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守护家园
14599800000006

第6章 杭州市余杭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姜军致辞(欢迎词)

尊敬的周部长、盛省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在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开幕了,我谨代表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区人民政府,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的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和所有同志表示诚挚的欢迎并致以亲切的问候!

5月中旬,浙江省文化厅在我区召开了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推进会暨余杭经验推广会。今天,在“中国非物质文化日”来临之际,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报社和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余杭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又在我区举行,这是对我区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次检阅和推动,必将在余杭的文化建设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余杭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圆心地带、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从东、西、北三面拱卫省会杭州主城。全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万。余杭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就在这里生息劳作,余杭成为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四五千年前,余杭先民更是创造了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前几天,专家论证古杭州城址就是现在良渚文化遗址所在地。自公元前222年秦始皇设置余杭、钱塘两县至今,余杭已有2228年的建县史。余杭钟灵毓秀,历史上人才辈出,三国名将凌统,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清代戏剧家洪升,近代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等名垂青史;茶圣陆羽,大文豪苏东坡,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谦以及金石大师吴昌硕等,都在余杭留下踪迹和诗文。全区境内有各类文物遗存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国家生物圈保护区1处,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1处,各类博物馆5个。

余杭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人文底蕴,坚持“开明开放促开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2005年人均GDP达到4300美元,财政总收入40。03亿元,在2004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中列第16位,也是浙江省的10强县(市、区)之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余杭人崇尚文化、追求文化的优良传统,良渚文化、运河水乡文化和径山禅茶文化哺育了与之相伴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余杭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国体育先进县”、浙江省民间艺术(滚灯)之乡等荣誉称号。2003年年初,我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向“经济强区、生态城区、文化名区”跨越的口号,把文化名区建设作为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统一追求目标。近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文化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下大力气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如为使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七孔长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免受来往船只碰撞,投入了8000万元将运河塘栖段改道分航,2006年又将投入1200余万元对广济桥和另一省级文保单位南山造像进行维修保护;为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文化遗址,建立了专门机构,投入1000多万元对遗址区内30多家石矿实施了关闭,大量的企业和农户迁出了遗址区。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先后投资近4亿元建起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陈列馆、图书馆、游泳馆等一批目前在全省乃至全国县级一流的文化体育设施,极大地满足了市民求知、求乐、求健康的需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自2004年我区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综合试点区以来,全区各级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文化名区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全面开展了全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建立了各级民间艺术保护机构;区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资金用于民间艺术保护日常经费;专门核拨2名全民事业编制作为民间艺术保护专职干部,并计划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建立了一整套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规章制度;区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间艺术“余杭滚灯”和民间传说“杨乃武小白菜”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命名、表彰了一批民间艺术家和民间艺术重点产业基地;确定每年农历五月为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连续举办了两届全国越剧票友大赛;通过定期举办“余杭滚灯”大赛和民间艺术展演、展示,推动“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建设;编纂、出版了一批民间艺术书籍;在中小学校传授、普及余杭民间艺术等等。这些举措对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各位嘉宾、同志们,翻开余杭四五千年的历史长卷,我们深切感受到,一部余杭史记载了良渚后裔薪火相传而又不断创新的丰硕成果,衍化成为今天我们正在执著追求和努力实践的“合力拼搏、务实争先”的“余杭精神”。余杭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与之相伴的人文精神的支撑和依托,余杭今后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力的催生和哺育。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守望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回顾我们的工作,我们才开了局、起了步,我们将以这次论坛在余杭举办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认真履行省文化厅与我区签署的《试点项目任务书》,扎扎实实地把我们的规划实施好,把我们的措施落实好,把余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列。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余杭的工作多加指导,多多帮助,也希望我们余杭文化战线的同志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努力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功立业。

最后,预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