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俗的由来
烟俗就是指伴随烟草文化的传播及于社会和集体的、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要对其追根溯源,则要从宗教说起。
众所周知,烟草与玉米、番茄、马铃薯、巧克力并称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大发现。从印第安人发现烟草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烟草最初除了满足人们的吸食需要外,还常常出现在宗教仪式中。例如,在召开部落会议时,主持人往往要进行一种“喷烟仪式”。他将烟管中点燃的烟连续地对准天顶、大地、太阳各喷一次,依次表达对天神、地神及亘古不灭的太阳神虔诚的感谢之情。其次是把烟作为一种圣灵之物,成为战争与和平的象征。譬如两个部落之间剑拔驽张,相互对峙,这时一方要想求和,便可将烟管或烟草送予对方。对方如若接受,就表示愿意和平;如若不受,则意味着将有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因此,那时印第安人又称烟管为“和平烟管”,聚在一起吸烟又预示着和平和友谊。又如,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纳切尔斯人的太阳首领,每天早晨在日出之前站在家门口,面向东方,用烟草的上部对准东方,而后指向黎明的其他地方。
原始民族的人吸烟完全是为了陶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就把吸出的烟吞掉。如巴西部落的巫师们在疯狂的秘密节时,用吸烟来使自己进入失神状态,以期能见到精灵。所以在他们中间,烟草开始被称为“圣草”就不足为奇了。北美印第安人认为烟的麻醉状态是超自然的失神状态,这种状态中的梦幻无疑就是圣灵的启示。中世纪的欧洲,烟草也同熏香混合,被作为伦敦教堂的供香,也是出于对宗教的顶礼膜拜,在狂热宗教中使自己陶醉。
“神奇无比”的烟草作为一种连系神的媒介物,恰好在宗教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吸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
由于烟草历史悠久,又是那么神圣,于是土著印第安人当时的风俗就把烟草当作神灵,以此用来作为太阳神的神圣祭品。他们认为太阳、大地是万能而强大的,是万物之主,所以烟草也就身价百倍,象征着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每逢节假日、结婚、生日、葬礼以及拜访各部落首领时,都要把烟草作为最珍贵的礼物互相赠送,以示和平、友谊、尊重和睦相处。这一风俗,代代相传,直至流传到世界各地。虽然内容有所改变,但基本上还是表示了和平友好的象征。据历史记载,这一风俗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许多外国使团和外交使节把烟草或者鼻烟、鼻烟壶等烟制品作为礼品赠送给我国,以示友谊。
公元1684年,康熙南巡时,曾在南京接受当地传教士们赠送的礼物—鼻烟。
公元1725年,意大利罗马教皇伯纳第多十三世遣使来我国,觐见了清世宗,献上了礼物,有各色玻璃鼻烟壶和鼻烟。
公元1752年,葡萄牙国王遣使来我国,也献上了以赤金、螺钿、玻璃、玛瑙等制成的鼻烟壶。
这种风俗,直至今天,我们在接待亲朋好友时,仍以卷烟招待,一方面用它来提供结交朋友的机会或作为传递友情的导线;另一方面可使人们之间的来往从陌生到亲近,把烟草作为媒介是有很大关系的。今天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把烟草招待客人,谓之“烟茶”或谓之“烟酒”。
由于烟草的价值,又遍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在欧洲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烟草成为上流社会的宠物,帝王奖赏臣僚的圣品。英国当时烟风最盛,全国上下,莫不以吸烟为乐。当年伦敦的通衢、闹市都有吸烟俱乐部的设置,有如文艺沙龙,随处可见,成为上流社会、缙绅名流吸烟聚谈,纵情享受的场所。如今,在伦敦历史博物馆内还珍藏着一幅描绘当时吸烟俱乐部内烟雾腾腾、百态俱阵的著名油画,以及俱乐部吸烟规约的铜牌。
烟草同样被人们隆重地用于丧葬之中。有些民族形成了用烟草和烟具来做殉葬品的风俗。如鄂布岛上的鄂斯特雅克人,烟斗多半要成为死者的殉葬品。西伯利亚东部的通古斯民族把死者埋葬在树内时,要放进一把烟草。日本安尼时代,有些人家将珍贵的烟盒用来殉葬。在我国清代末期,慈禧太后的随葬品中,有她生前爱用的铜水烟袋、银水烟袋、银潮烟袋等烟具,琳琅满目。1916年,袁世凯的随葬品中有一根长长的中国式旱烟袋及其外国烟具。当然现代虽然很少有将烟作为葬品的记载,但在民间,将嗜烟者生前酷爱的香烟随之入葬,或在其坟前供上他爱吸的香烟,也是屡见不鲜的。
烟俗与宗教的关系
应该说,人类认识烟火中散发出的香气,远比燃吸烟草为早。早在伏羲时代就有燃烧薪柴散发树木的香气来祭祀天地、祈祷神灵的“燔柴祭”。中国古代的香料使用,大多依靠燃烧发烟的方式,屋子熏香,衣物熏香,人在香烟气中,早就开始吸入“香烟”,吸烟实非天外绝不可解之事,烟草的吸食极容易植入中国文化之中。我国把以前类似烟草能燃烧散出烟气的植物制成品叫薰香或焚香。虽然我国大量文物和文献记载中均未提到吸烟。而有“菸”、“蔫”,甚至“烟草”之称,但非指今天吸食的烟草。
东方人敬神也要靠烟,那是燃香而生的真正的“香烟”,所有的愿望,所有的祈求,所有的祷各都随着这一股细细的香烟飘到上苍神灵跟前,玉帝金佛于是了解了你的求祷,准备给予你满足了。一瓣心利,燃而为烟,烟是人与神的信使,烟是神的专利品。这对于东方人来说,不可谓不是一种极强烈的暗示。云雾实实在在给中国人一种飘飘欲仙的幻觉,属于一种言之不据的文化心理特征。由于烟草的奇异功用(最早恐怕是用来防蚊虫治病驱邪),于是关于烟草的神话也就诞生了。不守,我国古代的焚香与美洲印第安人的吸烟毕竟的同源异流。清人王忻《青烟录》就将焚香与吸烟相提并论。2000年前西汉出土文物中不有竹制薰笼和一批药草香料,香料可作香水,可作香油,可作香精,可作调料,也可产生“香烟”,这“香烟”不但通过嗅觉可以成为享受,它由于不少香料的药用价值也可以作为开窍清神之用。
也许不单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的出现和活动才伴随着阵阵烟雾,仙女祥云缭绕,魔怪妖雾迷茫。3500年以前金字塔内的古物中,就有很多应用香料的遗迹。人类吸烟的起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信仰基督教的教徒们也认为基督耶稣与教徒之间的沟通是可以通过供品来传达室达的。例如在欧洲的中世纪,烟草经常同薰香混合被用来做教堂的供香,当时的伦敦大教堂就有这样的摆设。
作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特有植物,烟草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代印第安人的宗教仪式中,就体现了他们对烟草的崇拜。由于烟草本身具有令人兴奋的麻醉的作用,所以它成了联系人与神及圣灵之间不可替代的物品。烟草也随之成了对天体崇拜的神圣祭品。烟草在其起源时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在原始民族的宗教仪式中起着很大作用。同样地烟草和烟俗在其传播过程中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令人惊讶的是,烟草以宗教和信仰为深层依托,传遍了五大洲,但同时在一些地区却全军覆没甚至难以植根。这都与该地区的一些宗教信仰有一定联系。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人们对火有着独特的感情,在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崇拜的众神之中,火神是主神。许多蒙古人、突厥人的某些部落不向炉灶抛一块食物就不能吃饭。尤其是居住在鳊的帕西人则更是信奉拜火教,他们视火为至高无上的圣灵,为了谨防亵渎火神或者是防止火被自己熄灭,他们戒除并排斥了吸烟,用以表达他们对神圣不熄之火的顶礼膜拜。这种屏弃吸烟的行为后来为波斯教所采用,并写进了以后的伊斯兰教义之中。所以今天绝大多数伊斯兰穆斯林是不吸烟的,自然也未形成自己的烟谷。1635年,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发生大火,一些毛拉(伊斯兰教学者)声称是由吸烟引起,于是国王苏丹下令凡吸烟者皆杀无赦,一日内杀了100多人,至此烟民在临刑前用挂着烟斗的绳子穿过鼻孔,游街示众。土耳其禁烟4个,死者近万,烟民数目却有增无减,苏丹无奈只好开禁。
然而,同样信奉拜火教的蒙古喇嘛教,却找到了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他们选择了不用点火熄灭的鼻烟作为替代物,既不违背教义,又解了烟瘾,也可称为聪明绝伦的吸烟方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都在马背、野外、帐篷里生活,不可能经常性地用烟筒抽烟,也不可能老用明火点烟,方便与否不说,引起火灾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加上骑马放牧,活动量大,水烟和烟杆都不适合,所以选择了便于携带、不用“明火持杖”的鼻烟。今天,一些牧民常用一根银链将壶拴住,并且烟壶也多为结实的木材或金属制成,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说地域差异也是导致吸食方式不同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烟在与各民族的融汇过程中,还形成了各种风俗。
吸烟的种种方式
烟草吸食方式的不同,反映了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和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从原始时代的嗅吸烟雾到今天绝大多数人吸食的机制卷烟,已有很长的历史了,但目前许多民族把各种传统的吸食方式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尤其是在我国,吸食方式更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吸烟的方式与何种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例如水烟筒就在我国南方较为普及,究其原因,估计与南方气候温暖多雨,且竹筒等原料较易取得有关,人们常说的“云南十八怪”其中之一的“竹筒当水烟袋”在这里就不难理解了。而在北方,天气干旱,尤其是在草原上,人们多骑在马上或步行。旱烟杆类似棍棒,长一点的可拨草探路,拒敌防身,偶尔也权且充当马鞭略使一二,故而易为人们接受。以前沙漠中的驼队,嗜烟者抽几口旱烟还可以理解,换上水烟还真有诸多不便。
最早的吸食方法与土耳其多管烟罩:烧烟闻吸是将烟草投入火堆中燃烧,吸食者围绕火堆,闻吸其带有芳香和辛辣的烟雾。据说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就是这样发现烟草的。他们在烧山垦荒时,偶然闻到了烟草燃烧散发的香气。以后就将烟草投入火堆之中,闻其燃烧后的烟雾。
与此类似的有土耳其早期的多管烟罩,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即在火堆上悬一金属或陶瓷罩具,罩具上方开多孔并连接吸管,吸食时将烟草撒于火堆上引燃,吸烟者则通过罩上吸管吸食其上升的烟雾。为了充分利用烟草和取得较稳定的烟气,烟罩逐步发展成为烟壶,即是在大肚窄颈壶上置一烟斗,烟斗管插入壶内水层中,壶壁上方开有多孔并用软管连接,吸食者可在烟斗内盛满烟草碎片或烟丝并点燃,而后通过软管吸食壶内经过水层过滤的烟气。由于不可能经常多人同时吸烟,又出现了只有一根软管的小型烟壶。这一吸烟方式和烟具流行在盛产香料烟的土耳其及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席卷全球的卷烟 发展到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使用最广泛的吸食方式是用纸卷的烟。有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之分,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如上等的哈瓦那雪茄,由于做工比较复杂,古巴人仍旧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生产,更显精细珍贵。机制卷烟由于携带方便,外形规范,加上又有精美的烟标为其包装,故易为人们接受,在整个烟草家族中,占有绝对优势。
日趋没落的旱烟旧时候更普遍的吸食方式是将烟草卷成柱状物燃吸。沿袭至今的抽旱烟多是用全片烟叶或半叶雪茄烟和部分农村自卷土烟。
风情独特的嚼烟也叫嘴烟。嚼食的时候直接把制好的烟叶或者烟块置于口中咀嚼,通过其汁液中的烟碱和其它物质来满足其生理上的需求。以前大洋洲的土著居民就很爱这种吸食方式。另一种是拌以贝壳灰和青萎箐一同咀嚼,嚼后把烟渣连同吐液一起吐出,以解烟瘾。这一方式沿袭至今,在一些矿井、海上和军队中还采用。嚼烟含糖、矫味剂和香料较重,易吸水回潮,多用装潢印刷精美的马口铁皮盒装。还有一种比较罕见,是我国布朗族特有的吸食方式,他们用一种叫“该割”的树皮与石灰、烟草混合,放在口中细细品嚼,以保护牙齿和防止口臭。
清凉舒适的水烟吸水烟是中国传统的吸烟方式之一,水烟可以通过加水过滤的水烟袋和水烟筒吸食。这是为了吸食更为清凉舒适,水烟筒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烟具,主要流传于云南、两广地区。时过境迁,今天南方吸水烟的烟俗还可以看到,而北方则越来越少见了。
盛极一时的鼻烟据说最早意大利人,手触到了霉变的烟叶粉末,用鼻一闻,精神为之一爽,这大概算是最早的鼻烟了。而在中国却被发扬光大,盛极一时,清代中叶,连上层社会的皇帝与嫔妃,都喜好吸鼻烟。现代我国的蒙古族人还是十分崇拜鼻烟,满族、藏族等也有吸食鼻烟的习惯。鼻烟其实是一种掺有芳香开窍药物及香料的烟末,消费者将烟末吸入鼻腔来满足其生理要求。而且一经吸入,吸食者都难免要打几个兴奋的喷嚏。吸食时,一般用小指或无名指在鼻烟盒或鼻烟壶中蘸点粉末,在鼻孔上一抹,再一吸就行了。鼻烟由于要求与鼻粘膜暂短的接触中达到效果,烟草及掺用物质必须研磨成细末。
奇风异彩莫合烟又名“缩龙烟”,是烟草家族中的独特成员。莫合烟属黄花烟种,相传由俄国传入新疆,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吸食方式也很独特,别的都是吸食烟叶,而莫合烟主要是利用烟杆,将旧报纸撕成小片,卷成喇叭状,装入金黄色的由烟杆制成的颗粒。据说报纸的油墨经燃烧后,与烟粒混合的味道,更加劲头十足,并有祛痰、止咳的功效。
吸兰花烟是羌族的吸食习惯。它是兰花烟中的一种自制烟草。吸食时,用烟叶裹以其它叶子,装在烟管中吸,其味浓而烈。成年人人手一管,十几岁的儿童也有吸食者。
喝烟许多少数民族不是吸烟,而是“喝”烟,将烟草调制成水喝下去。也是非洲多买哥人奇特的吸食方式。他们将收获的烟叶切成长条,晒干后撒上糖和甘油放在瓦罐中密封,埋进土里两年。要饮用时就取出烟条,在锅中熬成汤。这种烟汤的辛辣程度比烟叶本身要高几倍,同时还有浓郁的香味,而且无毒性,比吸卷烟要优越得多。
各国吸烟风采
不同地区的民族,吸烟心态是不相同的。古老的印第安人口含火,鼻喷烟,常常因此忘乎所以,甚至不省人事。这种超然状态被他们大加推崇,认为是精灵附体,羽化成仙。这是烟草世家最早的传奇风采。
美国人是一个幽默的民族,即使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也要为自己寻找一个轻松的环境。所以他们在把哈瓦那雪茄吸到一半时便又去吸别的烟,为然,他们就会悠闲、嬉戏而轻松地将烟吸到全部燃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