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14361400000004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设计(1)

区域经济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法则的学说,它萌芽于资本主义商业、运输业大发展的18世纪。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重商主义革命”,刺激了18—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首先表现在运输业的大发展上面。17—18世纪,欧洲各国出现了开凿运河的热潮,之后,工业革命的最初成果之一——蒸汽机被首先用于铁路,使铁路运输继运河之后获得了急速发展。与此同时,自16世纪发展起来的手工工场,到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期,又发生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到18世纪中叶,西欧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已基本上被破坏,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因此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的生产、生活与交通运输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传统经济学提出了许多区位方面的问题,比如,经济上、技术上社会分工的加深,使生产与销售在空间上分离,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分工所导致的分离在空间上最为合理。特别是对于钢铁、化学等部门,只有区位决策正确,才能使投资最节省和生产成本最低,因此会极大地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再如,分工的发展。使运输成为大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由于运费往往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慎重选择厂址与原料地和销售市场间的相对空间位置。由于各种原料和成品对运输的要求不同,不同重量和体积的货品运费也不同,因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区位与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问题。这样就促进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自19世纪初兴起的区域经济学,先后形成了四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即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这些理论已为我国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专家与学者所熟知,在此毋庸赘述,我们想指出的是,这些理论虽然所寻求的目标不同,但研究的方法都是类似的,即都是以微观的区位因素和单项决策为对象,都假设所研究的区域是与外界隔绝的孤立区域。区域内也不存在任何自然条件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大量实际资料进行推理和演算,然后演绎出理论模型,这样的理论对在大国制定国家层次的宏观区域战略和政策较少有帮助。但是,通过对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有助于理解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即(1)寻求最低成本区位的“合理布局”问题;(2)集聚效果与集聚规模问题;(3)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形态及以城市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问题;(4)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问题;(5)社会分工的空间差异与之所引起的运输效果问题,等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的有益成果,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进行专门解剖。

一、“两个大局”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指针

(一)“两个大局”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

我们党历来重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指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还做出了“三线建设”等战略部署,较大地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集中在沿海地区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突出地强调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并且,愈益清晰地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中央要有权威)的著名谈话中,对“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作了经典的阐述: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两个大局”,不是邓小平偶然的想法,而是他一贯的思想,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发展的始终。从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重要讲话,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一直都在强调“两个大局”的思想。

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的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在198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次即席讲话,强调,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r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1988年,邓小平在听取有关领导同志工作汇报时,作了“两个大局”的上述经典式论述。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括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旦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确实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两个大局”思想的生动体现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两个大局”的思想被党中央一贯坚持,并在新形势下不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具体的发展。

1995年。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著名讲话中,更具体地阐述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问题,指出,应当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安指出: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也就在同时,党中央正式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并列,当成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作了强调。十六大政治报告还指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并将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确定为“全面小康”的四大目标之第一项中的重要内容。2003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这是党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正式宣布。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而且,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4年2月,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和重大意义作了更具体的阐述: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2004年3月,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而确立的总体布局。

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是在邓小平规划的“第一个大局”基本实现,“第二个大局”全面展开之际,党中央做出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发展战略,是对邓小平“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伟大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实践,又是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关系,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的重大政策调整,还是促使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它们不仅对于振兴西部和东北地区,而且对于促进全国经济社会更大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实是“两个大局”思想的生动体现。

(三)推进“两个大局”,统筹区域发展

“两个大局”,是邓小平“三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基本精神,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先富,然后带动另部分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这两大战略思想,有着历史的启承关系,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需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

作为“三步走”目标的实施战略,“两个大局”思想对21世纪上半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在全国由“第一个大局”向“第二个大局”转变,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的当前,这些意义更应该强调。

第一,地区贫富悬殊,中国就要出乱子;坚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地区协调发展,才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温家宝也以一些国家搞得不好,出现贫富悬殊、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的教训提醒全党:一定要处理好地区发展等关系!邓小平还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的“第二个重大课题”归结点。

这就是说,“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如果坚持“齐步走”,就只能共同贫穷;如果听任地区贫富悬殊,就会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使中国产生“分化”、“西化”的危险。

第二,“先富”地区是“后富”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地,开发沿海地区本身也包含着发展内地的因素,要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

邓小平曾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长江流域,就既包括华东地区,也包括华中地区,还包括长江上游的广阔内地,开发浦东,就包含着开发西南的因素。没有“龙头”的高昂,“龙身”、“龙尾”就难以腾跃。所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再一次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财力、物力和科技实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要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没有这种带动作用,不但全国经济社会不能快速发展,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也不能快速发展。

第三,“先富”地区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尽自己帮助“后富”地区发展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