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14394500000022

第22章 宗教漩涡(3)

前者认为,在佛教传说中,释迦牟尼完全是一个神仙。他在降凡之前是菩萨,即佛的候补者。在他之前曾有六个菩萨降凡成佛,他作为未来的第七位佛(“觉者”“智者”的意思)。有一日,他得知脱胎之时已到,便在离开天界前,召集了天神鬼众讲说佛法,并给他们介绍他的后继者弥勒(慈氏)。诸神为佛访寻降世的国家和脱胎之人。结果,选中了迦毗罗卫国,因该国国王净饭王是印度各邦中最聪明、最勇敢的王。王后摩耶“是妇女中的珍珠,以其绝色,而得中选”,成为脱胎之人。菩萨化作一头白象来入胎。王后在梦中感到白象用鼻子点了一下她的右身,便化为一股气进入她的腹中,她受孕了。分娩时,王后前往迦毗罗城外的蓝毗尼园,她右手攀着一株无忧树的树枝而立,从右胁下生出一小儿。这小儿生下就能行走,并精通所有书卷,熟谙各种故事和道理,知道行星的数目。他被名为悉达多。他生下七天,其母因快乐而命终升天。他由姨母瞿昙弥抚养。不久,老圣者阿私陀预言悉达多在家则为统治天下的“转轮圣王”,出家则成佛,并指出悉达多身上有佛所具有的种种体相,如顶上肉髻、眉间白毫、足下千辐轮相,等等。当悉达多随父去谒天祠时,所有神像拜伏在他面前,称他是“大智慧者”。其父为了引诱他放弃出家的念头,用尽了种种办法,为他建春、夏、雨季三宫,让他生活在粉黛之间,尽情享乐。成年后,又选了完美的女子与他成婚,不久,生一子名罗睺罗。但悉达多还是得到了出游散心的机会,神意使他看见了老人、病人和死人。人有生老病死的现实如无情棒喝,提醒他富贵欢乐的虚空幻灭,他决心出家。一天夜里他骑马出城,诸神帮他使守城卫士皆睡大觉,城门自开,四天王捧蓄马足,使他潜密无声地出城而去。出国境后,悉达多削发为僧,神为他送来隐士的衣服,从此他成为林中隐士,是年他29岁。出家后,他走苦行之路,先从两个沙门,后从五个比丘,苦行六年,身体衰弱,形同骷髅,一事无成,诸神为之担忧。但他此时已觉悟苦行无益,于是取食了一少女奉献的乳糜,并在尼莲禅河洗了个澡。与五比丘分手后,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坐在菩提树下,开始审谛思维,以求解救大道。爱欲及死亡之神恐他道成,与己不利,便遣众魔军来袭,魔军的强攻和诱惑均被他战胜。他终于悟得大道,成为至上的佛陀,时年35岁。此后,佛陀到印度各地传道,收了众多门徒,行了许多奇迹。最后在他80岁时,在拘尸那揭罗的双树间入涅槃,火化后,许多国王来抢分舍利(佛的骨灰)。关于佛陀入涅槃的时间现有60多种说法,远的定在公元前1027年,近的定在公元前370年,相差悬殊。对于这种生卒年无法确定,行踪飘忽不定,生平活动既不见史籍记载,又没有文物遗迹作为佐证的传说人物,要说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佛经中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记载,尽管有不少神话、传说,但也有不少历史事实,基本轮廓是可靠的。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尼泊尔泰米地区的梯罗拉柯提废墟。阿育王在释迦牟尼逝世200多年后曾在此立一石柱,说明此处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和埋有佛的舍利。石柱保留下来了,考古学者还在此挖到释迦牟尼的舍利坛。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结婚也是历史事实,因为和尚是不许结婚的,可佛祖却结婚生子,给后来的佛徒带来一个尴尬局面。若非事实,佛经决不会这样写的。另外,他出家可能受当时社会上沙门思潮的影响,但一定有更深刻的内在原因。他苦思得道也符合当时印度宗教人士中流行的一种想法:精神可以突然发亮,豁然贯通,悟得至道。佛教的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这几系统的阐述显系后人所为,但教义的大体轮廓,可能是释迦牟尼提出。据此,可以说历史上真有释迦牟尼其人,而且他是佛教创始人。

揭开蒙在释迦牟尼头上的面罩,还其本来面目,看来还有待学者们继续努力。

古耶路撒冷究竟在哪里?

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是一座拥有50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古城。历史上,这座城市曾18次被战火夷为平地,但因其被公认为三大宗教圣地之一,故又被一次次地重建起来。但是,近些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对这座城市的原来位置提出了质疑:古耶路撒冷在哪里?众多学者一直以来对此争论不休。

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历史和考古系主任、历史学教授卡马勒·萨里比就是一位持有独特见解的代表者,他认为耶路撒冷是在沙特阿拉伯境内,而不在古代的巴勒斯坦境内。他在《圣经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一书中明确指出,上帝赐给犹太人的“流奶滴蜜之地”,实际上位于在今沙特阿拉伯境内从麦加到沙特—也门边界附近的红海之滨的一条长约320千米的狭长地带内,连同古以色列的大卫和所罗门王国及第一圣殿都在沙特阿拉伯境内,也就是现在的阿西尔省和希贾兹省。他运用语言学方法,对沙特的镇和乡村地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将它们与《圣经》上记载的12个地名对应比较,以此来修正地理位置。他用了整整5年时间比较、分析阿拉伯半岛上一些非阿拉伯语地名,得出阿西尔省、希贾兹省内有些村庄名称很像《旧约全书》中的主要地名。如《圣经》中的希布伦就是基里班的阿西里村,也即亚伯拉罕墓地;而锡安山则在今天的阿人哈西边的西以安山村。萨里比说,据考古学家们考证,在离这个村80千米远的阿尔瓦·萨拉姆地下,保存着所罗门王国时代的古都耶路撒冷,发掘阿西尔土地将会再现以色列遗址。

而另一位美国学者、东方研究院院长、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家詹姆斯·索尔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圣经》中说的地方就是希布伦和耶路撒冷,考古学家已经用大量事物证实了这一点,如果用简单的语言分析法来推翻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结论,这是不严肃、不科学的。他说:“古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都起源于同一种闪米特语族的语言,而就两者均无元音仅用辅音来说,我敢打赌,人们能在远至埃及、甚至非洲找到同样的地名。这就可得出结论说,其实古耶路撒冷是在内罗华。”

但萨里比坚持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其至预言“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将见分晓”。对此人们不能抱乐观的态度,因为在阿拉伯与以色列世界之间领土争端不断的情况下,要用事实来证明萨里比的见解,完全是不可能的。

在两家的不断争论中,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从不同角度研究这座古城历史中的发展变迁。也许古耶路撒冷在沙特阿拉伯境内,也许如詹姆斯·索尔所说,还有个不为人知的所在,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也许有一天这个问题会真相大白。

哪里才是拜火教的发源地?

公元6世纪,我国南北朝时,从中亚传来一种宗教,这种宗教宣扬神有善恶二神,人们要崇奉善神,礼拜圣火(善神的象征),故在我国被称作拜火教,或祅教。古希腊人则称它为琐罗亚斯特教。该教在古代曾是波斯帝国的国教,盛行于西亚和中亚广大地区,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形成都产生过影响,现今仍流传在伊朗、印度和孟加拉的少数地区。但是,它最初的发源地在哪里呢?

根据传说,拜火教的创教者是伊朗先知萨拉苏什特拉(意为“像老骆驼那样的男子”,希腊语名琐罗亚斯特)。他出生在米底地区埃利阿那——瓦伊觉的一个牧主家庭,父母名叫波鲁沙斯巴和杜哈丹。他20岁时开始弃家隐居。10年后,发生一件对他人生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在其家乡的丹莱西河岸,阿沙斯巴德·沃赫——麦诺(意为“美好的思想”)找到他,把他领到众神之王那里。他经过和神的交谈,接受神的启示后,开始传教。但因遭到“谎言的追随者”即当地祭司们的极力反对,10年之内只收了7个门徒。于是,在善神阿胡拉——玛兹达的引导下,他来到大夏国王维什塔斯普的宫廷,经过2年,克服了重重阻力,终于使这位国王皈依了他的宗教。这时,萨拉苏什特拉已42岁了。此后他的学说得到迅速的传播,教徒遍布整个伊朗。他在晚年进行了对异教徒的频繁的“圣战”,最后在一次战斗中被名叫杜尔——伊——帕拉达拉格的人杀死,终年77岁。萨拉苏什特拉去世后,人们把他的言论辑录成书,这便是拜火教的圣书——《阿维斯塔》。

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战乱,《阿维斯塔》几经浩劫,直至公元3世纪波斯帝国萨珊王朝时才最后修订成本,因此对于上述有关拜火教的起源传说,人们就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质疑,并进行了争论:①萨拉苏什特拉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②拜火教的故乡是否在伊朗?

在古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中,善神阿胡拉——玛兹达被说成是国王的庇护神,但萨拉苏什特拉的名字却未出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了希波战争史,曾历数米底和波斯的远古历史。却没有提及琐罗亚斯特。另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曾于公元前5世纪末参加希腊雇佣军对波斯进行的远征,并根据亲身经历写了《远征记》,其中也同样未提琐罗亚斯特的名字。因此,有人认为萨拉苏什特拉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

另一些希腊作家,如萨尔迪斯人克珊索斯(生年比希罗多德稍早)、赫尔密波斯和克捷西,却又提到了琐罗亚斯特其人。他们的著作虽已失传,但在后来的希腊、罗马作家的一些作品中仍保留少量被摘引的残篇。因此,有人认为传说中的萨拉苏什特拉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据他们考证,《伽泰》(《神歌》)是《阿维斯塔》的最古部分,其写成的时间最迟不会晚于早期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萨拉苏什特拉寻求庇护的维什塔斯普不是大夏国王,而是大夏总督、大流士的父亲希斯塔斯皮兹。因而推断萨拉苏什特拉的生年大约在公元前7—前6世纪,或者更早,西方有的东方学家甚至更精确的说明是在公元前660—前583年。

根据萨拉苏什特拉出生和传教的地点,有的人认为拜火教的发源地在米底(伊朗西北部),有的则认为在大夏(属中亚,今阿富汗境内)。《剑桥古代史》说,“波斯宗教中的最伟大的人物和波斯王族世家不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琐罗亚斯特活动的舞台实际上不在波斯本土:根据这种理论,它在米底;据另一种理论,则在大夏;它也可能包括这两个地区”。鉴于大夏曾是波斯帝国的东部行省,因此司徒鲁威认为琐罗亚斯特教的发源地在伊朗东部,“是在东伊朗部落对米底及波斯奴隶主贵族进行斗争的条件下产生的”。

也有的人认为传说中有关萨拉苏什特拉出生与传教的地点不可信,提出:拜火教的发源地是现今苏联境内的中亚地区。有的说,拜火教“产生于居住在中亚塔吉克领域上的部落中”。有的更具体地说在花拉子模(阿姆河下游):在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曾发现公元前1000年代初名为“有可以居住的墙的古城”的居住地,这种居住地可供数千人之多的整个部落居住,居民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它很像《阿维斯塔》中记载的名为“瓦拉”的居住地。在花拉子模居住地还发现有最古“火宫”的遗迹。传说认为,拜火教的“圣火”最初是在这里点起来的,因此花拉子模可能就是‘阿维斯塔’中所记述的那个名为“埃利阿那—瓦伊觉”的地方,而在那里阿胡拉—玛兹达就是萨拉苏什特拉。保存在《阿维斯塔》中的关于神奇国土“埃利阿那—瓦伊觉”的叙述,完全与花拉子模的地理条件相符合。

此外,还有的人认为拜火教的发源地在外高加索。所以拜火教的发源地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