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传染病护理
14446600000025

第25章 普通传染病区患者的护理(7)

3.保护易感人群。流行季节前对流行区6个月至15岁的易感人群接种脑膜炎球菌A群夹膜多糖菌苗,以降低人群易感性。流行前皮下注射1次,剂量为0.5ml,接种后5~7 d出现抗体,两周后达到高峰,宣传与流脑相关的医学知识,如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好发年龄、主要临床表现等,提高国民对流脑的认识。发现疫情应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病因

引起流脑的病原体为脑膜炎双球菌,呈卵圆形或肾形,直径为0.6~1.0μm,属革兰阴性菌。按其表面特异性抗原不同,可分为13个群,在我国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本菌裂解后可释放出具有强烈致病力的内毒素,为其致病的主要因素。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及患者鼻咽部、皮肤淤点、血液、脑脊液中检出。其对外界抵抗力弱,对寒冷、干燥、热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在低于30℃或高于50℃环境中均死亡。病原体离开人体后能较快产生自溶酶而发生自溶,故采集标本时应注意保温并及时送检。

二、发病机制及病理

脑膜炎球菌经空气飞沫侵入上呼吸道后,在鼻咽部黏膜繁殖,引起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炎症表现,如机体免疫力强,病原体可迅速被消灭,病程不再进展,并获得免疫力而不治自愈;当免疫力低下或细菌毒力强时,细菌侵入血液,形成短暂菌血症,少数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败血症,导致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数小时至1~2 d,病原菌“攻破”血脑屏障,侵入脑脊髓膜,导致颅内压增高及脑脊液成分改变,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混浊。部分被消灭的病原体释放内毒素,引起全身微小血管痉挛,导致严重微循环障碍,引发感染性休克、内脏广泛出血及酸中毒。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内毒素共同启动凝血系统,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当内毒素造成脑血管痉挛,脑实质缺血、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时,可引发脑水肿,造成严重的颅内高压,出现血压升高、惊厥、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上感期的主要病理表现为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充血、水肿、渗出;败血症期的主要病变为皮肤、黏膜、内脏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出血、血栓形成;脑膜炎期的主要病变为软脑膜和蛛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充血、炎症、血浆外渗,引起颅内压升高,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渗出,导致脑脊液混浊;暴发休克型的主要病变为皮肤、内脏血管更为严重的损害,造成皮肤、内脏广泛出血;暴发脑膜脑炎型病变主要在脑实质,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发生脑疝。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菌者和患者为本病的传染源。患者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后10 d内均有传染性,传染期一般不超过10 d。在流行期,由于带菌率明显升高,加上病菌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鼻咽部,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排到空气中,故在本病流行期带菌者成为主要传染源,对周围人群危害远大于流脑患者。在本病非流行期,人群带菌率低,故以患者作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经空气飞沫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带菌者或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近距离交谈等方式,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由于该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且离开人体后很快产生自溶酶发生自溶,故通过玩具、日用品的使用等方式传播的机会少。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接受了母体的特异性IgG类抗体,故极少患病,成年人因隐性感染增多、血清杀菌抗体阳性率高、易感性降低,故极少患病。隐性感染及患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原体的持久免疫,但对其他型病原体仅有短暂免疫。

(四)流行特征

流脑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好发年龄这三个特点。周期性流行表现在每3~5年一次小流行,7~10年一次大流行;本病多见于冬春季,每年11~12月开始上升,次年2~4月达高峰,5月开始下降;在发病年龄上也有其显著特征:15岁以下儿童多见,其中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

四、临床特征

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数为2~3 d。

(一)普通型

此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起病急,典型经过可分为以下四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此期亦称前驱期,本期约持续1~2 d。表现为低热、咽痛、咳嗽、流涕、咽部充血、分泌物增多,此期如做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

2.败血症期。本期约持续1~2 d。起病急,常突发畏寒、发热、头痛、呕吐、关节肌肉疼痛、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发病后数小时,70%~90%的患者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以胸腹部及四肢多见,开始为鲜红色,后变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淤点淤斑迅速扩大,中央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少数患者伴肝脾肿大。约10%的患者在口唇周围出现单纯疱疹。此期血培养阳性率高,取淤点组织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

3.脑膜炎期。本期持续约2~5 d。除有败血症期的毒血症状、体征外,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出现惊厥和昏迷、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4.恢复期。本期持续1~3周,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各项症状好转,经合理治疗,患者可在2~5 d内进入恢复期,皮肤淤点淤斑消失。

婴幼儿流脑的特点:婴幼儿颅骨骨缝及囟门未闭合,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咳嗽、拒食、呕吐、腹泻、烦躁不安、尖声哭叫、惊厥及囟门隆起等表现为主,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老年人流脑的特点:①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血中备解数不足,对内毒素敏感性增加,故爆发型发病率高;②临床表现上以呼吸道感染症状多见,意识障碍明显,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发生率高;③病程长,多10 d左右,并发症及夹杂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可达到17.6%而成人仅为1.19%;④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可能不高,表示病情重,机体反应差。

(二),暴发型以儿童多见,起病急,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 h内危及生命,病死率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

1.休克型。本型表现为突起寒战、高热、头痛、呕吐,数小时后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全身淤点淤斑进行性增多、扩大,同时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浅快、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而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可不明显。

2.脑膜脑炎型。本型脑膜及脑实质均受累,以脑实质损害表现为主,除高热、皮肤淤斑外,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反复或持续惊厥,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若未及时控制病情,可迅速发展为脑疝。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为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高。(三)轻型此型多见于青少年,常发生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黏膜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脑脊液检查多无明显改变,患者多不治自愈。

(四)慢性败血症型

此型少见,患者多为成人,病程迁延数月,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畏寒、发热,关节疼痛,皮肤淤点淤斑、肝脾肿大。

五、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多在(2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发生DIC时,血小板明显减少。

(二)脑脊液检查

该方法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可见压力升高,脑脊液混浊如米汤样或呈脓性变、白细胞数明显升高>100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明显增高,糖和氯化物明显减少。

(三)细菌学检查

该方法是确诊的重要方法,可分以下两种检查方式:

1.涂片检查。此项检查简便易行,阳性率高达60%~80%。将皮肤淤点处刺破,取少量组织液涂片及染色或取脑脊液离心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对本病有早期确诊价值。

2.细菌培养。此项检查受抗生素治疗的影响,最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前,采集血液或脑脊液标本及时送检,阳性可确诊。

(四)血清免疫学检测

该方法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及细菌学检查阴性的患者,可协助诊断。

1.特异性抗原检测。用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凝集试验、葡萄球菌蛋白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脑膜炎球菌抗原,此方法不但灵敏、特异性高且阳性率高达80%以上,3日内即可得出检测结果,因此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2.特异性抗体检测。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定量检测脑膜炎球菌特异性抗体,阳性率高达90%。

知识拓展

1.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疫苗问世。诺华疫苗公司新近研发的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疫苗MENVEO能使年龄小至两个月的婴儿获得免疫,而且对4种不同血清群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该研究结果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文章称,MENVEO可以对4种最常见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清型A、C、W135和Y产生保护性免疫。这种保护作用在两个月大时即开始接种疫苗的婴儿中得到了证实。MENVEO是第一种能够适用于婴儿,且对所有4种血清型都具有保护作用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婴儿罹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几率很高,细菌感染可以引发败血症和脑膜炎,从而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包括耳聋、神经损伤或者肢体功能的缺失。研究发现,该疫苗还能够在不同年龄组的人群中发挥作用,适用人群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和成年。

2.颅内压增高时出现头痛、呕吐的原因。颅腔为骨性空腔。容积几乎不可增大。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脑和脑膜的体积与颅腔容积之间的差别约为8%~12%,颅腔内通过血液和脑脊液的循环维持适当的颅内压(70~180 mmH2 O),当颅内压超过200 mmH2 O时称为颅内高压。流脑患者发生脑水肿时,水无处可去,必然压迫颅内对疼痛敏感的三种组织:血管、脑膜、神经,引起剧烈头痛。当压迫呕吐中枢时,引发喷射性呕吐。如诱发脑疝,压迫生命中枢—延髓,则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能力训练

张某,男性,12岁,发热头痛2d入院。T39.5℃,BP100/70 mmHg,呼吸规则,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全身散在淤点,颈抵抗(+),克氏征(+),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析以上病史,回答以下问题。

1.该患者目前所处的临床类型是()

A.轻型

B.普通型

C.重型

D.极重型

E.暴发型

2.为该患者取血标本做血培养检查时,下列各项注意事项中不恰当的是()

A.标本应立即送检

B.最好床旁培养

C.在使用抗生素之前

D.多次送检

E.标本无法及时送检时可放入冰箱中保存

3.病程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血压测不出,该患者的处理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立即给患者吸氧

B.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C.给患者保暖

D.遵医嘱大量补液

E.患者平卧位休息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飞沫传播

B.粪—口传播

C.血液传播为主

D.虫媒传播

E.垂直传播

(薛黎明)

任务6麻疹护理

●知识要求

1.掌握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

2.熟悉麻疹的流行病学、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3.了解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能力要求

1.能进行麻疹的病情观察及对症护理。

2.能对麻疹患者实施正确的消毒隔离及健康宣教。

任务描述

李某,男,2岁,因发热、咳嗽、流涕、畏光4d来就诊。体检:T40℃,两眼结合膜明显充血,有分泌物。耳后发际下有红色斑丘疹,疹与疹之间有健康皮肤。心肺无异常发现。血常规:白细胞数4.7×109/L,中性粒细胞0.30,淋巴细胞0.70。门诊拟诊麻疹收治入院。护士小吴接待了该患者,请问她应该如何正确对该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使其尽快出院?

过程

一、护理评估

该患者拟诊为麻疹,应该安置普通传染病区的呼吸道传染病区域,并单间安置,患者被安置进入病床后,护士应该立即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同时通知医生。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询问本次发病的经过,起病时间、主要症状及皮疹出现的时间与顺序,起病后经过何种处理、服药情况及其效果。通过询问了解到患儿有麻疹患者的接触史,未曾接种过麻疹疫苗;平时体质可、营养状况良好。

2.身体状况。患儿精神状况疲软,护士小吴为其测了生命体征,发现T39.6℃,P98次/min,R22次/min,BP90/60 mmHg,身体状况评估时发现两眼结合膜明显充血,有分泌物,口腔颊黏膜上有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耳后发际下有红色斑丘疹,疹与疹之间皮肤正常。心肺阴性,神经系统正常。

3.心理和社会状况。麻疹传染性强,如有并发症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家长对麻疹病情、隔离及疾病护理等知识的了解不多,有明显的焦虑情绪。

二、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高热消耗增加有关。

4.有传染的可能。与呼吸道排出病毒有关。

5.潜在并发症。与出现肺炎、喉炎、脑炎有关。

6.知识缺乏。与家长缺乏麻疹隔离及护理知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