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说心得
14253500000030

第30章 悟宽悟严:宽严有度则可自在安乐(3)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报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以示歉意。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邻邦。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看起来矛盾的双方是势均力敌,谁都不吃亏,但当你真的以这种原则去办事时,你会发现你可能解了一时之气,但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好评。所以,你的行为事实上在告诉别人你是一个肚量狭小的人,那么还有谁敢靠近你?反之,以德报怨,不仅可以使那些对你不敬的人心生惭愧,同时还可以告诉别人你的胸怀和气度是别人无法企及的,那么你的周围会在不知不觉中吸引许多有德之人。这才是吃小亏,赚大便宜的上上之策。不要做那种斤斤计较的傻事。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在小事上计较就等于在大事上糊涂,所以,计较的结果还是自己吃亏。

7.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谁都想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能够做得比较周全,有一个相对轻松和谐的环境,与别人友好地相处,那么宽以待人是不可缺的。我国古来就有“君子宽以待人,严于责己”的处世方法。

所谓宽以待人,就是指对他人的要求不可过分,不强求于人,而是以宽容为怀,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

太阳还未升起前,庙前山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师傅,请原谅我。”

他是城中最风流的浪子,十年前,却是庙里的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其毕生所学全数传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但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门,五光十色的都市迷乱了他的双眼。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十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水,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深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傅,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痛恨他的辜负,也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离开。第二天早上,当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惊呆了:一夜之间,供桌上开满鲜艳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又恢复了他原来的荒唐生活。而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也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生活中,没有人能做到万无一失,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既然别人给了你一个显示大度能容的机会,你就要去伸手接纳他。佛陀不会嫌弃一个犯了错而知悔改的人。假如我们总是拿着别人的缺点去评三论四,而不从自己身上找缺点,那么,我们便不是一个理智、聪明的人。因为,聪明人往往是那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

宽以待人是一个道德水平较高的表现。古谚说:“有容,德乃大。”你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就要善待别人,要将心比心,多给人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对别人的缺点要善意指出,不能幸灾乐祸;对别人的危难应尽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落井下石。即使是自己人生得意马蹄疾时,也不能得意忘形,居功自傲,而是应多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惠,让三分功给别人。人总是喜欢和宽容厚道的人交朋友的,正所谓“宽则得众”。宽以待人还要求我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论语·颜渊》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之美也是成己之美,即使对有错误的人也不要嫌弃,应给人提供改过的宽松条件,原谅别人的过失,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正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当然,我们讲宽以待人,也不是说一味地姑息,否则就会失去宽厚的本意,正所谓“过宽杀人”。没有度的宽只是麻木怯懦,明哲保身,更是纵容丑恶。“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至举细数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宽厚,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也就是说,用无原则宽容恶人去换取自己的宽厚名声,或列举别人琐碎小事换取自己精明的名声,都是有失偏颇。圣人的宽容程度是不使小人有所依靠,也不使小人容身。这也是我们所应把握的度。对恶人无原则的宽容无异于助纣为虐,是对善良人们的残忍,孔夫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朱熹也讲:“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我们在懂得宽以待人的同时,也应懂得嫉恶如仇,捍卫正义。只有做到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抑恶扬善,才是真正的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正是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气度。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大度豁达难容之事,使别人敬重和倾慕你的人品,并使你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宽以待人会使人人都喜欢与你交往,所以,宽以待人是入世的一个重要原则。

聪明人求自己,糊涂人求别人。

8.不要固执地否定他人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观点,就是:天下之人,惟我独好,惟我独对,其他人都有缺点和错误。事实上,任何人都有缺点和错误,你否定别人就等于在否定自己。禅者的为人是心胸开阔,懂得尊重他人意见的人。固执地否定他人的人是不能容纳他人,心胸不够宽大的人。

禅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佛光禅师开讲禅门真诠以后,学僧甲向禅师禀告道:“老师,生死事大,要了生脱死,惟有念佛往生净土,故弟子想要到灵岩念佛道场去学念佛法门。”

禅师听后,非常高兴地回答说:“很好,你去学净土念佛法门回来,能让此地佛声不断,使我们的道场真正成为莲华世界。”佛光禅师话刚说完,学僧乙起立合掌禀告说:“老师,戒住则法住,佛门没有比戒律再重要的事,所以我想到宝华山学戒堂学律法。”

禅师听后,也很高兴,说:“很好!你学律回来,能让我们大家都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真正成为一个六和僧团,真是太好了。”

佛光禅师话音未落,学僧丙亦整衣顶礼说道:“老师,学道莫如能即身成就,弟子思前想后,急于到西藏学密???去。”

禅师淡淡一笑,答道:“很好!密宗讲究即身成佛,等你学密回来,影响所及,我们这里一定有许多人成就金刚不坏身。”

听了佛光禅师和众学僧的对话,一旁的侍者很不以为然,非常不满地问道:“老师,您老是当今一代禅师,禅是当初佛陀留下的以心印心的法门,成佛作祖,没有比学道参禅更重要的事,他们应该留下来跟您学禅才对,您老怎可鼓励他们走呢?”

佛光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道:“我还有你啊!”

佛光禅师是怎样做到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的?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生活常识:倾听和宽容使我们更富于智慧,这同时让我们在生活中显得更精明——固执地否定他人是很不可取的。要努力地创造自己成功的生活,就应学会照顾他人。但做起来,我们发现这真的很难。我们会发现,为我们一致的看法找根据总是更容易;而要照顾乃至捍卫与我们相反或不同的意见时,简直是十分困难。

与人争论时,我们的目的一般也只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不是为了增加我们对问题真正的了解和认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偏见。其中,最明显的偏见是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感到害怕和怀疑,心底里恐惧这会侵犯到我们。然而,随着我们的成熟和经验的增多,我们可能会慢慢发现:其实,宽容他人会带给我们更多。

对观点不同的看法做到宽容,意味着要有很大的灵活性,要用更开阔和更合理的认识来改变或修正我们的心灵。

我们如何像佛光禅师那样有宽阔的胸怀,从容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同利益追求、意见和看法呢?

请看这样一个话头(话题):我一直有的,是谁?

答案很简单:“我”自己。

悟出了,请哈哈一笑:大家各自有自己,各人的事情各人办,各人的事业各人干,何其公平。

你的心里,是不是放下了太多“介意”的东西?

正如佛光禅师的度量风范:一个心灵的自主者,可以积极地接纳和鼓励其他人、其他观点。

允许和肯定别人是一种睿智,也是一种度量,容纳别人的不同观点,实际是在充实自己。

9.忘记是对自己的宽容

五台山很高,有师徒二人在山上修行。徒弟很小就来到山上,从未下过山。

徒弟长大后,师傅带他下山化缘。由于长期离群索居,徒弟见了牛羊鸡犬都不认识。师傅一一告诉徒弟:“这叫牛,可以耕田;这叫马,人可以骑;这叫鸡,可以报晓;这叫狗,可以看门。”

徒弟觉得很新鲜。

这时,走来一个少女,徒弟惊问:“这又是什么?”

老和尚怕他动凡心,因而正色说道:“这叫老虎,人要接近她,就会被吃掉。”

徒弟答应着。

晚上他们回到山顶,师傅问:“徒儿,你今天在山下看到了那么多东西,现在可还有在心头想念的?”

徒弟回答:“别的什么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

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叫做记忆的东西,美好的容易记着,不好的则更容易记着。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不是很快乐。那些觉得自己很快乐的人是因为他们恰恰把快乐的记着,而把不快乐的忘记了。这种忘记的能力就是一种宽容,一种心胸的博大。生活中,常常会有许多事让我们心里难受。那些不快的记忆常常让我们觉得如梗在喉。而且,我们越是想,越会觉得难受,那就不如选择把心放得宽阔一点,选择忘记那些不快的记忆,这是对自己的宽容。

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都是闻名于世的俄国大文豪,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一段颇为曲折且发人深省的交往。1855年,托尔斯泰在彼得堡认识了比他大10岁的屠格涅夫。尽管屠格涅夫感到这位新朋友的脾气很大,性格倔强甚至有时候很粗野,但仍然从心眼里喜欢和欣赏他的才华。两人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

1861年,屠格涅夫的新作《父与子》脱稿了,他邀请托尔斯泰到自己的庄园来,把稿子给他看。午餐后,托尔斯泰拿起稿子躺在沙发上看,但越看越觉得兴趣索然,渐渐地不禁掩卷入梦。当他醒来后,发现屠格涅夫刚刚背转过身子出了门,当天便没有再进来。

第二天,诗人费特邀请他们二人到家中做客。席间,屠格涅夫对自己女儿的家庭教师大加称赞,因为她教导自己的女儿为穷人补衣服,为慈善事业捐款。

不料,托尔斯泰对屠格涅夫的话很是不以为然,居然带着讽刺的口吻说:“我设想一位穿着华贵的小姐,膝上放着穷人破烂的衣服,这实在是在表演一幕不真实的舞台剧。”

屠格涅夫本就对托尔斯泰昨天看稿的表现有所不满,此时一听他这么说,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便怒不可遏地大声咆哮起来:“这么说,是我把女儿教坏了?!”

托尔斯泰也不示弱,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于是,两个人在客厅里从争吵到互相推搡,后来互相抓住对方的头发,乒乒乓乓地大打出手。

就因为这么一件区区小事,两位大作家的关系自此以后中断了17年。

直到1878年,托尔斯泰在经历了长期的内疚和不安后,主动写信给屠格涅夫表示歉意。他写道:“近日想起我同您的关系,我又惊又喜。我对您没有任何敌意,谢谢上帝,但愿您也是这样。我知道您是善良的,请您原谅我的一切!”

屠格涅夫立即回信说:“收到您的信,我深受感动。我对您没有任何敌对情感,假如说过去有过,那么早已消除——只剩下了对您的怀念。”

一场积聚多年的冰雪终于化解了。不过,此后不久,另一件事又差点使他们的关系再次陷入僵局。幸运的是,吃一堑长一智,他们这次都知道如何避开了。

这一年,在托尔斯泰的盛情邀请下,屠格涅夫到勃艮纳庄园做客。有一天,托尔斯泰请客人一起去打猎。屠格涅夫瞄准一只山鸡,“砰”地开了一枪。

“打死了吗?”托尔斯泰在原地喊道。

“打中了!您快让猎狗去捡。”屠格涅夫高兴地回答。

猎狗跑过去之后很快便回来了,但却一无所获。“说不定只是受了伤。”托尔斯泰说,“猎狗不可能找不到。”

“不对!我看得清清楚楚,‘啪’的一声掉下去,肯定死了。”屠格涅夫坚持说。

他们虽然没有吵架,但山鸡失踪无疑给两个人带来了不快之感,仿佛二人之中有一个说了假话。可是,这一次他们都意识到不应再争执下去,便把话题转向别处,尽量在愉快的消遣中打发时光。

当天晚上,托尔斯泰悄悄地吩咐儿子再去仔细搜索。事情终于弄清楚了:山鸡的确被屠格涅夫一枪打中了,不过正好卡在了一枝树杈上面。

当孩子们把猎物带回来时,两位老朋友简直开心得像孩童一般,相视大笑。

人的记忆对人本身是一种馈赠,同时也是一种惩罚,心胸宽阔的人,用它来馈赠自己,心胸狭窄的人则用它惩罚自己。

忘记不快的记忆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有利。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