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军统特务实录
1457600000083

第83章 军统直接设立和管理的集中营——息烽集中营1

军统“大学”——息烽集中营的基本设置

在潜伏在戴笠身边的红色女谍一节中,提到过息烽集中营。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城南六公里的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时期军统的“天”字第一号监牢,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关押中共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的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

和别的集中营不同的是,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军统直接设立和管理的,并不受其他司法部门的管辖。在国民党的四大集中营中,息烽集中营管理最严、规模最大、杀人关人最多,所以被军统内部称为“大学”,而“渣滓洞”等其他集中营被军统内部称为“中学”或“小学”。

息烽集中营对外挂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关押“犯人”的牢房共有8栋43间,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划分为8个斋,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等,其中“义斋”为女监。秘密关押的“犯人”则被称为修养人,借以掩盖国民党第一号天牢的黑幕。

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了1200多人,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很可能被军统秘密处死了,最后的幸存者不足百人。人们熟知的罗世文、车耀先、杨拯贵、宋绮云、张露萍、许晓轩、韩子栋等,还有抗日将领和爱国人士,如杨虎城、黄显声、马寅初等,还有广为人知的电影《烈火中永生》的“小萝卜头”,都曾被关押在这里。

当年,蒋介石和戴笠把集中营建在这儿有两个原因,首先,息烽地处黔中腹地,是大后方,位置在贵阳和重庆之间,又在川黔公路边上,交通方便。其次,息烽处在群山中,林木繁盛,地势隐蔽,不容易被人发现。

息烽集中营,原本是当地一个大地主的庄园,军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建改造。息烽集中本部面积约为两平方公里,内部结构极为复杂,有集中营本部、男监、女监、警卫队、大小礼堂、大操场、球场、合作社、菜圃等机构。息烽集中营可以同时安置几千人,各种设施都比较完善。

息烽集中营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它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军事力量,并且装备了清一色的美式自动武器和特种武器。息烽县从县长到镇长,都由军统相关人员任职。后来,军统还在息烽县城设立了军统局办事处、特种技术训练班、军统第二电讯总台等16个特务机构。当时息烽县人口才2000多人,而军统驻息烽人员竟有15000多人,是当地人口的7倍多,息烽成为当时军统的大本营之一。

息烽集中营的防御能力极强。营里营外,岗哨重重,营外的每个岗哨,都建有碉堡,日夜有人巡逻守望。营内设有高墙,高墙上有带电的铁丝网。营内道路迂曲、纵横交错。若无人引导,就算白天进了息烽集中营,也难免迷路。

息烽集中营内部管理也非常严格。息烽集中营的负责人称主任,集中营内部人员分为四组一所一队一室,既四个行动组、一个特务大队、一个特务所、一个秘书室。秘书室具体负责指导工作,第一行动组主管总务和医务所,第二行动组负责全营警卫和监房,第三行动组负责给养,第四行动组专管生产业务,主管所有的工厂、商业、运输业等。特务大队直接受主任负责,同时受第二组节制。

息烽集中营被关押的人员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从各地逮捕来的共产党员,如工农红军第一路总指挥部代表、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川康特委军事委员车耀先;西北特别支部委员宋绮云;打入军统总部的地下党特支书记张露萍以及韩子栋、许晓轩、刘丕光、文泽等。

2. 抗日将领和社会各阶级的爱国知名志士,如杨虎城、黄显声、徐林侠、杨醒民、邓演达、马寅初等。

3. 在军统内部犯有错误的特务和所谓的军统内部的动摇分子,以及社会上被军统怀疑泄露集中营秘密的人。

息烽集中营的犯人,被称为修养人,分为以下几级,不同级别有不同的待遇:

1. 一般修养人:除了住在忠宅的犯人,都属于此类。大部分为一般政治犯和纪律犯,绝大多数是军统以外的人。

2. 优待修养人:忠宅的囚犯。这些囚犯是过去政治地位较高的人士,或者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上级特批照顾的对象,还有就是有特别表现的囚犯。

3. 自由修养人:这一类是指从监房内调到外面,参加息烽集中营的相关工作的人。自由修养人自由度较高,可以同军统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并且在有人陪同的条件下,还可以到营外附近走动。

4. 特别优特修养人:他们是所有囚犯中的“贵族”,人数不多。他们的案情也与一般犯人的案情不同,属于特别重大的犯人。他们有的住在营外,有的住在营内。

息烽集中营如何管理犯人

那么,息烽集中营是如何管理这些“修养人”的呢?具体管理方式为,以教务所为中心,做思想感化工作和思想考核工作,使这些“修养人”的思想一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