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太原
14343400000040

第40章 老区英烈人物(4)

王立岗,(1921—),清徐县王答乡龙家营村人。1937年在太原平民中学读书,同年10月在山西战动总会服务队(警卫连)当战士,1938年转入八路军一二九师,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任太行二分区同蒲支队副队长兼榆(次)太(谷)祁(县)路西武工队长。

王立岗带领同蒲游击队,先后护送过彭德怀、刘伯承、陈毅、杨秀峰、陈锡联、蔡树藩等数百名部队首长和党的领导干部,使他们顺利通过同蒲路安全到达目的地。

解放战争中,王立岗同志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军侦察科长、师参谋长、昆明军区情报部长、十四军参谋长、副军长等职。

在4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他身经百战,大的战役参加过百团大战、正太战役、豫北战役、关中战役、川北战役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等。1981年离休回太原。

赵良佐

赵良佐(1921—1945),又名赵三元,介休县万户堡中街村人。

1938年参加革命,在汾阳宁固区当通讯员。1940年1月,在八路军一二0师教导营学习,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百团大战”。后调清太徐地区任平川公安基干游击队政治指导员。1941年2月,在吴家堡突围中,击毙日军丁田队长。4月调任清太徐游击四大队二连一排排长。1942年,在太原县委领导下,深入平原地区,配合地方政权开展工作。先后打击了叛徒高玉山的“扫共队”,处决了徐沟县“扫共队”队长、叛徒孟守信。8月,与友邻部队配合,在西蒲村汾河渡口设伏,消灭敌伪军政人员13人。

1943年,四大队改编为三个中队,赵良佐任第二中队长。他身先士卒,率领战士勇猛作战,在碾底伏击战、老爷岭伏击战、赵家山遭遇战、草庄头歼灭战、枣园头伏击战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同年4月,赵良佐带领部队护送回延安途经清太徐的彭德怀、刘伯承一行40多人安全出境。1945年,赵良佐任第三连连长,部队活跃在清太边山一带,伺机深入平原,打击敌人。从1944年春到1945年,他率领三连奔袭小店,强攻橙桥,设伏牛家口,拔除马坊炮台、乔武据点,攻打北格,攻陷白家庄,作战数十次,攻克敌据点7处,毙伤俘敌近千人。曾先后出席分区、晋绥边区群英会,荣获模范战斗连连长称号。1945年4月,赵良佐在率领三连突击队,向狐佛山日军据点攻击时,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常映光

常映光(1923—1990),太原南郊区三贤村人。1940年参加太三区基干游击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基干队副队长、晋绥八分区一支队排长、晋绥八分区十五团连长、晋中军区独二旅营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师参谋长、师长等职。

在革命战争年代,常映光是清太徐地区威名远扬的战斗英雄。

他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日伪闻风丧胆。1944年秋,他同崔炳仁率领老三连部分战士攻克马坊敌据点。1945年2月,率领三排战士参加攻打北格炮楼战斗,主攻日军小队部。同年5月,他与一支队副参谋长马乐清带领战士在东蒲村北伏击日军特宪队,经过激烈战斗,歼敌20余人。1947年春,率领十五团九连参加对太三区阎政权的长途奔袭战斗,一天之间横扫代家堡、刘家堡、东西里解、东西草寨等9个据点。随后率部参加汾孝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

1952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团参谋长入朝,参加了金城战役等。

1955中央军委授予上校军衔。1978年离休。1990年3月1日,在江苏徐州病逝,终年67岁。

刘福德

刘福德(1924—),娄烦县天池店乡顺道村人。1941年参加革命,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刘福德担任静乐六区(今娄烦境内)工会秘书兼顺道村党支部书记。他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一方面带领群众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减租减息,清算地主,为抗战筹集物资;另一方面组织民兵创建炸弹厂,制造地雷、手榴弹,为部队和民兵提供弹药,被晋绥边区授予“劳武结合英雄”的光荣称号。

全国解放后,刘福德就任静乐县首任检察长,后来,曾先后主持过静乐、古交公安局、法院、司法局的工作。1963年10月,曾被评为全国政法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孟二敦

孟二敦(1924—1947),太原南郊区牛家口人。幼年父母双亡,15岁下窑挖煤,为地主扛长工打短工糊口。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青年民兵同日伪军开展斗争。1946年,参加太四区武工队,后任队长。1947年1月,孟二敦随太四区区长赵志钧潜入阎军“百里防线”展开斗争。参战40余次,屡立战功。

1947年6月,驻马坊炮台的阎军一个排投诚,改编为独立队,由孟二敦负责在平地窑整训,被阎军包围。为了掩护独立队突围,孟二敦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庞全忠

庞全忠(1919—1945),太原市南郊区窑头村人,祖辈矿工,他从小下坑挖煤累弯脊背,人称“庞锅子”。

庞全忠,1939年参加革命,194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清太徐工人抗日基干队班长、太原县四区基干队班长、八分区十七支队排长等职。战斗中机智勇敢,屡立战功,曾出席过晋绥边区群英会,荣获战斗英雄称号。不幸于1945年春在一次战斗中,中炮身亡,年仅26岁。

崔则温

崔则温(1920—1941),太原南郊区晋源镇人。1935年夏,考入太原成成中学。“七七”事变后,报名参加了抗日义勇队。1937年12月,部队在离石编为战动总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崔则温任班长。1938年,四支队开赴晋西北,配合八路军一二0师收复晋西北7县。5月,崔则温奉命到宁武县扩兵,后到四连任排长。8月,随支队北上绥远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秋,到骑兵支队当文化教员。

1939年,李井泉政委回延安,崔则温担任保卫工作,完成任务后回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任民运干事。1940年,参加“反顽斗争”,受党的派遣,深入陶林以北广大地区,开辟了绥东抗日根据地,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游击队,活跃在敌占区。1941年4月,成立绥东工作团,崔则温任分团团长。7月,崔则温和游击队王队长带领20余名战士到岱青山一带扩兵时,误将两名土匪招入,一天晚上,在熟睡中被土匪杀死,年仅21岁。

常巨孩

常巨孩(1923—1942),娄烦县庙湾乡常家坡村人,共青团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14岁的常巨孩积极参加了抗日工作,并加入了共青团,经常站岗、放哨、传递情报。1942年7月22日,汉奸带着鬼子包围了常家坡村,常巨孩不幸被捕。野兽们为了得到娄烦一带八路军和抗日干部活动的情报,残无人道地用铁丝穿透常巨孩的锁骨,拉到娄烦据点,剥去全身衣服,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但常巨孩坚贞不屈,在敌人屠刀面前昂首挺胸,视死如归。日本鬼子将常巨孩杀害后,弃尸汾河畔,惨不忍睹。

郭克卿

郭克卿(1922—1947),又名郭克,笔名柳克强,娄烦县米峪镇乡郭家庄人。****中央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记者兼新华社记者,曾在******主席身边工作。

1947年,老解放区娄烦一带被列为全国土地改革的试点地区,由******等人亲自蹲点,推行了“左”的路线,不仅扩大了斗争面,而且乱杀了不少人。其中,郭克卿就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被无辜打死的不幸者之一。

郭克卿的父亲郭顺道,是当地有名的开明绅士,早年做过阎锡山政府的省议员。抗日战争时期被选为晋西北行署行政委员,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和民主参政工作。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划为地主,并以其曾做过阎锡山的省议员为由,说他是混进民主政府的汉奸,要求严惩。恰好这时郭克卿随军赴晋察冀边区采访,途经方山县马坊镇,顺便回乡探亲,准备说服家人接受群众斗争,交出土地和财产。

但一进村就被一些人抓住,他既不能反抗,也无法申辩,竟被拖到村外河滩乱石打死。他这次回乡探亲时,部队要派人护送,他唯恐太气派了会脱离群众,而谢绝带卫兵,他身上带有手枪也没有使用。郭克卿是我党我军新闻战线的优秀记者,在采访时,能够边谈话边将手伸入自己口袋中做记录,而不被人发现。他遇难时年仅25岁。

段秉仁

段秉仁(1927—1987),娄烦县四家坪乡蒲峪村人。

1940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年仅13岁的段秉仁就毅然投身革命。先后担任静乐县贸易局会计、营业部主任,晋西北行署财政处和晋南行署财政处审计员。在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抗日军民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东奔西忙,为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