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沙漠密语
14426500000032

第32章 陕甘宁篇(4)

一路都有农民向杜芳秀亲热地打着招呼。一个姓吕的农民,10年内家里连续死了4口人,丢下4个娃娃,生活十分困难。后来在杜芳秀的帮助下种树种草养牛,现在已经盖了5间新房,妹妹也进城念书了。他说:“老杜是我们的大恩人,是他把我们从泥水坑里拽了出来……”

一位姓黄的农民,两个兄弟都出外打工了,扔下100多亩坡耕地,他带着婆姨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苦做,非常艰难。在杜芳秀的一再鼓动下,他退下来30亩地种了苜蓿和柏树,后来又跟杜芳秀学习种了20亩木瓜,只两年多,年收入便达到两万多元了……

白于山区学庄乡党委书记钟子俊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杜芳秀实现“治理荒山”和“治理沙漠”的理想,乡党委曾号召全乡干部群众向杜芳秀学习,并且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为杜芳秀的公司争取一些生态项目,缓解公司在财务上的困难。在接受采访时,这位基层的党委书记一再对我称赞杜芳秀为人“正派、厚道”,又有“奉献精神”。除了抢救大坝,他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

村里的一个小坝老是漏水,杜芳秀和几个村民便下水去找漏水的洞,他们用脚到处踩,踩住几个洞后,发现有个洞似乎在拼命往里吸人,杜芳秀一看有危险,连忙推开别的村民,正在这时,他自己“呼”地一声被洞吸进去了……当时村民们都吓坏了,以为杜芳秀肯定被淹死了……被吸进去后,杜芳秀眼前一片漆黑,最初还能听见人声,后来什么声音也听不见了,他闭住气,双手抱着头,双脚使劲蹬,好几分钟后才“轰通”一声从另外的洞口被冲了出来,浑身变成了泥人,头上碰了鹅蛋大一个包,天还下着雨……这天回去后,杜芳秀做了一夜噩梦。

到北京去参加表彰会时,一位石油钻井公司的经理说要买一套衣服送给杜芳秀,钟子俊便对这位经理说:“衣服就不要送了,送路费吧。”钻井公司便给了两万元路费。钟子俊又对老杜说:“你带上钱大大方方地坐飞机去,飞机票乡上给你报。”到北京后,杜芳秀见到了温家宝总理,还把家乡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向国家林业局局长反映。

杜芳秀的儿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老师,他有这样几篇日记:

2001年7月8日晴

今天,爸爸注册成立了“定边县秀海荒山治理有限责任公司”。爸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就是金钢斧,也劈不了几架山,只有把群众发动起来,才能彻底歼灭荒山。”

采取“党委+公司+村小组+农户”的模式治山。党委给予政策,公司负责实施,与村小组、农户以“1∶1∶8”的比例分红——也就是说在党委的领导下,公司、村小组、农户联合起来,每植10棵树,公司、村小组各受益1棵,农户受益8棵,并将林权直接下放到户,以调动群众治理荒山的积极性。

这个办法很好,省得再交荒山承包款了!否则到哪里找那么多钱?

2001年腊月二十七晴

中午,跟妈妈去黄山,给爸爸送年茶饭。爸爸让我写一副对联:“誓将秃岭变绿洲,定叫荒山成林海”,横联“万紫千红”。虽不工整,但可见爸爸痴心……不过“万紫千红”好,我像是看到了一样。我知道那是爸爸的希望。

爸爸一人照场子,真苦!每天一早,喂罢牲畜,开始巡山,边下兔网边拾套住的兔子。中午12点左右吃饭,给羊添料。下午重复上午的工作,最多一天套的兔子60多只。晚上巡山回来,先饮牲畜,再自己做饭。黑夜在煤油灯下窝套兔网——野兔该套完了吧?夜里还要给牲畜上草。

2002年9月10日多云转晴

傍晚,爸爸拉洋芋回来,浑身是血,吓了我一跳。妈妈说三轮启动不了,爸爸双手用力摇时,变速杆弹起打的,下唇裂开了一个窟窿,血还在流,一个门牙也被打掉了。我心里很不好受……

张家窑则村组长黄登强、胶泥口则村组长吕文治来说,定好了会,让爸爸去召开。爸爸说两个村小组居住分散,群众好不容易召集齐了,就跟去了——他真是不要命了!

凌晨1点,爸爸才回家。

2003年3月21日晴

今天,特别高兴!

早晨,帮爸爸在两架山上,写下了“祖国你好”、“绿化祖国”8个大字——这才叫大字,每个字有5亩,栽上了侧柏、油松等常绿苗木。爸爸说让这8个大字永远常青,让每个看见的人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下午,在沟底看到一种植物,我认不得,爸爸也认不得。问村里老年人,说叫“柱彩彩”,是过去森林里才有的植物——真叫我不敢相信。我开始觉得森林不再遥远,森林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了!……

读了这些日记,我们能说什么呢?

我想,对杜芳秀这种认真干实事而毫不知索取的人,国家和社会除了表示尊重外,还应该切切实实地从政策、资金、科技各方面给予支持——不是唱高调、侈谈大道理,而是认真的支持、实实在在的支持,仅仅靠“奉献”,甚至靠借高利贷,杜芳秀和他的公司都是难以为继的。

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就不能总是让老实人吃亏,让英雄们既流血又流泪……

三探民勤

每一次想到民勤,我的心便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扯动了一样,十分难受。和三上榆林一样,2007年我也是第三次来到民勤了。2002年第一次到民勤后,我写了《萎缩的民勤绿洲与第二个罗布泊》;2005年第二次到民勤后,写了《无边沙海一叶舟》;第三次到民勤,我应该写些什么呢?

民勤属于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在石羊河下游。河西走廊因地处黄河以西而得名,东起乌鞘岭,西至甘肃与新疆的交界处,全长1000多公里,是被祁连山雪水冰川孕育而成的绿洲,正是发源于祁连山的三大内陆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灌溉出了河西走廊的沃野千里和丝绸之路上鼎鼎大名的“金张掖”、“银武威”。

武威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后,便以“武威”命名,以此显示武功军威。1969年在武威汉墓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以绝妙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想象力享誉世界,不但是武威的城标,而且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这件艺术品的诞生,追根溯源,与当时水草丰茂的河西走廊盛产“天马”并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是分不开的。

河西走廊在西汉以前草莽茂密,河流纵横,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但由于这里地处内陆腹地,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对生态环境和工农业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有水是绿洲,无水是沙漠,水多盐渍化”是这里的特点。随着农垦的发展,随着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日益加快加深,甚至滥垦滥牧、超支掠夺,终于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地处巴丹吉林、腾格里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包围之中的河西走廊,已经是我国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蚀面积竟占地区总面积的83%,沙尘暴几乎已经成为这里的“家常便饭”。以民勤为例,目前年均风沙日数已经达到139天,其中刮8级以上大风的日子29天,发生沙尘暴的日子37天,与内蒙的阿拉善等地区一起,被列为全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

在气象卫星从高空拍摄的中国沙漠分布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有一条狭长的绿洲,尽管受到两大沙漠的夹击,它却顽强地生存下来,成为保卫武威、金昌乃至河西走廊的一道绿色屏障,这就是民勤。但近年来,民勤荒漠化土地急剧扩大,两大沙漠在县城北面已经合龙,南面的沙漠距绿洲也仅仅3公里,民勤绿洲岌岌可危,已经成为沙漠化和生态恶化的“样板”和典型。

“民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是媒体多次讨论的话题,也是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许多专家认真研究过民勤的生态历史。

民勤绿洲是由石羊河水系冲击、淤积而成的内陆盆地,有许多泉眼和上百个湖泊。地层资料研究证明,史前时代这里大部分为河流的终端湖占据,石羊河水大部分流入民勤绿洲,并通过大西河与东大河注入潴野泽。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期,民勤已经有人类的足迹。西汉以前这里是游牧民族活动的纯牧区,当时的河西走廊牧业十分兴旺,为“天下饶”。

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河西大获全胜后,为防止匈奴卷土重来,便决定开发河西,采取了军垦、移民等办法,这是第一次从内地移民,据《汉书》记载:“河西开出官田,斥士卒六十万人戌田之”。西汉至三国时期,石羊河流域是农业的重点开垦区,随着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汉末在湖床露出的地方出现了最早的斑块状沙漠化。唐朝时,整个河西地区进入了更大规模的农业开发,盲目开发让昔日田园似锦的民勤部分地区变成了沙漠。明朝以后,随着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绿洲生态继续恶化,出现了“飞沙拥城”的现象。清朝时,民勤已有19万人,开垦已向民勤的湖区延伸,道光时民勤已成为“沙漠独城”,沙漠化连片扩展。清朝到民国两百多年间,民勤县被流沙埋没村庄600多个,明末还是碧波荡漾的青土湖、白亭海早已不见踪迹,明长城、烽火台南乐堡、沙山堡、连城、古城、三角城等都湮没在沙海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威人口从90来万增加到两百多万、民勤人口从17万增加到30多万,耕地面积再次扩大,武威的耕地从建国前的两百来万亩短短几十年间扩大了3倍,增加到600万亩,用水量也随之陡增。由于我国缺乏“流域管理”机制,上游“近水楼台先得月”,不顾下游死活地建了许多水库,上世纪50年代石羊河进入下游民勤的水量是近6亿立方米,而到90年代以后减少到1亿立方米甚至不到1亿立方米了!

来水减少而民勤的用水量却在猛增,和我国其他地方一样,民勤也没有节约用水的观念和习惯,地方官员为了创造更高的GDP,还曾提倡老百姓多种耗水量极大的西瓜等作物,以致全县全年的用水量达8亿吨之多。水不够了怎么办?便大量开采地下水。上世纪70年代以后,民勤的机井最多时达1.1万口,年采地下水近6亿方,每年超采3亿立方米以上。

随着地下水的超采,一系列生态灾难出现了: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每年下降0.3至0.8米,最多的地方竟下降了8米;随着地下水位下降便是土地盐碱化、水质恶化、植被旱死、沙漠化不断扩大。20多年间民勤沿沙漠地区的防风固沙林、草和农田防护林便减少了300多万亩,另外还有300万亩植被正面临死亡,而沙漠却以每年15至20米的速度向绿洲中心推进。

因此,经过认真研究后,专家们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民勤的沙漠不是原生沙漠而是次生沙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民勤绿洲的现代荒漠化(包括沙漠化)过程,主要是由于石羊河上下游人口与工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破坏了整个流域的环境平衡——特别是水资源平衡,受气候波动的影响很小。

民勤治沙站曾对1962年到2002年当地的降水量进行过系统的观测,结果发现,这40多年中,降水虽然有一定波动,但总的趋势还是有小幅度的增加。因此,沙漠化并不是天灾造成的。

武威市水利部门对石羊河的水量也进行过长期测定,结论是,石羊河整个流域的水量共16亿方左右,基本上是稳定的,问题在于人口的大量增加,武威由几十万人增加到两百多万,民勤由几万人增加到30来万,再加上上游又建了许多水库,而整个社会又缺乏节水意识,农业一直搞大水漫灌,工业乱排污水,终于造成了水资源供需上的尖锐矛盾。

当地人向我介绍,针对民勤生态恶化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先后13次批示。就在2007年6月我第三次到民勤之前,温家宝总理到甘肃视察时,还再次重申决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并说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仅是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发展与民族生存的大计。强调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看到民勤的变化。

因此,我一进入武威境内,便到处都看见了这样一些大幅标语:“山青水碧天蓝,人与自然和谐”;“落实温总理指示精神,搞好石羊河综合治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武威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措施”;“石羊河综合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如此等等。不只在城市里,在农村的公路边、农舍的墙壁上、乡镇办公区的黑板报上,都有。

如今武威仍然不愧为“银武威”,城市附近有美丽的农田,平整的土地上菜花金黄,玉米、洋芋、苜蓿、麦苗、瓜秧都绿油油的,渠水和小溪在田野里弯弯曲曲地流淌。近处的山坡上虽然没有树,但泛出了草地的绿色,衬托得远处的祁连山更加银光闪烁,路边的行道树有碧绿的柳树、槐树、榆树、杨树和樟子松……

但是在离城20多公里处便出现了丑陋的沙丘,进入民勤境内,景物更完全不同了,四面八方都是咄咄逼人的沙丘,上面稀疏地长着一些沙生植物柠条、沙柳、红柳以及耐旱、耐盐碱的沙枣。2005年我第二次到民勤时,正值沙枣开花的季节,一路上汽车里都浸透了那微带酸味的浓香,让我感到春天带来的问候,但这一次我痛心地看到路边的沙枣树已经大量枯死,没有了沙枣花的浓香,只留下了或惨白或灰黑色的“尸体”,它们赤裸裸地暴露在烈日和风沙之下,在烈日猛烤,风沙击打下千疮百孔,干枯得似乎快要着起火来……

然而,让我更加惊骇的是,路边居然出现了一排排新种的杨树和柳树,于是突然想起了一位专家到民勤考察后对我说过的话:“民勤还在浇水种树,浇的不是水,而是民勤的血液呀!太可惜了!再不能这样干了!”

这位专家说话时焦虑之色溢于言表,竟一连用了三个惊叹号,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民勤为了迎接中央领导搞的“形象工程”,但中央领导并没有来。

连农民杜芳秀都懂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再不能种植杨树一类耗水量大的阔叶林,为什么生态环境如此脆弱的民勤还要这样做呢?

和武威一样,民勤也有许多这样的标语牌:“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节约用水,关爱生命”;“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但是这一切怎样落实到行动上呢?

一位专家曾向我预言:“民勤的悲剧已经无法逆转,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它都肯定会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真的是这样吗?民勤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到民勤后,我首先去到曾经采访过的宋和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