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
1448700000052

第52章 红卫兵运动 (1)

1966年5月,随着北京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彭、罗、陆、杨"被打倒,"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简称"中央文革")的成立,整个北京都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昔日平静的大、中学校的校园里,浮现着不安与骚动。在清华附中,一些以干部子女为主的学生经常聚集起来讨论形势,他们认为,革命的后代有责任行动起来,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批判修正主义,保卫党中央、毛主席,保卫红色江山。5月29日晚上,卜大华、王铭、骆小海、张晓宾、陶正、张承志等七八名清华附中的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圆明园废墟上集会,他们决定像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青年近卫军"小组那样组织起来,成立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这是中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

红卫兵运动迅猛地兴起

6月2日,清华附中红卫兵贴出了署名"红卫兵"的大字报。不久,工作组进驻清华附中,批评校领导压制学生,支持师生对"修正主义"的批判。红卫兵受到鼓舞。6月24日红卫兵贴出大字报《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申明:"革命就是要造反",要"搞一场无产阶级的大闹天宫,杀出一个无产阶级的新世界"。7月4日,红卫兵写出《再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引用毛泽东"造反有理"的语录,论证"革命造反精神"。他们的活动引起校内外广泛关注。工作组不同意红卫兵的某些主张,劝说红卫兵停止独立组织和活动,与红卫兵发生摩擦。7月27日,红卫兵发表《三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

红卫兵的活动得到中央文革的赞赏。7月28日,中央文革在北京展览馆召开大会,宣布撤销海淀区各中学工作组。会上,北大附中的彭小蒙慷慨激昂地控诉了工作组对他们的迫害。骆小海、旷涛生也上台发言,并把几论造反精神的文章交给了江青,请她转交泽东,让他老人家看看,到底反动在什么地方。这些娃娃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毛泽东会给他们写信。

1966年8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除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等文件外,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肯定红卫兵组织。

8月1日开幕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第二个文件,就是《毛主席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信后还附着他们的《两论》。毛泽东在8月1日写的这封信中,有三处"热烈支持"他们的话。

8月3日,中央文革副组长王任重在钓鱼台约见了清华附中红卫兵代表,给他们看了这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同志们:

你们在7月28日寄给我的两张大字报以及转给我要我回答的信,都收到了。你们6月24日和7月4日的两张大字报,说明对一切剥削压迫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党派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表示愤怒和声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支持。同时我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红旗战斗小组所作的很好的革命演说,表示热烈的支持。在这里,我要说,我和我的革命战友都是采取同样态度的。不论在北京,在全国,在文化革命运动中,凡是同你们采取同样革命态度的人们,我们一律给予热烈的支持。还有,我们支持你们,我们又要求你们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对于犯有严重错误的人们,在指出他们的错误以后,也要给以工作和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出路。马克思说,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这个道理,也请同志们予以注意。

毛泽东1966年8月1日

毛泽东的这封信,把红卫兵推上了政治舞台。毛主席写这封信的信息立即传遍了全国,学生们把"红卫兵"看成是"最光彩"的名称,纷纷把他们五花八门的组织名称,都改为"红卫兵"。红卫兵运动立即遍及全国。

全会期间的8月10日下午,毛泽东突然走出中南海西门,来到门外临时搭起的中共中央接待站,对前来庆祝《十六条》的群众(包括红卫兵)代表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毛泽东之所以支持红卫兵运动,是为了进一步消除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阻力,也有防止和平演变的考虑。他认为,"文化大革命"中这些造反的学生,正是杜勒斯们寄托和平演变希望的年轻的一代。让他们亲身体验斗争的严重性,并把自己取得的经验和认识再告诉他们将来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可能使杜勒斯的预言在中国难以实现。

毛泽东8次接见红卫兵

接着,毛泽东提出要接见红卫兵,并且先后接见了8次。

8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百万人参加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这次大会,既是庆祝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闭幕,也是全面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总动员。

大会预定在早上7点30分正式开始。但天蒙蒙亮时,上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便已在统一指挥下,提前聚集到了天安门广场。参加大会的红卫兵虽然一夜没睡,但大家想到要见毛主席,谁也不觉得困,每个人都兴奋异常。

站在天安门正前方的是北京大学的红卫兵。他们高举着第一张革命大字报的模型。这第一张大字报是毛泽东支持的。本来,聂元梓等7人的造党委反的大字报一经贴出,就遭到了上千张大字报的批判。康生把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底稿直接送到在杭州的毛泽东那里。毛泽东指示,向全国公布这张大字报,并称之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所以北京大学的红卫兵当之无愧地站在毛泽东视线最先看到的地方。

在北京大学红卫兵的周围,也算站在天安门正面位置的,是来自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外地红卫兵。天安门两侧的观礼台上则站满了数以万计的北京红卫兵的代表。

毛泽东一早就来到广场。当天的新华社通讯报道:

"今天清晨五时,太阳刚从东方地平线上射出万丈光芒,毛主席便来到了人群如海、红旗如林的天安门广场,会见了早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的革命群众。毛主席穿一套草绿色的布军装。主席的军帽上一颗红星闪闪发光。毛主席走过天安门前金水桥,一直走进群众的队伍当中,同周围的许多人紧紧握手,并且向全场革命群众招手致意。这时,广场上沸腾起来,人人双手高举过顶,向着毛主席跳跃着,欢呼着,拍着手。许多人把手掌心都拍红了,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们欢喜地说:'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到我们中间来了!'"

然后毛主席转身上了天安门城楼。

大会安排了1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能够近距离地看到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这对他们说来真是天大的荣耀。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和清华附中、北京大学、北京四中、北大附中等校的红卫兵代表作了亲切的交谈。7时16分,毛泽东单独会见了以聂元梓为首的北京大学40名师生代表。

新华社报道说:"几万个系着红袖章的'红卫兵'们,英姿勃勃,生龙活虎,在今天的大会上很引人注目。"

7时30分,庆祝大会开始。

这次大会由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主持。林彪、周恩来先后在大会上讲话。北京大学聂元梓和北京、哈尔滨、长沙、南京等地的大中学生,也在大会上先后讲话,表示一定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保证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

新华社的报道说:"在大会进行中,师大女附中一个'红卫兵',登上天安门城楼给毛主席戴上了'红卫兵'的袖章。毛主席和她亲切握手。城楼上下的'红卫兵',无限欢欣,有的一蹦尺把高,非常激动地说:'毛主席是统帅,我们是他的小兵。'有的说:'毛主席参加了我们的红卫兵,对我们是最大的支持和鼓舞。毛主席给我们撑腰,我们什么也不怕。'"

庆祝大会结束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百万红卫兵。望着广场上浩浩荡荡的人群,毛泽东高兴地对站在身边的林彪说:"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的意义。"

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很快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国内报纸上发表的消息来看,全国出现一片欢呼和庆祝的声音,国外一些左派政党和组织也表示祝贺。许多没有被毛泽东接见的红卫兵,要求毛泽东也接见他们。毛泽东爽快地答应了。

1966年8月31日,毛泽东第二次接见红卫兵。

"8·18"大会后,红卫兵运动的烈焰越烧越猛,很快形成了全国性"大串联"浪潮。外地来京的红卫兵日益剧增。

8月3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第二次接见50万红卫兵。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在天安门广场的红卫兵反映看不清毛主席,要求改进接见方法。于是周恩来决定,对这次接见方式做些调整。就是请主席先乘敞篷车接见在广场和长安街上的红卫兵,尔后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

8月31日17时40分,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分乘5辆敞篷吉普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在两边各4辆敞篷警卫车的护卫下,缓缓地驶进广场的通道,检阅、接见通道两侧的红卫兵。毛泽东不断地向红卫兵招手致意。"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广场上空。当车队驶到金水桥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下车登上天安门城楼。

这次接见大会由代理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江青主持,18时40分她宣布大会开始。林彪戴上"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袖章讲话。他极力鼓励红卫兵的"横扫四旧"行动,并强调要重点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接着周恩来讲话,他强调"要学习解放军的三八作风,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用文斗,不要武斗。讲话后,开始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

1966年9月15日,毛泽东第三次接见红卫兵。17时15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乘5辆敞篷吉普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先接见在广场和长安大街的红卫兵,尔后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次大会由康生主持,18时开会,林彪、周恩来讲话后,毛主席开始检阅、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这次有300名红卫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接受了毛主席的直接接见。

到这年11月下旬止,毛泽东共8次接见北京和来京串联的红卫兵总共1100多万人次。

史无前例的红卫兵大串联

"8·18"大会后的一个重大变化是:红卫兵开始冲出校园,走上街头,声势浩大地开展所谓"向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发动猛烈攻击"的"破四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