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美中不足的是,作品发表了,却不见寄稿费来——托尔斯泰由于生活放纵、赌博常输,手头总是缺钱。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见赞扬,不见钱来。”涅克拉索夫10月30日来信解释,说照杂志规定,第一篇作品是不给稿费的,但以后所有作品若被杂志采用,则将按最高标准支付,即一印张三十银卢布。
《童年》发表后,在彼得堡文坛引起很大轰动。
托尔斯泰初试笔锋,就获巨大成功。于是,他一鼓作气完成了童年的续篇《少年》和《青年》,这是充满激情的三部曲。同时他还创作了《一个地主的早晨》、《袭击》等作品。
托尔斯泰把《童年》寄给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由于信心不足,所以只署上自己姓名的缩写。不料,涅克拉索夫对这位素昧平生的青年作者的作品大加赞赏,并劝他不要隐匿自己真实的名字。1852年《童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
《童年》通过主人公尼古连卡·伊尔坚耶夫充满着欢乐与忧伤的情感,回忆起“无比幸福而又长逝不返的童年时光”,描写了旧贵族家庭中孩子们的生活。作品把人生最美好的童年时代写得绚丽多姿,亲切感人,充满了迷人的诗意,同时,也揭露了生活的阴暗面。许多评论家认为写童年生活,很难从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再找到可以同它相媲美的作品。
《童年》发表时,书报检查机关进行了粗暴的删节,特别是删掉了有关娜塔丽雅·萨维什娜的爱情故事,这使作家大为不满。尽管这样,他还是十分珍重自己的处女作,兴奋得简直喘不过气来。他津津有味地读着赞扬自己作品的一些评论文章。在身旁听他朗读的哥哥和其他军官起初还不知道报上称赞的就是他。
《童年》仅仅是长篇小说的第一部。继《童年》之后,作家还要创作《少年》、《青年》等。人们从小说主人公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童年时代的许多特点,在其他人物身上,也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亲人、朋友和教师的影子,连小说中的环境,也与雅斯纳雅·波良纳极其相似。当然,它并不是作家个人家庭的编年史,因此,他始终不赞成编辑部把小说题目改成《我的童年的故事》。作家后来曾说,《童年》的创作是“朋友们和我自己的童年生活的不相协调的揉合”。
达吉雅娜姑妈读了《童年》,来信鼓励他“要具有真正的、完整特征的天才,以使像《童年》这样不太使人注目的情节写得饶有风趣”。此后,托尔斯泰的创作,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相继发表了短篇小说《袭击》(1853)、《伐木》(1855)和中篇小说《少年》(1854)。在这些早期作品里,作家继承并发展了俄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充分显露出卓越的创作才华,立即引起了俄国进步文艺界的瞩目。
1853年10月,俄国向土耳其宣战。第二年土耳其联合英、法一起进攻俄国,战火蔓延到克里米亚半岛。这时,敌军无论在装备上,还是在人数上,都压倒了俄国。可是,在俄罗斯危急的关头,一些贵族还在举行盛大的酒宴。由于沙皇政府的腐败、军队统帅的无能、军官的相互倾轧,致使战局急转直下,连吃败仗。这激起了国内人民和广大士兵的无比愤慨,托尔斯泰忍无可忍,和一些爱国军官一起草拟了改组连队的计划,建议成立来复枪营,出版《军人之页》杂志,这使他的上司大为恼火。1854年秋,敌人开始向塞瓦斯托波尔推进,并逼近这个要塞。俄国被迫开始了长达11个月之久的城市保卫战。
被围困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当时成了举世瞩目之地。托尔斯泰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决然地要求把他调到战火纷飞的最前线。11月7日,他来到了被包围的塞瓦斯托波尔,指挥第十四炮兵旅第三炮兵连。1885年4月,他又奔向最危险、距敌最近的第四棱堡。在这里,他看到了普通士兵、水手和居民的英雄气概和高涨的爱国热情。他在给哥哥的信中提到:海军中将拉希莫夫巡视军队时,不是喊:“弟兄们好!”而是问:“决战时候到了,弟兄们,你们敢死吗?”士兵和水手们齐声回答:“我们敢!乌拉!”托尔斯泰从这里看到了俄罗斯人民伟大的精神力量。八月初,战争进入空前残酷激烈的阶段。敌人几百门大炮同时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猛轰,整个城市笼罩在硝烟火海之中。人民为战争付出了血的代价,城市保卫者每天都有成千人牺牲。8月27日,敌人一连发动了十数次冲锋,托尔斯泰指挥着炮兵连英勇反击。最后由于寡不敌众,在敌人强大的攻势面前,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终于陷落。托尔斯泰是最后一批撤出这个城市的。这一天——8月28日,恰好是他的生日,可他在精神上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此刻,他不得不告别这座英雄的要塞和流血的城市。他眼里噙着悲愤的泪水回过头来,就在这时,一面法国旗帜插上了烟火弥漫中的棱堡。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不禁失声恸哭……在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中,托尔斯泰表现出了最大的勇敢,因而获得了四级安娜勋章以及其他奖章。
就在战争紧张推进的日子里,托尔斯泰也没有停止写作。他把在战地捕捉的直接印象,写成了三篇小说,后收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中。作家没有把战争描写成旌旗招展、战鼓喧天、将军策马向前的“壮观”图画,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战争的本来面目。应该说,对战争做这样直接、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在俄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托尔斯泰穿着军大衣来到彼得堡,第一次踏入了文学界,先后见到了团结在进步杂志《现代人》周围的许多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他们热烈地欢迎这位从战地归来的英雄,殷切地关怀这位初露锋芒的作家的成长。但这时《现代人》的作家在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上出现了分歧。《现代人》坚持艺术上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巨大作用,保卫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传统;而最早退出《现代人》并另行主办《阅读丛书》的自由主义者德鲁任宁等人,则极力诋毁这种传统,把普希金等人的创作说成是“纯艺术”的。这就是当时果戈里派和普希金派的论争。托尔斯泰一度接受了后者关于“纯艺术”的错误理论。后来,他识破了这种主张势必引导作家走上远离生活与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邪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他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这之前,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建立了亲密的友谊。1856年,托尔斯泰离开了戎马生涯,这使屠格涅夫感到十分高兴。因为屠格涅夫很早就规劝比自己年轻十岁的朋友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使他的才智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但他们中间也时常发生争论和吵架,托尔斯泰“往往在争吵中表现得非常尖刻和缺乏自制”,有一种水牛般的倔强性格,所以屠格涅夫时常风趣地称托尔斯泰为“暴怒的野蛮人”。
退伍办学
托尔斯泰脱离军旅生活后回到雅斯纳雅·波良纳。这时,他对农民被奴役的现状更为不满。他继续进行农业改革,同时博览群书,创作《青年》。
1857年初,托尔斯泰第一次出国旅行。他乘一辆邮车直奔华沙,然后乘火车抵达巴黎。在巴黎,他目睹了一个人被推上断头台的恐怖场面。就在那暴虐的时刻,一架机器把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撕裂成肉块。机器斩首这件事使他无法平静,他一刻也不想再在巴黎逗留了。之后,他来到了瑞士。在瑞士的琉森镇,又有一件事情把他激怒了。那是一个阴霾的夜晚,月儿钻进了云层。托尔斯泰刚刚从外面回到旅馆的房间,忽然飘来阵阵悦耳的琴声和歌声。他走下去一看,原来一个流浪歌手正在一家饭店的阳台下,一边弹奏六弦琴一边演唱着一支动听的歌曲。一些华服盛装的贵妇人和领子白得耀眼的阔佬,围坐在那里笑眯眯地欣赏着。流浪歌手唱了许久,最后举起帽子,希望得到几个赏钱,托尔斯泰很快掏出钱来给了他。可是,那些有钱人个个收敛了面孔,竟没有一个人肯赏一个生丁。托尔斯泰心中愤愤不平。他见歌手满面愁绪,悻悻地离开了,于是激动地喊了一声,追了上去。他把歌手请到餐厅坐下,要了饭菜和香槟酒来款待他。这时,餐厅里的一些人又站在一旁讪笑。托尔斯泰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当今历史学家应该用千秋史笔加以叙述的事件”。于是,他立刻写成了短篇小说《琉森》。小说愤怒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野蛮和“道德”的卑下,同时也表现出作家完全否定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意义和从抽象道德观念描写生活的弱点。
从国外归来,他处处感到人世间的不合理。俄国广大农民的贫困、愚昧和落后,尤其使他焦灼不安。他找不到出路。一回到雅斯纳雅·波良纳,他感到大自然是如此神奇、美妙,托尔斯泰每天都能从大自然中发现瞬息万变的美。不管风雨阴睛,他都坚持到大自然中去散步。那美好的春天终于迈着姗姗的脚步来临了!他惊喜地观察着大地复苏、春风吹绿、万象更新、百鸟啼鸣的景象。走过田园,他看融化的雪水,正滋润着干旱的大地;走进森林,他看见白桦树正在吐绿,夜莺正在安静地栖息……
这时,他来到附近的庄园,那里有他的亲友,有他一度热恋过的瓦莱丽雅。虽然这支爱情插曲早已结束,但是,曾经在作家心灵上震颤过的旋律,却仍在耳畔萦绕,这促使他用艺术形式把它再现出来。1858年,他开始了长篇小说《家庭幸福》的创作。小说写得很顺利,1859年4月脱稿,并于同年发表在《俄国通报》上。这是一部试验性的作品,它表达了作家对婚姻、家庭和妇女地位的见解,为作家后来史诗性巨制中的妇女形象的创造做了准备。
1856年11月26日,他获准能以炮兵中尉衔退伍,他改善农奴状况的方案已宣告失败。他这时闲云野鹤,了无牵挂,便决定出国游历。这次出国1月29日出发,8月8日归来,历时半年,游览了法国、瑞士、德国一些地方。
1857年1月29日,托尔斯泰乘驿马离开莫斯科去华沙,从莫斯科到华沙1269俄里,托尔斯泰走了五天,路上思考了《失落者》的写作问题。
旅行回来以后,托尔斯泰精力充沛,同时动手开始了以下五部作品的写作:《发疯者》、《逃亡的哥萨克》、《狩猎场》、《青年》第二部、《旅游日记》。
轰动一时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之后,托尔斯泰185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暴风雪》、中篇小说《两个骠骑兵》、中篇小说《青年》、短篇小说《被贬为列兵的人》、《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卢塞恩》;1858年发表了短篇小说《三死》、《阿尔别特》;185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家庭幸福》。这些小说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引起轰动,而且有的作品还得到了不好的评价。这种情况不可能不对托尔斯泰的创作热情产生负面影响。
1859年11月,托尔斯泰决定在雅斯纳亚·波良纳为农奴的孩子创办一所学校。
托尔斯泰开始办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农奴不信任他,农奴们起初都不敢送孩子来上学。学校不收学费,从来没有这种好事,托尔斯泰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给学生和老师充分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愿意来就来,不愿意上课就走。教师有权不让某个学生进教室。课外师生是平等的朋友。托尔斯泰课外常跟学生开玩笑,游戏、角力、散步、滑雪橇,晚上常送学生回家。
他还拿出一俄亩地来供愿意耕种的学生耕种,收获归耕种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有八个人,托尔斯泰就把这一俄亩地分成八份。学生在自己分得的地上种了亚麻、豌豆、荞麦、胡萝卜、芜菁等等。
学校的课程有:读书、书法、语法、创世纪、数学、绘画、制图、唱歌,后来又加了俄国历史故事和自然科学漫谈。
上午课是必须来的,但丝毫不强迫,全靠学生自觉。下午课,大孩子家里有活儿,可以不来,小孩子家里没有活儿都来。夏天农忙时放假,让学生帮助家里干活。
开学时学生是22个,到1860年3月发展到近50个。学校的事情越来越多,于是托尔斯泰便开始物色助手。1860年6月,他终于物色到一个,此人叫彼得·瓦西里耶维奇·莫罗佐夫,是图拉神学校的毕业生。托尔斯泰1860—1861年出国期间,学校的工作就由他负责。
在托尔斯泰从1861年5月到1862年5月担任调解人期间,学校从最初一所发展到21所,分布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周边地区。校舍都是因陋就简,设在农舍里,教师有的也跟农民住在一起。教师大多是被开除的大学生,工资很低,教一个学生每月50戈比,平均一个教师有二三十学生。除工资外,如在《雅斯纳亚·波良纳》杂志上发表文章,可以得稿费。尽管生活很艰苦,但在托尔斯泰的热情感召下,教师都爱上了自己的工作。
学生们学习成绩很好。有的学校,孩子们入学第一天就学会了读写字母,两星期以后就能慢慢地读童话。有的农民甚至请学过土地测量课的学生去帮助测量土地。
为了推广办学的经验,宣传办学的心得体会,听取批评,展开讨论,托尔斯泰决定创办以雅纳亚·波良纳命名的杂志。
1861年6月,托尔斯泰就得到批准杂志出版的通知,8月各报刊上就出现了新杂志出版的广告,说新杂志将于10月1日开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