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14847900000053

第53章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

5.信息资源共享,兴办虚拟大学。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设网上课程,甚至兴办网上虚拟大学。英国的全球网络大学(UKEU)已经登陆中国,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全面合作,中国学生不出国门可以在UKEU攻读在线学位课程。UKEU是联合剑桥大学等几十所著名高校共同组成的,向全球提供来自英国高校的网上本科、硕士等一系列课程,所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完全一致。墨西哥的蒙特雷理工学院是虚拟大学的楷模,这个大学已经成为世界名校,并且形成了全国连锁的蒙特雷理工学院体系,它的20多个分校分布在墨西哥的北部、中部、南部以及太平洋4个地区的24个城市,此外还有拉丁美洲校园管理部,负责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和麦德林、秘鲁的利马、智利的圣地亚哥、巴拿马的巴拿马城、厄瓜多尔的基多和瓜基尔、萨尔瓦多的圣萨尔瓦多和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等9个城市的分校。蒙特雷理工学院已经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布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旧金山州立大学等11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该校在管理学、教育学、工程学与工艺学等方面开展15个硕士学位和1个博士学位教育,截至2000年8月,通过该学院接受网站学习的已有8万多人,由于该校提供了优质服务,被《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1999年度报告》确定为传播知识的典范,该校通过14个远程通信卫星教育网、4个卫星电视网以及因特网把28个分校院连接起来,通过5个卫星频道授课,共设有1433个接受网站,其中包括91个本科生和硕士生教学网站,327个教师开发网站和982个企业教学网站,学生可以随时就学术问题在网上发表见解,并对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提出意见。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也都在试办虚拟大学。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从根本上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有意识形态性质,所以,教育的国际化或全球化是抛开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只从知识和业务方面讲,况且,即便如此,也有资金和人才外流的问题。

据统计,1978—200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70.02万人,而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只有17.28万人,还有52.74万人滞留国外,造成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所以,我们在抓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加快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教育主权,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克服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一些不利的影响,使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也增强了各国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场竞争中要占据领先的地位,建成高等教育强国,除了全方位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外,还要大练内功,努力提高自己的质量和水平。

1.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经迈入了大众化阶段。有的地区甚至进入了普及化阶段。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超常规发展的同时,质量和水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亟待加强。而且,中国不仅需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普遍提高全民族的高等教育水平;更需要在大众化的海洋中保留一块精英教育的岛屿,培养国际一流的精英人才,才能占领人才竞争的高地,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英教育应该始终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导方面,从基础教育抓起,建立一套培养现代精英人才的体制,以大众化教育为基础,以精英教育为主导,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

2.加强重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古代比较发达,比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还早100多年,孔子就创办了私学。他的学生有3000多人,其中深通六艺的优秀学生有72人。大约与柏拉图学园同时,齐国的稷下学宫学生多至数万人,教师达到1000多人。稷下学宫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如英国的李约瑟教授就对它做了高度评价。汉代的太学学生达到了3万人之多,是一所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史实详尽可考的高等学府。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近代落伍了。欧洲在12世纪以后相继创办了波伦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40多所著名高校。在欧洲的高等教育繁荣的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却落后了。元、明、清(不含清末)三代历时六个世纪,中国文明逐渐由僵滞、衰败导致落后,直到维新运动之后,才开始建立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如光绪皇帝有意于维新图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之状,1896年即光绪二十二年大理寺少卿盛宣怀获准在上海设南洋公学,是上海交大前身;1898年,准建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马相伯在上海于1905年创设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从创办时间上讲,中国比欧洲晚了六七百年。所以,尽管新中国建立以后,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建起像牛津、剑桥那样的世界名校,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现在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是非常必要的,建设起一批世界名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军者和骨干力量,才能在国际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在建设重点高校的同时,也应当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重点学科。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建设国际一流的教师队伍。有领军的学校,更要有领军的人物。蔡元培有一句名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要有世界知名的高校,必须有世界知名的教师。

据说,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为了引进世界一流的师资到世界各国选拔教师,有一次,一天飞到两个国家,不辞辛苦终于使香港科技大学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了世界名校行列。中国的高校都应当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有利条件,以多种方式引进国际上知名的教师,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发挥他们的特长,如外语水平高,现代教育手段掌握得多,等等。同时克服他们的短处,如有的青年教师学风不够扎实,学术上有些浮躁等。要注意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应当看到,由于10年“**********”的影响,一流的能称上大师那样的人物出现了断层,所以应当非常珍视仍然健在的著名教师,要延长他们的离退休年限,甚至聘为终身教授。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形成良性机制,制定规划培养出一流的教师队伍,产生大师级的领军人物。

4.加强高校的科研工作。一流的高校必须有一流的科研水平,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配称为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办的学园很重视科研工作。柏拉图本人数学上的造诣很深,他的学生泰阿泰德是立体几何的创始人。学园对动植物学、地理学、宇宙学等都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这使它实际上成了当时希腊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不仅是哲学家,而且对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也颇有造诣。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为学园建了一所规模可观的生物实验室。而在中国占传统地位的儒学注重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的研究,对科学技术的教育不大注意。与孔子同时代的墨子所办的私学注重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可惜的是墨子所讲的科学技术被人们歧视为“奇技淫巧”,没有得到世人的足够重视。墨学被尘封千年的遭际,直接影响了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虽然说近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科研方面奋起直追,但始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中国高等教育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非在科研上下大功夫不可。创办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要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反对离开科研的低水平的教学,要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促进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

5.加强高校民主建设。欧洲的高校有可贵的民主传统,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波罗尼亚大学曾由学生管理,被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出任校长,主管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均由学生决定。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于这种类型。巴黎大学则曾由教师管理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出任校长,英国、法国、北欧的大学多属这种类型。当然,我们不能照搬这样的管理方式,但是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作用的民主精神是可资借鉴的。我们现在讲“以人为本”,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本,如何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给学生和教师更多的权利,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欧洲高校素有重理性、崇学术的传统,学术在高等学校有很高的地位。在今天,在我们的高校中如何使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委员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如何使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有合理的分工,使两者紧密配合、协调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有的高等学校已经开始做了改革的尝试,提高了学术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的经验应当加以推广。

6.加强创新精神的教育。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说,中国的学生在国外高校考试的成绩往往都是前几名,但缺乏自由创新精神。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色彩。学生为了能够考上大学,死记硬背,在应试教育的框框内下了很大功夫,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有不少高中一年级就开始分科,使学生片面发展,早早进入应试教育的轨道,考上大学以后,觉得松了一口气,放松了学习。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在高校学习是很认真的,但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模式存在着缺陷,具有一定程度的机械和僵化的特点,注重的是让学生应学的科目考试合格,对培养学生自由创新的精神注意不够。长此以往,我们高校的学生都能够应付考试,却不能自由创新,必然会影响出高水平的人才。有不少有识之士慨叹中国培养不出大家,创新教育力度不够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高校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改革,如进行科技发明竞赛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人数少,涉及面不广,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的状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进步的灵魂。我们只有深化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创新精神,把高校建成孕育创新精神的温床基地,才能从根本上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不掉队,并且走向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