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秦始皇姓嬴,名政,生于前259年。母亲是赵国邯郸豪家女,“姿容绝美”,善歌舞。秦始皇高鼻子,大眼睛,胸向前突,说话“豺声”,“性悍勇”。前246年,其父庄襄王死去,嬴政继承王位,这年,他才13岁,按照秦国制度,要22岁才能亲政。国事暂由相国吕不韦等掌管。
秦在东周时还是个僻处陕西中部文化落后的小国,在秦始皇前就出了几个英明的君主——穆公、孝公、惠文王、昭王。在他们的经营下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到秦始皇即位时,秦的疆土已扩展到现在的甘肃、四川、湖北的西部、湖南的西北角、山西南部、河南的西部和中部,成为七国中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了。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
秦始皇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会用人和把握时机。他重用李斯和尉缭,制定了一个统一六国的战略、战术。战略是:一面派姚贾等人带了金钱财物到各国去收买各国的权臣将相,削弱各国的抗秦力量一面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派“良将随其后”,政治军事双管齐下,逐个击破。其战术是:实施闪击战,连续作战,攻灭一国,接着攻打另一国。从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亡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建立了****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秦以前,在今浙、闽、赣、粤、桂一带分布着许多部族,总称“百越”。秦灭楚后,接着派兵南下将闽越王无诸和越东海王摇“废为君长”,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会稽郡和闽中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屠睢率兵50万进入岭南,在这地区设置南海、桂林和象郡。
秦始皇像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战国时处于奴隶制初期,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兵南下抢掠,为此,秦、赵、燕三国都在北边筑长城防御。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领兵30万北逐匈奴,收复了河套以南地区,第二年,蒙恬又渡过河去,攻下了阴山,在那里设置了44个县。为了防御匈奴再南下,秦始皇命令把原来燕、赵、秦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沿黄河而东,到辽东止,长达5000多公里,号称万里长城,从而解除了秦北方的严重威胁,保障了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在10年中灭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混战不休的局面又用两年逐匈奴,“平百越”,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辽阔的秦帝国。这是秦始皇的伟大历史功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洋洋得意,觉得称王太平凡了,跟他的功业不相称,必须起一个更庄严的称号,于是在前221年下令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一齐颂扬说:“从前五帝地方不过千里,诸侯来朝或不来朝,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暴,平定天下,海内统一,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没有的大功业,超过五帝。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以泰皇最贵,请称泰皇。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朕。”秦始皇以为泰皇还不够伟大,决定去泰留皇,采五帝的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以后他的子孙继承王位,按次序称二世、三世,无穷尽地传下去。从此,中国历史上才有了皇帝这个称号。称嬴政为秦始皇,就是这样来的。
此后,秦始皇决定废分封,设郡县,分全国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为县,县下为乡,乡下为亭,亭下为里。又定官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筑驰道,从而加强了境内的交流。
前213年,丞相李斯建议除秦国的书,博士官所藏的图书和医药、卜筮、农书以外,所有诗、书、百家语,限30天内上交官府烧毁,过期不交者罚4年劳役,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敢以古非今者灭族,学习法令的以吏为师。秦始皇表示赞同。这就是焚书事件。
前219年秦始皇派徐(即徐福)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前215年命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药。又派方士燕人卢生去求古仙人——羡门、高誓,卢生当然求不到,便编造谎言欺骗秦始皇。秦始皇听后大怒,便派御史查究,经儒生互相揭发,结果查出460多人犯禁,秦始皇下令把他们全活埋了。这就是坑儒事件。求仙、焚书、坑儒事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享乐思想滋长膨胀起来,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后宫美人万余人。离宫别馆更多,“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秦始皇还不满足,又在渭水南岸修一所规模更宏伟的朝宫,单是它的前殿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楼上可坐万人,楼下可建五丈旗,用磁石做门,以防人藏兵器入宫。百料、木头从北山、四川、两湖运来,豪华非凡。
秦始皇一方面想求到仙药,长生不死一方面又在为自己大造坟墓,万一死了,可以在那里继续享受。即位初就在骊山修陵墓,灭六国后征发“罪人”70万到骊山服役。墓高50余丈,周围5里余,“冢内作宫观及百官位次,奇器珍怪徙满冢中”,以水银造“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令工匠制弓弩,如有人进入墓道,弓弩自动发射,可把人射死。陵墓修了37年,到他死时还没有完工。近年来从秦始皇陵的从葬区发掘出兵马俑8000多个,个个形体高大,神态逼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为了“示强威、服海内”,巩固其统治,从前221年起先后五次出巡,走遍了祖国许多重要地方,并在泰山、琅台、之罘、碣门、会稽等地立石刻,歌颂其功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返咸阳途中,于7月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广宗一带)。
司马迁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我们认为司马迁的看法比较全面正确。灭六国、逐匈奴、平百越、筑长城、修道路、兴水利、移民守边等,要花去大量人力物力,但这是必要的,是秦始皇对历史的重大贡献,当然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造宫殿、修陵墓、求不死药,则纯是为享乐,劳民伤财。
刘邦
刘邦生于战国末年,是伴随战乱长大的。秦统一中国后,他的家乡改设为沛县,在他的出生地设立丰乡。秦朝在沛县县城附近,设置一种叫“亭”的机构,用来维持地方治安、传递朝廷文书等,当时叫泗水亭。刘邦到了壮年,经地方上的推举,在泗水亭做了一名亭吏,经过一段时间试职,后来被任命为亭长。
那时候,秦始皇正在骊山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死后享用的陵墓,亭长的职责之一,就是押送刑徒和农民去骊山服役。有一次,刘邦在押送途中,许多刑徒和农民相继逃跑,眼看到了咸阳无法交差,就把剩下的全都放了。其中有十几名壮士,情愿跟着刘邦走。他们趁着昏暗的夜色,逃到芒县和砀县一带,在深山草泽中躲藏起来。当时,沛县许多农民不堪秦朝的****和繁重的赋役,也都纷纷跑来“入伙”,一时刘邦身边竟聚集了近万人之众。前209年7月,陈胜在大泽乡发动反秦的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刘邦为之振奋。过了两个月,刘邦在萧何、曹参、樊哙的帮助下,杀了沛县的县令,也起兵响应,加入反秦起义的洪流。
刘邦像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很快发展成3000人的队伍,在丰邑(今江苏丰县)和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一带,曾先后两次击败泗水郡的秦军。就在这时,刘邦的部将雍齿怀有贰心,竟以丰邑叛降周市,刘邦闻讯立即还军,却未能攻取丰邑。眼前的事实表明:孤军奋战,难有作为。而且当时全国起义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陈胜的起义军在荥阳失利,不久陈胜被杀,全国的起义高潮遭受挫折,刘邦认为孤军奋战,难有作为,于是决定联合项梁起义军共同作战。
前207年9月,刘邦攻取武关,又挥师绕过关,越过蒉山,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大败秦军,形成兵临咸阳的局面。前206年10月,刘邦率军到达灞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在农民起义浪潮中瓦解了。
秦王朝灭亡之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以刘邦、项羽为代表的两支政治势力,为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开始长达四年的战争。这就是楚汉战争。
刘邦进入咸阳后,萧何首先接收秦丞相府的重要图籍,有利于掌握全国战略要地、户口及各地的经济情况。接着,在张良和樊哙的劝说下,刘邦封闭秦的府库财物,而且还军灞上。同时,他还召集关中父老豪杰,宣布“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这些措施赢得了民心,为他后来击败项羽、重建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相反,项羽进入关中,烧杀掠夺,大失民心。前206年12月,项羽击败秦军主力后,率40万大军进入函谷关,驻军于戏(今陕西渭南西南),以优势的兵力与刘邦形成对峙的局面。当时刘邦处于劣势,不得不亲自到鸿门言和,双方导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项羽的谋臣范增主张击杀刘邦,免得留下后患,但项羽没有听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帮助下,顺利地逃回霸上。
于是,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子婴,烧秦的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接着,他又分封18个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于彭城。又封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汉中等地。项羽的所作所为,使关中人民大失所望。由于分封不公,又引起诸侯王的不满。刘邦因项羽毁约,更是怒不可遏,在萧何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去汉中就国。
刘邦到达汉中,一面以巴、蜀为根据地,收取租赋,为军队提供粮食;一面在汉中招贤纳才,准备东进。后来成为灭楚的主将韩信,就是这时被刘邦破格拜为大将的。韩信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为刘邦提出一整套灭楚的策略。前206年8月,刘邦依从韩信之计,果然出故道,一举攻取“三秦”,重新占领关中,拉开东进灭楚的序幕。之后,他利用项羽在城阳与田荣会战之机,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击败魏王豹,夺取河内(今河南武涉西南)。又针对项羽放杀义帝,号召诸侯王讨伐项羽。前205年4月,刘邦率诸侯兵56万攻楚,占领楚郡彭城。正当他在彭城庆功的时候,项羽乘其不备,率精兵3万人夺回彭城。汉军死伤无数,刘邦只带数十骑逃跑,他的父亲及妻子成了楚军的俘虏。
这年5月,刘邦收集余部,退至荥阳固守。当时许多诸侯正相继反汉投楚,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达两年之久。
为了打破这种相持的局面,刘邦大力经营关中,使之成为支援战争的稳固后方。
前205年8月,刘邦派韩信、曹参北上破魏,平定了魏地。两个月之后,又派韩信、张耳击赵,大破赵军于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北)。至此,汉军北翼的压力解除了,又给项羽造成极大的威胁。
同年11月,他又派人南下九江,去说服项羽的枭将英布归汉。英布果然起兵攻楚,既削弱了项羽的力量,又解除汉军南翼的威胁,壮大了破楚的实力。
与此同时,又派刘贾、卢绾率2万兵马,深入楚军后方,帮助彭越焚烧楚军的粮草军需,从后方给予项羽造成威胁。
前203年10月,韩信破赵之后,又纵兵攻齐,占领临淄,给予项羽极大的压力。
前202年12月,刘邦大会诸侯兵,与项羽决战于垓下。项羽兵少食尽,被重重围困,只得带800骑突围。刘邦发现后,派灌婴率5000骑追击。项羽退至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便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身死。
前202年2月,刘邦踌躇满志,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中国历史上的西汉王朝。
西汉初立之时,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天下疲敝,百姓困乏,地方上还存在着很多割据势力。面对这种局面,汉高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生产,维护统一。史家常说“汉承秦制”,确实,汉朝的很多制度,从中央的三公九卿到地方的郡县制,以及20等爵位制,都是因袭秦朝旧制的。就连汉朝的法律《九章律》,都是在秦律基础上增订而成的。汉代的礼仪制度,也是由秦博士叔孙通以秦仪为蓝本制定出来的。
楚汉战争中,汉高祖为了笼络人心,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后来又封了一些同姓子弟为王。所以西汉初年,地方上除了郡县以外,还有一些势力强大的藩国。这些诸侯王相继发动叛乱,刚刚结束了楚汉战争的汉高祖不得不再披战袍,跨马征战。
公元前202年7月,汉高祖称帝还不到半年,燕王臧荼就起兵叛乱。高祖刚平定了燕王的叛乱,就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祖听从陈平的计策,以巡游云梦为名,会诸侯于陈县,捉住了韩信。后来因为韩信功勋卓著,又没有谋反的确证,因此又予以释放,只贬为准阴侯。公元前201年,韩信投降匈奴,反叛汉朝,高祖率32万大军开到晋阳,意欲征讨。他先派几批使者去匈奴部落探听虚实,使者回来都说可以进攻,只有刘敬说:他在匈奴只见到老弱残兵,这是匈奴的诡计,故意示弱,实际上暗藏奇兵。因为只有刘敬一个人这样说,高祖并不相信,还以妄言乱军的罪名把刘敬抓了起来。高祖率军北进,结果被北匈奴冒顿单于的40万骑兵团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最后,用陈平之计,贿赂了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脱险。高祖回去,斩杀了所有说匈奴可攻的使者,同时释放刘敬,封他为建信侯。此后,匈奴不断南侵,高祖无力应付,只得采纳刘敬和亲的建议,将汉朝宗室的女儿嫁给单于,借此来求取和睦。
公元前196年,叛乱逆流达到顶点。先是正月韩信利用高祖出征的机会,想在长安发动叛乱。由于有人告密,吕后和相国萧何将韩信诱入宫中处死,并灭其亲族。3月,梁王彭越手下告他谋反,高祖将彭越废为平民,流放蜀地。彭越流放途中遇见吕后,就求她向高祖说情。吕后假意答应,将彭越带到长安,对高祖说让彭越这样的人去蜀地是自留祸患,应该斩草除根,高祖于是改判彭越死刑并灭其全族。7月,淮南王英布反,这是高祖在位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叛乱,已经61岁的高祖再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高祖凯旋途中,路过故乡沛县,就召集父老乡亲一起饮酒。酒酣之时,高祖回想起自己起兵以来创业维艰的情形,感慨万分,就击筑唱了一首《大风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里,高祖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是守业的艰难甚至超过了创业。当年一同血染沙场、开创天下的兄弟,今天竟然都成了刀兵相向的死敌,也难怪高祖会有这样的感慨。
高祖因为在讨伐英布时受了箭伤,终于不治,于公元前195年4月,病逝于长乐宫。高祖死后,葬在长陵,高祖是他的庙号。
汉武帝
汉武帝,名刘彻,生于汉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卒于后元二年(前87),景帝中子。前元四年(前153)被立为胶东王,前元七年(前150年)被立为皇太子,景帝后元三年(前141),景帝去世,刘彻即位,以第二年为建元元年,创历代帝王有年号之始。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国策略,国家欣欣向荣,一片繁荣景象。他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汉武帝刘彻像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经济实力雄厚,汉武帝改变了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建议,企图诱敌深入,乘机歼灭,不料计策为匈奴军臣单于识破。此后十余年间,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争不断,其中带有决定性的大战有三次:一次是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派卫青等人率兵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大包围并一举击溃,收复黄河以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东南胭脂山)西进,深入匈奴境内千余里,俘虏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平定黄河以西地区。第三次战役发生在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兵,大败匈奴。从此之后,匈奴再也无力大举南下,汉朝北部边境得以安宁。
在进攻匈奴的同时,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还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尽管张骞此行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却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关系,从而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战争和奢侈浪费,导致民怨沸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汉武帝在《轮台罪己诏》里表示今后不再发动战争,“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与民更始,发展生产。搜粟都尉赵过提出代田法,将一亩地分成三训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休养地力,下种时把谷物种在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里,这样作物入土深,抗风耐旱。实行代田法,每亩产量可增加一斛(一斛约合30公斤)到三斛。赵过还发明了耧车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汉武帝还采纳白公的建议,于太始二年(前95)从仲山口(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河至栎阳(陕西临潼栎阳镇),灌溉农田4500顷,水中泥土又可肥田,这一水利工程对于关中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可见,汉武帝在晚年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较之从前好大喜功,似有所悔改。
后元元年(前88年),侍中仆射马何罗和其弟马通等人密谋刺杀汉武帝,被金日等人发现后杀之。后元二年,汉武帝立时年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为皇太子。为防止太后专权,他又杀死太子母亲赵婕妤。他还让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侍中奉车都尉霍光,希望他能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辅佐刘弗陵做皇帝。后事安排妥当之后,没几天汉武帝就死去了。
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前6~57年),即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九世孙。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他和兄纟寅乘机发兵,加入绿林起义军。更始元年(23年),到河北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铜马等义军,力量逐渐壮大。建武元年(25)称帝。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中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王莽时期的战乱之中,刘秀脱颖而出,再次统一天下,建立东汉,继两汉后成为又一个文明昌盛的国家,被称为“盛治之君”。
据说刘秀出生的那年,他家乡的田里恰巧长出了一棵一茎九穗的嘉禾,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于是刘秀的父亲就给他取名为刘秀。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纟寅是南阳一带著名的豪强地主。刘好侠任性,最喜破散家财,结交一些雄俊人物,颇有恢复刘氏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刘秀年轻时却性情温和,行事谨慎,喜欢务农。刘经常嘲笑刘秀喜欢种庄稼,就把自己比作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把刘秀比作刘邦专门治理家业的二哥刘喜。可是,最后做了皇帝的却不是刘,而是刘秀。
公元22年,起义的绿林军逼进南阳,刘认为时机已经到了,就召集亲族门客,起兵反抗王莽,要恢复汉高祖开创的刘氏天下。正在宛城贩卖粮食的刘秀也聚集了一些地主武装,返回舂陵,和刘会合,开始了反抗王莽、复兴汉室的大业。
为了对抗强大的王莽军队,刘氏兄弟先后说服了新市、平林两支绿林军和下江军,结成了反莽联军。这年冬天,刘氏兄弟进攻军事重镇宛城时,被王莽军队击溃,刘氏家族几十人被王莽军杀死。后来,刘氏兄弟得到了王常、成丹的全力帮助,接连大败王莽军队,斩杀数万人,并乘胜北上,包围了宛城。这支起义军的声威大震,队伍迅速扩大到十几万人。
可是这时起义军内部在统一领导、建立政权上发生了矛盾。一部分人想立刘为皇帝,而另一部分人不愿受刘辖制,推举另一个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最终,还是刘玄当上了皇帝,定年号为更始。刘被任命为大司徒,刘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
更始政权建立之后,起义军有了统一的指挥,在各地不断取得胜利,这对王莽政权是个极其沉重的打击,王莽决心全力镇压,一举消灭义军。他征集了40多万军队,准备反攻义军,他还任用了一个名叫巨无霸、身高一丈的巨人担任守卫营垒的军官。更可笑的是,王莽竟然把上林苑中的虎、豹、大象、犀牛等野兽赶去参战。这支****混杂的大军在王邑、王寻的带领下,气势汹汹,直奔昆阳。
昆阳大捷是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宋朝大文豪苏轼曾经在《昆阳城赋》中称道这次战役说:“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年仅29岁的刘秀在这次关键的战役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胆识,声名大振。
公元23年,汉军攻陷长安和洛阳,王莽被杀,新莽政权终于被义军推翻了。
公元23年,刘秀奉刘玄之命,出使河北。刘玄本想借此削弱刘秀的势力和影响,却没想到反而给刘秀提供了活动的机会。
刘秀渡过黄河之后,就着手收拾人心,打开局面。他废除了王莽的苛政,释放囚徒,整顿吏治,安抚百姓。刘秀的这一系列措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在邓禹的帮助下,刘秀开始以河北为根据地,为建立帝业做准备。
到公元25年,刘秀已经基本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地区。在他凯旋班师途中,将士们上表劝他登基做皇帝,刘秀假意推辞。后来耿纯对他说:“大家抛家舍业,背井离乡,追随大王出生入死,为的就是攀龙附凤,能够加官晋爵。如果大王迟迟不肯登基,只怕大家会失望,觉得没有盼头而另谋出路。一旦人心散了,想再聚合可就难了。希望大王三思。”刘秀答应考虑。后来,刘秀旧日的同学强华从关中来,自称得到了一张天符,符上说刘秀应当成为天子。于是,刘秀这才表示顺应天命。
公元25年6月22日,举行了登基大典,改元为建武元年,刘秀就是汉光武帝。称帝之后,刘秀派兵迅速击溃更始帝刘玄的10万军队,占领了洛阳,作为都城。为了和刘邦建立的两汉区别,历史上就把刘秀重建的汉王朝称为东汉。
刘秀攻占洛阳后,继续进攻关中的赤眉军。当时刘玄已经投降了赤眉军。赤眉军军事上虽然取得了一些优势,但在政治、经济方面却一筹莫展。公元26年,长安附近发生饥荒,十几万赤眉军将士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归附了刘秀,王莽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到此基本结束了。刘秀消灭赤眉军之后,赤眉军以及原来更始政权的地盘就都被刘秀占领。随后,刘秀又用了10年时间,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公元36年,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刘秀从即位到死去,共做了33年皇帝。在他统治的年代里,用战争手段统一了天下,却用柔道来治理天下。据说有一次,刘秀回到南阳故乡,大摆酒席,宴请亲族。酒席之间,刘秀同族的一些婶子大娘开始纷纷议论。她们叫着刘秀的小名说他从小谨慎诚实、对人厚道、心胸宽广,但就是太柔顺了,缺少男子的刚毅果决。刘秀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道:“我治理天下也要用柔道来治理。”刘秀确实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他在大乱之后天下疲敝、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恩威并施治理国家,缓和了阶级矛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经济上,刘秀首先解决了奴婢问题。早在统一完成之前,刘秀就多次下令,规定凡是因为家贫被卖或是战乱时被掠为奴婢的,都可以离开主人,各自回家,恢复平民的身份禁止伤害奴婢,保护奴婢的生命安全。这些法令使大批的奴婢恢复了平民的身份,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对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恢复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为了抑制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刘秀下令清查全国的土地和户口。为了使这项工作能顺利进行,刘秀一方面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一方面追捕那些抗拒征服法令的豪强地主,将他们迁往他乡。但是,清查土地和人口,抑制豪强兼并的工作并未产生多大作用,于是,刘秀就用移民垦边和准许内地垦荒的方法来解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缓和社会矛盾。刘秀还将赋税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初年的三十税一的旧制,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在政治上,刘秀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己的统治。他首先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尚书台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而三公却处于一种官位虽高但没有实权的地位,只不过是在充数而已。这样三公有职无权,尚书有权无职,大权全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身上。在地方政府机构方面,刘秀裁并了400多个县,精简了大批冗官,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还让地方上的兵士一律退伍回乡,从事生产。这既削弱了地方的势力,又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刘秀还很注意整顿吏治,对地方官严加督察,赏罚分明。所以东汉前期,出现了一些奉公守法、为民造福的好官。渔阳太守张堪,开辟良田8000多顷,劝人民耕种,使他们很快过上了殷实富裕的生活。百姓们非常爱戴他,就做了歌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南阳太守杜诗,改革冶铁技术,发明了水利鼓风机,南阳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称他为南阳杜母,赞扬他能够像母亲疼爱孩子一般爱惜百姓。强项令董宣在京师洛阳打击横行霸道的豪强权贵,洛阳豪强无不心惊,都收敛起来,不敢再肆意作恶,洛阳百姓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鼓不鸣董少平”,说他做洛阳令以来,洛阳治安形势大好,连击鼓鸣冤的人部没有了。这些清明廉洁、为政以德的官吏的出现,与刘秀的重视吏治、选贤任能是分不开的。如董宣能够在遍地豪强的京师洛阳获得这样的成就,就与刘秀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强项令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那些恪守职责、敢于百言进谏的臣下,刘秀必定给予奖励。有一次,刘秀出城打猎,直到深夜才回到洛阳城东北门。这时,城门早已关闭了,守城的郅恽拒不开门。刘秀让人点起火把,告诉他是皇帝回来了,可是郅恽说:“火光闪闪烁烁的,看不清楚。”还是不肯开门。刘秀无可奈何,只好又绕到东门进了城。第二天,郅恽上书刘秀,批评他耽于游猎,会产生不良习气,危害国家。刘秀很惭愧,就赏赐郅恽,并把掌管东门的官吏贬为登封县尉。
对于追随他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开国功勋,刘秀也没有像他的远祖刘邦那样,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保全功臣,在历史上的封建帝王之中是比较著名的。刘秀让那些只善征战、不善治国的功臣不参与国事,只坐享荣华富贵,以终天年;而让那些有杰出政治才干的功臣,参议朝政,帮助他治理天下,所以刘秀和开国功臣们的关系一直很和睦。有一次,他设宴宴请功臣们,酒席之间,刘秀问他们:“假如没有王莽时的天下大乱,你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子?”邓禹说:“我在太学读过书,大概可以做个郡里的文学博士。”刘秀却说:“你也太谦虚了,你是世家子弟,又品德高尚,做个掾功曹又有何难?”绿林出身的马武粗鲁莽直,不假思索地说:“我勇武有力,可以做个守尉,专门捉拿强盗。”刘秀听了,不禁笑道:“你只要不做贼,不被人抓着,能做个乡村的亭长,就已经很不错了。”可见,刘秀君臣之间的和洽无猜。
刘秀还很注意招揽人才,访寻隐逸,他和严光的故事就是一段历代相传的佳话。严光是刘秀太学时的老同学,刘秀做了皇帝后,他就跑到齐国隐居起来。刘秀知道他很有才干,就画影图形,满天下张贴,想把他找出来。找到他后,刘秀连请了3次,才把他请来。刘秀非常高兴,当天就跑去看他,可是严光很是傲慢,竟然躺在床上不起来。刘秀也不生气,坐在床边劝他出仕,可是严光执意不肯。刘秀无奈,去看他时,就只相他谈旧日往事,不提做官的事。谈了几次,刘秀问严光:“你觉得我比以前怎样?”严光只回答说:“陛下比以前有一些长进了。”刘秀听了并不以为忤。严光在刘秀面前很随便,有时刘秀和他同床共卧,说话聊天,他竟然把脚伸到刘秀的肚皮上,刘秀也丝毫不生气。后来,刘秀见严光心意已决,就索性成全了他,严光就离开洛阳,跑到富春隐居去了,但他们的这段故事却一直流传下来,为后人津津乐道。
刘秀和他的远祖刘邦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刘邦是个不读书的无赖,而刘秀却是在太学里读过书,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所以他非常注意文化事业的发展。刘秀统一全国之后,立即下令搜求整理古代典籍。刘秀即位不久,皇家宫室还没来得及修饰,就在京师建立太学,在地方修建书馆,培养人才。刘秀自己也经常和公卿大臣讨论儒家经典,直到深夜。太子很担心他的身体,刘秀却说:“我喜欢这些,一点都不觉得疲劳。”在刘秀的重视和提倡下,东汉初年献出现了“四海之内,学校如林”的喜人局面,被王莽时期的战乱破坏了的文化很快又恢复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