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
1448700000058

第58章 外交战略调整 (1)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争取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越来越成为全党的共识。基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作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判断,对外交方针政策进行了必要的和重要的调整。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如同在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样,其总设计师是邓小平。

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外关系的方针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苏联由于不断向外扩张,战线过长,特别是陷入阿富汗战争后,内外矛盾加深,国力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国内外处境有所改善。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分析,毅然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两个重要转变":

首先,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在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判断,改变了过去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一步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1980年初,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说:80年代国际上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但是,"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为党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方针政策提出了新的思路。

以后,邓小平在同外国客人的谈话和其他场合,反复说明,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战争危险的观点,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点变化。因为事实上,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全世界维护和平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985年3月,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1987年5月他在一次同西欧客人的谈话中说:"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估量的变化,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对外事务方针的一个出发点。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个估量是正确的。

说战争可以避免,这是说世界战争;说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这是说需要一切和平的力量去努力争取。实际上在世界上局部的战争每年都在发生,甚至在1991年发生了美国和许多国家卷进去的海湾战争。为了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邓小平在1980年初的上述讲话中说,在80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中的一件,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就反对霸权主义这一点来说,党在新时期的国际政策和在这以前是一贯的。邓小平在1985年3月指出:"中国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时候,就强调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并认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也就是维护世界和平。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制定中国的国策,同样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其次,在对外政策和策略上,改变了过去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威胁而采取的"一条线"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谁推行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发动战争就反对谁。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在新时期,独立自主的政策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邓小平在1984年5月和拉丁美洲一个国家的首脑谈话时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实行这种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贡献。

新时期的中国继承50年代中国领导人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这五项原则建立和发展同世界上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中国特别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邓小平在1984年5月的上述谈话中说:"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对第三世界各国说来,如何发展本国的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邓小平把当代世界的问题归结为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当前世界的发展问题,就是要建立世界各国间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以逐渐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日益扩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日趋激剧化的状况。因此,中国既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也要为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之间的关系,一起为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经济繁荣而努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对外关系方面的调整是与此相适应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底子薄的大国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完成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必须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世界和平能够继续保持,对于中国的建设是最有利的。邓小平在上述与拉丁美洲客人的谈话中说,"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说,"我们现在是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设,因此,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的和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以自力更生为主是不行的,但同时不对外开放也是不行的。邓小平1984年6月和一些日本客人谈话中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并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还有一些'左'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灾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在这次谈话中,他还说:"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既然是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那么就必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

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党继承了以前时期在对外关系方面由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同时又适应国际的新的情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加以充实。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对外工作

新时期的对外事务的方针政策既体现在国家的外交工作和其他外事工作中,也体现在党自身的对外工作中。

从80年代初开始,党中央还总结过去处理同外国党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调整了同外国党的关系。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中共与各国共产党发展关系的四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并将这四项原则写入了中共党章。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又将其扩大到适用于中共处理与各国各类政党的关系。

中共提出的党际交往四项原则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独立自主"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基础。中共充分尊重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地位;尊重各国党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本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认为各国党有权独立管理和决定党内一切事务,自己观察国际国内形势并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完全平等"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关键。中共主张各党不分大小强弱,建立时间长短,执政与非执政,都是平等的;在进行党际交往时,各党应平等相待,不能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别,任何党不能对别的党发号施令,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强加于其他党;只有各党一律平等,才能保证各党的独立自主性。

"互相尊重"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前提。中共认为各党的经历不同,处境各异,意识形态和行动方式不相同是正常的,党与党之间存在分歧是难免的,不能强求一律,要超越意识形态开展合作;各党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长处和短处、经验和教训、成就与失误,但要互相尊重,不能有尊卑上下之分;只有互相尊重才有利于党与党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求同存异、密切合作;要尊重各国党独立自主处理本党、本国事务的权利,尊重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是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保证。中共主张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应由各国党自己去处理,任何别国党都不能进行干涉,不允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利用党际关系去干涉别国内政,党际交往应有利于国家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利用双边党际关系反对第三方政党,不应损害第三党利益;不利用党际关系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由各党自行选择本党的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