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守护家园
14599800000051

第51章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筑国家文化安全屏障

———本报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

陈彬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面临程度不同的危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民间文化的教育和陶冶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此,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5月31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杭论坛讲话中指出,文化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把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安全措施;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以“国家文化安全”为主题的余杭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杭州市文广新局、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承办。

周和平在讲话中阐述了国家文化安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他说,世界人类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薪火而不中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文化成为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催化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的思想观念,应该通过保护、整理,进一步发挥其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

周和平表示,今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在省级名录的基础上推荐和申报,每两年公布一次,2008年将开始第二批名录的申报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将逐步建立起从国家到省、市、县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为了加强对名录的管理工作,文化部拟订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管理办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根据计划,文化部将在3年内基本完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对此,周和平要求,各地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普查培训班,扎扎实实地做好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

周和平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为此,要对保护事业的创新意识和经验、政策和措施、国际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等进行理论研究,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工作体系。

来自北京、辽宁、上海等地的20余位专家及百余位各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参加了为期3天的会议。民俗学专家乌丙安教授及田青、陈勤建、秦序、苏荣誉等学者就国家文化安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进行了讨论。乌丙安认为,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对已经岌岌可危的农村历史文化传统及遗存的保护;秦序提出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保护第一”不仅是简单的技术要求,还是最高原则;苏荣誉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数字化工程、评价体系构建、遗产经济学探讨等提出了建议。

浙江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重要区域之一。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利用、投入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在刚刚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该省有39个项目(44个子项)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周和平在讲话中对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率先启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制定出台《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规划》,以及完善工作机制、发挥高校等学术机构的作用等做法,予以了肯定。为了迎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浙江省将举办“文化遗产日”电视文艺晚会、浙江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暨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以及多个展览、讲座等活动。

论坛举办地余杭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代表之一良渚文化的发祥地。5月31日正逢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当天上午,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余杭五常民间龙舟竞渡在震天的锣鼓声中开始,来自周边及本地的几十只龙舟搏浪而进,河道两岸观众如潮,喝彩不断。参加论坛的代表观看了龙舟竞渡和余杭首个“文化遗产月”的开幕活动。

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及杭州市、余杭区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中国文化报社社长郭沫勤主持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