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说心得
14253500000024

第24章 悟爱悟恨:爱恨因缘而起(1)

佛陀说:“色不异空。”指出空(虚无)与色(实有)相依存,当你感觉空虚时,你就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空虚。这是你最大的收获,你将根据你收获的空虚收获等量甚至超量的快乐与幸福。

1.最伟大的母爱

有一位杀猪的屠夫对母亲忤逆不孝,常生气并恶口叱责母亲。但屠夫尽管不孝,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倒还有几分虔诚。

一次,他跟着进香团,到南海普陀山朝拜观世音菩萨。他听说,普陀山的梵音洞常常有菩萨现身,他四处找寻,却不见菩萨的踪影。

屠夫十分失望,心里想:为何无缘见到活观音呢?恰好路上走来一个老和尚,屠夫上前询问老和尚:“我在梵音洞找寻菩萨的真身,从早到晚遍寻无踪,我怎样才能亲见菩萨?”

老和尚一听:“你要见活观音吗?观音到你家里去了,你回家就能见到活观音。”

屠夫深信不疑,临别再问老和尚:“要如何认得活观音的模样呢?”

老和尚说:“她的衣服是反穿的,鞋子也是倒过来穿的,你只要看到反穿衣、倒踏鞋的人,就是活观音。”屠夫听完老和尚一番指点,非常兴奋,一路赶着回家。

回到家已经三更半夜了,屠夫一心要看到活观音,焦急地敲门:“快来开门啦!”

母亲听到是儿子的声音,因为惧怕儿子的粗暴,急着起床开门。匆忙之间,将衣服穿反了,鞋子也踏错了。打开门时,儿子看到母亲的样子,不就是老和尚所说的活观音吗?

屠夫终于心有所悟,知道老和尚的用心,原来时时刻刻为儿女含辛茹苦、受尽人间艰苦的母亲就是活观音。

世间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这爱没有史诗的撼人心魄,也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绵长悠远。它沉浸于万物,充盈于天地。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自在。”至于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道理在于:女众内心中的柔和慈善胜过男子。特别是母爱,观世音深知世间母爱的伟大,所以处处示现女身,感化世人,将世间的母爱加以净化而扩大,去慈爱一切众生,成就正知正觉。

讲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吧。我们没有理由不赞美她,不回报她。

在一个大雪的冬夜,一个小男孩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胆战心惊地往回走,在一个前不挨村后不挨店的鬼地方遇到了狼。

他们站在原地,紧盯着两匹狼一前一后慢慢地向自己靠近。那是两只饥饿的狼,确切地说是一只母狼和一只尚幼的狼崽,在月光的照映下能明显地看出它们的肚子如两片风干的猪皮紧紧贴在一起。母狼像一只硕大的狗,而狼崽却似小狗紧紧地跟随在母狼的身后。

母狼竖起了身上的毛,做出腾跃的姿势,随时准备着扑向他们,用那锋利的牙齿准备一口咬断他们的喉咙。狼崽也慢慢地从母狼身后走了上来,和它母亲站成一排,做出与母亲相同的姿势!

男孩的身体不由得颤抖起来,然而那位母亲面部表情却是出奇的沉稳与镇定,她轻轻地将男孩的头朝外挪了挪,悄悄地伸出右手慢慢地从腋窝下抽出那把尺余长的砍刀。砍刀因常年的磨砺而闪烁着慑人的寒光,在抽出的一刹那,柔美的月光突地聚集在上面,随刀的移动,光在冰冷地翻滚跳跃。

杀气顿时凝聚在了锋利的刀口之上。

也许是慑于砍刀逼人的寒光,两只狼迅速地朝后面退了几步,然后前腿趴下,身体弯成一个弓状。男孩紧张地咬住了自己的嘴唇,??为他听母亲说过,那是狼在进攻前的最后一个姿势。

母亲将刀高举在了空中,但右手在微微地颤抖着,颤抖的手使得刀不停地摇晃,刺目的寒光一道道飞弹而出。这种正常的自卫姿态居然成了一种对狼的挑衅,一种战斗的召唤。

母狼终于长嗥一声,突地腾空而起,身子在空中划了一道长长的弧线向他们直扑而来。在这紧急关头,母亲本能地将男孩朝后一拨,同时一刀斜砍下去。没想到狡猾的母狼却是虚晃一招,它安全地落在离母亲两米远的地方。刀没能砍中它,它在落地的一瞬快速地朝后退了几米,又做出进攻的姿势。

就在母亲还未来得及重新挥刀的间隙,狼崽像得到了母亲的旨意紧跟着飞腾而出扑向母亲,母亲打了个趔趄,跌坐在地,狼崽正好压在了母亲的胸上。在狼崽张嘴咬向母亲脖子的一刹,只见母亲伸出左臂,死死地扼住了狼崽的头部。由于狼崽太小,力气不及母狼,它被扼住的头怎么也动弹不得,四只脚不停地在母亲的胸上狂抓乱舞,棉袄内的棉花一会儿便一团团地被抓了出来。

母亲一边同狼崽搏斗,一边重新举起了刀。她几乎还来不及向狼崽的脖子上抹去,最可怕的一幕又发生了。

就在母亲同狼崽搏斗的当儿,母狼避开母亲手上砍刀折射出的寒光,换了一个方向朝躲在母亲身后的男孩扑了过去。男孩惊恐地大叫一声倒在地上用双手抱住头紧紧地闭上了眼睛。这时,狼口已到了男孩的颈窝。

也就在这一刻,母亲忽然悲怆地大吼一声,将砍刀埋进了狼崽后颈的皮毛肉,刀割进皮肉的刺痛让狼崽也发出了一声渴望救援的哀嚎。

奇迹在这时发生了。

母狼喷着腥味的口猛地离开了男孩的颈窝。它没有对男孩下口。但仍压着他的双肩的母狼正侧着头用喷着绿火的眼睛紧盯着母亲和小狼崽。母亲和狼崽也用一种绝望的眼神盯着自己的孩子和母狼。母亲手中的砍刀仍紧贴着狼崽的后颈,她没有用力割入,砍刀露出的部分,有一条像墨线一样的细细的东西缓缓地流动,那是狼崽的血!

母亲用愤怒恐惧而又绝望的眼神直视着母狼,她紧咬着牙,不断地喘着粗气,那种无以表达的神情却似最有力的警告直逼母狼:母狼一旦出口伤害男孩,母亲会毫不犹豫地割下狼崽的头!

动物与人的母性的较量在无助的旷野中持续起来。

无论谁先动口或动手,迎来的都将是失子的惨烈代价。

相持足足持续了5分钟。

母狼伸长舌头,扭过头看了男孩一眼,然后轻轻地放开那只抓住男孩手臂的右爪,继而又将按在男孩胸上的那只左脚也抽了回去,先前还高耸着的狼毛慢慢地趴了下去,它站在男孩的面前,一边大口大口地喘气,一边用一种奇特的眼神望着母亲。

母亲的刀慢慢地从狼崽脖子上滑了下来,她就着臂力将狼崽使劲往远处一抛,“扑”的一声将它抛到了几米外的草丛里。母狼撒腿奔了过去,对着狼崽一边闻一边舔。母亲也急忙转身,将已吓得不能站立的孩子扶了起来,将他揽入怀中,她又将砍刀紧握在手,预防狼的再一次攻击。

母狼没有做第二次进攻,它和狼崽伫立在原地呆呆地看着他们,然后张大嘴巴朝天发出一声长嗥,像一只温顺的家犬带着狼崽很快消失在幽暗的丛林中。

在这场狼与人的对决中,惟一的胜者便是母爱。因为这种爱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超越自然界所有爱的力量。在人的世界里,母爱使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远胜过呵护自己的生命。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只为着亲眼看着这个孩子茁壮成长起来,成长为参天大树,女人虽然是柔弱的,却也是刚强的,母爱把柔弱和刚强巧妙地糅合成一层牢不可破的母子情结。

点燃了人类持续不灭的火种。我们最应该感谢我们的母亲,只因母爱的纯洁、无私和伟大。

没有母亲,便没有我们。没有母爱,我们便会是最孤独、寂寞的行者。

2.子孝为爱

佛陀与弟子阿难进城乞讨,阿难遇见一位老父亲和一位老母亲,他们双目失明,一贫如洗,生活艰苦异常。但他们有一个极尽孝道的七岁儿子,他经常去讨食物,把好的饭菜果品拿给父母吃,酸苦变味的残剩食物留给自己吃。阿难非常称赞这个小孩恭敬孝顺父母,遂向佛陀禀报。佛陀说:“无论出家还是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都在情理之中,其功德也极其高尚难估。”佛陀还向阿难讲述了自己孝敬父母的故事,在父母生命垂危时,他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供养父母,以至圆成正果,修成佛道。

天竺迦夷国里,有一对夫妇,志向清净,在山中修行,信乐空闲,只存一子,名叫“睒”。睒10岁时,老夫妇双双两目失明,幸睒至孝仁慈,昼夜奉侍父母。以茅为屋,以草为蓐,不寒不热,常得安适。众果香甘,泉水清凉,饮食不虞缺乏。日日群鸟作音乐声,诸兽慈心相向,并无相扰乱的意图。睒于天寒地冻时,常穿鹿皮衣提瓶取水,麋鹿众鸟亦往饮水,不彼此畏难。

有一天,国王入山射猎,见水边有一群鸟鹿,引弓而射,矢箭误中睒的胸部,他大叫一声,血流如注,命在旦夕。国王下马来到睒面前。睒说:“象因牙而死,犀因角而亡,鸟因翠毛而被捕,麋鹿为皮肉而被杀。我今因何而等死?”

国王大自悔责。睒又说:“此非国王的过失,是我自己宿业所致。我不惜自己身命,但怜我父母,年既衰老,两眼又盲!无所依靠,也当有个善养善终。我之所以懊恼,并不是为中箭流血而痛。”国王再三向睒悔过,宁愿奉养睒的父母,嘱咐他不要过虑!

国王一面嘱人看守,一面去寻找睒的父母。他们听说睒中箭,两人昏倒于地。国王便向前扶牵睒的父母,来到睒的身旁,见其已奄奄一息,父亲抱着他的脚,母亲抱着他的头,仰天大呼。母亲又用舌头舔舐他胸部的伤口,希望把毒吸入自己的口中而死,以身代子。睒胸中的毒血经母吮吸,睒便渐渐复活起来。父母惊喜,国王也非常高兴。

大家都认为这是佛陀庇佑的奇迹。国王就发誓不再射猎,领导左右从者数百人,踊跃奉持五戒十善。国王还命令国中所有目盲的父母,全部由国库供给衣食,令子女应尽晨昏定省的孝道,违者重罚。于是全国人民,因睒死而复生的缘故,互相劝勉,孝道盛行。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人要饮水思源:生命从何而来?人生如何成就?能知恩报恩不忘本,才不会愧对父母的养育恩德。自古以来,古圣先贤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万善之门以孝为基。人人应礼敬供养尊亲如堂上活佛。

还有些“隐性的不孝”之事,看似让人同情,实则让人不安。如今有一个男孩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求学的路很漫长,是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人?

也许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无法偿还的心情。此时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留下的就将是永远的伤痕。

佛说:“为父母者,皆深爱其子女,竭力教养,虽多诸苦难,乃至命亡,亦终不弃舍子女;故为子女者,应当孝顺父母,侍奉供养。父母即是家中活佛。若有不孝父母,已是大罪,若更违反父母诫教,则堕地狱无疑矣。”

还是早一点尽你的孝心吧。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帮父母做点事。他们不求你成为达官显贵,也不求你给他们多少金钱,在他们心里,看见你过得幸福就是给了他们最大的安慰。而当你能把对父母的那份爱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父母的养育之恩大于天地,即使我们尽孝道都未必可以偿还,所以就更无理由不尽孝道。

3.朋友之爱贵乎知己

佛说:“每个人,除亲戚可以帮忙扶助外,就只有‘知己’。知己,就是很要好、非常亲密、更能扶助的朋友,就是好朋友。人都要这样的知己好友,不然的话,有困难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忙扶助了。”

知己,指的是一种交心的友情,它是君子之交,莫逆之交,或生死之交。人们常说:“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的确,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友情的滋润,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没有朋友的话,可说是相当孤独而且痛苦。进一步言,若能在朋友群中,得到一二知己,则于愿足矣!正如鲁迅先??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有了知己,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在我国历史上,不乏知己之交实例,伯牙与钟子期,形同莫逆,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其默契已达天衣无缝。有一天,当伯牙惊闻子期猝逝,伯牙感念“痛失知音”,从此断弦,此即史上有名之“伯牙绝琴祭子期”。另外,管鲍之交,更是千古传为美谈。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因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而名标青史。齐桓公能得到管仲这个得力助手,是鲍叔牙大力举荐的结果。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经商,管仲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收了应得的那一份,还要再添点儿。鲍叔牙手下的人骂管仲贪得无厌。鲍叔牙替他辩解说:“他不是贪这几个钱。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家人口多,开销大,是我自愿让给他。”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离战斗激烈的地方远远的,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对此不以为然,耻于与他为伍。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是为了侍奉母亲的晚年才爱惜其身,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百般袒护管仲,是因为鲍知道管仲是个人才,只是还没有机遇施展。管仲听到这些话,感叹道:“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就这样,管仲和鲍叔牙结成了莫逆之交。

正如中国古人所言: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能够成为朋友并在此基础上成为知己的,不仅是可以相互关爱的,更是可以彼此惺惺相惜的。

如果两人的信仰、原则各不相同,即使成为朋友,最终也会分手。

三国时代的管宁和华歆同窗求学、同席读书。管宁志趣高洁,把势与利看成粪土一般。而华歆则迷恋金钱、趋炎附势。管宁不愿与华歆为伍,把席子从中割开,两人分坐,以示绝交。两人绝交的原因并不复杂,实际上就是两人的志趣不同,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华歆迷恋金钱、趋炎附势,是个十足的“势利眼”,这类人的眼睛总是向上,总攀高枝、抱粗腿,无非是要沾点光,捞点好处,如果对待朋友也是如此,那说明并没有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