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14361400000022

第22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构建(5)

资源粗加工为主的资源主导型产业多,原始农牧业多;重工业过重,“嵌入式”建设的重工业、国防工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轻工业过轻,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轻工业少,缺乏相关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产品;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产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比重低。

4.工业化进程慢,工业化水平低

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少,技术装备水平低下,产品附加值低;粗放经营问题突出,作为工业化主要特征的产业化、社会化经营不发达,规模效益不显著。

5.居民收入水平低。民间资本缺乏

1998年西南4省市(未计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居中等水平,而西北5省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位次都在20位以后。其中,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09.61元,在全国排第30位(未计西藏),不及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9.68元的一半。1998年西部地区10省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居最低水平,位次从22位到31位,即使其中最高的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1789.71元,不及上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06.84元的1/3。

6.所有制结构调整缓慢,非国有制经济规模小、活力不足

西部地区的很多省份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摆脱计划经济和以国有经济为主的传统所有制模式,整个西部地区的非国有制经济只占30%左右,与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占70%左右相差很大。

对于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邓小平曾指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决不能动摇。……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从“九五”开始。国家开始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台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五项政策措施:①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和建设投资,优先安排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②调整加工工业地区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③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体系,增加中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④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⑤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鼓励向中西部地区投资。这些政策措施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政策措施并非都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执行起来弹性较大,缺乏约束力。因此,亟待建立健全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与发展的有约束力的、权威性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二)制定西部大开发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的必要性

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分析,西部地区如果继续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资源的老路子,一味依赖传统的资源性产业,不仅不能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相反会越拉越大。西部地区也不可能走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老路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西部地区的大开发迫切需要有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应尽快制定与实施促进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完善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

西部地区大开发,振兴西部地区的经济,需要做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艰巨的努力,而有关西部大开发的优惠的、约束力的、权威性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付诸实施,无疑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大发展需要首先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与东部地区经济起飞阶段所享有的优惠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相比,现在西部地区大开发还缺乏这种优惠的政策环境。因此,西部地区大开发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一时期是地区间差距拉大最快的时期,也是地区间利益再调整的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有利于协调东西部利益、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中东西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活条件、实现东西部共同繁荣,其政策目标是在保持经济发展效率的前提下。对东西部差距拉大的趋势进行逆向调节,采取有利于提高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力的政策和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较快增长或超常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应包括:西部地区财政补偿政策;西部大开发投融资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政策;西部大开发特区政策;以及土地政策、资源开发政策、低息或免息开发贷款政策、东西部经济合作政策等。

(三)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建议

1.西部地区财政补偿政策

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区.更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因此,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关系到我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而且西部地区已经服从了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这个大局,现在东部地区也必须服从让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个大局。因此,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扶持和补偿力度,东部地区也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利益补偿。因为按因果积累论,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很大程度上由欠发达地区为其承担了发展成本,如生产要素的大量低成本供应、人力资本投资、知识和技术投资等。因此,东部地区有义务为西部地区承担生活和生产的成本,即通过中央政府的协调和干预,把从东部地区多征纳的税收以负税形式无偿拨付给西部地区。实现社会财富在地区间的再分配,增加西部地区的收入。

财政转移支付是实行分税制的国家普遍采用的缩小地区差距、调节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的东西部地区差距比美国、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地区差距还大。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地区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家应实施更加有利于西部地区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西部地区各省区的各自发展状况,确定国家向西部各省区的财政转移递增比例并确保财政转移份额。

除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外,也可以建立地区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如东部沿海省份可以向对口支援的西部省份予以各种形式的实物转移支付(如技术、设备、资产转移等)和价值转移支付等。此外,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利益补偿也可以通过从东部地区开征生态环境税以设立“国家西部生态补偿与生态建设基金”的途径来实现,从而大幅度增加对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资金补偿。

另外,对西部地区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对东部地区实行累进税收政策,形成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差别,从而对西部地区以更多的税收让利,这也是国家对西部地区的积极财政补偿措施。

2.西部大开发投融资政策

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与大发展。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投融资机制。加快西部地区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广开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投融资渠道,促进西部地区资本的有效积累和有效转化。建议:组建国家西部开发银行,以政策性金融为主,承担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原来由国家商业银行承担的支持西部发展的职能,直接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政策服务;成立若干西部地区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金融机构,赋予其一定的筹融资权限,以支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发展西部地区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产权交易中心等,完善资本市场的体系结构,积极培育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强化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能力,提高西部地区的资金自我积累能力,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参与西部开发;更多地推介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项目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及外国政府优惠贷款;进一步完善国外资本到西部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带动外资更多地进入西部地区,允许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等。

3.产业发展政策

在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中,一方面要避免出现新的产业结构趋同、地方保护、地区分割、市场封锁等阻碍资源合理配置与经济效益提高的倾向。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彻底抛弃仅仅把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工业化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的传统观念,把加快西部地区本身的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区、提高西部地区工业的竞争力、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制定从过去那种过度依赖当地资源的资源导向型战略转变为主要依靠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的市场导向型战略的产业发展诱导政策,促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主导产业的技术改造、结构升级与优化,延伸产业链、强化产业的关联度。特别是制定鼓励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如畜牧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产业等)发展的优惠政策。培育支柱产业,发展西部经济。

4.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政策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结果,更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基础设施薄弱、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这除了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不强、财力薄弱有关外,也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发展的直接投资较少有关。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基础。一方面,国家必须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投资力度,兴建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增加固定性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以提高流动性要素的潜在边际生产力,吸引更多的流动要素进入西部地区,刺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产出;另一方面,国家必须制定西部大开发的超前的公共投资政策,通过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吸引和诱导多渠道社会资金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基础产业等,大力加快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气水电管网、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经济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5.新形势下的西部大开发特区政策

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一项成功政策,经济特区的发展及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不可能做到整个西部地区的同速发展,因此在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中,经济特区模式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西部大开发的经济特区不应是改革开放初期意义上的东部地区的经济特区,而应是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东部经济迅速崛起、东西经济发展差距急剧拉大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新形势下的经济特区,应享有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的特殊优惠政策。应在西部选择若干地区,建立新形势下的西部大开发经济特区,并使其享有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推动经济高速发展所需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极大地集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而快速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中心,从而示范、辐射、带动西部其他地区的发展。

区域经济政策是导致和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挥棒”。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居民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市场化进程、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存在的多层次严重不协调格局,迫切要求研究、制定和实施规范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在调节地区间发展差异方面,市场机制是不会奏效的;必须发挥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采取有利于提高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政策和措施,大力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成功制定并实施积极的西部大开发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并明确其法律地位,是促进西部地区大开发,激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