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14361400000020

第20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构建(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助推器”。我们知道,资本、劳动力、技术是促进区域经济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但资本是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发挥作用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条件。在西方经济学中,一些经济学家具体研究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凯恩斯及其后人的投资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有的经济学家着重研究了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如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经济学家们的理论证明: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

(二)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1.金融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

区域分工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而引起的产业活动在区域上的差异。金融通过区域性的信贷、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及引进外资等手段,合理支持地区性优势产业的发展,并使各地区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从而促进了区域分工的形成。

2.金融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

合理的区域分工是有效的区域合作的基础,没有区域的分工,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协作,也就更没有区域间的开放。区域经济的协作要以统一的、开放的金融体系作为基本前提。由于货币资金是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近而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一个按照经济区设立的中央银行分支行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政府行为对金融系统的直接干预,这样更提高了区域经济有效协作的可能性。随着区域性、全国性的资本市场的形成,资本市场本身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区域性主导产业带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作。

3.科学的区域性金融投向能够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区域间的“梯度”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它是产业生命周期在空间上的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形式,但“梯度”的差异不能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顺序的人为的出发点。落后地区可以在区域性金融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配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对口支援等制度,区域间的差距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缩小的。

(三)我国区域经济开发与金融政策的现状分析

1.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式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在货币金融政策中主要采用直接调控。虽然直接调控见效快,但它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我们知道,区域经济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独立性。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大一统的直接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与区域经济的开发极不协调。

2.政策性金融与非政策性金融没有彻底分离.抑制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政策性金融投资大,风险大,收益率低,是为社会公益项目融资的,我国目前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就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政策性银行无疑对区域经济的开发会起到直接融资的作用。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的,只能采取市场化原则为地区性企业融资,但现实中往往使一些商业银行业务带有行政性色彩。区域经济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非政策性金融将为区域经济的开发注入活力,如果使其具有政策性的色彩。那就会使政策性和非政策性金融的运作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从而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中两种机制作用的发挥,虽然我国目前为两种金融的分离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但离真正彻底分离的目标还很远。

3.证券交易市场的区域分布严重不均

目前,我国只有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市场,这样,严重加剧了资金在地区分布上的失衡。一方面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量资金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流向沿海,使其更多地投向证券业和房地产业,助长了泡沫经济的形成;另一方面造成了中西部地区发展资金严重匮乏;更重要的是由于证券市场具有聚敛和发散信息的功能,而信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4.外资投向在我国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均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各地区利用外资政策的差异。导致我国东部地区的筹资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有90%多的外资投向东部地区,即使如此,投向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也存在“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使得我国在利用外资上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四)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构想

1.完善宏观金融调控政策体系

(1)建立和完善既具有全国统一性又具有区域独立性的金融市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金融市场。但也需要一个具有区域性特点的金融市场,各区域性的金融市场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协作,统一的金融市场为区域性产业结构的演进提供区域外的资金支持,具有区域性特点的金融市场为区域性产业结构的演进提供区域内的资金支持,这样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实行区域性利率政策。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利率的一般水平和一定的浮动幅度,由中央银行的区域性分行根据各区域经济开发的不同区情决定不同的利率政策,尽可能使金融宏观调控政策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对不同区域的产业,实行信贷投向倾斜的政策。根据我国目前产业政策的要求,东部地区的信贷政策主要支持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出口创汇产业和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部地区的信贷政策主要投向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重点支持某些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的信贷政策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重点支持某些适宜于西部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实行有机协调的区域性财政政策和区域性金融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手段,但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区域差距,需要多种区域性政策的有机协调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区域差距,其中包括区域性金融政策。实际上,区域性金融政策是区域性财政政策的延伸,两者协调一致,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5)实行强有力的措施,严格监管金融机构间的同业拆借市场。事实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多半是通过同业拆借市场流向东部地区的。要采取严厉的措施,包括人事任免制度,严禁把拆借资金用于证券和房地产投资,只能用于票据清算中临时出现的资金头寸不足。

2.健全区域性开发的金融组织体系

(1)建立和完善我国政策性区域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建立国家区域性发展银行(或基金)。目前,虽然我国已有几个区域性发展基金,如中央财政设立的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山西建设专项基金、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专项基金和扶贫基金,但资金总量有限,还应扩大基金的规模。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另一方面,要加快开发地区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和拓展。事实上,往往是开发地区的金融网点散、小、差,金融意识有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其经济主体的信誉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开发地区要实行金融赶超战略。

(2)建立区域性商业金融机构。我国已加入WTO,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将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允许外资金融租赁公司与中国公司在相同的时间提供金融租赁服务。我们要鼓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要大力发展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适当发展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对各地区现有的商业银行按照规模经济的原则进行改组、联合、兼并。要大力发展各种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另外,我国商业证银行要实行多种经营。

(3)目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再建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发大西部,需要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支持,中部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结合部。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建一家证券交易所,以期其为中西部地区浩大的工程项目融资并对于中小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政策的运用

区域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以区域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有关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参与对有关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通过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方面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来影响区域布局和发展政策的总和。

区域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主导产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是靠主导产业来带动的,区域实行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区域产业政策的特征和作用

1.区域产业政策的特征

区域产业政策的作用范围是区域产业,是为实现区域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或优化的,其特征是:

(1)区域产业政策具有系统性。区域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大系统,对该系统实行控制和调节的产业政策也必须具有系统性。区域产业政策的系统性不仅表现为他是一种完整的和综合性的政策体系,而且在于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和分层次的。区域产业政策是具有系统性的产业政策,是区域经济政策的核心,他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区域经济调控政策等各方面政策相配合,共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2)区域产业政策具有区域性。区域产业政策是从一个区域的角度出发考察问题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构成了区域产业政策的内在要求。区域产业政策要在全国产业政策和总体布局的要求下,从区域实际出发,正确确定自己在全国地域分工总格局中的地位,在区域多因素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状况、技术水平、经济基础等综合限定的范围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战略设计以及布局模式的选择,以形成区域特色。

(3)区域产业政策具有倾斜性。同国家产业政策相比。区域产业政策更具有倾斜性,也就是更强调要优先发展区域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区域产业结构系统是内外开放的,各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要求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方式,从来没有不倾斜某些产业的区域产业政策,当区际交换能比区域自己经营有更大利益时,就可以放弃自己的某些行业、产品,通过区际交换、区际协作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强调自我平衡,强求区域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合理的区域产业政策应当是重点倾斜、适度协调的政策,他必须是倾斜的或有重点的。

(4)区域产业政策具有动态性。区域产业结构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区域产业政策必须适应并且促成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系统实行有效的动态调节和控制。为此,区域产业政策要指示区域产业结构未来变化的规模或趋势,认清区域产业结构所处的现实环境和阶段,从长远考虑,往大处着眼,在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下引导并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从低加工向高加工过渡,从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从低级到高级,沿着产业结构演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2.区域产业政策的作用

任何政策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和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区域产业政策是针对区域产业结构问题而制定的有关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实现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生产力,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布局合理,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产业政策在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区域布局关系极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的运动是同一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实上意味着生产力区域布局的调整,因为产业是坐落于一定区域内的。而生产力区域布局的变化,势必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区域产业布局是区域产业运行在空间上的实现,从原则上讲。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生产力区域布局调整的经济效益是可以统一的。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主要是解决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内各产业空间组合的最佳形式即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以求合理地利用区域资源,求得最大的区域效益。

(2)实现区域资源配置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区域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资源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效配置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作用在于弥补市场机制在区域配置资源中的缺陷,实现资源空间配置的合理化和效益的高度化。无论是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还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都是为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充分自由流动,以提高生产力布局的空间效益和宏观结构效益,从而促进生产力水平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产业结构政策不仅关心区域内务产业的均衡增长问题,而且更重视区域产业结构的成长问题。对一些关系长期发展和动态进步的重要产业的扶植、支持和援助是区域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成功的区域产业政策总是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产业发展的。所以,区域产业政策对于当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实施区域产业政策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只有因地制宜从各区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产业政策以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为中心,尽量满足本区域人民的最大需求,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区域比较经济利益,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区域产业政策从区域经济的供给方面入手,密切联系区内外需求,力求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必将带动区域各产业的相应发展,区域经济的大局就可运筹帷幄。

(二)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主导产业发展政策

1.区域产业结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