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鱼
14494200000001

第1章 序 一条“鱼”的进化之旅

⊙ 吴晓波

我与千岛湖的渊源可谓不浅。

1999年的时候,我与朋友在千岛湖的东南湖区“买下”了一片临水的山地——类似于“半岛”,说是“买下”,其实是一次性付款,拥有50年的租赁使用权,我与这片山水的缘分就此结下。在那时,千岛湖依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渔业发展模式,养鱼、打鱼、卖鱼,周而复始,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这个山水秀美的地方除了旅游之外,似乎看不到产生任何其他经济支柱的可能。

之后的十几年中,我每年都会抽一些时间到“半岛”上稍作休憩,也多少知晓了此地商业的一些变化,譬如此前都随意丢弃的千岛湖鱼头被打造成了一道名吃,常常会有外地的朋友慕名而来,我这“半个”千岛湖人免不了做回东道主。但除此之外,我仍未对千岛湖的渔业发展有更深的了解。

直到前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杭州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有一次短暂的接触,蓝狮子的签约作家屈波正好对这个选题非常感兴趣,于是一本关于“千岛湖有机鱼”的书大致有了框架。当时杭千发公司的总经理汪建敏先生告诉我,千岛湖有机鱼已经算得上中国有机鱼的第一品牌,围绕此品牌产生的销售额每年可达到十亿元。我不禁大吃一惊,也对这个“在十几年间做到行业品牌第一”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要了解千岛湖有机鱼的价值和意义,首先需要知晓这样一个现实:在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成绩体现在工商业领域,而农业的产业化在长期以来都显得相对滞后且缺乏路径。尽管也出现了诸如“希望”和“通威”等品牌,但都是在相对工业化的饲料行业,真正的第一产业仍然停留在非常传统的发展模式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农产品的天然属性使其不具备像工业产品那样标准化、定制化的可能,在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塑造上存在先天弱势,也因此无法享受品牌溢价带来的收益。直到今天,这似乎仍是制约中国农业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难题。

而当读完《中国鱼》的书稿后,我意识到杭千发公司十几年时间的实践确实可作为中国农业进行“品牌塑造与产业升级”的一个范本来加以看待,而且它的价值甚至远不只于此。在这个意义上,它被称为“中国鱼”当之无愧。通过文中记叙可得知,千岛湖有机鱼其实是最为普通的鲢鱼、鳙鱼,是政府为净化水质而投放于千岛湖中的“功用性”鱼种,也一度是廉价鱼的代名词。而就是这样的“产品”,被杭千发公司打造成了“中国第一鱼”,这背后的营销智慧不能不令人击节赞赏。

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两点对行业最具启发性意义。

第一,如何成功塑造一个品牌?

首先,杭千发公司应该是行业内比较早开始“品牌觉醒”的公司,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区位优势后主动打“千岛湖”的产地牌,这让“淳”牌有机鱼一下子脱颖而出,确立了自己“高端产品”形象,并有效区隔了低端产品的竞争。其次,主动制定标准。有句话是这么讲的,“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杭千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一系列问题,然而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标准的制定者。例如,在全国范围内指定经销酒店,进行高端酒店的直营直销,建立全国统一的价格体系和质量追溯制度,为客户建立档案,进行客户评等定级,并对客户进行餐饮培训……这些首创之举更加巩固了“淳”牌有机鱼的高端地位。

第二,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由于农业产品有其产量的局限性,并且要兼顾环境等因素,不可能无限量生产,因此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遭遇瓶颈。而在这个问题上,杭千发公司给出的答案在我看来是“向体验经济的转型”。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 II)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 Gilmore)两人曾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体验经济”的概念,并预言这将是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主要经济形态,他们的观点在今天逐步得到印证。而杭千发公司主动打造“以淳鱼文化为统领、以淳鱼产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开展“鱼拓艺术”、“巨网捕鱼”、“有机鱼文化节”等一系列体验性活动,熔文化、创意、旅游与餐饮于一炉,很好地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与要求,也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农产品领域暴露的一系列问题让人忧心,如何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安全且保证从业者的收益,成为全社会都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这种背景下,阅读“千岛湖有机鱼”的故事,是让人心生欣慰的。中国农业的产业升级之路,有赖于包括杭千发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的探索与实践,也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支持。

千岛湖,水美人淳,风光江南第一。作为半个千岛湖人,我是越来越爱那片山水。期待大家阅读此书之后,闲来一游,放下尘间俗事,携友独行,观景品鱼,不亦乐乎。

是为序。

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

蓝狮子财经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