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中国在唐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李唐王朝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宜宗、懿宗、僖宗、昭宗及哀帝共二十帝,中间在中宗、睿宗之际曾出现过短暂的武周政权。据开元二十八年(740)户部统计,全国共有三百二十八个郡、府,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唐朝的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起单于府,南止日南都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以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为东都,通称“二京”。
唐朝的建立和平定全国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十一年(615)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备突厥,并镇压今山西省境内的农民起义。当时,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统治阶级一再发生大分裂,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李渊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即将败亡,萌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左右的裴寂、刘文静及次子李世民亦纷纷建议起兵以举大事。到大业十二年,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觉得时机成熟,遂于次年五月在太原杀死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正式宣布起事。
七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霍邑(今山西霍县),渡黄河,向西南挺进。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子进军神速,十一月间攻入长安。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五月,李渊逼恭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仍都长安。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全国。为此,他派李世民攻打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等地的薛举。经过反复较量,唐军于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俘杀薛举子薛仁,平定了西北广大地区。同年冬,幽州罗艺降唐。武德二年,唐朝出使凉州(今甘肃武威)胡商安兴贵、安修仁兄弟计擒李轨,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大举南攻,占领了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唐高祖派李世民率军征讨,于武德三年收复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刘武周北走突厥,不久被突厥所杀。这时,黄河流域形成窦建德的夏政权、王世充的郑政权与唐政权鼎足而立的形势。李渊派李世民东征王世充,郑、夏结成联盟抗唐。次年,窦建德被李世民所俘,王世充被迫出降。窦氏余部受唐迫害,因而在刘黑闼的领导下两次起事,并联合突厥兵南攻。李渊先后派秦王李世民及太子建成率军东讨。建成于武德六年俘斩刘黑闼,平定了河北地区。在江淮方面,李世民东征时,占有丹阳的杜伏威受唐朝册封为吴王,不久,又亲赴长安朝见唐高祖。武德六年,杜氏的江淮余部在辅公策动下再度起事反唐,据丹阳,称宋帝。七年公被执杀,江南平。武德四年唐大将李靖围江陵,南朝梁代后裔萧铣降,其于隋末所建的萧政权被消灭。五年,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冯盎降,唐以其地置八州。同年,据有虔州(今江西赣州)的林士弘死,其地为唐所有。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其兄太子建成及四弟齐王元吉,逼高祖立自己为太子。不久,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次年改元贞观。
唐太宗即位不久,于贞观二年(628)发大军征讨据有夏州(今陕西白城子)的梁师都,师都为其下所杀,夏州归唐所有,至此全国统一。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是朝廷宣布国家大政的一个重要年代,很多制度和法令都在这一年正式颁行,厘定官制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到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这些制度和法令又有所发展。
唐因隋旧,中央仍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钞。尚书省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该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拟定的政令。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臣下避居该职,形同虚设,故左右仆射实际上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为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均加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衔,再后逐渐确定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部的正副长官是尚书和侍郎,左右仆射与六部尚书合称“八座”。每部分设四司,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和员外郎,合称“郎官”。
秉承六部政令加以贯彻执行的事务机构有九寺五监。九寺是: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和太府寺。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九寺五监也是中央的重要机构。
中央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长官,主要掌纠察百官和监督府库出纳,可以说是“天子耳目”。御史大夫下分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置侍御史,掌弹劾中央的百官殿院置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朝会、郊祀及巡视京师,以维护皇帝的尊严察院置监察御史,掌监察地方官吏。
中央的司法机构有:大理寺,是最高的审判机构,刑部,是司法行政机构,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即后世“三法司”的前身。
地方行政亦沿袭隋制,为州县二级。州设刺史,有时称郡,则设郡守。县设县令。刺史(郡守)、县令掌本级地方政府的政令,县以下在农村实行乡里制,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设耆老(贞观九年,每乡置乡长,后废)。城市的居民区以坊为单位,设坊正。乡、里、坊是最基层的政权,对城乡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催督课役,镇压反抗。在沿边及内地紧要之处,州(郡)之上还设有都督府,长官是都督,原来只管军事,因都督例兼所在州刺史,故亦兼管该州民政。
唐太宗于贞观元年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即道),称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又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从关内道析出京畿道,从河南道析出都畿道,增置黔中道,共成十五道。唐朝不断派黜陟使、观风俗使、巡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等官员分巡诸道,监察刺史以下各级地方官的善恶,以整顿吏治,并加强中央集权。开元(713~741)间各道渐设有治所,这种监察区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行政区的性质。
后期的政治
安史之乱府兵制的崩溃意味着中央集权军事纽带的松弛。长征健儿的出现虽能加强边防,但同时使节度使得以同士兵建立稳固的统属关系,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节度使不仅兼任采访使,而且多兼屯田使、支度使等职,他们终于成为既掌握军事权又掌握行政权和财政权的自雄于一方的力量。当时全国共有军队五十七万余,而镇兵竟达四十九万,中央与军镇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中央上层统治集团的腐化大大削弱了控制地方的能力,政治上也出现了不平衡的局势,这就很容易使拥兵自重的将帅萌动问鼎犯上的野心,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两个这样的人物。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东北一带的杂胡。唐朝前期,大臣往往在朝为相,外出为将。李林甫为杜绝“出将入相”的情况,以巩固自己独专朝柄的地位,建议玄宗任命寒人蕃将镇守边境,安禄山遂得一身兼任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还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专事对付奚、契丹等族。史思明亦官至平卢兵马使。安禄山经过累年的策划和准备,终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在范阳发动叛乱。
唐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安禄山很快就攻下洛阳,自行称帝,国号燕,并分兵西攻关中。唐玄宗于潼关失守后仓皇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他一面以朔方军将领郭子仪和李光弼分任朔方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统兵进讨一面命敦煌王李承束借回纥兵,以增强军事力量。在战争期间,安史集团内部一再发生内讧,先是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后来安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最后思明亦为其子朝义所杀。内部斗争大大削弱了安史军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发动战争不得民心,到处遭到群众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唐军逐步转败为胜。宝应元年(762)肃宗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他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会诸道军与回纥军展开反攻,最后在次年正月战败叛军,史朝义自缢。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这次事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唐王朝由统一集权走向分裂割据的转折点,是阶级矛盾由缓和走向激化的转折点,是唐王朝对周边各族由主动进攻走向被动挨打的转折点。以此为标志,唐朝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藩镇割据和中央对藩镇的战争安史之乱虽然平定,藩镇割据的形势却从此形成。唐代宗在战争结束之初就继续任命安史降将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赐姓名李宝臣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安史之乱过程中及平定战乱后,唐朝军将亦几乎都授以节度使之名,内地也先后建立军区,藩镇制度因此进一步推广,遍于各地。在节度使中,虽然有服从君命,臣事中央的人但不少藩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割据性,其中最严重的是成德、卢龙、魏博三镇,统称“河朔三镇”。淄青镇与上述三镇情况完全相同。这些节度使父死子继,自署将吏,缮邑治兵,目无朝廷,他们“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酿成了战火连年、国无宁日的局面。有的藩镇干脆不供王赋,有的则大量占有送使、留州部分,上供中央的赋税亦很有限。
唐朝后期,中央同藩镇间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唐德宗力图平藩,引起了“二帝四王”之乱第二次唐宪宗大举用兵,平定了不少藩镇,第三次,唐武宗平泽潞。
德宗即位之初,建中二年(781)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魏博节度使田悦亦代为之请。唐德宗坚决拒绝这种无理要求,李、田遂连结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反唐。七月李正己死,八月子李纳亦请袭父位,德宗不允,李纳遂反。战事日益扩大,卷进来的藩镇越来越多,其中有四人称王,两人称帝,即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此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德宗一度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后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这次战争持续了五年之久,朱此和李希烈等虽先后败死,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藩帅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德宗对藩镇的态度由坚决讨伐转变为姑息妥协。从此,有些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立成为惯例,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刻化了。
唐宪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即位之始就大力对强藩巨镇进行斗争,企图恢复中央集权。从元和元年(806)到元和七年,朝廷先后讨平西川节度使刘、夏绥节度留后杨惠琳、镇海节度使李迫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命,在成德镇自立的王承宗也输贡赋、请官吏。宪宗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平定淮西。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随即发动叛乱。宪宗发宣武等十六道兵讨伐,经过长期的战争,最后李恕于元和十二年攻破蔡州城(今河南汝南),生擒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在这次胜利的影响下,很多藩镇相继归命,后又平定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宪宗虽然能够平定部分藩镇的叛乱,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割据的根源,因而取得的成就并不巩固。元和十五年宪宗去世后,短短的两年中,卢龙、成德、魏博、淄青、泽潞、徐泗、汴宋、浙西等镇又纷纷发生变乱或不禀朝命。
泽潞节度使刘从谏与朝廷素相猜恨。会昌三年(843)从谏卒,侄刘稹请为留后,武宗采纳宰相李德裕建议,发兵进讨。战事进行了一年多,刘稹为部将郭谊所杀,朝廷平定了泽潞。武宗以后,中央再也无力与藩镇进行较量,藩镇内部骄兵逐帅日见频繁,抵消了不少力量,双方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未再发生重大的战争。
唐朝后期,藩镇战争连年不断,朝廷每次镇压藩镇的战争都意味着一批新的割据势力又在酝酿之中,藩帅割据不能消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得到本镇骄兵的支持。这种兵士全家老小随身,兵饷衣粮只供本人消费,家属妻子多赖赏赉为生。节度使对他们厚赏丰赐,他们就拥护爱戴,成为其进行割据叛乱的工具节度使对他们刻薄衣粮,骄兵就起而逐帅杀将,因而形成了“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现象。
连绵不断的、此起彼伏的藩镇战争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次大的战乱之后,黄河流域往往出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惨状。唐代后期朝廷与藩镇各自扩大自己的兵力。唐宪宗元和中,朝廷直接控制的地区平均以两户资一兵,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节度使在本镇勾结豪强地主对人民进行横暴的统治,战争和重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宦官专权唐朝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宦官猖獗,专擅朝柄。从唐玄宗晚年重用高力士开始,宦官逐渐参政。但宦官的进一步猖獗和擅弄威权,还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代宗即位于非常时期。宦官李辅国有拥立之功,因此深受重用,御前符印军号都委交他处理。后来,辅国甚至对代宗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时程元振、鱼朝恩先后****禁军,权势很大。四王二帝之乱的过程中,德宗由长安外逃,禁军都召集不起来,仅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及亲王左右从驾逃难。因此,德宗还京师后把神策军交给宦官统领。贞元十二年(796),窦、霍二人分任左右神策护军中尉。至此,宦官掌握禁军成为定制。当时的北衙六军已经名存实亡,神策军是中央惟一的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军队,所以宦官掌握这支军队后实际上掌握了京师的全部军力,如虎添翼,不可一世。代宗时,始用宦官于内廷知枢密,参与机要。宪宗时正式设枢密使,由宦官担任,中书、门下的权力亦受侵夺。皇帝深感握重兵的军将及藩帅难于控制,往往以宦官为监军使,分赴各地进行监督。凡此种种,皆使宦官集团在全国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干预国家的军政大事。尤其是中央的宦官更是大权在握,发展到最厉害的时候,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唐代自宪宗起,有八个皇帝是由宦官拥立的。宪宗与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宦官进退朝臣、任命节帅就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宦官得势不仅浊乱朝政,而且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长安一带的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宦官占有的,近半京畿,因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宦官专权是皇帝腐化的产物,但它又反转来进一步加重这种腐化。唐文宗时的宦官仇士良就公然对其同伙说,天子如果“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事”,“吾属”就不免恩薄权轻了。最好是以声色狗马蛊惑皇帝之心,使他不了解朝政,这样就可以“万机在我”,稳享“恩泽权力”了。宫中由宦官主管的五坊是专门为皇帝饲养雕、鹘、鹞、鹰、狗等,以供皇帝玩乐的。为捕获这些珍禽异兽,“五坊小儿”四出骚扰百姓,甚至借机敲榨。宦官至长安两市替宫中购买用物称作“宫市”,实际是购买其名,豪夺其实,往往只用值百钱的代价就强买人家值数千钱的东西,而且还要另索“脚价(钱)”。这些恶棍被称作“白望”。这些情况虽仅见于顺宗时的记载,但实际上普遍存在于唐代后期。
反宦官的斗争宦官集团的猖獗和专擅,引起了皇帝和朝臣的不满。所以唐中叶以后,不仅宦官和朝臣间的南衙北司之争经常发生,有的皇帝还和朝臣一起企图翦除这一恶势力,因而唐代后期爆发过几次反宦官的大斗争。
第一次重大事件是王叔文集团的革新。唐顺宗李诵为太子时,早已有意改变宦官专擅的政局,并且十分信任翰林待诏王叔文、王任两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德宗去世,顺宗即位,遂任用王叔文、王任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着手进行革新,斗争矛盾首先直指宦官集团。朝廷宣布罢官市和五坊小儿,停十九名宦官的俸钱,尤其是任朝臣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企图以此削弱宦官的兵权。此外,顺宗和革新派还罢免贪官京兆尹李实,蠲免苛杂,停止财政上的“进奉”。这些改革都具有进步性,但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藩帅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和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的强烈反对。最后,俱文珍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大肆打击和贬降革新派人物。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伍外贬后不久也病死,其余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日华、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改革历时一百余日,以失败而结束。
第二次反宦官的重大斗争是甘露之变。唐文宗即位后,深以宦官专权为患感到谋杀宪宗、敬宗的宦官犹有在左右者,决心加以翦除。当时神策中尉王守澄尤其专横,招权纳贿,皇帝对他无可奈何。文宗曾与宰相宋申锡谋诛宦官,不料事泄失败。此后,宦官更加骄横,文宗感到忍无可忍,于是提拔李训、郑注为翰林侍讲学士,常与两人密谋清除宦官势力。大和九年(835)李训以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企图内外配合,发动事变。不久,李训拜相。这年初冬,文宗诛杀王守澄,消灭了弑宪宗的最后一个逆党。在李训的策划下,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在紫宸殿朝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伪奏左金吾仗院内的石榴树夜有甘露,百官称贺,文宗遣宦官仇士良、鱼志弘(一作鱼弘志)等前往验看。李训预先已伏兵该处,谋乘机诛杀宦官,不料为仇、鱼等发觉,宦官因强拥皇帝退往后宫,并与朝官展开搏斗。大臣李训、郑注、王涯、贾、舒元舆等均全家被杀,其余死者不可胜计。斗争结果,朝官惨败,宦官全胜。这次事件在历史上称作“甘露之变”。
唐末农民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阶级矛盾的激化唐朝后期正值土地制度发生剧变的阶段,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大土地所有制恶性发展,贫富不均成为阶级矛盾趋向极度尖锐化的总根源。
强藩巨镇遍布各地,藩镇战争连年不绝,不但在战火中生灵涂炭,庐舍为墟,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也由于大量养兵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节度使对本辖区的人民则施以“繁刑暴赋”,肆意压榨。
土地和财富的集中使地主阶级趋向奢靡腐化,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荒淫纵侈更属惊人。唐懿宗不但亲迎佛骨,大造浮图、宝帐和幡盖,而且为其女同昌公主的婚事大肆铺张。宰相路岩的亲吏边咸,其家财据说可供全国两年的军费开支。
唐王朝为增加财政收入,垄断食盐贸易,严禁私人贩运,违者治罪,对武装反抗的私盐贩处以死刑。但由于盐价过高,私运有利,实际上武装贩盐的商人大有人在,他们具有同官军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唐朝后期盐价逐渐提高达几十倍,广大群众困于高估,有的只好“淡食”。
农民在土地兼并、赋税繁重的情况下无以为生,纷纷背井离乡,转化成逃户。统治者把逃户的课役分摊给邻伍负担,这种办法叫做“摊逃”。进行“摊逃”的结果大大加重了未逃户的负担,迫使他们也先后成为逃户。这种情况虽然在唐朝前期就已经存在,但到中叶以后日益严重。逃户的增加为农民的武装斗争准备了群众基础,所以,唐朝末年出现了“所在群盗,半是逃户”的状况。
唐文宗时应贤良方正科的刘,在对策中指出了“官乱人贫,盗贼并起,土崩之势,忧在旦夕”的严重局面。唐僖宗时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进一步罗列了农民的“八苦”,描绘了他们“冻无衣,饥无食”的悲惨遭遇,说明广大劳动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裘甫起义和庞勋起义东南一带素来阶级矛盾就比较尖锐,早在安史之乱行将结束之际,就爆发过浙东袁晁起义和宣歙方清、陈庄起义。唐朝后期,中央的财政主要依靠搜刮东南各道,当地农民遭受的苦难特别深重。于是,在唐宜宗大中十三年(859)终于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
裘甫发动起义后连续攻克象山、剡县(今浙江嵊县)等地,农民纷纷参加起义,义军很快就扩充到三万人。裘甫遂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曰“天平”。义军向各地积极进军,先后克唐兴(今浙江天台)、焚上虞、入余姚,然后东下慈溪,南克奉化,攻占宁海,并重新分兵围攻象山。
唐朝的浙东观察使郑祗德连吃败仗,朝廷知道他本性“懦怯”,乃改派王式前往镇压起义。消息传来,义军内部就如何应敌的问题发生了争议,裘甫犹豫不决,未能制定任何作战方略,因而错过了时机。王式率唐军赶到后,义军立即陷于被动,连遭创败。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夏,裘甫被围困于剡县城内,与唐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义军主动出击,三日内凡八十三战,妇女亦组成女军登城参战。裘甫知寡不敌众,不宜久守孤城,遂乘夜出城突围,不幸中伏牺牲,起义失败。
唐朝与南诏虽有经济、文化交流,但有时亦难免发生战争。为了加强南方边备,统治者曾调徐州士卒三千人戍守岭南,分其中八百人驻守桂州(今广西桂林)。至咸通九年,戍卒因不满超期戍边,遂拥立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擅自卷旗北归。他们回到徐州城下,因惧怕自投罗网,欲胁迫朝廷任命庞勋为节度使。唐朝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于是先发制人,主动派兵出战,正式开启战端。
庞勋避开敌人主力,南向攻克宿州不久又攻占彭城(徐州治所),俘虏了崔彦曾。在作战过程中,农民纷纷加入这支军队,使之很快就壮大到万人以上,兵变于是发展成为起义。此后义军攻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克滁州、和州,向北攻沂州(今山东临沂)、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这时,庞勋“自谓无敌于天下”,滋长着骄傲情绪,而且始终念念不忘向朝廷邀求节钺,对统治者存有幻想,往往坐失良机。这些因素使义军逐渐由主动变为被动,连吃败仗。在形势日趋不利的时侯,又发生了宿州守将张玄稔叛变降敌的事件。不久,唐大将康承训占领了徐州,并分兵西追庞勋。咸通十年九月,庞勋在撤往蕲州途中被唐军追上,战牺牲,起义被扑灭。
黄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战争咸通十四年(873)懿宗去世,太子李即位,是为僖宗,改名儇。僖宗终日猎游嬉,朝政日非。黄河中游天灾严重广大农民卖妻鬻子,无以为生。农民抗遍于各地,大起义爆发的条件终于成熟。
王仙芝和黄巢是唐末农民战争的动者和领导者。两人原来都贩私盐,贯与官军为敌,具有武装斗争的经验。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王仙芝与尚让、尚君长等首先在长垣发动起义,发布檄文指责唐政权“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义军先后攻克濮州、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亦于同年以数千人起义,响应王仙芝。两支义军会合在一起壮大了声势,困于重敛的农民争先恐后归附者凡数万人。
三年,义军攻克汝州(今河南临汝),俘刺史王镣,东都大震。以后进军郑州,因感敌人军力强大,乃改用避实就虚的战略,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南方进军,主要在长江中游以北及淮河上游以南战斗,攻克不少州县。由于在围攻蕲州的战役中,王仙芝曾发生动摇,有降唐意,黄巢遂与他分兵作战。大致此后仙芝仍转战于南方,黄巢则北上打回沂州等地。四年,王仙芝第二次发生动摇,虽降敌之举未成功,但士气大为削弱。五年,王仙芝在黄梅战死,尚让率余众北上与黄巢会合,众推黄巢为“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从此,黄巢就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同年,义军进攻受阻,遂再次挥军南下,渡过长江后向东挺进,由浙趋闽,最后于乾符六年攻占了广州。在岭南经过两个月的休整,黄巢于冬季开始率大军北伐,目标是攻取两京,推翻唐政权。黄巢自号“义军都统”,露表指斥唐廷“宦竖柄朝,垢蠹纪纲。指诸臣与中人赂遗交构状,铨贡失才”,并宣告“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所指皆当时极弊。义军北伐后,在荆门(今属湖北)为刘巨容所挫,乃转而东进,在信州(今江西上饶)之役击杀唐将领张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不久,黄巢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渡长江北上,接着,攻克了洛阳。义军沿途不剽财货,纪律严明,入洛阳城后“闾里晏然”。不久,黄巢又乘胜西进,破潼关天险,攻占长安。唐僖宗狼狈逃往成都。黄巢入城的时候,尚让对群众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881年1月16日),黄巢在含元殿即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农民政权在长安正式建立后,立即镇压隐藏在城内的公卿、贵族和百官没收富豪之家财产,号为“淘物”。唐官四品以下的酌情留用,三品以上者全部罢免。
当时,关中尚有残留的数万禁兵,观翔节度使郑畋把这些残军组织起来,并传檄诸道,号召藩镇出兵镇压起义。于是双方在关中展开了反复的拉锯战,战争呈相持状态。后来,发生了对大齐不利的几件事:①长安城中粮食严重不足②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守将朱温叛变,投降了敌将王重荣③唐朝乞援于沙陀族李克用,李亲率一万七千人自雁门(今山西代县)南下支援唐军。随着力量对比朝不利于大齐的方向发展,义军在中和三年(883)春大败于梁田陂(今陕西华县西南)。黄巢知久留关中已不可能,遂于四月放弃长安东撤。
义军撤出关中时犹有众十五万,途经蔡州(今河南汝南)时,迫使唐朝守将秦宗权战败投降。夏秋之交,黄巢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这次战役持续达三百日之久,最后唐朝调朱温、李克用增援,义军连遭挫败,黄巢终于在中和四年夏退军北撤。围陈之役耗尽了义军的力量,黄巢犯了屯兵于坚城之下的错误。李克用与忠武军监军田从异在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发动进攻,义军损失万余人,尚让降敌。黄巢渡汴河北去,最后与亲故数十人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壮烈牺牲。历时九年余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
唐末农民战争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悲剧性的结局。但这次大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唐政权,并且首次提出了“平均”财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经济,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唐朝走向灭亡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分崩离析,名存实亡。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新兴起一批节度使,于是新旧割据势力相互间展开了剧烈的兼并战争,其中黄河流域势力最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汴宋节度使朱全忠(朱温降唐后被赐名全忠)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三人。僖宗还京后,唐王朝能够控制的不过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诸道数十州,其余各地的藩帅皆自擅兵赋,相互兼并。
文德元年(888)唐僖宗去世,宦官杨复恭拥立李晔即位,是为昭宗。在他统治时期,藩镇更加猖獗,无论是北司的宦官还是南衙的宰相,都必须依靠藩帅的支持才能维护自己的地位。朝官如崔昭纬、崔胤和柳璨等人,实际上都是节度使在中央政权的代表。其中尤其是崔胤,因交结朱全忠而擅权,气凌人主。宦官如骆全、刘景宣、韩全诲、张彦弘等,均先后党附于李茂贞。南衙、北司的斗争,崔胤与韩全诲的斗争,实质上是朱全忠与李茂贞的斗争在中央的反映。这种情况说明皇帝进一步失去了昔日的政治地位。
宦官和宰相尽管重藩帅而轻皇帝,但这两个集团毕竟还是寄生在皇权上的政治势力,皇权的沦落最终会动摇他们的生存基础。李茂贞与朱全忠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后来双方发生战争,唐昭宗被宦官和李茂贞劫持至凤翔。朱全忠在军事上占优势,遂兵围凤翔。李茂贞不能支,终于让步讲和。天复三年(903)朱全忠拥昭宗还京,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尽诛内侍省宦官数百人,出使在外的宦官亦下令就地诛杀,持续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至此被彻底翦除了。次年,朱全忠奉表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强令朝廷百官随驾东行,动身后派人尽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后来,朱全忠使人杀昭宗,另立李祝为太子。李枧不久即位,是为哀帝。天二年(905)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接着又把崔枢等被贬的朝官三十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这次事件史称“白马驿之祸”。政治上的阻力已全部扫除,朱全忠遂于天四年逼唐哀帝禅位于己,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不久,改名晃),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辽
辽朝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一个王朝。916年辽太祖耶律亿(阿保机)在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建契丹国,947年建国号辽。983年曾改号大契丹国,1066年以后,复号大辽。习惯上自916年契丹建国至1125年为女真所灭,统称为辽朝。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重建辽国,史称西辽。1211年,乃蛮部屈出律篡位,1218年为蒙古所灭。
辽的建国和它的发展
辽太祖所建立的国家是契丹奴隶主阶级用以统治奴隶的机器。9世纪后期,契丹人犯罪罚作奴隶的现象,已在发展,并且规定了“籍没之法”(免除民籍,罚作奴隶)。连年对外作战的胜利,又俘掠了至少有十几万人之多的外族奴隶。贵族和奴隶两个对立阶级的形成以及大量外族分子的涌入,都使得古老的氏族部落组织无法再进行管理。辽太祖在汉人官员的帮助下,参照汉族国家的模式,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他自称天皇帝,并废除选举制,确立皇权世袭制,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皇帝有自己的侍卫军。契丹国家按地区统治各族居民,并制定了法律。神册三年(918),辽太祖在潢河以北建造了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汉人康默记、贾去疑等监工营建。新建的皇都(后更名上京临潢府)成为契丹国家的统治中心。五年,辽太祖从侄耶律鲁不古和耶律突吕不仿汉字偏旁,制成契丹大字。以后辽太祖弟耶律迭剌又参考回鹘的造字法制成契丹小字。
辽太祖建立国家后,继续向南深入汉地掳掠,在西北和东北展开大规模的征伐。向西征讨原属突厥和回鹘统治下的各游牧部落,北至鄂尔浑河畔,西至甘州。天赞四年(925),甘州回鹘可汗向契丹国遣使贡献。这年冬天,辽太祖又向东攻打渤海国。次年,占领扶余,进围渤海国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南东京城)。渤海国王大馔出降。辽太祖灭渤海后,在这里建东丹国,封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统治渤海地区。天显元年(926)七月,辽太祖自忽汗城还军,在扶余(今吉林农安境)病死。
辽太祖建国前后,俘虏了大批汉人,并占领了封建制的汉地。渤海国在唐代也完全接受了汉文明并实行封建制的统治。契丹贵族中由此出现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皇子耶律倍向往汉族的封建文明,辽太祖的次子耶律德光则主张实行契丹的奴隶制统治。辽太祖死后,耶律德光得到辽太祖的皇后述律皇后的支持,被立为皇帝(辽太宗)。耶律倍遭到排斥,逃奔后唐。
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领兵南下掳掠。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册封他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晋国成为辽的属邦。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地奉献给契丹。会同五年(942),石敬瑭死,子重贵(晋出帝)即位,不向契丹称臣,辽太宗发大兵攻晋,从河北直抵晋都开封。晋出帝投降。大同元年(947)正月,辽太宗领兵入开封城。辽太宗灭晋后,正式建立国号为大辽国。
辽太宗并没有在汉地建立统治,而是按照奴隶制的传统,把晋国的宫女、宦官、百工等作为奴隶掳走,连同晋宫的财宝,运回上京临潢府。辽兵灭晋过程中,四处掳掠人口和财物,称为“打草谷”。各地人民纷起反抗,辽兵遭到沉重打击。辽太宗慨叹说:“不知中原的人,难治如此!”在返回上京的路上,病死在栾城(今属河北)。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称帝,建立后汉,进驻开封。
辽太宗死后,辽贵族耶律安抟等在回军途中,拥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世宗)即皇帝位,辽述律皇太后在上京另立辽太祖第三子耶律李胡为帝。辽世宗领兵返上京,述律后与耶律李胡被迫降服。应历元年(951),辽世宗领兵南下攻打后周(汉枢密使郭威篡汉建立周国)。行军路上,辽贵族耶律察割谋杀了世宗。随军南行的辽太宗子耶律王景杀耶律察割,即帝位(穆宗)。
辽穆宗统治时期,胁迫民户作奴隶,扩大奴隶占有,并加强了对奴隶的镇压。贵族中也多次出现谋反事件,都被镇压。保宁元年(969)二月穆宗出猎时,近侍奴隶小哥等六人,杀穆宗。小哥等逃入民间,在五年之后被捕获处死。
辽穆宗死后,辽朝的契丹和汉族官员,拥立世宗子耶律贤(景宗)即位。辽景宗在位时,拥立他的南院枢密使、统领汉军的高勋,使人谋杀统领契丹兵马的北院枢密使萧思温。高勋因此被处死。此后,南院枢密使由南京幽都府(今北京)留守、蓟州玉田人韩匡嗣代领。乾亨元年(979),宋太宗赵炅领兵北上,消灭了辽朝支持的北汉(后周代汉后,刘知远弟刘崇在太原建北汉国),进而攻打辽南京。韩匡嗣子韩德让代父守南京,与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击败宋兵,以功升任南院枢密使,权势日盛。
乾亨四年九月,辽景宗病死,子耶律隆绪即位(辽圣宗),年仅十二岁。承天皇太后执政,宠信韩德让(后赐姓名耶律隆运)。统和四年(986)六月,宋大宗派兵北伐。承天皇太后与辽圣宗至南京督战,宋兵大败。十七年,圣宗领兵南下,次年正月至瀛州(今河北河间),大败宋军。二十二年,再度南下,与宋军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订立澶渊之盟。两国务守旧界,后不再有大的战事。
辽朝西境的鞑靼,这时有了较快的发展,已开始形成部落联盟。辽圣宗在古可敦城设镇州(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东北古回鹘城),镇压北方诸部。统和二十九年,对鞑靼采取分部统治的办法,辽向各部落分别派遣节度使统治。鞑靼诸部杀辽节度使,起兵反抗。辽发大兵镇压,鞑靼兵败降辽,每年向辽进贡马驼和皮张。
鞑靼以西的甘州回鹘不再向辽朝贡。统和二十六年,辽兵进讨甘州回鹘,直抵肃州(今甘肃酒泉)。世居高昌的西州回鹘阿厮兰汗也在辽圣宗时派遣使臣来辽贡献。
辽圣宗发动了东侵高丽的战争。统和十年十二月,辽兵东侵,次年,高丽请和。辽册封高丽国王。二十八年,高丽国王穆宗被贵族康兆谋杀,辽圣宗亲率大兵东侵,直抵高丽都城开京。此后,辽与高丽连年作战。开泰九年(1020),高丽国王显宗请和,向辽纳贡。
辽圣宗在向周邻诸国扩展势力的同时,在辽国内实行下削弱奴隶制的措施,确立了封建制的统治。一些俘掠奴隶取得平民的地位。圣宗时,还修订法律,主人不得任意杀死奴隶。契丹人与汉人犯法同等治罪。圣宗又在上京以南的奚族旧地建新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中京城由燕蓟地区的良工巧匠建造,依仿汉人城市规模。这一时期,以玉田(今属河北)韩氏为代表的汉人地主势力有了很大的增长。汉族的封建文明也逐渐为契丹贵族所接受。辽圣宗喜读《贞观政要》,学习汉族的统治方法,又能吟诗作曲。汉文明在辽朝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辽朝在圣宗统治下,形成全盛时期。
辽的衰落与灭亡叠胜金牌
承天皇太后死于统和二十七年。此后,辽圣宗亲自执政,至景福元年(1031)六月病死,子耶律宗真(兴宗)即位。清宁元年(1055)兴宗死,子耶律洪基(道宗)即位。辽道宗统治时期长达四十五年,辽朝进入衰乱时期。
辽兴宗、道宗朝,契丹贵族之间不断相互倾轧。兴宗为圣宗元妃萧耨斤所生,由圣宗齐天后收养。兴宗十六岁即位,元妃谋夺政权,自立为皇太后,迫使齐天后自杀,又密谋废兴宗,另立少子耶律重元。耶律重元密告兴宗。兴宗将皇太后废黜。
辽道宗即位,尊耶律重元为皇太叔,加号天下兵马大元帅。清宁九年七月,耶律重元与子耶律涅鲁古等谋反,道宗平宿卫军乱,耶律重元兵败自杀。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平乱有功,权势显赫,与汉人官员北府宰相张孝杰勾结,专擅朝政。太康元年(1075),太子耶律睿十八岁,参预朝政,兼领北、南院枢密使事。耶律乙辛与张孝杰诬陷太子生母宣懿皇后与伶人私通。宣懿后受诬自尽。三年,又诬告太子阴谋废帝。太子被囚禁在上京,耶律乙辛派人将太子暗杀。耶律乙辛借此兴起大狱,贵族官员多人因此被处死或流放。七年,道宗发觉耶律乙辛、张孝杰等人的奸谋,将他们免官。辽朝贵族和官员长期陷入相互攻讦倾轧之中。统治集团日益削弱。
辽圣宗末年以来,处在封建压迫下的各族人民不断举行武装起义。辽圣宗时,把汉地的封建租税制推行于渤海地区,引起了渤海人民的反抗。太平九年(1029)八月,渤海居民以东京舍利军详稳大延琳为首举行起义,杀辽户部使,囚禁辽留守。自建国号兴辽,年号天庆。兴辽军西攻沈州,不下,退守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次年,大延琳被擒,起义失败。天庆五年(1115)二月,饶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的渤海居民在古欲领导下起义,有步骑三万余人。六月间,起义失败,古欲被擒。这一时期,燕云地区的汉族农民也不断起义。天庆三年,有以“李弘”为号的农民起义。史称“李弘以左道聚众为乱,支解,分示五京”,“李弘”可能是利用道教符谶的称号。七年,易州涞水县民董庞儿起义,被辽军战败,投附宋朝。八年,辽东诸路爆发了安生儿、张高儿等领导的起义,发展到二十万人。这些起义虽然先后被辽兵镇压下去,但给予辽朝统治以沉重的打击。
辽道宗时期,北方诸族相继兴起,成为辽朝的威胁,西北有鞑靼、东北有女真。鞑靼这时已建立起部落间的联盟,联盟长(诸部长)磨古斯在大安八年(1092)起兵反辽。辽连年出兵征讨。两军反复激战。寿昌六年(1100),磨古斯被擒处死。辽兵精锐也由此损耗殆尽。东北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这时也建立起部落联盟。联盟长称都勃极烈。天庆三年,女真完颜部阿骨打任都勃极烈,开始侵掠辽境。
乾统元年(1101),辽道宗病死。皇孙耶律延禧继帝位,号天祚帝。天庆四年,完颜(阿骨打)统领女真诸部兵攻占辽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南小城子),又在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大败辽兵,辽兵七千全部溃灭(见出河店之战)。次年,完颜建立金朝。
天庆五年秋,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统率契丹和汉兵号称十余万出征。十二月,与金军遇,辽兵大败。天祚帝退保长春州(今吉林扶余他虎城)。六年,渤海人高永昌据东京辽阳府反辽,向金兵求援助,金兵乘势攻占沈州(今辽宁沈阳),占夺东京辽阳府等地,擒高永昌。天祚帝命南京留守耶律淳召募辽东饥民两万,攻沈州,不能下。七年,耶律淳兵大败退回。十年,金军攻占上京临潢府。保大二年(1122),攻占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领兵五千逃到西京道一带,金兵随即攻下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天祚帝逃入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大青山中)。
汉人宰相李处温与皇族耶律大石等,在南京拥立耶律淳称帝,号为“北辽”。三个月后,耶律淳病死。宋军两次大举攻辽,均遭失败。金兵攻陷辽南京。耶律大石在居庸关被金兵捕获,1123年九月领兵逃出,去夹山见天祚帝。天祚帝责他擅立耶律淳为帝。耶律大石不自安,又见辽将亡,于是率骑兵两百人北走,自立为王。保大四年,天祚帝自夹山出兵,败溃。次年二月被金兵俘虏,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