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朱鎔基的讲话鼓舞和督促了多伦人,声势浩大的生态建设热潮在多伦出现了!县领导把生态建设放在全县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工作思路,陆续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禁牧舍饲和生态移民等工程,采取围栏封育、飞播、人工种植、禁牧、移民、调整产业结构等综合治理措施,努力遏制生态恶化的势头。
这个“离北京最近的沙地”也引起了北京媒体的广泛关注,除了国家投入巨资外,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绿化基金会和多伦县政府联合发起了治理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并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这个口号不但在多伦,而且在北京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小小的多伦县成为许多关注环保的人士和单位注目的焦点。
为了多治一亩沙地,多还北京一片蓝天,媒体的记者们在这里种植了“中外记者林”;天津市的20对情侣种植了“天津情侣林”;北京经济贸易大学的老师们种植了“老年林”,2007年7月1日这所大学的部分师生还在林地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此外还有博士林、奥运林、饮水思源林等等。多伦全县的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事业职工普遍建立了植树造林义务劳动制度,全县还涌现出一大批造林专业户。北京著名的一家化妆品公司在这里种植了“大宝世纪林”并创建了大宝生态园,职工和企业共同捐款,治理了1.2万多亩沙地。
我参观了许许多多通过公益性活动出现的树林,它们大多在道路两旁,成为多伦县一道独特的风景。站在大宝生态园的山坡顶上,四面环顾,远处有飞播林、次生林和天然榆树林,黑压压的一片;近处是人工种植的乔木和灌木,樟子松已经一两米高,横竖成行了。
在多伦的大地上奔走了几天,困扰在我心头的疑虑逐渐减轻。经过七八年的努力,眼前的多伦已经到处一片绿色,很少看见大片的沙丘或流沙。即使今年遭遇了大旱,整个6月仅仅降了十几毫米雨,一些老百姓已经无奈地到土地庙、龙王庙去祈雨,但原野上的绿色仍然是那样的鲜亮。经过禁牧后,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也恢复了生机,奔驰在绿色的原野上,确实有“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浪漫,我心里想,或许“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也离我们不远了吧?
除了绿色的大地,沿途还有美丽的河流及湖泊。几十公里的行程,蜿蜒的河流常常一直静静地在我们的身旁流淌,数不清的大小湖泊也常常在我的惊喜中出现。湖光潋滟,水面上有野鸭、天鹅、鸳鸯等水鸟自由自在地游弋,湖边的水草和芦苇丛里常常可以拾到许多野鸭蛋,当地有些人便捡回家用盐腌制。湖边常有人在静静地钓鱼,鱼本来也是多伦的特产,街头每天都有农牧民摆摊卖鱼,我来到这里后,每一餐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鲢鱼或鲫鱼。
山是绿的,水是绿的,草是绿的,水中的倒影也是绿的,这便是今天的多伦,这绿色难道不让人感到心醉和欣喜么?
2006年多伦县获得了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在生态建设中,多伦县对全县沙化严重的44个自然村实行了整体搬迁,转移出近900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3%,这些移民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
我们先去到移民们迁出的大小骆驼场看了看,这里离县城只有10多公里,但曾是沙化十分严重的地方,司机一面开车一面感叹着说:“现在路好走了,车可以开进来了,过去这儿全是沙窝子,汽车挂上加力档也进不来。县长下来考察只能坐进口的‘巡洋舰’,一般的越野车哪儿进得来?”
2001年到2003年这里的农牧民全部有计划地迁出,如今有的地方还可以看见一些房屋的断垣残壁,而有的地方房屋已经被推平,没有留下痕迹了。
停止人类活动后,短短几年骆驼场便改变了模样,昔日是沙窝子的地方牧草已经半人多高,干枝梅开出了雪白的花朵,司机在路边折了根“酸溜溜”的茎递给我,让我尝尝,果然是酸溜溜的,能止渴。蓦地,一只灰色的野兔从草丛中窜了出来,圆圆的亮亮的小眼睛一看见我们便一溜烟又躲进了草丛……同行的小闫告诉我,这里不但有野兔,还有野鸡、狐狸、狍子等许多野物。
空中传来了布谷鸟清脆的鸣叫声,我惊喜地叫道:“听,布谷鸟!”小闫看见我兴奋的神情便微笑着说:“这里有很多小鸟,有人在草丛里就抓到了小鸟哩……”
说话间,我们发现了在草丛里“偷牧”的牛群,还有几个农民在偷偷地挖中药材黄芪,一看见我们便尴尬地赶快走开了。
离开骆驼场后,我们去到了移民新村新仓村,和那里的十几户移民进行了一次座谈。
新仓村是2001年到2003年组建的,全村有300多户,1200多人,是多伦县最大的移民村,现在的主导产业是养殖奶牛,已经被定为“乳源基地”,牛奶由蒙牛集团收购。政府给每户移民除修两间住房外,还修了两间牛圈,县扶贫办、畜牧局曾为移民们举办过饲养奶牛的技术培训班……目前,全村已经有了1200多头奶牛,人均近1头,妇女们在家饲养奶牛,男人们和部分年轻妇女则出外在煤化工企业或旅游景点打工。
村民们回忆了移民前的情况。
一位面孔黧黑、眉毛很粗、牙齿雪白的农民高占山说:“2001年、2002年北京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都到过我的家,那时沙子把我家的门窗都堵住了,没有路,孩子上学都没法,乡干部、县干部想到村里看看,不骑马就根本进不去。我种了30来亩地,庄稼地里到处是沙坑,一亩小麦、莜麦只能产几十斤;没有草,一吹风飞沙走石,一年几次沙尘暴,一下雨就发洪水,养100多只羊后来减到二三十只,牛也从20来头减到两三头……如果不搬家,真是活不下去了!搬家的时候还是用牛车、马车加上骑马和步行才从沙窝子里挣扎出来的。搬出来五六年,国家又强制禁牧,植被才慢慢恢复了。”
我向他请教生态恶化的原因,他直率地回答道:“主要是80年代造成的。1983年包产到户后,家家户户建羊棚修牛圈,又放牧,又开荒,1987、1988年达到高潮,多的一家人开荒50亩、上百亩,少的也有三五亩,羊养了几百上千只,牛也有七八十头,七八年间就把所有的植被毁光,连上百年的老榆树都砍了当柴烧,只十来年老家就被毁了,90年代生态环境就不成样子了!”
别的农民也纷纷附和他的说法,并且补充道,移民前老家没有路,也没有电话和自来水,打工又不知道信息;现在孩子能在城里上学,国家还实行了“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有了自来水,安了电话,在外面打工也方便,家家户户基本都有手机和摩托车了。总之,村民们对生态移民表现出衷心的拥护。
话锋一转,大家纷纷议论起目前存在的问题。他们说:生态虽然恢复了,但移民的问题也不少哩。归纳起来,主要的问题有:
修筑铁路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为什么不给补偿?如果给了补偿,这钱谁收了?为什么大会小会提意见,在人代会上也提过就是没人管?
“我们迁走了,不准我们去迁出地打草,但现在别的村又去我们迁出的地方种地、放牧,为什么没有人管?还有人到我们的退耕地里放牧,把树坑都踩平了,护林员不管,根本不负责任。钱有人要,事儿没人管,一搪塞就完了!”
全村目前只有30%左右的农户不欠账,有10%是特困户,生活困难,还有10户低保户,有的农民想买牛,也有养牛的积极性,但买牛的资金不足,怎么办?
全村饲养奶牛从两百多头发展到1200多头,现在最难的是没有草场可以放牧,全部圈养。迁出地已经收归国有,每户退耕还林地里的草最多只能饲养三五头牛,不够就得花钱买草,去迁出地老家打草林业公安还要收费,1亩草地要收10至15元。今年天旱,草特别贵,而牛奶并没有涨价,仍然是每斤0.85元。村支书和村主任仔细算了算账,饲养1头奶牛,全年草料、精饲料、配种防疫等共需1万零512元,而每头奶牛产的奶大约只能卖1万零200元,也就是说,养一头奶牛,投入的劳力不算,也要亏300元……大家说,目前有退耕还林补偿费老百姓还算稳定,“只要退耕还林的补偿一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生态就会泡汤,两年都撑不了生态环境就毁了!”
我无法回答移民们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只有把它记录在案,立此存照了。
除了移民们提出的问题外,多伦县的领导们认为,自2000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以来,国家投入的资金已经5.4亿多元,多伦县的生态显著改善,但目前整个环境包括生态植被仍然十分脆弱,还不具备抵御大的自然灾害的能力,只要人畜活动稍微频繁,生态恶化的现象便会再次重演。同时,全县还有60多万亩沙化区没有得到治理,仍然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全县干部群众继续努力,持之以恒地再干几年、几十年,才能让多伦真正成为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京津地区的天然后花园……
女人的爱情和梦中的绿色
离开多伦后我匆匆赶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赤峰市。
赤峰是我国北方文明的摇篮,在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市区东北的红山,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兴隆洼文化,便是以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命名。夏朝以来,先商、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都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
但引起我特别注意的还是治沙。早在前几年就听说在治沙方面,国家林业局有“西抓榆林,东抓赤峰”之说,赤峰还是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提出“生态立市”战略的城市。榆林我已经去过三次,那里的防沙治沙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同样鼎鼎大名的赤峰却从来也没有拜访过,曾经接到过几次到赤峰开文学创作会议的“邀请函”,但因为忙于其他工作,总是没有成行,这一次考察沙漠化和防沙治沙,终于有机会来到心仪已久的赤峰市了。
赤峰地处燕山北麓、大兴安岭南段与内蒙古、辽河平原的接壤处,东部有科尔沁沙地,西部有浑善达克沙地,这里干旱、风大、沙多,沙地约占全盟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化面积一直在持续扩展,全市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中,荒漠化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受荒漠化直接危害的群众占总人口的70%。
但近年来却喜讯频传——据2004年全国第三次土地荒漠化普查结果显示,赤峰全市沙化土地面积与1999年的第二次普查相比,减少了225.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45万亩,沙漠化形势由“局部好转,整体恶化”转变为“局部好转,整体遏制”,有人称之为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于是,和榆林一样,赤峰便强烈地吸引着我。
一走进赤峰,新建的办公区便出乎意料之外地让我大大吃了一惊。虽然在内蒙考察期间,许多城市壮丽的建筑群、宽阔的街道、巨大的街心花园……已经让我感觉到一种建筑上的霸气,但是赤峰仍然让我惊讶。这里的办公区毫不夸张地可以称之为“规模宏大”,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之为“豪华”,所有的建筑都庄重而堂皇,宽阔、宁静的街道上行人稀少,可以说是“冷冷清清”,但有漂亮的街心花园,街边有精致的浮雕,几乎政府的每个局都有独立的办公大楼,有的甚至附设了自己的宾馆、餐厅和小卖部……这一切,不要说在“地级市”,就是在省会城市中也不多见。
赤峰市建设办公新区的资金从哪儿来,又是怎样运作的呢?我曾经想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但因此行的目的是“防沙治沙”,于是便把这个新的疑问暂时搁下了。
我到赤峰时,碰巧这里正召开全市第二次防沙治沙大会,会议的规模很大,200多人参加,除了市有关部门、各旗领导、基层林业站、防沙治沙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外,还有国家林业局和自治区林业厅的代表参加。会议上除了领导讲话、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分旗(县区)村和个人进行典型介绍外,市政府还当场与各旗签定了“十一五”期间防沙治沙责任状。
在会议上我了解到,赤峰市生态建设最突出的是敖汉旗,当地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向我强调,“这是一个全世界有名的地方!”——2002年6月曾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得奖后,2002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曾做出过这样的批示:“敖汉人民几十年艰苦奋斗、植树造林、治山治水、改变了生态面貌、荣获全球环境五百佳光荣称号,成绩来之不易。要再接再厉,制定长远目标和规划,努力把敖汉建设成秀美山川。对敖汉这个好典型,内蒙古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要给予关心、指导和帮助。”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温家宝第一次针对敖汉的生态建设成绩加以肯定并做出批示,而是继1997年、1999年之后,第三次批示了。
除了联合国的奖励外,敖汉旗还曾获得过“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的称号,并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重点生态建设县。
于是我决定先到敖汉去。
敖汉旗离赤峰110公里,到达这里后,关于生态治理情况,县政府和林业局给我提供了一些书面材料并简单地介绍了情况,接着,便邀请我去参观县博物馆。
这个特殊的安排最初令我有些不解,但后来我不但明白了主人的用意,而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原来,敖汉旗的县博物馆号称“全国县级博物馆之首”,不仅因为它的规模,而且因为它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竟上百件、二三级文物400多件,被命名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大量精美的文物,特别辽、金、元遗址留下的金银面具、玉器、瓷器、辽三彩、契丹文字、壁画等,更让人大开眼界。
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努鲁尔虎山北麓、老哈河以南的敖汉旗,已经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考古人员在全县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古代遗址4000多处,其中包括辽、金、元的遗址几百处,这在全国各县中,是极为罕见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等遗址。“小河西文化”距今约1万年,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至7400年,这些发现,填补了我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将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至3000年。证明早在8000多年甚至1万年以前,先民们已经在这里过着渔猎和游牧结合的生活。
县博物馆里复原厅的题目是《八千年原始聚落》,便是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通过仿真形式,再现了兴隆洼人狩猎、渔猎和农耕的场面。兴隆洼遗址已发掘出方形和长方形半地穴房址160余座,其中100余座构成了村落,被考古界誉为“华夏第一村”,出土的玉器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