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说心得
14253500000044

第44章 悟礼悟道:礼遇他人于己无害(3)

他们轻视别人的理由看起来还很充分:不如自己的人,都是一群爬在地上的蚂蚁,理所当然应该受轻视;跟自己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人,都是些庸俗浅陋不思进取的家伙,用不着放在心上;成就地位高于自己的人,那就更应该受轻视了——他们不吹牛拍马阿谀逢迎,能当官吗?不偷税漏税使巧弄诈,能发财吗?私底下这么一琢磨,触目所及的每一个人,形象都不足三寸高,轻视之心便油然而生。

其实,大家都在红尘中挣扎,都不容易,品格高品格低,都难免沾上一些灰;成就高成就低,那是各人的造化,得者得之不易,失者并未放弃努力,即使一个老叫花子,仍在和命运做最后抗争,何必对人起轻视之意呢?

自高自大、对他人缺少敬意的人,应该学学佛经。“众生平等”,最轻贱的生命也值得尊重;“一切都是佛法”,最轻贱的工作也值得尊重。这也是敬自己!

生活是一面镜子,敬他人的人别人则会尊敬他。

7.道乃平常心

赵州从谂禅师曾问乃师南泉:“什么是道?”

南泉回答:“平常心是道。”

任何学问,无论是佛道、儒道,还是政道、商道,修到最高境界,都只是一颗平常心。

什么是平常心?看淡成败得失,看淡尊卑荣辱。如何看淡呢?其核心点是:以平等之心待人。

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是以不平等之心待人来的。你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你就想超越别人,你就想做人上人,你就必然将成败得失看得很重,你就必然将别人踩在下面,并自然产生尊卑荣辱的观念。一切喜乐烦恼痛苦也因此而生。

如果以平等之心待人,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心里并没有比别人高明的想法,那么成败得失都属正常,赢了不会洋洋得意,输了也没有什么不服气的;心里也没有人上人、人下人的想法,那么无论处于何种地位都无关紧要,处于上位不会沾沾自喜,处于下位也不会觉得没面子。

有人会问:这世上本来存在地位的差别,哪能以平等之心待人呢?主席就是比副主席高,冠军就是比亚军高,总经理就是比副总经理高,何来平等?其实,有无平等之心,跟地位高低并无冲突。主席和副主席都是一种职称,冠军和亚军都是一个荣誉,总经理和副总经理都是一项工作,因为你我平等,谁竞争到某个职称、某个荣誉、某项工作都属正常,难道我非得赢了你才算正常吗?

美国总统是全国职务最高的人,可是总统当了几年后,又去做了教授,做了农场主。难道说这个总统退步了,越混越没出息吗?至少他本人不会这么认为。他会想:我还是我,只是在做一份不同的工作而已!这就是平常心。已经将道修到很高??境界了。

相比之下,有的人的境界就差多了,能上不能下,这就太没平常心了,其根源还是没有平等之心,想做人上人的欲望过于强烈。为什么某些人这么“变态”呢?因为官场理论——儒经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它将“上尊下卑”规定得那么清楚,将工作贵贱分得那么清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凡是学了儒经又未能领会其精神的人,心态就失常了。

由此看来,还是释迦牟尼的境界高。释迦牟尼在佛学上有了那么高的成就,全国知名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随他一起修道,他却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还要自己去化缘,还要自己洗脚、铺座位。因为他认为“众生平等”,自己并不比任何人、任何东西高明,有了平常心,做常人看来很“低贱”的事,就显得很自然了。

有人会问: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怎么能降格到“众生平等”的地位呢?其实,高级、低级,只是人类自己的观念,事实如何,却很难说。至少在佛眼里,人并不比任何动物高贵,正如他本人并不比任何人高贵一样。比如,黄金比泥土高贵吗?佛会说:人本自泥土中来,还会回到泥土中去。米饭比粪便高贵吗?佛会说:米饭吃下去就会变成粪便。人比狗高贵吗?佛会说:你前生就是一条狗。佛是以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超时空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所以他看出了“众生平等”。而我们是以一种狭隘的、僵化的、短视心态看待这个世界,就看出了众生不平等。

我们想达到佛的境界,一时难以办到;但也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的境界。如何进修呢?打消做人上人的念头就可以了。大教育家马寅初先生曾建议所有家长们,要教育孩子“不要做人上人,也不要做人下人”,也就是说,要以平等之心待人。中国的问题,90%以上是因为大家想做人上人带来的:你想坐轿子,就需要好几个人在下面抬轿子。正好那些抬轿子的人也想坐轿子,他们就可能扔掉轿子,摔你一个背脊着地。

原因何在?大家都只想做人上人。事实上,有进取心、有上进心是应该提倡的,只是不要去强调自己的地位比别人尊贵。佛法都讲众生平等,这不是只在佛界适用,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且,一旦你以这种心理去支配自己的言行,你才能发现和得到应有的幸福。

不以区别心待人,则已是知道众生平等了。

8.有道之人更谦卑

从谂禅师是赵州一位有名的禅师。有一天,赵王专程去拜访他,此时的他正在禅床上休息,听到侍僧说有客人来访的禀报,非但没有起身,反而躺着对已走进禅房的赵王说道:“大王,我现在已经老迈,以至于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大王莫怪。”

赵王听后,并未有半点责怪,反而更增加了对从谂禅师的尊重。这次来访的几天之后,赵王便派一位将军给禅师送来礼品。令人意外的是,此次,从谂禅师一听禀报,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

他座下的一些学僧颇为不解,赵王的部下到来能下床到门外相迎,而赵王亲自驾临时却卧床不起。他们便带着这份疑惑去请示禅师。

从谂禅师听了这些学僧的疑问之后,哈哈大笑一声,转而严肃地说:“你们有所不知,老衲的待客之道分为上中下三等: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上等人;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中等人;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前去迎接下等人。”

由此可见,老禅师心中的有道之人当是谦谦君子,不以地位之尊贵而要求于人,不以别人的不敬而计较于人。而无道之人因为没有宽阔的心胸、良好的修养,所以要求别人去迁就他、去尊重他。所以,有道之人才更谦卑。

老子在《道德经》中称有道之士“神情畏畏缩缩,像冬天涉水过河似的”。

古时有个叫正考父的人,当上小官后,走路总是低着头,见了人就礼貌地让在一边;升为大官后,走路时头低得更厉害;当上宰相后,走路就像在地上爬似的,靠墙而行,尽量不走路中间。

这个正考父,为什么官越大胆越小呢?打个比方就比较容易明白了:人生好比攀登高峰,当我们站在平地上时,低头而行也可以,昂首阔步也可以。不小心绊住石头,摔一跟头,反正不疼,不过丢个面子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若是走在独木桥上,昂首阔步就不妥当了。若是站在悬崖上,能趴在地上走几步就已经很幸运了。官当到很大后,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胆小是自然的。

但是,有的人为什么官越大越是趾高气扬呢?这是一个智商的问题。有的人处在高位,发现是站在悬崖边上,危险得很;有的人处于高位,以为躺在自己家里,安逸得很。有道无道的差别就在这里。

有道之士,“行事谨小慎微,像四周遍布强敌似的”。

有一次,一位大臣来找郭子仪,到了王府门口,发现门前没人守卫,大门敞着,一直能望到大厅。大臣见无人通报,便径直走到郭子仪的卧房,看见他正在给妻子梳妆。这件事在朝中传开了,众大臣都笑郭子仪的闺房闲情。他的儿子们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地对父亲说:“父亲德高望重,却不知自爱,似乎不妥吧!”

郭子仪摇了摇头,说道:“你们哪懂得我的心意。从前我凭努力和勇敢开创事业,现在我功高位显,多少人眼红我的成就啊!如果我闭门拒客于千里,万一有人诬告我,没人能辩得清楚,可能会招来灭九族的大难。现在我门户大开,一切都摆在别人眼前,没有什么秘密。即使有人想加害于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你们认为应该打开门平平安安过日子,还是关起门来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呢?”

这个郭子仪就是一个有道之人。他知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一个人成就出众,就必然有人眼红,稍一不慎,就可能惹来不测之灾。所以必然事事考虑周详,如临大敌。

有道之士,“言语谦逊礼貌,像在人家做客似的”,这是因为无论做人做官,总要讲修养、讲文明礼貌!但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奇怪:地位越崇高的人,态度越谦逊,尽量软其言、温其貌、悦其意,好像生怕对方受到惊吓似的。反而是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若有机会展示手中一点小权力,就尽量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好像生怕吓不住对方似的。这个现象似乎可以这样理解:狮子若不尽量友善,谁敢接近他?小狗汪汪叫,不是想咬人,而是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我们看见某个小人物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时,要有同情心,尽量别伤他的自尊心。

有道之士,“表情慵散脆弱,像春冰将融似的”,给人的感觉好像很容易受到伤害似的。他这副样子并非出于做作,而是出于对事物本质的了解。他知道,他的事业要靠大家帮衬,若无人帮忙,事业越大,垮得越快。所以他才谦虚到谦卑的地步。正因为他好像容易受到伤害,人们就越发不忍心伤害他,而且愿意全力维护他。假如有人想伤害他,这时你就知道他有多强大了!

有道之士,“处世敦厚朴实,像未经斧凿的树木似的”,这是对人情世故、成败规律已经有了透彻的领悟。像我辈这等小人物,还不曾悟道,平时耍个小聪明、说个小谎话、做几件自作聪明的小事,并为之沾沾自喜,以为做人做事就该放聪明一点,但真正的大人物却不是这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说话坦诚直率,言无不尽。像《三国演义》里那些小招数,是写给小人物看的,大人物都知道,事情不能这么干,想成功就要走正道、得人心、充实实力。你拿三十六计去跟美国人打仗,有赢的机会吗?你拿《三国演义》去跟大公司竞争,有大获全胜的可能吗?没有!靠小招数是成不了大器的。大人物都悟通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抛弃了自作聪明,回复到依道而行的自然之境,这就显得纯朴起来了。

有道之士,“心地宽广通达,像汪洋江海似的”,有大量方能成大器,这跟人生目标有关。

如果你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国家,在一个国家里,必然有好人坏人,难道你能把那些小偷强盗骗子都杀光吗?没有这个道理!你心里承认好人坏人都是一种必然存在,就比较容易想得通、看得破,心地自然宽广起来了。如果你的志向是管理一家大公司,在一家大公司,必然有勤奋敬业的员工,也必然有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员工——据盛田昭夫、玛丽·凯什等大企业家的说法,这两种人各占四分之一左右。你心里承认好员工和坏员工都是一种必然存在,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个事实了,心地也自然宽广起来。

在一个小团队,倒是可能个个优秀。如果你的事业目标很大,想全让好人为你效力,是不可能的。另外,如果你心里有目标,日常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心里一评估,觉得它对人生目标影响不大,就无所谓了。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都不会对人生目标构成威胁,只要你心里有目标,不如意的事就没那么多了,心地能不豁然开朗吗?

有道之士,“外表糊涂混沌,像泥流浊水似的”,这个意思是说,不要那么精明,不要那么清高,能够很容易地跟众人融洽相处。惟其如此,才能建立事业基础!

某女士是一家公司的王牌推销员。她待人一点架子都没有,对谁都和颜悦色。中午休息时,她常跟同事打牌,赌小钱。每局结??,输了她就问:我该出多少?赢了她就问:我该进多少?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有时人家故意说多说少,她也照出不误,一点不知道人家玩了虚招。这么糊涂的一个人,如今她已创办了一家不小的公司,生意做得很红火呢!

由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那些看起来糊里糊涂的高人,是真糊涂,不是装糊涂。大家都是聪明人,你能装得那么逼真吗?他们的糊涂,不是傻,而是不用心。小菜一碟,玩玩而已,用得着操心吗?在小事上不用心,在大事上专心一意,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有些人专在小事上用心,哪有时间想大事呢?

有道之人是那些比他人更深知为人处世的大道理的人。

9.学得优雅一点

曾经有一个青年,脾气暴躁,常常遭到别人的辱骂,于是他也耐不住羞辱,破口大骂,最后因为自尊心连番受挫,一时心灰意冷,才忿而出家。

教他佛学的师父洞悉了他心中的障碍,忽然一改和善的态度,动辄对他吼骂,视之为无物。

“怎么?骂你,你不高兴是吧!不服气,你也可以反骂回来呀!为什么不敢?因为我是你师父?因为怕骂了我,我会赶你出去,天下之大就没有你可以容身之所?还是你怕会骂输我,担心自尊受到更大的侮辱,惟恐又刺伤了从前的痛处?”

青年气得额头青筋浮凸,简直就像是密封在罐子里的炸药。

“像你现在的心境,如何习法学道?我这里有两条路给你选,一条是去后山禁闭室修行两年,一条是立刻滚出山门。”师父不留情面地说。

青年气虽气,但一想到:这已是人生最后的退路,离开这儿,岂不又要回到原来的世界?一个人寂寞独处,总好过骂不赢人,一再地被羞辱好。他决定修行两年。

两年期间,师父不定时地会来到后山,在禁闭室外,故意骂他不长进,是庸夫一个。而他总是紧闭门窗,独自在里头气得跺脚,以忍功回应。无奈,越忍耐就越气,修行还怎么修得下去?

一天,师父又来到禁闭室外,大骂他不是个东西,没想到他却出声回应了:“谢谢师父的赞美,弟子还真不是个东西呢!”

师父察知他有所转变,但不晓得到达何种程度,继续骂:“哎呀!你这个烂东西,竟然敢顶撞师父!”

青年再回应:“啊!师父,您说对了!弟子全身上下就没一处是好东西,若非这个虚假不实的烂身体,弟子早云游四海去了!”

“哼!你这废物,将来出山门可别说是我的徒弟!”

青年在屋里大声笑答:“不敢,不敢!我会说自己是师父的一堆屎,将来有机会埋在土里,滋养大地,使万物受育。幸哉!幸哉!”

师父终于再也骂不下去,高兴地说:“你现在的心胸,想必是万里无云的晴空了。既然阴霾已去,还赖在笼子里干什么?出来吧!”

生活中的我们也常常因他人之过或自己之过而遭人辱骂。倘若我们一时难以忍辱,一定会和人对骂,唇枪舌剑之间未免伤感情,同时更显出了我们的无礼。所以,何不学得优雅一点?就如那青年一样?虽然没有与师父对骂,却以优雅的方式解决了许多问题。

那么,你该如何学会优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