着的责任和义务,生命不仅属于你一个人。
4.活就该活出品位
有一次,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共游南方,同行的还有一位小和尚,负责打理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还跟着两位禅师学习佛法。行至湖南鳌山时,遇到大雪不能继续前进,他们便留了下来小住,两位禅师整天讨论参悟。小和尚没什么事情可做,于是就每天坐禅,几天之后,岩头禅师便责备他不该只管坐禅。受到岩头禅师的训导和指示,小和尚不再坐禅,于是每天不是闲散就是睡觉,这样又过了几天,这回雪峰禅师又责备他修行懒惰,只知道睡觉却不坐禅。
一时间,小和尚不知道如何是好,坐禅不对睡觉也不对,两位德高望重的禅师说法竟然如此不同,他真不知该做什么。
于是,他硬着头皮跟雪峰禅师说:“师父,不是我不坐禅,是岩头禅师责备弟子不该只知道坐禅,所以弟子……”还没等小和尚说完。雪峰禅师就一棒打过来了,大声喝道:“我的话你竟敢不听,该打!”
小和尚被打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是也不敢再说什么了,便坐下来打禅了。这时正好岩头禅师路过,看到小和尚又在坐禅,便生气地喝道:“你竟敢违逆本座的意思,你不想得到佛法吗?”说着也给小和尚一棒。
小和尚还没反应过来,就又被敲了一棒,他苦着脸说:“两位师父,我知道你们都是为我好,可是你们又让我做完全相反的事,我真的不想违逆你们,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听完小和尚的话,雪峰禅师与岩头禅师同时拿起棍棒,正准备往小和尚脑袋上打去,小和尚突然站了起来,说:“不许你们再打我了,你们的话,我一个都不听。佛法就是让人求得自我、自在,所以,以后我想睡觉就睡觉,我想坐禅就坐禅,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说完就拿开两位师父手中的棒子,走开了。
雪峰禅师与岩头禅师相视一笑,小和尚终于开悟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跟着别人走,两位师父的话都不要听,即使他们是高深的大师,听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而生活中,人们总是畏惧别人的眼光,总是担心别人怎么想,不自觉地丢失了自己;其实事情是我们自己的,别人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标准,为什么我们要生活得那么被动呢?
有一位青年画家想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画出人人喜爱的画,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天,他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的复制品拿到市场上,旁边放上一枝笔,请观众们把不足之处给指点出来。集市非常热闹,来来往往的人群络绎不绝,画家的态度十分诚恳,于是许多人就真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到晚上回来,画家发现,画面上所有的地方都标上了指责的记号。也就是说,这幅画简直就是一无是处。这个结果对年轻画家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变得萎靡不振,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绘画的才能?他的老师见他前不久还雄心万丈,此时却如此情绪消沉,不明就里,待问清原委后哈哈大笑,叫他不必就此下结论,不妨换一个方法再试试看。第二天,这位画家把同一幅画的另一个复制品拿到集市上,旁边仍然放上了一枝笔。所不同的是,这次是让大家把觉得精彩的部分给指出来。到晚上回来,画面上所有地方同样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夸奖的记号。青年画家这时才恍然大悟,在画坛上终有成就。所以,一个人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胃口,高明的厨师会引导大家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而不是让自己跟着别人走。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话,别人不是我们的镜子。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被动,一种依附,更是一种悲哀。人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累呢?人生本来就很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活一次?为什么不让自己脱离建立在别人基础上的参照系……要知道属于你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赐予的生活!
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只有一次,我们活着就该为这世界增加一道别人无法增加的色彩。
5.参透生死心自宽
北宋大将军曹翰率部下渡过长江,进入圆通寺,禅僧们惊恐奔逃,而缘德禅师却跟往常一般平静地坐着,曹翰走到禅师跟前,禅师不站立不拜揖。曹翰大怒,呵斥道:“长老没听说过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禅师看了他很久,回答说:“你哪里知道有不怕死的和尚呢!”曹翰极为惊奇,对禅师产生了敬意,问:“禅僧们为什么走散了呢?”禅师回答:“敲起鼓来自会集合。”曹翰让手下去击鼓,并无禅僧到来。曹翰问:“为什么不来?”禅师答:“因为你有杀人之心。”说着自己起身击鼓,禅僧们就来集合了。曹翰向禅师礼拜,请教取胜的策略,禅师从容答道:“这不是禅僧所了解的事。”
缘德禅师不惧生死,从心理上击败了大将军曹翰,使圆通寺化险为夷。这种良好的心态是禅师智慧的表现,是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养成的。人生一世,什么情况都会遇到,天灾人祸时时难免,只有炼就不惧生死的良好心态,才能镇定自若,冷静处理,走出险境。即使走不出去,也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再现大丈夫气概,使后人代代敬仰,奉为楷模。
禅宗经典《正法眼藏》对人生的提示是:生即生,灭即灭,正视这轮回往复,均属自然。不怨天,不尤人。
我们在翻阅禅宗语录时,最使我们震惊的莫过于禅师在死亡之前的那种宁静旷达了。用“视死如归”一词语来形容禅师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绝对没有一丝夸张意味的。唐代法常禅师是这样告别人世的:有一天,法常禅师对弟子们说:“将要来临的不可抑制,已经失去的无法追回。”弟子们大概感觉到了什么,不知说什么好。静默之间,忽然传来老鼠的吱吱叫声。禅师说:“就是这个,并非其他。你们各位,善自保重,吾今逝矣。”说完就去世了。再有,以烧佛像取暖而闻名禅林的天然禅师是这样逝世的:长庆四年六月,禅师对弟子们说:“准备热水洗浴,我就要出发啦。”洗完澡,禅师戴上笠帽,穿上鞋子,操起拄杖,从床上下来,脚还没着地,就去世了。
类似的记载在禅宗语录和传记中屡见不鲜,更不是后人写作时的美饰和杜撰。得道禅师在死之前丝毫没有惊怕和恐惧,没有因留恋人生而引起的痛苦和不安,没有因世事牵累而造成的遗恨和困惑,而是通达从容,不失诙谐,保持了禅的风格、禅的精神的连贯和一致。禅师们对待死亡有此共识,出于多方面的宗教和人生涵养,其中有一条,那就是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在自然界中的适当位置,???映了禅对生命流程,对生死规律的深度认同。
日本关西电力公司在黑部川第四发电厂的建设施工中遇到了险情。当掘进主隧道的时候,碰上了破碎地带,冰冷的水止不住地从石缝中喷泻出来,工程搁浅,进度被迫停止。虽然动员了世界各国的土木工程权威专家,想尽了各种办法,技术上仍然无法解决问题。水不断轰响着向外涌流,公司的命运也处在了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这时,负责指挥的太田垣士郎总裁,来到了现场。他穿好工作服,准备进入隧道。“总裁,太危险,您还是上去,这里由我们来干。”工人们在极力劝阻,因为进入隧道就会发生生命危险。然而太田垣总裁没有退后,他喊道:“目标,掘进面!”说完,便踏进了齐腰深的冷水,向掘进面走去。工人们见此情景,纷纷下水,紧随其后,拼命和水流战斗,一时间,血和污泥混合在了一起。在总裁的带领下,工人们深受感动和鼓舞,每个人都是一身泥水,听到消息的公司其他职员们也纷纷伸出了援助的双手,开展了“帮助隧道工程”的活动,使公司终于渡过了难关。
生死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他可以躲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碌碌无为度过一生;也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尽力地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值得回忆的东西。当然,这得需要与命运作斗争的勇气和心胸。太田垣总裁正是以这种精神挽救了危难局势。有时候,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未能使希望实现,这时,我们也不要气馁,而要正视现实,查找根源,尽己所能,历炼心志,为以后能迎头赶上打下良好基础。
《正法眼藏》告诫世人:在无常到来之际,国王、大臣、亲属、仆人、妻子、珍宝,一切都是空的,只能一个人孤独地奔赴黄泉。
的确,在死亡面前,国王、大臣、亲属、仆人、妻子等,无论是高贵还是卑贱,无论是富有还是贫困,都是无计可施的。受到这种人生无常的哲学思想熏陶之后,人们就会理解心平气和是悟道的表现,也就能够平心应物地生活下去。
良宽禅师这样写道:“病就让它病好了,死就让它死吧!”可见,再没有比良宽禅师更心平气和的人啦!人生是不可预测的,世事无常,不知在什么时候人的生命就要中止了,所以,道元禅师说:“正因为人生无常,才更要加倍努力追求正道。”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是十分明显的道理。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能做些有意义的事,为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正道。
珍惜生命、顺应自然,该来的终归会来,该去的终归会去。我们无法挽留,也无法驱散,平心对待,一切随缘。
6.珍惜活着的时间
有一个小和尚在一座名刹担任撞钟之职。他自认为早晚各撞一次钟,简单重复,谁都能做,并且钟声只是寺院的作息时间,没什么大的意义。就这样,敲了半年钟无聊至极,“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
有一天,方丈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之职。
小和尚听了很不服气,心想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方丈告诉他说:“你的钟撞得很响,但是钟声空泛、疲软,没什么力量。因为你心中没有‘撞钟’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所代表的深刻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为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不虔诚,不敬业,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工作呢?”
时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像小和尚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宋神宗时,宗本禅师应召住持洛阳慧林寺,多次进宫说法,备受礼遇。到了晚年,以老乞归。离开洛阳城的时候,前来送行的王公贵人车马相接。临分别时,宗本禅师告诫他们:“岁月不可把玩,衰老、疾病随时可能来到。只有勤于修习,千万不可懈怠。”
的确,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管你如何养生,死亡终究是免不了的。如何能不虚度此生呢?惟有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努力、再努力。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很公平,它不因你地位高、权力大、富有而多给你一分一秒,也不因你位卑、势小、贫穷而少给你一分一秒,关键是你如何去把握它。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也曾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我们要珍惜时间老人赐给我们的每一天,努力工作,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又快乐,既不浪费自己的时间,更不浪费他人的时间。
一个人在年幼时总觉得时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你现在蹉跎岁月,等将来某一天你明白时间的宝贵时,可能就太晚了。财富是有形的东西,我们在消耗它时还能引起警觉;而时间是无形的东西,你稍一放纵自己,它就会溜走,而且根本不会引起你的注意。
颇具盛名的财务大臣劳伦斯曾说过:“为一便士而笑的人,就会为一便士而哭。”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时间,即为一分钟而笑的人,就会为一分钟而哭。一秒、两秒的时间虽然极为短促,但你也不可轻视它。如果你不珍惜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短暂时光,那么一天之中的无数个小时也将被浪费掉,一年下来,你浪费的时间将无法估量。
在对待时间的问题上,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你不要把“空闲时间”和“空白时间”混为一谈。例如,你要在两点钟去见一个朋友,但你在一点钟离开家门,准备顺道赶在两点钟之前去拜访另一位朋友。不巧的是,那位朋友不在家。这时,你该如何安排两点钟之前的这段时间呢?是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还是在咖啡馆里坐一会儿?如果是一个会利用时间的人,他绝不会让这段时间荒废掉。他会立刻赶回家,利用这段短暂的时间给朋友写封回信,或是做些其他有意义的事。其实,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你应在离开家门的时候随身带上一些简短、有趣、知识性的短文,以供在空白时间里阅读。
如果你不想让时间出现空挡的话,还有很多充分利用时间的好方法。无论如何,你应该明白,与其呆呆地不知该去做什么,不如效仿一下别人,有效地去分配时间。
如果一个人连片刻的时间都能有效利用,那么他便能把握住更多的时间。你不要认为片刻的时间很短促,浪费掉了也不可惜。如果你抱着这种态度,那么事后想再将它们追回来就困难了。因为时光不会倒流,它只能是义无反顾地向前,所以我们生命中的一分一秒都值得好好珍惜。
生命有限,时间无限,只要你懂得珍惜,时间将让你的生命延长。
7.死亡
有两个人从乡下来到城市,几经磨难,终于赚了很多钱。后来年纪大了,就决定回乡下安享晚年。在他们回乡的路上,佛祖装扮成一位白衣老者,手拿一面铜锣,在那里等他们。
他们说:“您在这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