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守护家园
14599800000004

第4章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5月的西湖水光潋滟,笑迎八方宾客。在这美好的时节,在国家首个“文化遗产日”到来的前夕,在文明曙光初露的良渚文化发祥地,我们欣喜地迎来了尊敬的部省领导同志和省内外各方嘉宾,迎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的隆重开幕。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浙江省文化厅,向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和来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荡气回肠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塑,造福后世的四大发明等等,这些都令世人推崇备至,惊叹不已。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历来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中华民族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今天,人类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不仅带来了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而且也使各国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目前尚处于文化传播弱势地位的国家,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本土文化的安全。当前,面对文化霸权主义,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以保存和维护本土文化的传统与特色。今天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这个节日中国人已经过了2500多年。然而,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应当令国人警醒,文化安全和国家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都是最大的国家利益之所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民族传统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为此,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讨论“国家文化安全”这样一个主题,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相信论坛的成功举行,必将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3年,国家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了充分强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省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2004年7月,文化部将我省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省,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在此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是建立切实有效的保护机制。省委、省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保护工作。新世纪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两个纲要:200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3年,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出台了两个文件:200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出台了两项工程:2005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分浙江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分别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两项资金:2002—200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500万元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安排8200万元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两个保护工作办公室:2006年,由盛昌黎副省长领衔的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分别下设文物保护工作办公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具体协调落实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

二是制订科学的工作目标。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初步构建起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五大体系,这五大体系是资源保护体系、传承展示体系、开发利用体系、保护制度体系、宣传推广体系;明确提出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四大任务,这四大任务是开展普查、积累成果,完善规划、搞好试点,抢救保护、抓好传承,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明确提出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八项重点,这八项重点是:抢救一批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确立一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代表作的传承人(团体),创建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发展一批民族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做大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品牌活动项目,建设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展示场馆,培育一批民族民间艺术旅游经典景区,建立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基地。通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区域。

三是实施有力的普查工作。可以说浙江在普查方面,一是起步早,二是步骤与方法得当,三是工作细致扎实。我厅先后召开了普查工作动员会、普查工作培训会、普查工作现场会、普查验收工作现场讲评会等,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普查工作的深入进行。通过普查,各地阶段性的成果不断显现。各地在普查的基础上,逐步确定保护的重点项目,组织力量进行深度采录。目前,全省普查工作正进入全面收网和汇总阶段,并着手建立普查资料库、数据库。

四是公布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2005年5月,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发文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4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单。根据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要求,2005年9月,省政府批准上报了我省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最近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有39个项目(44个子项)上榜,数量居全国首位。

五是积极组织展示传播。2003年9月,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浙江隆重举行。我们抓住“七艺节”的契机,集中我省民间艺术的精品力作,全面加以展示。“七艺节”的群文开幕演出《风从东海来》全部采用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由鼓之韵、灯之情、龙之魂三个板块组成,我省长兴百叶龙、海宁花灯、安吉竹乐、舟山锣鼓等33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的优秀节目参加展演,展示了近年来我省民间表演艺术保护的丰硕成果。《风从东海来》取得巨大成功,受到各方一致赞誉。周和平副部长评价这台晚会创意好,龙、灯、鼓这三个点抓得准,既是浙江民俗风情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2005年7月,我厅隆重举办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展暨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全省各地1268件民间手工艺精品异彩纷呈,让广大观众大饱眼福。展览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各界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2006年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京举行,我省选送的展品令人瞩目,其中乐清龙档是唯一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精品。周和平副部长亲自出席了乐清龙档捐赠仪式,给予鼓励。

六是着力构建传承体系。在保护传承人方面,我省因地制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我厅印发了《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命名办法》,继续开展浙江省民间艺术家评选活动,初步评定出第二批浙江省民间艺术家40余名,已经通过《浙江日报》向社会公示,将在我省庆祝首个“文化遗产日”电视晚会中公布和颁发证书。各市县也纷纷进行当地民间艺术家的评选,如余杭区首批公布了区级民间艺术家33名,并向每人颁发政府艺术津贴,鼓励带徒传艺。在鼓励民间艺术传承中,各地都采取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做法,如嵊州市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尊重和激励民间艺人对越剧艺术的传承;嘉兴市秀洲区不断推进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全区创建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26个,农民画后备人才扩大到1500多人;长兴县委县政府筹措资金100万元,用于支持百叶龙艺术培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12个培训基地,并正在推出百龙计划。

七是抓紧编纂保护成果。我省在有序推进抢救保护的同时,对各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料库、数据库建设作了部署,抓紧着手普查资料和代表作项目的整理和成果编纂工作。编印了《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参考目录》,研究拟定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编纂总体方案》,其中包括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丛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史丛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走近浙江民族民间文化丛书等方案。并于2006年4月召开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纂工作会议,计划在第一批“国遗”公布的两年内,将浙江省44个“国遗”项目分别编辑成书出版。全省的普查和抢救保护成果将统一规划、整体运作,创新体制、推出精品。

八是大力组织社会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界关注、全民参与。为此,我们精心策划宣传载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以营造社会氛围,强化全民的保护意识。如,为迎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我省精心设计,将推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浙江特色、文化遗产特点而又适合群众参与的活动项目。如举办“守护家园”电视晚会、浙江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启动首届浙江省民间艺术节,举办广场民间表演花会、中国锣鼓邀请赛、民俗风情摄影大赛、老字号博览会等,还将在《浙江日报》刊出文化遗产保护专版,组织“文化遗产百题知识竞赛”,在浙江卫视播放《浙江文化遗产保护“十五”回眸》专题片,在主要电视频道滚动播放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广告,采用手机短信平台发送宣传语进行有奖问答等等,多角度、广覆盖、全省上下联动,以普及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凝聚社会共识。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文化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本着对历史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科技手段和文化传媒的日新月异,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任重道远。特别是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去认识,尤其责任重大,使命在肩。这次论坛在浙江召开,将更好地促进浙江与全国各地的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真切地希望能借本次论坛,多向兄弟省市同行学习,向专家学者请教,更好地推进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坚信,随着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随着全民文化寻根意识的重新唤起,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遗产必将焕发出更新更强的活力,我们的保护工作也会愈发生机勃勃,大有可为。在此,我衷心地希望与会嘉宾畅所欲言,贡献你们的思想和智慧,使本次论坛结出丰硕的果实。

最后,预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取得圆满成功,预祝来自各地的与会嘉宾和朋友在浙期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