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我是砌筑工能手
14512100000020

第20章 家用炉灶砌筑

(一)家用炉灶基本知识

炉灶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会遇到的一种设施,通常分为家用炉灶、公共食堂用炉灶和工业用炉灶。此处仅介绍一般家用炉灶的砌筑。

1.家用炉灶的类型

家用炉灶按使用燃料的不同可分为燃柴燃草炉灶、燃煤炉灶和小型多用燃气灶;按砌筑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三角形(位于墙角)炉灶、方形炉灶等;按放锅的数量可分为单眼灶、双眼灶、三眼灶等。

2.家用炉灶的构造

家用炉灶构造比较简单,砌筑方便,由于柴和植物秸秆可以作为燃料,在农村中使用比较多。家用炉灶主要根据锅的大小和多少以及室内的布局而定。

(二)家用炉灶砌筑

1.家用炉灶砌筑工艺顺序

准备工作→拌制砂浆和胶泥→炉灶砌筑→烟囱和烟道砌筑→试火。2.家用炉灶砌筑准备工作(1)了解使用锅的数量、直径、所用燃料,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平面布置和定位放线。

(2)计算砌筑用料砖、石灰、砂、粘土、水泥、麻刀灰或纸筋灰的数量,根据锅的尺寸做好锅的样棒,准备炉栅(或炉条)与炉门;拌好砌炉灶座用的水泥砂浆,砌炉灶膛用的粘土胶泥,抹烟囱烟道内壁用的麻刀灰或纸筋灰;灶台刮糙和粉光用的水泥砂浆,烟囱外壁用的石灰砂浆。

(3)如果屋内已有现成烟道,在砌筑前应用手试探是否通风良好,或用烟火在洞口检验能否通风,若通风不良,应进行疏通和修理后方可使用。

(4)砂浆、红泥的拌制。砂浆一般采用强度较低的水泥混合砂浆。砌好炉膛后还要拌制粘土胶泥用来搪涂炉膛,起到耐火作用。粘土胶泥完全靠手工拌制,一边加水,一边用手锤砸打,待基本均匀成为可塑状态时,再加入麻刀并进行揉搓然后往炉膛内搪抹。

3.家用炉灶砌筑要点

(1)炉灶面高度一般不超过800毫米,太高会使炊事人员操作不便,易疲劳。

(2)多锅炉灶在砌筑前按其用途及主次合理排列布置,一般把主要的锅安放在离烟道较远处,使抽风效果好,炉火旺。

(3)多锅炉灶一般共用一个烟囱,但各自烟道应分别进入烟囱,以防互相串通,引起冒烟。

(4)炉灶要挑出炉灶座60毫米,炉灶面(锅台)又较炉灶挑出60毫米,使人站在灶边,脚不碰炉灶座。

(5)锅上口边沿与炉膛壁接触以30毫米为宜,太多时火被接触面挡住。

(6)炉条或炉栅(家用烧木柴时)应向里倾斜,便于火焰向里集中。

(7)烧煤炉灶,使用鼓风机送风时,烟囱应高过屋脊即可。

烧柴炉灶烟囱应高出屋脊500毫米以上。

(8)回烟道的断面一般为60毫米×120毫米;大型炉灶回烟道,宽以90~160毫米,高以180~250毫米为宜。农村炉灶主要烧杂草或树枝,易燃烧,为保温起见,可不设通风道及回烟道。4.家用炉灶的规格高度:一般以750毫米为宜(即12皮砖再加上抹面厚),最高不得超过800毫米。

宽度(沿灶口向烟囱方向):(2×100+锅直径)毫米,即锅边距灶口100毫米,对面锅边距烟囱100毫米,再加上锅的直径。

长度(与宽度相垂直方向):(2×250+锅直径)毫米,即锅边距灶边各250毫米。

每增加一个同样大小的锅,锅间净距为300毫米,有环边的锅,净距为370毫米,其余尺寸不变。若两锅大小不等,则以大锅为准。5.家用炉灶炉膛的形状与尺寸炉膛的形状近似于倒置的圆台,其尺寸大小视锅的直径与深浅以及所用燃料而定。烧柴的炉灶:锅底距炉膛底(即炉栅)的距离为90~160毫米;烧煤的炉灶:锅底距炉膛底(即炉栅)的距离为70~180毫米。

炉膛底的尺寸:为锅径的1/2~1/3。例如,400毫米直径的锅,其炉膛底应为140~200毫米,上口约为400毫米。炉膛深度:以直径为400毫米、深为200毫米的锅为例,烧柴的炉膛深应为[200+(90~160)]毫米,即290~360毫米;烧煤的炉膛深应为[200+(70~180)]毫米,即270~380毫米。

6.家用炉灶砌筑

(1)按放线的位置砌炉座

炉座根据锅的个数决定砌几道;一个锅砌两道,两个锅砌三道。为了保证两口锅在灶面上的净距要求,下部中间的炉座墙可砌成包心墙,中间填碎砖和粘土。炉座墙厚一般为180~240毫米,高为300~400毫米(一般砌5~6层砖),长度较炉灶面缩进120毫米。炉座墙间距一般为200~250毫米。

(2)砌风槽和铺炉栅

当炉座墙砌到最后一层时,开始挑砖合拢,以两炉座墙间的中心线作为风槽的中心位置,并在合拢层上划一个记号,接着继续往上砌两层砖并挑出60毫米,砌至风槽位置时,按中心线留出宽120~150毫米、长150~300毫米不砌而形成风槽,留风槽时应观察烟囱方向,以便决定风槽位置的进出。

在风槽处铺好炉栅,炉栅的高度为灶台的高度减去锅的高度和炉膛的高度;炉栅与下部合拢砖之间形成出灰槽。炉栅铺深应注意烟囱位置,以保证火焰始终保持在锅的中心,继续用样棒对准风槽的中心,定出炉膛底及炉门位置,再砌炉身及炉膛。

(3)炉身及炉膛的砌筑

用菜刀砖(楔形砖)砌一皮砖压牢炉栅。炉门墙厚一般120~180毫米,留出炉门位置,高180毫米(三皮砖),宽120~150毫米。炉膛应从底部往上向四周放坡,放坡的上口绕炉膛设回烟道,回烟道为宽60毫米,高120毫米的槽口,并接烟囱。

砌砖工作完成后,还要对炉膛搪涂胶泥,这是炉灶是否“发火”(指烧火旺盛)的重要一环,要认真做好。具体做法是:先将胶泥搓成直径为20~30毫米的圆条,把圆条从炉栅略高处一层一圈地叠回到烟道口,每层都要压紧,并成为与锅底相似的形状。形状符合要求后,要以手蘸清水涂抹其表面,表面不要求平滑,应以设想的烟、火在炉膛内回旋运动的形式和方向抹涂,形成类似螺旋形的凹槽。

(4)烟囱的砌筑

炉灶都必须有烟囱,有的夹在墙中,有的附在墙外,有的独立砌筑,烟囱的孔洞一般为180毫米×180毫米,如夹在墙中的(如370毫米厚墙),可采用木模芯长500~600毫米砌入墙中,边砌边往上提拔模芯,使墙中形成180毫米×180毫米的孔洞。用模芯砌时模芯应高出砖墙顶面,可以防止砌筑砂浆掉入其中,附墙的烟囱可用120毫米厚的三面外壁,内留180毫米×180毫米孔洞,外壁与墙身的咬槎不少于60毫米。

砌完后,烟囱应高出屋脊500毫米以上,防止风力大时造成回烟。

(5)砌灶面砖、安锅

灶面砖为一皮,四周挑出60毫米,灶面用水泥砂浆刮糙抹平,之后安锅试烧,合格后将灶面用水泥砂浆抹面压光。

(6)试火

试火应在炉灶砌筑好干燥一段时间后进行。试火时应支上铁锅,加入锅容量2/3的水,用刨花、木片、木材等易燃物品做燃料,开始火应小一些,然后加大火力,同时观察炉灶有无裂缝、漏烟。如不漏烟、不回烟,火苗在锅底回旋上升,锅内的水沿锅边冒气泡,则炉灶符合质量要求;反之则要修理达到要求后才能使用。

(三)炉灶砌筑应预控的质量问题

(1)炉火不旺

主要是炉膛大小不合适,锅底离炉栅太近,拔风力不够;或烟囱不通畅、出烟口太小或者位置不合适造成的。可以通过试火检查出其中的原因,检查修理后即可使火旺好烧,这是砌好炉灶的关键。

(2)串烟、漏烟

就是烟不从烟囱走,而从别处钻出来。有楼层的房屋,上下层炉灶有主烟道与副烟道,而下层的主烟道的烟串入上层副烟道后从上层炉灶中串出来。这要在砌筑时做到砂浆饱满,最好烟囱外有抹灰层,这样可以减少漏烟。而上下层串烟则要详细检查原因,可能是副烟道过早进入主烟道造成拔风不够造成的,把主副烟道隔开就可以防止串烟漏烟了。

(3)拔风不足

表现在烟冒不出去或有回烟。原因一是烟囱孔尺寸大小不够,二是烟囱高度不够。试验拔风力够不够,可以在炉灶砌好安上锅之后,用两手提一张纸靠近炉门,如果纸在接近炉门时被吸住,放手后仍不掉下来,则认为拔风达到要求,否则应找出原因,予以处理解决。

(4)燃烧效果不好

炉灶火虽旺,但费燃料,而所烧的水久久不开等。原因可能是烟囱过高拔风大,也可能回烟道砌得不恰当。解决办法是降低烟囱高度或修正回烟道及出烟口大小。如仍无效,则要大返修,重新搪涂炉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