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4585600000009

第9章 导论(7)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研究是本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基本骨架所在,也是一定价值、观念判断的标准,实证分析是对理论的一般性和客观性的检验,也将对理论起着一种修正作用,他们之间是“骨”和“肉”的关系。人力资源配置的一般理论对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配置起指导作用;反过来,在实际解决人力资源区域配置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后,又将对人力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使其更好地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研究长江三角洲的人力资源配置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地说,主要是要研究人力资本增长、配置、价值收益及对经济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实证分析更能从总体上把握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发展、配置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人力资本在投资、配置及价值收益上存在的结构性与机制性的矛盾,明确存在的问题,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切实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2.GIS技术与区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进行区域分析时,可以把微观或与区域间联系较少的事件更好地有机联系起来,使分析者对区域的社会、经济等状况有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看出问题、总结规律。因此,笔者首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定性分析,在得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利用GIS软件对各个区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使零散的、个别区域的数据集中反映在一张或几张分区地图上,在对各个区域的人力资源、人口、经济、产业等因子进行叠加、对照和比较,综合得出区域各因子的匹配状况,并对它们进行优化处理。

3.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书中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与单个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规划、配置与效益优化等问题有很大的差异,它属于一项宏观研究,如书中所用的人力资源预测方法、优化配置方案以及较为微观的人力资源计量方法等严格来说也属于宏观方法。但是,在宏观区域层面下也存在微观分析,如较微观的行业分析与较小的典型区域分析均属于一种较为微观的分析。宏观分析在总体趋势和一般规律上是微观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但是对一个或几个较微观的地域或系统的分析,也必须借助微观方法。因此,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能准确地把握规律,又能突出重点,分析特殊问题,使整个研究体现“大”、“中”、“小”相结合,“大”、“小”互补,抓住本质,更好地解决问题。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既可以防止定性分析的主观随意性,也可以避免由于数学模型的高度抽象而失去其现实意义。经济、产业的发展,在相同投入的情况下,效益的高低,除了与管理因素有关外,还与投资结构的原因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有关,而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主要与行业、产业结构关系密切。

因此,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必须根据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与人力资源的关系,以定性分析为指导、定量分析为标尺和工具,揭示问题的实质,深入探讨并得出其解决措施。

5.静态描述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任何事物的现实特征无不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对长三角人力优化配置的研究过程中,采用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长三角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产业、经济发展历史过程入手,动态分析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运动各环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但考虑长三角人力资源现状特点,还要对其未来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了解未来人力资源就业压力及其发展态势,为未来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做好充分的准备。

6.国内、区内分析与国际、区际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在本书的研究中,采用国内分析与国际比较相结合,区内分析与区际比较相统一及以区内分析为目的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立足长三角具体情况,通过对长三角与世界其他地区产业与人力资源配置的比较,分析与国外发达国家间所存在的差距及问题,进一步论证提高人力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贡献水平的必要性。

(二)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本书主要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收集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主要资料,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统计资料(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多年统计年鉴等);2000年分县人口普查数据资料;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0.95%抽样调查数据库;“长三角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料数据库;16市统计年鉴资料;16市统计局、计委、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相关网站公布的经济、产业、就业、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和相关报表资料等。在收集资料和进行详细调研后,结合经济、产业、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研究与定量分析,在了解长三角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长三角人力资源整合的战略与举措。

本书的研究方案是可行的。保证本书研究成功的关键,是长三角有关人力资源、产业方面的丰富资料与科学的分析方法。长江三角洲经济相对发达,有关经济、产业、人力资源行职业等方面的基础统计数据较为详细,也有很多相关的基础研究,16市中从基础数据的获得上看,有11个城市的基础数据基本可以满足研究的需要,而另外5个城市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或补充。

所有这些,都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本书以“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为研究的重点,在当前经济、政策形势下,对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是可行的。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特色与创新

本书创新之处概括地讲包括两部分:一是理论创新;二是实践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创新

(1)对相邻城市综合实力空间区划的“断裂点”理论进行了修正。本书利用牛顿万有引力定理,推导出了相邻城市的“弧形断裂线”或“弧形断裂边界”的轨迹方程,即圆心为,其中,p1、p2分别为两相邻城市综合实力,城市间距离为d,坐标原点与p1实力城市重合。这在比较两个城市或城市群的综合实力范围,或确定城市“经济腹地”边界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提出了“经济当量人口”概念及其测度模型。书中指出,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人口与人力资源区域的流动与区域经济实力的关系最密切。

据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经济当量人口”来判断或预测人口、人力资源的流向与流量问题,这在全面人口普查不经常进行的情况下,利用GDP来预测区域间的人口流动情况是对人口普查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如果能较准确地判断当地的“生产力系数”,“经济当量人口”预测将会更加准确。

(3)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参照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建立了基于“自然人力置换法”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

2.实践创新

(1)对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深入探索了它与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适配”状况,从中看到了存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相关矛盾和问题的策略。

(2)重点研究了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与整合,为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提出了未来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3)资料新颖,并对长三角大量数据进行了综合、汇总与分析,同时在大量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配置规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力资源区域流动与行业分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充分分析了当前长三角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并对它们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理论创新方面,只是对有关理论进行了部分修正,同时其修正后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论证。一是在“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中A、hra的设定问题。在罗默模型中,A被看成“公共知识存量”,而在笔者的模型中,A是以“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表示的。同样,hra在罗默模型中为“人力资本外部性”,而在笔者的模型中,则是用利率来计算的。所有这些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二是笔者尽管提出了“经济当量人口”的概念,但是它还处于一种理念的认识阶段,还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它在测度模式中“生产力系数”的确定,限于水平,未能进行明确的量化。

在实证分析中,还有相当一些问题无法解决,而仅作了一些趋势性的探讨。

如到底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与经济、产业发展和布局有什么关系,产业和经济增长与结构的变化到底会引起人力资源多大的变化等关系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较为微观和明确的解答。因为这是一个系统性、技术性很强的问题;或者说,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发展本身就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数量关系,而是一个变数很大的趋势性问题。因此,必须经过不断的努力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索。

在资料方面,资料的有限性使得很多数据处于模糊状态,同时由于各地区统计口径的差异,有的数据只能缺失或以一种趋势性的推测来弥补。另外,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视野的局限性,使得在说理、推断中存在深度不够、说理不清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