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14847900000086

第86章 办好地方重点大学,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2)

就我国而言,地方重点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唇齿相依、相互促进的关系。由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本地区范围内,地方重点大学所拥有的各类资源优势十分显著,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承担以下几方面的责任:第一,强化学科特色和科技创新,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二,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第三,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方式,提高办学的开放性,提升区域劳动者的素质。

2004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地方重点大学自身水平的提高与区域内的企业在培养人才、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天然的联系,是区域内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地方重点大学以“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为发展思路,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科技成果方面将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如,2006年全国高校研究与发展专职人员16.4万,地方高校9.86万,占60.12%;全国高校科技经费457.27亿,地方高校160.86亿,占35.2%;全国高校研究与发展项目20.24万项,地方高校11.37万项,占56.18%;全国高校发表学术论文54.89万篇,地方高校30.42万篇,占55.42%;全国高校专利授权12043件,地方高校4300件,占35.7%。可见,以地方重点大学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在专职研发人员、承担的研发项目、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方面已经成为高校科技工作的大头。在获得的科技经费数量和专利授权等方面也已超过全国高校的三分之一。

总之,地方重点大学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的重任,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提升地方重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而言,既有相同的使命,又有不同的要求。地方重点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一方面,需要接受国家重点大学的辐射,加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科研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向下延伸至地方一般院校,在科学定位,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角色扮演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因此,提升地方重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迫在眉睫的任务。

提高地方重点大学的教育质量应着重从特色学科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强办学开放性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1998年进入“211”工程建设后,重点抓特色学科建设。2002年,材料学和光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带动了一批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目前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8个。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始终做到优势学科显优势,特色专业有特色,优势和特色学科逐渐成为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核心力量,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了领军、示范和辐射的作用,使学校处于在同类高校中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地位。

世界经济论坛的《国际竞争力报告》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已经全面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大学的发展也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然而,地方重点大学不能与全国一流重点大学实行同样的科研定位。地方重点大学的科研重点应放在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上。我校将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生产技术的服务等方面作为学校科研导向并以此为突破点。近年来,我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另外,还有一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2005年在全国高校中,我校专利申请排名第23位,专利获权排名第24位。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一方面把学生创新思想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坚持“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教改思路,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重点抓实践教学平台和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在“九五”、“十五”和“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投入一个多亿用于十大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设立“星火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协和科技竞赛活动。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重点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设立“研究生科技基金”,通过研究生科技创新奖、研究生校外科技竞赛奖、优秀博士生创新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微软创新杯”等国际国内科技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共有539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其中国际奖10项,全国一等奖30项。

留学生占有率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吸引力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强国的留学生占有率一般都在3%以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2006年,美国的留学生占有率高达21.63%,德国为9.52%,日本为4.61%。显而易见,单纯依靠一流大学的国际吸引力不可能完全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须依赖地方重点大学的能力发挥。因此,地方重点大学可以通过展示特色学科的优势,吸引国外一流大学相关学科的学生进行合作培养,提高我国留学生的占有率。近年来,我校通过举办双边研讨和国际学术会议、互换学生、合作办学等方式,进一步增加了学校办学的开放性。目前,学校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近100份,每年接待来自2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来访500多人次,在校留学生每年达400多人次。

综上所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每一所中国大学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只有通过建设一批地方重点大学,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注重地方重点大学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为我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持,成为地方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才能共同支撑起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厦。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05).

[2]谢和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

[3]韩凤芹.增加教育投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