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51

第51章 当妥协成为习惯 (2)

第二十八章 当妥协成为习惯 (2)

不过,在布什临近离职之际,一些媒体还是对他表现出一丝同情。CNN毫不讳言地将小布什称作一个“不善斗争,不胜任同时也是一个不走运的美国总统”。而从经历危机的程度看,布什的八年,堪与富兰克林?罗斯福相比,只不过,小罗斯福是先经历经济危机,后经历安全危机(“二战”),而小布什则是先遭遇“9.11”,后惨淡面对金融危机。

所不同的是,小罗斯福总统因其成功化解危机而在历史上赢得了崇高的地位,而小布什总统则显得有些狼狈。

依据美国历史学家的评价体系,历届总统被分为四个档次:伟大总统、接近伟大总统、一般水平总统及低水平总统。像林肯、小罗斯福、华盛顿等被尊崇为伟大总统,而杜鲁门等则是接近伟大总统。有近半数总统被划为一般水平总统,只有极少数总统才“有幸”成为低水平总统,一般都是政绩极差或有丑闻的总统。对于小布什来说,最好的“座位”是一般水平总统,成为低水平总统也并非没有可能。

伊拉克战争显然是布什的“硬伤”。这场战争,可谓是赢了军事,输了政治,赢了资源,输了人心的经典战例。其间穿插的虐囚丑闻,以及在客观上使得反恐战争变得复杂和艰难,都引起了世界性的非议,也直接导致共和党输掉2006年中期选举。

与此相关的,便是美国的国际形象的受损。在一些美国学者和政治家看来,布什政府没有成功协调广泛的国际事务,导致了美国的领导力和美誉度下降,并在客观上“孤立自己、捆绑自己”。让美国人心有不甘的是,与八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不看重美国了。

就领导技能而言,布什是一个把抱负和利益结合得比较紧密的领导者。

在2002年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布什的“抱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这份文件被视为布什主义的诞生,其主要内容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以三大支柱为基础:不可超越的军事优势,为此必须尽一切努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先发制人的战争策略,即必须在恐怖威胁抵达自己及其盟友边界之前将其摧毁;必要时,在无法争取到其他方面的合作的情况下采取单独行动,以捍卫美国利益。

一山不容二虎,先发制人,单边主义。这就是布什留给世人的深刻印象。

布什也确实说到做到。在八年执政中,尤其是第一个任期里,布什以其近乎偏执的精神把他的诸多抱负付诸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和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谋取了大量利益,尽管他本人对这些利益常常是“顾左右而言他”。这也是一些人和集团始终坚定支持他的原因所在。

应该说,布什政府在执行既定方针的“毅力”和能力方面都是很出色的,但问题是,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国家生活中,“做正确的事情”要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得多。

在“9.11”之后,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布什团队的合力和空前统一而较少异见的氛围,但没过多久,人们也发现了,一个过度自信的政府的充满单边色彩的领导者,是很容易错过决策机遇而拐进决策陷阱的。

很显然,布什政府的一个优势是,在战略意图和追求上高度统一,即便是鸽派的代表鲍威尔等人,在打击伊拉克等问题上也是坚定地站在总统一边的,他们与鹰派也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所分歧。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种统一的好处是,当面临同一个目标时,团队会很容易迅速地进入状态,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问题也正出于此。由于一些谨慎的、多少有些令人不悦的声音被埋没,当乐观情绪极度高涨时,人们会忘记对可能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对目的地也缺乏深入的了解,从而导致在困难出现后应对不暇。

伊拉克战争是个很好的例子。从军事准备上看,五角大楼做得是比较成功的,但在类似重建伊拉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准备方面却显得十分不足。

所以说,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当初的决策失误。

有的时候,向前一步是泥潭,退后一步是天堂。

在面对“9.11”之后的决策机遇时,布什政府做对了一半(打击塔利班),却做错了另一半(贸然涉足伊拉克困局)。就连美国媒体自己都承认,如果当初聚集全部精力彻底剿灭“基地”组织的话,不仅美国和这个世界会变得安全许多,而且布什政府也会得到全世界的支持和敬重。

遗憾的是,由于阿富汗战争的胜利来得太过容易,美国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太过明显,从布什到拉姆斯菲尔德,都滋生了美国无敌的念头,想当然地认为推翻萨达姆政权之后伊拉克人民会欢欣鼓舞地欢迎美军的到来,而伊拉克战后重建也将成为中东民主化的起点,加之布什团队中的一干人等都唯布什马首是瞻,反对意见缺乏市场,从而“帮助”布什陷入了一个重大的决策陷阱之中,待船到江心,已难以从容回头了。

其实,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的明君,现代的杰出领导人,为什么身边都会放几个像魏徵这样的敢说真话、有独立见解的人。因为人到了一定层次,听到真话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不仅如此,在发动伊拉克战争过程中,布什所表现出的傲慢与偏见,也成为他留给美国的负资产。

在美国历史上,似乎还很少有像布什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充满争议的总统。

在反思美国外交的种种失误时,人们注意到,与单边主义等“交相辉映”的是,布什政府在理解异文化乃至盟国文化和心理感受方面很欠火候,明显缺乏“国际理解教育”。

你不好好听话,就会有人不好好说话。

针对当代社会发生的诸多国际冲突,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国际紧张局势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正是对其他民族的欲望、目的和特性的无知,导致了恐惧,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侵略。为此,各国间需要相互了解,从传媒中清除“歪曲事实、捏造谎言以及对民族特性的虚假描述”,多些彼此尊重和欣赏,多些了解和沟通,进而增加宽容。

需要反思的是,在布什执政的多数时间里,其对盟友的怠慢乃至无理以及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轻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美国与盟国的关系,影响到美国的国际形象,并在事实上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

曾经让欧洲人十分郁闷的是,新保守主义者罗伯特?卡根的“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的说法还一度在美国人心中激起青睐的波澜。对此,欧洲媒体提醒说,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胜利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各国间政府与人民的通力合作。

尽管昔日的老兵一个个老去,尽管如今的诺曼底的海滩上已难闻昔日的同仇敌忾的声音,但人们仍怀念那个荣辱与共的时代,怀念那段美欧间“蜜月旅行”的开始。而这种怀念,美欧之间、中美俄之间,都曾洋溢过信任与同舟共济的温馨色彩。

时间的长河不会为我们停留,但彼此包容的心却可以让江河奔腾不已。

对于美国来说,尽管这个世界可能会承认它是世界这个养满鱼的巨大鱼缸中最大的一条鱼,但在这个没有一条鱼可以逃出去的鱼缸中,“最大的鱼也许可以战胜其他任何一条鱼,但却无法战胜它们全体,即使只是其中较多的部分联合起来,它也无法战胜它们”。

客观地说,在“鱼缸”问题上,奥巴马要比布什理解得透彻,表现得也更为谦恭,但遗憾的是,正如布什过分执著于伊拉克战争,奥巴马也太过执著于医改了。

不过,看人也还是要全面和公正。尽管布什的口误及其不太高的智商时常会引发人们的调侃,但应该说,布什在总统之外的角色扮演中,还是比较成功的。

作为丈夫,他与妻子的恩爱成为佳话;作为父亲,他的开明、民主也为人津津乐道;作为朋友,他的真诚、朴实,赢得了许多长久的友情。这也使得许多美国人对布什仍然心存好感。

人们注意到,在八年时间里,无论布什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他的“战友”们都会积极呼应、挺身而出,特别是在布什犯错误时,他们更是倾力予以弥补和转移视线,必要的时候还会主动负起责任来。这也使得在数次面对危机时,布什的团队都会释放出不可小视的能量,不仅总能化险为夷,还常常能够借鸡下蛋。

在私下里,布什与他的主要支持者之间更是建立起了朋友般甚至家人般的关系,彼此都能够忠诚以待。而这种相对比较真诚的关系在现代政治中是并不多见的。

这一切,也使得人们对布什的评价有着很大出入。对布什来说,时间也许会改变人们的认识。随着岁月流逝,对布什的同情感可能会上升,毕竟他所遭遇的困境实在是太多了。而布什性格中的保守、率真和憨厚的特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加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学家对布什总统的评价不会太高,毕竟,像推进中美关系这样的亮点在布什执政历程中并不多见。

在《亲历历史》中,希拉里曾意味深长地说,“当他(克林顿)在2001年1月离任时,美国是一个更强大、更美好也更正义的国家,已经准备去应付一个新的世纪的挑战”。这也是当年里根离开白宫时所自豪的地方。

大树倒下方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