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太原
14343400000037

第37章 老区英烈人物(1)

英雄烈士简介(一)

罗贵波

罗贵波(1907—1995),江西省南康县人,我党早期的外交家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原老区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

罗贵波于1926年4月参加革命,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组织领导了南康潭口农民武装暴动、安远县农民武装暴动、赣县农民武装暴动。他曾担任红军22军第三纵队政委,红军35军政委和****赣南行委委员。1930年1月,他率红35军和赣南部分县党组织果断平息了分裂党、分裂红军、反对******的“信丰事件”。后率部在赣南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红军第一、二次反“围剿”战斗。在红军长征中,他任中央红军干部团三营政委、红军上级干部队队长兼政委、红军教导师政治部主任。他率部担负中央领导机关及遵义会议的警卫任务;率领先遣部队完成了抢渡金沙江绞平渡口和抢占江对岸敌军江防阵地的任务,并参加了攻占通安洲的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贵波先后担任晋西北区党委副书记兼军事部长、统战部长,八路军120师民运部部长,358旅(新)政委,晋西新军政委,****中央晋绥分局委员,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八地委书记。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他领导八分区军民坚持对敌斗争,挫败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罗贵波历任****吕梁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晋中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太原警备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政委。他率部先后参加了汾孝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中央驻越共中央联络代表、中国驻越南顾问团团长,中国驻越南首任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部党委副书记等职。党的11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任山西省省长、省委第二书记,在党的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罗贵波同志是党的第7次、第8次、第12次、第13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并是第八届**********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他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罗贵波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为增进中越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孟春莲

孟春莲(1883—1948),太原北郊区中涧河乡柏杨树村人。是山西最早的女共产党员。

孟春莲年轻时嫁到太原庙前街一姓宋的商人家。丈夫早逝,她带着两个儿子度日。大儿子宋熹,在大革命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到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回太原,曾任****太原地委组织部长。后调往上海,于1927年在上海组织第三次工人暴动时被反动派杀害。

在大儿子宋熹的影响下,孟春莲携其二子宋二货毅然投身革命。于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搞党的地下交通和掩护省委机关的工作。从1927~1931年间,她掩护省委几任书记,保管党的文件,传递消息,并给同志们洗衣做饭,被大家尊称为“宋大娘”。

1931年9月,因叛徒告密,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孟春莲被捕入狱达四年之久。刑满释放后,因特务监视不能出来活动,只好退居柏杨树娘家。由于身体在狱中遭到摧残,经常闹病,于1949年1月太原解放前夕去世,终年65岁。

刘墉如

刘墉如(1905—1972),中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到太原成成中学任教,1932年任该校训育主任、教务主任。

1933年1月,太原成成中学抗日反帝同盟会遭到破坏,校长武新宇被迫出走,反动当局派段丽卿为代理校长。刘墉如受党的指示,发动师生赶走了段丽卿,临时负责维持校务。1933年12月,经校董事会选举,刘墉如正式担任校长。抗战爆发后,该校师生奋起组建抗日游击队,刘墉如任队长。后来,太原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改编为战动总会游击第四支队,于1938年8月奉命北上大青山,他留晋西北工作。1939年曾一度归队到大青山,1940年4月又调回晋西北,任三专署专员、雁门行署主任等职。全国解放后,任******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财政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杨秀山

杨秀山(1914—),湖北洪湖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军团政委、师副政委,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0师骑兵营政委,三五八旅四团、七团政委。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1943年他一直率部驻守在吕梁山娄烦一带根据地,并兼任过****静乐中心********。1940年6月米峪镇战斗,他率四团担负主攻任务,同七一六团和二支队一起,全歼日军村上大队700多人,立下了卓著的战功。1942年10月刘少奇回延安途经娄烦地区,他率七团顺利完成了护送任务。他领导娄烦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荒种地,创建炸弹厂,一面生产,一面打仗,终于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岁月,迎来了胜利。建国后,他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后勤学院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1985年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高永祥

高永祥(1912—1945),甘肃灵台县人。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五军团任排长、连长等职,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战爆发后,奉命来到山西太原,在战动总会举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军事教官。同年11月,被派到太原县,同该县牺盟会特派员慕湘一起,发动群众组建太原县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高永祥任队长。后来,太原县抗日游击队改编为战动总会游击第二支队,不久又改编为山西保安第二区一支队二营,高永祥随队先后担任支队长、营长。1940年7月,为暂一师三十六团团长,1945年7月在神池县横山村战斗中牺牲。

慕湘

慕湘(1916—1988),山东蓬莱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山西牺盟会。抗日战争期间,任太原县牺盟会特派员、太原县游击队政治主任,后来太原县游击队两次改编,慕湘随队任支队政治主任、营教导员。解放战争期间,慕湘任绥蒙军区陶集支队政委、23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解放后,任23兵团副政委、政委、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慕湘著有长篇小说《晋阳秋》、《满山红》、《汾水寒》,并与吕文幸合作校点出版了刘大鹏遗著《晋祠志》。

李宝森

李宝森(1911—1989),曾用名李宝生,清徐县北程村人,后定居于鹅池村。1930年在太谷铭贤中学读书期间,因参与反对校方奴化教育的学潮,被当局逼离该校,转到太原新民中学,后考入山西大学。他积极参加“读书会”、“反帝大同盟”等进步组织,数次被阎政权所通缉,1933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李世昌,任****中央局交通,往返于上海太原之间,为中央局和山西省委传递文件。1934年调河北省委任交通局长兼组织部干事,1935年又任****北方局交通科长。他经常与国民党特务周旋,多次为保卫党的负责干部、传递党的机密文件尽心尽力,从未发生任何差错和问题。1936年,刘少奇同志主持北方局工作后,派李宝森回山西任山西省工委书记,配合薄一波同志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组建牺盟会,参加牺盟会举办的村政协助员训练班和军政训练班工作,为抗日培训骨干。不久党组织根据需要派李宝森深入阎锡山举办的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做兵运工作,直接负责管理教八、教九两个团,负责地方党的工作。在军官教导团中,他发动、组织青年军官、有血性士兵、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党组织,壮大党的力量。扩充了抗日队伍。

1937年冬,日军侵占太原,李宝森带领一批进步青年官兵、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工人转移到晋西北兴县。1938年春,他所率领的全部人员编入决死四纵队,李宝森任纵队党委书记,并兼管兴、临两县地方党的工作。1938年10月,组建抗日地方武装,李宝森出任游击六团团长。1939年春,李宝森率六团全体指战员与另一个团配合,回到晋中平川活动。4月25日,在清源县北社村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战,歼灭日军200余人。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抗日军民志气。

1941年党调李宝森回延安学习,1942年整风运动中,组织上第一个就给他做了“党的好干部”结论。1943年在延安“抢救失足分子运动”中,因受“左”的影响,李宝森被错误地定为“叛徒”、“特务”,关押一年又三个月(1957年彻底平反)。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宝森调回晋西北,但一直未分配工作,直到1949年组建省水利局时,才出任省水利局副局长。1951年,李宝森调到河北省峰峰矿任二矿矿长,不久调平顶山矿务局任第一副局长。1958年,调广西省煤炭工业局任副局长,直到1972年离休。

李延年

李延年(1913—1942),又名李石清,清徐县高花乡南尹村人。

自幼勤奋好学,初中毕业后即任教,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在校主办进步刊物《学生新闻》,从事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后考入新民中学,继续从事学生运动。1932年加入“左联”、“社联”,曾集资14块银洋买了一台油印机,翻印进步刊物,传播革命理论,并在家乡办起有50名教师参加的进步组织“耕心斋读书社”。组织了徐沟地区的“社联”小组和支部。1933年春,参加“反帝大同盟”。当年12月,经李宝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山西省“社联”执委、党团书记及武装自卫队党团书记。1935年后长期患病,先后在北京、延安等地治疗。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太行区工作,1942年春,于左权县下口村病故。

周洪涛

周洪涛(1911—1940),原名崇义,西安市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调山西抗日前线,任决死纵队教官、民运工作团副团长,1939年12月,任太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1940年6月8日,周洪涛奉命回晋绥八地委汇报工作,途经古交上石沙村时同日军遭遇,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

齐世铭

齐世铭(1894—1953),太原北郊区小返乡窑头村人。弟兄三人,他排行老二。少年时父母双亡。16岁到煤矿做工。他大哥齐世履是大革命时期的激进青年。齐世铭受大哥的影响,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于1934年由地下党员赵传林、任贵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因赵、任离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齐世铭于1937年11月组织当地矿工和农民奋起抗日,拉起了一支队伍,并逐步发展到500多人,称为“东山抗日游击队”,自任大队长。他带领部队经常打击或收编阎军小股散兵,袭击日伪政府、警察所和日伪军,威震太原东山,人称其部队为“齐二老虎”部队。阎锡山当局和日伪方面都妄图收买齐世铭,但均未得逞。当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进到阳曲一带后,齐世铭立即派其侄子前往与八路军联系,毅然加入革命队伍,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8年3月,齐世铭由七一四团政委张世良和潘选才介绍,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其部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七一四团东山抗日独立营,齐世铭任营长。在党的领导下,齐世铭营随即于当月搞了闻名太原城的诈降事件,歼灭日伪军20多人,击毙日军山西省特务部长吉野和伪警察局长吴小能。此后,齐世铭奉命回到分区,历任分区供给部副部长、副处长、副主任、处长等职。1953年12月于北京病故,终年59岁,葬于八宝山公墓。

张重民

张重民(1910—1947),化名刘英,榆次县东长凝村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前,先后在太原国民师范、山西大学、绥远国民党军队,搞学运、兵运工作。1938年任神池********,后调任文交中心********。1940年1月,调晋绥八地委宣传部、组织部工作。

抗战胜利后,张重民任清源********,领导地方武装力量,坚持在边山或深入到河东清二区,开展对敌斗争和锄奸反霸工作。

1946年春张重民带领县、区主要干部,公开活动在清二区的西谷、孟封一带,配合八分区十五团,同阎锡山清源县反动政权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5月,阎锡山调动了3个师的兵力,配合各县保安团,向我太三区、清二区、徐西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八分区十五团主力奉命战略转移。张重民带领县委、县政府和清二区的干部,仍坚持在孟封一带,同敌人周旋。不幸于当月26日晚,在“小****事件”中被敌抓去,1947年3月在太原惨遭杀害,年仅37岁。

石玉

石玉(1918—1976),又名张芝俊,陕西绥德人,1935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由****静乐中心县委派往阳(曲)西地区开展抗日工作,建立党的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任****阳(曲)西县工委书记。1939年1月,调****静乐地委任巡视员和组织干事。1941年4月,被第二次派往阳(曲)西县,任****阳(曲)西********。1942年12月,调晋绥党校学习,离开阳曲。

石玉是阳(曲)西县党的第一任书记,是阳(曲)西县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他在阳(曲)西县两年的革命斗争中,不辞劳苦,不避艰险,领导阳曲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石玉调离阳曲后,历任****交西********、****太原********、****晋中二地委组织部长。后来随军南下,任湖南省委组织部处长、湖北长江航运管理局政治部主任、武汉市合金钢厂党委书记、交通部船舶设计院院长等职。

康永和

康永和(1915—),古交市木瓜会村人。1935年在太原并州中学求学期间,与进步同学组织“呼声社”、“太原健风社”,出刊《赤色呼声》、《健风》等刊物,积极传播革命思想。1936年春,参加“赤色讨蒋抗日救国会”(党的外围组织),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奉命到太原毛织厂开展工人运动,担任毛织厂党支部组织委员。

他创办工人夜校,启发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领导工人同资本家做斗争,深受工人的拥护。

1937年春,调任****太原市工人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随后又任****太原市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