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用兵运筹帷幄
14311900000008

第8章 明清军事工程(3)

明代的海防筑城

1.海岛筑城

明廷十分重视海岛筑城和防守,明确守海重在防守海岛和海岸。朱元璋采纳山东都司周彦的建议所建的宁海五总寨、莱州(今山东掖县)八总寨和万历年间许孚远巡抚福建时所建的福州海坛山(今福建平潭)、浙江沿海的陈钱山(今浙江定海东北海中)、金塘山(今浙江温州东南海中)、王环山(今浙江玉环)和南麂山(今浙江温州东南海中)等岛寨,以及天启年间所筑的澎湖城等,都是海岛筑寨的典型。现以宁海五总寨为例说明如下:

宁海五总寨包括福宁(今福建霞浦)的烽火门,福州的小捏澳,兴化的南日山,泉州的浯屿(即金门)和漳州的西门澳(即铜山)。五总寨以后渐废。到嘉靖时,根据巡抚谭纶的建议重新修复,并以烽火门、南日、浯屿三腙为正兵,铜山、小捏为游兵。寨设把总,分汛地,明斥堠,严会哨。

这五个岛屿除构筑有水寨、城寨、望台和烽堠外,还构筑有保障水师扎寨的营舍、演武操练场、修理战船的厂坞和船舰停靠、隐蔽用的码头等设施。为加强这五个岛屿的守备能力,各岛屿根据潮汐、岩岸或沙岸等不同特点,分别以人工加修环岛的陡坝、岸堤或垒砌石墙,构筑炮台、碉堡等射击工事。这就使整个岛屿的筑城设施,在保障环形守备作战的条件下,构成沿海守御的坚固屏障。

2.海岸筑城

海岸筑城包括卫、所城池和野外炮台、碉堡、墩台及烽堠等。

(1)城寨:城寨是海防筑城的骨干,是各个防守地段的防御中心。城寨的大小和坚固程度,根据它在防御部署中的地位、防守地段的重要程度,以及防守兵力和地形条件等而定。各省都指挥使所在地和卫、所都筑有大小不等的城寨。

现以蓬莱水城、定海卫城和威海卫城为例简要说明如下:

蓬莱水城蓬莱水城示意图

蓬莱水城是一座供水军船只停泊的基地,也是山东都司所辖登州卫所在地。它与辽东的金州卫和庙岛群岛,构成控制渤海口的咽喉,是明成祖北迁后京师顺天府的海上屏障,地位十分重要。蓬莱水城和一般城池的形制不同。其地理位置在山东半岛北部,隔画河和蓬莱县紧邻。这座防倭水城,是洪武九年(1376),在北宋原建的“刀鱼寨”的基础上,挑浚画河河口,构筑夯土城墙所形成的。永乐六年(1408),水城设置备倭都指挥使,节制山东沿海防务,所以蓬莱水城又名“备倭城”。万历二十四年(1596),将土城以砖石包砌,形成具有坚固结构的水城城寨,并增筑敌台三座。水城是由城墙、水门、小海、炮台、敌台、平浪台、码头、灯楼和防浪坝等几部分构成。

——城墙:依山顺势构筑。城池的平面形状并不规则,南北方向较长,东西方向较短。水城的北城墙长300米,雄踞于丹崖山上,下临珠玑,陡壁悬崖,天险自成。山巅的一部分城墙构成蓬莱阁的外墙,阁的西段城墙,依山势内凹。水城的西城墙长850米,沿丹崖山脊蜿蜒南下。南城墙长370米,东城墙长720米,均建筑在较为平坦的地形上。整个蓬莱水城的周长为2240米,城墙平均高7米,底宽12米,顶宽8米。城墙为石条和城砖包砌。以石条构筑的墙基高1.7米,石基之上以城砖内外包砌,中间填土分层夯实,夯层厚30—40厘米。城墙顶部构筑雉堞,雉堞上构筑有望孔和射洞,城角内侧构筑有登城梯道,可供军士上下机动。

——城门:蓬莱水城和一般内地城池不同,内地城池通常是四面辟门,而蓬莱水城仅在南北城墙上各辟一门。南城墙东端的叫振扬门,但习惯叫陆门(土门),砖石结构,拱卷顶,门洞高5.3米,宽3米,进深13米,城门顶上构筑有双层城楼。北面城墙所构筑的叫水门,也叫关门口,在北城墙的东端,是入海的咽喉。门两边砌筑高达11.4米的大门垛,两门垛中间的空隙是上宽下窄,上部空隙宽11.4米,下部空隙宽9.4米,两个大门垛各与东西城墙砌筑成整体。两个大门垛相对的内侧和底部都构筑有起落闸门的闸槽,槽宽33厘米,槽深25厘米,闸板是木质外包铁皮的栅闸。《登州府志·武备》中记述蓬莱水城闸门的作用是“疏其罅,任潮汐之往还,密其棂,杜奸宄之窥窃。无事则悬之,而舟航不阻,有事则下之,而保卫克完”。

——小海:原来是画河的入海口,在构筑水城时,将其挑浚扩大和疏理,并和画河截隔分开,使截隔的画河从水城城墙外重新开筑河道入海。这部分新开的河道,正是水城南部和东部的护城河。小海形状是南宽(175米),北窄(35米),面积是水城面积的一半,约7万平方米。平时可供操练水军,战时可隐蔽水师行动,使舟舰适时出击歼敌,直接支援海上作战。

——炮台和敌台:这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由土城墙改砌成砖石城墙时所增筑的三座台子。其中有两座炮台和一座敌台。水门之外的东、西侧各有一座炮台,它比城墙高2.5米。西炮台距水门约100米,高出水面14米。两座炮台在水门之外,互成犄角之势,能以火力控制近海海面,也能以倒射交叉火力控制水门。另一座敌台构筑在水城的西城墙上,其形制是骑墙式方台。方台向外侧伸出长5.5米,宽6.2米;后侧向墙内延伸长6.2米,宽7.4米。上部构筑雉堞和射孔,能有效地控制墙外的西部和护城河,以及河口处的两岸。

——平浪台:在水门向南51米处。平浪台的台基是由小海内挖出的淤泥构筑而成。平浪台外部用砖砌筑,其高度和城墙相同。它的作用一是可以缓冲水门进入的风浪,使小海内保持风平浪静;另一作用可以支援水门和东西两炮台的作战。

——灯楼和码头:蓬莱水城的灯楼构筑在丹崖山巅的东北角,平时可为航行船只导航,战时可供望观察敌情及指挥作战。各码头在小海东岸、西岸和南岸等处构筑,既便利操练水师时上下舟舰,又便于舟船装卸和航运。

——防浪坝:构筑防浪坝的目的,是使水门减少流沙和淤泥的堆积。防浪坝构筑在水门外东炮台处,接东炮台向海内延伸约100米的大长堤就是防浪坝。

定海卫城

定海卫,在宁波府东北甬江出海口处,担负着定海卫城形势示意图保卫宁波府和防止寇船窜入甬江的任务。

定海(今浙江镇海)的卫城,墙高7米,厚3.2米,周长4公里余。卫城共有6座城门,门上建城楼。各门道内设闸门,门外有瓮城。沿城墙建有供作战用的敌楼10座,供射击用的雉堞2188个。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各城门外设吊桥。卫城西北的招宝山(候涛山)扼甬江口,地势险要,山上筑有威远城。卫城之外的港口筑有靖海营堡,和卫城作犄角配置。

威海卫城

山东的威海卫,在半岛的东北。它和辽东半岛南端金州卫的旅顺口隔海相望,遥相对峙地扼制着渤海湾。因此,威海卫历来称为“渤海锁钥”。倭寇从海上入侵,如果打开这座门户,就可以闯入渤海湾,威胁京师。公元1369年至1374年的6年时间,倭寇从海上就有5次攻打威海卫。所以,明朝政府十分重视对威海卫防务的加强。永乐元年(1403),在原有的清川城池的基础上扩大和加固,重新构筑了威海城池。取名“威海”,就是威震海疆,壮固海防的意思。威海卫城池构筑得十分坚固,城墙的基础以坚石条垒砌,城墙上面筑有马面和雉堞。为便于平时和战时兵力、兵器的机动,在城墙拐角和城门两侧,都筑有兵马道。城池的形制呈方形,城墙周长1020米,城墙高9米,城墙宽6米。开辟城门4座。并于城墙外围环护一道宽4.5米、深2.6米的护城河。在构筑威海卫城池的同时,为完善工事配套,在城池迎敌的一面利用高地、山岗、山顶等有利地形构筑炮台17座,以控制附近海面和岸滩,并配备大小炮69尊,组成严密火力,以瞰制近海和岸边。此外,还筑有嘹望台和报警烽堠,便于昼夜监视倭寇的入侵活动。由于威海卫的筑城规模较大,其设施配套也较为严密完整。自威海卫的海防加强之后,倭寇入侵的大患随之杜绝。

从以上几个卫、所筑城的情况可以看出,明代的军事家对海防的守备,不是分兵把口,而是择地筑城,重点控制要害、咽喉之地。

(2)野外炮台和碉堡

炮台和碉堡是明代沿海筑垒的又一种类型。由于明代已较普遍制造和使用“铜将军火炮”、佛朗机、神火飞鸦(火箭)、子母炮、飞空击贼震天雷炮等火器,因此,海防筑城除了构筑城池之外,还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炮台、碉堡和碉楼等设施,并配备各种火炮控制海岸、海口和重要地段。在地形开阔、易攻难守又便于倭寇登陆的地段构筑炮台。炮台高度通常为13—16米,构筑成3层,每层的四面都开设大小射孔,配置各种火炮,并在每层还备有铳和弩机。第一层构筑门一个,门内构筑一陷阱,井底埋设铁钎,盖上木板。当下层无法坚守时,将门关闭,并撤去陷阱盖板,守备士卒撤到第二、第三层去打击敌人。炮台二、三层的野外炮台形式示意图地板上留有方孔,设置木梯,供士卒平时上下。作战时,可随着情况的变化撤去木梯,利用地板孔射击占领下层的敌人。每座炮台的周围还构筑一道围墙,墙外挖掘一条环护壕沟,并在出入门口的壕沟上设置吊桥。

碉堡,是江、浙、闽沿海一带人民组织自卫,打击倭寇的一种措施。其结构是在民房外围构筑一道石砌高墙,墙高4米,底宽2.5—3米,上部宽1.5米。在石墙上开辟射孔,以供炮、铳射击。一座环形石墙,只开设一道小门,供人员出入。门的开设位置,通常是在另一座碉堡有效控制的范围内。

(3)墩台和烽堠

在卫、所城寨之间,为了防守、警戒、联络和报警,沿海岸依地形筑有墩台和烽堠。墩台用于防守、警戒和联络;烽堠用于联络和报警。墩台和烽堠皆以土筑成,外包城砖,间隔距离约1.5公里。

明代沿海设防中构筑的烽堠,其作用和结构和烽堠形式示意图北部边防构筑的烽燧相同。只是南部的沿海地区潮湿多雨,烽堠上的柴草在报警时难以点燃。因此,在每座烽堠近旁都搭有几座草屋,报警时,以燃烧草屋来显示。一般草屋高4米,长、宽各3米。屋顶是一层能起防风雨作用的顶盖,屋内地面上植木桩,木桩上铺设木板和地面隔开,使中间成为防潮空隙,然后在木板上堆放柴草。当倭寇利用阴雨雾天侵犯时,就点燃草屋,并鸣铳配合报警。以定海卫为例,卫所直辖烽堠11座;大嵩所辖望台1座,烽堠5座;穿山所辖望台1座,烽堠21座。

(4)障碍物的配置

为防止倭寇船只由江河入海口窜入内地,多在河口设置障碍。当时,常用的方法是在江中植木桩数列,由岸兵或水师掩护。在卫所城池的海滩上则埋设地雷,设置水雷、混江龙和水底龙王炮等拉发或触发的水(地)雷。

3.江河入海口的筑城

江河入海口,是防止倭寇溯江内侵的海防要地,明廷对此十分重视。所以,对长江、钱塘江、甬江、珠江和闽江等入海口,均建立卫所,配备水师,严加防守。

以长江为例。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出口水域很宽,航道也深,便于倭寇的大型船只溯江而上,窜入内地。为了加强防守,长江共筑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在崇明海口。构筑及部署情况是:崇明岛的一座所城;江南岸的镇梅卫城(即太仓州城)、吴淞江所城、宝山所城、茜泾营堡和江北岸的海门卫城等。

第二道防线在狼山(今江苏南通市东南)和福山(和狼山隔江相望)。两山遥相对峙,江面宽约20余公里,两岸有浅滩,都可登陆。在通州(今南通市)构筑所城,在福山设营堡,并沿江岸设烽堠。

第三道防线在镇江山。山北有顺江州(后名太平州),中为夹江,江面宽约2公里。顺江州距北岸周江桥约3—4公里。山驻水师和构筑城池、炮台防守。

在当时对付倭寇的条件下,像这样充分利用有利地形组成几道防线,重层封锁长江和扼守沿江两岸的登陆点,可以说是相当严密而完备的。

4.沿海纵深内的筑城

我国海岸线很长,可供登陆的地段也很多,如果仅仅依靠卫所的兵力和城池来防止倭寇的大举入侵,是远为不够的。因此,除必须控制强大的战略、战役预备队外,还必须在便于登陆的主要方向上组织大纵深防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依托近海的省会、府治、县治、关隘和重要的集镇,构筑坚固的城垣,配备一定的兵力和火器,组织联防,互相支援,就是大纵深防御的体现。它既可以阻寇深入,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又可以有力支援沿海卫所的作战,保障战略、战役预备队对入侵之敌展开反击。

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廷派都御史王巡视浙江,王见许多府、县未修城池,遂倡议“估计寇患缓急,次第修筑城池”。开始在浙、闽沿海修筑城池30余座,其中唯慈溪县人士坚不修城。不久,倭寇大举进犯,凡是修筑了城池的府、县都未受到大害,独慈溪县遭受惨痛的焚烧掠夺。从此,各地均以慈溪为戒,相继大建城池。据嘉靖末年(1566)统计,大江南北(今江苏境内)修筑府、县城池66座,浙江修筑府、县城池40座。此外,江、浙沿海大小集镇的人民为了自卫,也自己出钱出力,构筑了许多城堡。

清代的塞防

清初武功鼎盛。在康熙、乾隆彻底平定准噶尔后,认为北疆和西疆的威胁基本上已经解决。当时俄罗斯帝国的势力已进入东西伯利亚,侵占了清朝在黑龙江以北的领土,康熙曾出兵围攻雅克萨俄国侵略军,俄国侵略军被迫投降,由于俄罗斯帝国的侵略企图尚未完全暴露,清廷遂以为不足构成大患,就将主要军力去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对于塞防(即边防)只用了八旗兵的一部,配合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部队,建立边防重镇、墩台、卡伦和碉堡等,以扼守边防要地,形成清代的塞防体系。

清代塞防可分为东北防线、西北防线和西南防线。

东北、西北防线是为了防止沙皇俄国入侵的。清廷在东北、西北边境的各隘口,改筑了原有的关口筑城工事。对于山川险要而没有城郭的地方,分别设置了墩台、卡伦(望哨所)盘查越境的来往行人。在沿边境的各城市中,加筑了炮台,在城墙上设置枪眼,并在这些城市中驻扎军队,可以随时驰援边境,防止俄军入侵。

西南防线,主要是针对英、法的威胁而设置的。加强了原有的筑城工事,加筑了野外炮台,并在各险要地段上派兵驻守。对西南边境各河流、山谷的隘口,对原有关塞城堡进行改筑,以适应枪炮射击的要求。在崇山峻岭的险要地段上设置卡伦,派兵戍守。对敌人容易通过的个别地段,削成陡壁,并设置鹿砦等障碍。

清代为了镇压各族人民起来反清,对内地的战略要地和政治、经济中心,及少数民族聚居的要地极为重视。修筑和新建省、府、县所在地的城池,并在这些城池之间部署了数量庞大的防汛,形成了一个镇压人民起义的军事体系。从保障运河漕运的需要着眼,还专门建立了河防营,康熙,乾隆和嘉庆年间,为了镇压湘西苗族的反抗,又在湘西苗族居住区修缮和扩建了明代的湘西边墙。

以下将清代塞防情况按行政区域加以分述。

(一)东三省

东三省即吉林,黑龙江和奉天,是满族的聚居区和发祥地,又东连日本和朝鲜,北连俄罗斯。因此,清廷极为重视。

奉天有大城14,守卫着边防及柳条边。担任边防的,还有大东沟(今辽宁东沟县)、凤凰城(今辽宁凤城),直至鸭绿江边。有防兵22000人,练军及缉捕勇丁13000人,扼要屯驻。由盛京将军统辖。

吉林有大城8,包括珲春(今名同)、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等。有防兵15000人,由宁古塔(今黑龙江海林县旧街镇)将军统辖。

黑龙江有大城6,新旧卡伦71。有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恰克图(今蒙古色楞格省阿尔丹布拉克)等城。每年5、6月间,齐齐哈尔、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市)、黑龙江(即今黑龙江瑷珲)三处边疆官吏,各遣协领、佐领等官员率兵三路巡边。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派官员镇守,有防兵13000余人。由黑龙江将军统辖,驻瑷珲城(今黑龙江爱辉)。

(二)蒙古

乾隆年间,筑乌里雅苏台城(今蒙古札布汗省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城,自察哈尔西至巴里坤,沿途构筑墩台,选精兵驻守。乌里雅苏台城外山巅扼要处,各建炮台,屯重兵于特斯台锡里(今蒙古乌布苏省特斯)。设定边左副将军及科布多办事大臣统辖,蒙兵则由盟长统率。咸丰、同治年间,蒙边不靖,以包头镇为绥远要区,令乌梁海(今俄罗斯大小叶尼塞河、克孜勒地区)总管新建鄂博界牌八处,严密巡察。又调大同、宣化练军驻防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雍正九年(1731)时,曾令直隶疆臣修治边墙。其古北、宣化、大同均募兵增防,自独石口以西至杀虎口一带要隘也酌量增兵。蒙古各旗也由绥远城将军统辖。

(三)新疆

新疆为西域故壤。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道光年间平定回疆。新疆和俄罗斯的边境由北而西,绵延错亘,伊犁及南路喀什噶尔都和俄属相接。新疆全境以天山分为南北两路。北部为准噶尔部落,西北以伊犁为重镇,乌鲁木齐当来往孔道,塔尔巴哈台(天山向北分出的山脉,自乌鲁木齐、伊犁间分出北走,至边疆抱塔城,再北和阿尔泰山连接)为北境屏藩。南路皆回族所居,乌什当适中之地。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县)、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雄冠诸城,英吉萨尔(今新疆英吉沙县)西达外境。

乾隆平准噶尔后,哈密驻重兵,哈密之外全恃卡伦。南路各城以旗兵、绿营协同防守。和田、库车、辟展(今新疆鄯善县地)诸城由绿营防守。其卡伦、台站(即驿站)自哈密西至辟展,北至巴里坤;自辟展西至库车,北至乌鲁木齐;自库车西至乌什,又西至叶尔羌,再西至喀什噶尔,南至和田。均视卡伦之大小,定戍兵之多寡。各台站设驼马、车辆和船只。平定准噶尔后,北路重地皆分兵设防;山川隘口皆置卡伦、台站。各卡伦有戍兵10—30人,各台站有戍兵15名。新疆北路设伊犁将军统辖,乌鲁木齐有办事大臣,南路防兵由驻乌什的总理回务参赞大臣、协办大臣各一人统辖,叶尔羌有办事参赞大臣及领队大臣统辖,和田、喀什噶尔设有办事大臣及领队大臣统辖,辟展有领队大臣统辖。

(四)西藏

乾隆十五年(1750)始设驻藏大臣,与****、****相互制约,共同管理。增设塘汛守兵13处。前藏增兵800人;后藏增兵400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于前后藏各置藏兵千人。其通内地之定日、江孜(今同名)两处要隘,各置藏兵500人。设戴奉(藏官)3人,2人驻后藏,1人驻定日,另增江孜戴奉1人。以后又在定日、江孜各增防汛,设守备等官。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以西,择地设游击等官。乾隆五十八年(1793),派和琳等会勘后藏边界及鄂博情形,认为江孜已足以防守,唯定日地方辽阔,捷径要隘颇多,增设藏兵,修寨落以备住宿,立鄂博以守边界。驻藏之兵由驻藏大臣统辖,并应亲为校阅。

(五)云南

云南山高林密,边境以筑城、设隘控制道路,驻兵防守。云南和越南、缅甸接壤,“南境之蒙自,当越南国,西南境之腾越(今云南腾冲),当缅甸国,尤为南维锁钥”。腾越边界旧设八关九隘,有虎踞、铜壁、巨石、万仞等关,以土练驻防。永昌(今云南保山)、顺宁(今云南风庆)、大理三府,蒙化厅(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及姚州(今云南姚安)均西陲要镇。清初设永(昌)顺(宁)镇总兵,后改镇为协,驻兵于永昌城。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木邦(今缅甸掸邦登尼)为通缅甸要路,附近各隘,均派兵防守。杉木笼(今云南梁河东)、千崖各增将弁营汛。龙陵道通木邦,原驻兵1500人,也增弁兵。缅宁(今云南临沧县)也分兵驻守。道光时,林则徐于迤西(迤西道、治所大理)改协、营,增设弁兵,其扼要之处,于永平(今同名)、永昌设21汛,增兵驻防。大理府上下二关,及太和(今云南大理县南)、汇渡(今云南大理东南)、红岩、赵州(今云南大理东南)等处也增兵填防,姚州、蒙化二处也改汛增兵。云、贵绿营兵由云贵总督统辖。

(六)两广

广西南边,绵亘千余里,原设隘所109处,分卡66处,和越南接壤。其中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至龙州(今同名)一段,地较宽平,为中、越商旅通衢。龙州地位重要,顺左江南下,可直通浔(今广西桂林)梧(今广西梧州市)。清初以来,广西边境较为平静。自清初至道光、咸丰年间,只在龙(龙州)凭(今广西凭祥市)营建所辖水陆各隘口,以戍兵及沿边土司协力防守。

广东边防,海重于陆。陆路只在钦(今广东钦州)廉(今广东合浦)设防戍守。

广州旗兵由广州将军统辖。绿营兵由两广总督统辖。

(七)清代的墩台、卡伦、鄂博、碉堡

清初于各省边境扼要处,设立墩台,以便嘹望守御。有警则守兵举烟、鸣炮、挂席为信号。康熙七年(1668),谕各省将领,凡水陆孔道之旁,均设墩台营房,驻宿兵丁,传报紧急军情。

其军台(即驿站)之制,始于顺治四年(1647)。自张家口以西,黄河以东,设台344座。自张家口迄山海关,设台417座。

蒙古各旗,其台、卡、鄂博之制,因大漠一望无垠,故以鄂博或卡伦为游牧地的分界。

其内蒙古通驿要口有5道,即由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以达于蒙古各旗。

外蒙古之驿站则由阿尔泰(今新疆阿勒泰市)军台以达边境各卡伦。康熙征准噶尔时,设定边左副将军。而外蒙古军台之设,由内而外,其制始密。自察哈尔(张家口、独石口和杀虎口外)向西北至乌里雅苏台,共置48台。自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和喜峰口,向北至蒙古各部均有军台。

围场卡伦,设于高地上,或岗或坡,或山川之隙,随宜设置。

恰克图及延边,以山河设鄂博为标志。无山河则以卡伦为标志。鄂博就是石堆。可以垒石为鄂博,也可以山河为鄂博。和俄罗斯接界的中间隙地,皆立鄂博。

新疆北部的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市)和伊犁一带均设有卡伦。南路自伊犁至回疆乌什城西北,设卡伦6处。自乌什至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设卡伦17处。自喀什噶尔至英吉沙尔(今新疆英吉沙县)设卡伦12处。自英吉沙尔至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县)设卡伦7处。又向东南至和阗(今新疆和田市)设卡伦12处。

(八)东北的柳条边

清代东北的柳条边,不属于塞防的范围。

所谓柳条边墙,是一条标示禁区的柳条篱笆墙。它是在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统一广大东北地区后构筑的。乾隆在东巡时,有诗说:“征战纵图进,根本亦须防”。清朝在盛京(沈阳)建都不久,就迁都北京。入关之前,满清统治者一直把盛京及其附近地区当作他们统治的腹心地区,是他们争夺全国政权的根据地。他们认为,这块地方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是清代的“龙兴重地”。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特殊性,乃划为特殊地带,严禁其他各族人民,尤其是汉族人和蒙古族人进入禁区之内,严禁八旗以外的汉、蒙古族在边内垦荒种地和流动放牧,以防止损害所谓的大清“龙脉”。同时,为了保持满族的“国语清代柳条边示意图骑射”的风气,防止满族汉化,柳条边墙之内就成了严格的封禁地区。柳条边“插柳结绳”,以示界限,严禁汉人、蒙古人越界,对私越者置以重典。到过柳条边的杨宾在其所著《柳边纪略》中说:“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指中原地区)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可见柳条边就是一种柳条篱笆。

柳条边的组成和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是由边门及一壕、两墙,和墙上植柳所构成。在构筑柳条边的地点,先挖掘出连续的一条堑壕,壕的口部宽2.6米,底宽1.6米,深2.6米。在这道连续壕堑后面的5—10米处,以夯土捣实构筑一条连续的土墙,土墙底宽2米,顶宽1米,高2米。再在这条土墙后面5—10米处,构筑一条连续的低矮土墙,土墙底宽2米,顶宽1米,高1米。在这两条连续的土墙之上,每隔1.6米植柳条3株,在条株之间,用绳子结连横条柳枝,即所谓“插柳结绳”。

清代的柳条边墙,分为老边和新边两个部分。“老边”是清顺治在公元1644年在明代辽东边墙的基础上开始构筑的。其起迄和走向,基本是按明代辽东边墙的旧迹构筑。起于山海关,经绥中、锦州、北票、彰武、新民、法库、昌图、开原、英额门(今辽宁清原东)、通化西、兴京(今辽宁新宾)、瑷阳堡、碱场(今辽宁本溪东)、凤城、九连城(今辽宁丹东市东北),一直到鸭绿江岸边为止。老边全长1900余里,设关卡边门共16座。从山海关起算,这16座边门(称某地边门)设置在鸣水堂、白石嘴、梨树沟、新台、松岭子、九官台、清河、白土厂、彰武台、法库、威远堡、英额、兴京、碱厂、云爱阳和凤凰城等地。

由于清朝统治势力日渐扩大,人口也逐渐增多,清朝的政治统治中心转向北京,原来在老边内旗人的土地已越来越不够分配,出现了粮食不足的紧张状况,这就需要在老边范围以外扩边。康熙不拘祖训,向外搞了三次柳条边墙的扩展,即公元1675年、1686年和1697年,大约十多年就扩展一次,以扩大旗人土地的数量,并在老边之北又增修了一条“新边”。新的柳条边墙,其起讫和走向是从老边的昌图起,经四平、公主岭、长春、法特哈,一直到老爷岭的亮甲山(今吉林蛟河县西)。新边全长400公里,沿边开设关卡边门4座,即布尔图库边门、克尔素边门、伊通边门和法特哈边门。这样,清代的柳条边墙共设关卡边门20座,边长合为1350余公里。

清代的海防

清初也很注重火器的制造和使用。为适应作战需要,以自制的红衣炮和明朝降将孔有德等所带过来的火炮编成独立的炮军。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红衣炮成了攻城的主要兵器。康熙十二年(1673)平三藩之乱时,因南方多山,乃侧重发展轻炮。此后,二三百公斤以上的重炮,主要用在城寨守备。火器的产量,以康熙时最多。根据清《文献通考》记载,从公元1674年到1721年,清廷中央共造大小铜铁炮900门。康熙晚年,天下已定,清廷的战略思想已逐步从打天下转向坐天下,民族压迫政策抬头,开始把重点放在防止汉人起兵反清上。因此,重新强调“骑射乃满洲之根本”,对火器的研制和生产,严加控制和严禁私藏、私制。就是对各省绿营也只准使用陈旧低劣的火器,把精良的火器一律掌握在八旗兵手中。同时,对前代研制兵器的书籍,如《武经总要》、《武备志》等也列为禁书。这就使清代火器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落后的处境。17世纪到18世纪,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期,科学在军事上的应用大大促进了火器的发展。使用撞针击发的线膛后装枪炮已经出现;生铁铸成的实心弹、开花弹已研制成功;火炮的射程、命中精度和杀伤、破坏力都得到很大提高。英、法、西、葡、荷等资本主义国家到处掠夺世界市场,当他们在东方以侵略手段敲开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时,以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远洋舰队就成了他们掠夺殖民地的急先锋。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逐步引起对海防的重视,采取改进旧式炮台和增筑新式要塞的措施,并开始从国外引进新式火炮,以加强海防能力。

清代的海防部署

清前期的海防部署由北而南分述如下:

1.东三省海防

奉天沿海,东起鸭绿江口,西到山海关,共有口岸39处。康熙初年,定在金州(今辽宁金县)旅顺口设水师战船(皆木质旧式),归金州鬲嘟统督训。旅顺口至凤凰城沿海,有水师二营联络巡哨。

吉林、黑龙江两省,有松花江、黑龙江贯省出海。两省各设水师营巡防。珲春处于图们江下流,是吉林海防要地。

2.直隶海防

直隶的天津、大沽口,是南北运河及永定、大清和子牙等五河的入海处。北连辽东,南接登、莱,为北洋第一海防重镇。顺治初即在大沽口置战船以备海防。雍正四年(1726)于海口芦家嘴创设天津水师营,以守御海口。从天津南门至庆云(今同名),分置守兵25处,扼要防范。道光二十一年(1841),为防英舰北扰,天津海口增驻官兵,建炮台营房,招集团练,修筑土堡。次年增设巡哨兵船,以芦台(今天津市宁河)为北塘(塘沽北)后路,设通永镇标15营驻守。

3.山东海防

山东海岸绵亘,自直隶经山东半岛,屈曲而南,以达江苏,有大小海口200余处。其中威海、烟台和登、莱、青三府皆海防要地。顺治十一年(1654),令苏利为水军都督,驻守碣石(今山东无棣),为山东海防之始。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胶州(今山东胶县)、文登(今山东蓬莱)、即墨等营,兼防海口。以总兵驻登州(今山东蓬莱),统水师3营、战船12艘,修治各海口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41),以芝罘岛扼东海之口,拨兵防守。

4.江南海防(包括长江江防及苏北沿海)

江南海防,经长江、吴淞两口,南接浙江海面,其间港口罗列,江阴、吴淞两处,一为长江之关键,一为苏淞之门户,防务尤重。江阴以上,江流深广,外海兵舰仍可溯江而上,深达夔、渝。自狼山(今江苏南通市南,长江北岸)、福山(和狼山隔江相望)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金陵,炮垒防营,星罗棋布。金陵以上安徽江防也归江苏海防节制。

白海州至长江口段海岸,为以前黄河入海处,泥沙积久,称五条沙,为海岸保障,沙宽水浅,大船不能靠岸。长江口和吴淞口,水深溜大,巨舰可直驶内江,故海口的防务比海岸更重视。

清初平定江南时,分八旗劲旅驻京口,以镇海大将军统之,设水师营(以鸟船装备而成)。顺治十四年,命梁化凤为水军都督,率军万人,驻守崇明、吴淞。又在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县)设提督,驻重兵。康熙六年(1667),以崇明孤悬江口,严禁出海。十四年(1675)设提督统八营驻崇明。上海县当黄浦江之冲,原有墩台17座,以距海较远,又建外塘斥堠。狼山、福山扼长江咽喉,设墩堡戍守。雍正八年(1730),从江苏镇标四营内分兵船二艘拨归福山营,和狼山营会哨。从乾隆至道光,江海清平,防汛皆循旧制。至道光中叶,海警骤起。道光二十一年(1841),以宝山海口为江南要区,屯驻大营,吴淞也增兵,增设壕垒。道光二十二年,令耆英巡阅吴淞、狼山、福山、圃山关(今江苏镇江市东30公里)等处,整顿战船炮械。道光二十三年于江阴鹅鼻嘴筑炮台于江岸南北,并造水师舢板船。道光二十四年因狼山、福山江面太宽,又在江中沙洲修筑炮堤,水师各营增大小战船30余艘。其时所筑炮台,实只堆土为堤,且器械窳旧,布置多甚简陋。

5.浙江海防

钱塘江口以乍浦、澉浦,海宁之洋山,杭州之鳖子门(今浙江萧山东北龛山旁),绍兴之沙门为要地。外海以定海、玉环孤峙大洋为要地。钱塘江以南,岛屿可泊舟师之地甚多,皆以水师会哨、巡防。

康熙二年(1663),于沿海增设墩、堠、台、寨,驻兵警备。不断派钦差大臣、总督、提督巡历各海口。二十九年,命江、浙二省疆臣会勘海面、分界巡哨,以为定制。雍正年间增建沿海海口炮台,增设巡船,教练浙军水师12营。道光二十年(1840),在鳖子门潮神庙江狭处屯兵防守。二十一年,令仿上海土堡之法,凡近海村落,招募团练,筑土堡,互相联络。

6.福建海防

中国沿海各省,自浙洋而北,海滨淤沙多而岛屿少,其海岸径直,故防务重在江海总口,而略于海岸。自浙洋而南,岛屿多而淤沙少,其海岸曲折,故防务既重海口,对巨岛和海岸也并加重视。福建海防,从北起,福州重在闽江口,琅崎岛(今福建长乐东北)、金牌、五花门(今福建福州市东南50公里海中,正当闽江口),皆海防要地。以南海坛岛(今福建平潭岛)为水师重镇所在。兴化府(今福建莆田)重在海滨诸岛,平海(今福建莆田东南海滨)、南日岛,列汛置官,视为重地。泉州重在金门、厦门二岛,远控台、澎,近卫泉、漳,为海防重地。

顺治十七年(1660),为防卫泉、漳、屯兵于镇海(今福建漳州市东南海滨)、高浦(今福建同安县东南)二城。雍正四年(1726),浙闽总督高其倬操练沿海水师,巡视闽省各海口。嘉庆四年(1799),令闽省水师将商船改造成战船80艘,编为两列,分巡本省沿海。道光二十年(1840),命邓廷桢招募练勇,严守澎湖。二十二年,令怡良屯兵福州金牌各要口,并在江中沉船布桩。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以水师2万人克台湾,乃置台湾府,戍兵14000人,遂为海外重镇。康熙六十年(1721),清廷在平朱一贵之乱后,以总兵官镇台湾,副将守澎湖。

7.广东海防

广东南境皆濒海,东起潮州(今广东潮安),西至钦州,海岸绵亘,岛屿罗列。雷州半岛向南突出150公里,渡海而南为琼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广州为珠江入海处,是广东海防要地。康熙五十六年(1717)起开始修建虎门要塞。

从以上各省海防部署看,只不过仅备海盗。康、乾时期虽已开始在珠江口及山东半岛修建炮台,但数量很少,设施也很简陋。到嘉庆年间,广东海警频繁,清廷为抗击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海上侵略,才大量修筑炮台式要塞,但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鸦片战争以前,清海防情况大体如此。

清代的炮台式要塞

炮台式要塞,由若干按地形配置的炮台组成。它筑有永备工事,担负着长期坚守国防要地,控制重要地域,封锁由国境或海岸通向内地交通要道的任务。因此,配置强有力的守备部队,储备充足的物资,以形成独立的防御体系。

清代炮台式要塞,是在明代海防卫所城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者,不断向东扩张侵略势力,企图以炮舰政策侵略中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人已最先制成后装线膛枪炮,并逐步装备陆军和海军舰只。这种威力大、射程远和命中精度高的枪炮,为战争带来了破坏性大、杀伤力强、战斗激烈等新特点。而这个新特点又必然促进海防筑垒的变化和发展。时代沿海的以卫所城池体系为主的海防,在新的条件下已不利于守备作战。这是因为城池是个集中的、点式的防御,尽管城池的构筑选择在有利的地形位置,但对周围许多有利于防守的支撑点还是包不进来,对防守仍然十分不利。其次是火炮威力增大,射程更远,以数量众多的火炮攻打点式城池,易于打开缺口而实施突破。因此,清代在嘉庆年间开始在沿海、沿江的设防中,逐渐采取炮台式要塞体系,即以分散配置,降低城墙的高度,增加其厚度来加强防护力。城墙、角楼、战棚等都被低矮的炮台所代替,这就较好地克服了过去城池体系中存在的主要弊病。一个要塞,由若干个具有完善的筑城设施,便于独立作战并能长期坚守的炮台所组成。炮台分散疏开配置在要塞中,便于对付密集的炮火,以提高要塞能力。其次是,各炮台疏散配置的位置,都是选择在能坚守要塞,便于打击敌人,利于伪装和防护安全的最有利的地点。这就给整个要塞的守备作战提供了坚韧和持久作战的条件。再次是,整个要塞中若干个能独立作战的炮台,都在一个地区,形成有屏障、有前沿、有纵深,相互之间参差错落,互成犄角的防御体系,在作战中能集中火力互相支援和掩护,便于兵力机动,火力交叉,多方打击敌人,从而构成一个能发挥整体作战力量的完整体系。这些优点表明,炮台要塞比城池体系有很大的进步。所以,清代的沿海设防,逐步以炮台式要塞取代了卫所城池体系的格局。

清代炮台式要塞,按其任务及作用,有海岛要炮台形式示意图塞、海口要塞、海岸要塞、江防要塞等几种。

——海岛要塞:用来固守近海的重要岛屿,掩护海口和海岸的安全。如长山要塞、舟山要塞、澎湖要塞、琼州要塞等。

——海口要塞:用来扼制海口,保障海湾、海港的安全。在海岸设防中能起到控制咽喉和发挥锁钥的作用。如虎门要塞、闽安要塞、温州要塞、镇海要塞、吴淞要塞、大沽要塞、营口要塞等。

——海岸要塞:用来巩固海岸、海湾和海港的安全,掩护水师支援海岛作战。如廉州要塞、潮州要塞、厦门要塞、福州要塞、乍浦要塞、澉浦要塞、威海要塞、烟台要塞、山海关要塞、北塘要塞、旅顺要塞、大连要塞等。

——江防要塞:用来保卫沿江要地,扼制航道,防止敌舰深入内地。如马尾要塞、江阴要塞、镇江要塞、江宁要塞等。

1.炮台式要塞的工程设施

清代炮台式要塞,是由若干个能长期坚守和独立作战的炮台所构成。每个炮台都由炮台、望楼、营房、火药库、演武厅、围墙、堑壕和障碍物等几部分组成。

——炮台:炮台是配置火炮打击入侵之敌的骨干阵地。其位置选择在对坚守要塞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地点。从地形上说,它应配置在视界开阔、射击方便、能居高临下的险要地点。在一个炮台式工程配套中,应有若干个露天或半掩盖的炮位,各种火炮根据射程和威力,在有利地形上从山顶、山腰和山脚下采取层层配置。对所控制的海面、海口和海岸等部位,都能做到火力集中,炮位疏散,消除死角,减少损失,以达到互相掩护,大量歼灭敌人的目的。在一个要塞中,选择炮台的位置和数量,是根据要塞所担负的任务,要塞地幅的大小,以及守备区域内的地形特点和重要程度等条件,采取有前沿、有纵深,能互相支援,梯次配置各个炮台的措施。炮台中的炮座,配置在山脚下呈弧状的称月台。利用这种炮座射击时,其弹道低伸,只高出海面1—2米,对敌舰船射击时没有死角,能有效地控制水面。另一种称露天炮台,在山腰和山顶构筑,通常配备射程较远,威力较大的火炮,可对山脚下的炮座实施超越射击。炮座掩体多用三合土构筑而成。每个炮掩体都有完整的人员掩蔽部位,储存弹药的位置和互相之间联络交通的沟壕,以适应独立作战的要求。

——望楼:望楼是观察敌情的建筑物。为了防止敌人在要塞火力控制之外的地段登陆,迂回要塞的后方,所以也要构筑陆正面的炮台,构成环形防御。望楼通常和台城结合在一起,构筑成炮台的作战指挥结构。台城常构筑在山势险峻的山顶,是一座形状不规则的小城池。城墙周长400—500米,墙高2米,厚0.6米。城墙上每隔一米开设一个射孔,射孔随地势起伏而交错参差,高低不等。整个城池只构筑一座城门,城门高2.5采。距城门外8米处构筑一道护门的挡墙,墙高3米,宽4米,厚0.8米。构筑望楼两座,一座大望楼如马面一般突出城墙之外,高度为层式结构,供观察敌情;一座小望楼设在城内,既供观察,又可以指挥作战。在城门的外侧构筑一座露天炮台,配备大炮一门,主要是用于护城。

——火药库:火药库和弹丸库构筑在炮台的后方或侧后方,用隐蔽的暗道和炮台连接。弹药库是半掘开式,采用砖石构筑的卷拱结构,通常不少于三间,其位置应构筑在敌火炮不能直接命中的地方,以保障火药库的安全。

——营房和演武厅:营房通常建筑在炮台的附近,在反斜面分散构筑若干栋营房,供守台士兵食宿和休息。为保障营房的安全,可在周围砌筑带有战斗设施的围墙,围墙四角构筑突出的角台(类似马面),以供作战时保卫营房,使营房变成一个能战斗的小据点。演武厅也用砖石砌筑,周围也构筑有围墙掩护。

——围墙:围墙是在炮台周围以砖石为材料,砌筑成供步兵打击登陆之敌的连续环形阵地,高2米。它将露天炮台、月台、望楼和营房等,都围合在内,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守备炮台中的炮兵和步兵在作战中既能密切配合,又能合理分工,而互不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