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4917700000013

第13章 九重之内、九五之尊——帝王君主之谜(9)

在雍正九年(1731)到十三年(1735)的《活计档》中,这类记载便越来越多。如雍正九年的“六所档”,雍正十年的“南熏殿并圆明园头所、四所、六所、接秀山房总档”,雍正十一年(1733)的“四所等处档”,雍正十二(1734)、十三年的“六所档”,都有这类内容。根据档案记载,雍正为烧炼丹药,在这一时期传旨进用的煤192吨,炭42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铁、铜、铅制器皿以及矿银、红铜、黑铅、硫磺等矿产品。据统计,自雍正八年(1730)十一月至雍正十三年(1753)八月的59个月内,共传用炼丹所需物品157次,平均每月两次半还多,地点基本都在圆明园内。

纵观历史,长生不老的企求总是伴着服丹丧命的悲剧在帝王之家屡屡重演。中国古代先后有十五六位帝王死于丹药中毒,正是欲求长生,反致速死。原来,所谓的神丹竟“怀大毒在其中”,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是含有毒素的,对人脑五脏侵害甚大。从这个角度上讲,旨在长生的丹药无异于害人的毒药。好丹服丹的雍正也难以逃脱丹毒丧身的厄运。

关于雍正的暴死,一直是个谜。现在看来,雍正死于丹药中毒说的“证据”似乎较充分些。

首先,雍正服丹中毒的推测,一直是雍正死因的一家之言。近年,随着清宫档案的发掘,雍正服丹致死说越来越引起史家的关注和认同。

从档案记载看,雍正常年服食丹药,有毒成分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死于丹毒当是正常的。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初九日,“圆明园二所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黑铅是炼丹常用的原料,更是一种有毒金属,过量服食可使人致死。这批黑铅运入圆明园12天后,雍正在园内暴亡。史家认为,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丹药中毒事件。

乾隆的亲生母亲之谜

乾隆(1711-1799年),姓名爱新觉罗·弘历,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子时生于雍和宫邸。是雍正帝的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命养于宫中,时年12岁。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死于养心殿,葬入清东陵的裕陵,庙号高宗。

乾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乾隆又是在民间传闻最多、被文艺作品演绎最多和官方文献记载疑点最多的皇帝之一。

清朝12位皇帝中,出生地点不明的只有两位皇帝,这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高宗弘历。努尔哈赤出生时还没有创制满文,他当时也不是什么显赫人物,所以他的出生地没有留下明确的文字记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乾隆不一样,乾隆是雍正帝的第四个儿子,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出生,他的出生地怎么会不确定呢?这里面必定大有蹊跷。

关于乾隆的出生地,他的父母都没有留下明确的说法,倒是乾隆自己曾经反复说明,这就是关于乾隆出生地的第一种说法——雍和宫说。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内,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原是雍亲王的府邸,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府,当时并不叫雍和宫。乾隆登极后,把他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这座府第里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诵经,后来这里就改名叫雍和宫。乾隆曾经多次以诗或以诗注的形式,表明自己出生在雍和宫。但是,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期,就有人对他的出生地发出不同的议论,认为他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这就是关于乾隆出生地的第二种说法——避暑山庄说。

乾隆帝到底是出生在北京雍和宫,还是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至今学术界没有定论,仍然是一个历史的疑案。如果是普通百姓,他出生在什么地方,对家庭来说可能算是一回事,但对民族、对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然而,乾隆皇帝却不同,乾隆的出生地同他的生母是谁密切关联。大家为什么关心乾隆的生母是谁呢?因为乾隆的母亲“出身名门”或“出身微贱”,会直接影响乾隆的皇位、事业;如果乾隆的母亲是汉人,则又关涉到更为复杂的政治问题。

康熙五十年(1711)七月二十六日,康熙从北京出发到达避暑山庄,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间,乾隆的父亲雍亲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热河请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这中间只有17天。就是说如果乾隆在避暑山庄出生,那么他母亲在临产前17天,大腹便便,行动不便,怎么会到避暑山庄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许另有其人。

乾隆的生母,正史记载为“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传说则有多种说法,如热河宫女李金桂、内务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宁陈夫人等。乾隆的生母是谁,的确是一桩历史疑案。皇帝的生母疑案,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仅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光绪帝死因之谜

光绪(1871-1908年),姓名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1908年11月14日,这正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日子。这天晚上,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在北京中南海瀛台去世。第二天下午,他的母后与政敌慈禧太后也病死在中南海仪鸾殿。这消息公布后,立即在全国引起种种的怀疑和猜测,因为这对母子自戊戌政变后一直处于对立的微妙状态中,现在两人几乎同时死去,又是光绪死后慈禧才死,于是,社会上对光绪之死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以徐珂《清稗类钞》为代表,认为慈禧在病危时,不愿在她死后让光绪再掌朝政,派亲信去窥探光绪动静,得知光绪“竟有喜色”,大怒说“我虽病,当不致先他死,他休痴想!”于是派人将光绪毒毙。中国古代宫廷斗争多有先例。

第二种说法,以德龄《瀛台注血记》为代表,认为是慈禧的太监亲信李莲英平日狗仗人势,常迫害光绪,害怕慈禧死后光绪上台危及自身,故瞒过慈禧,暗中毒死光绪。

第三种说法以康有为的公告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为代表,认为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出卖了光绪,当慈禧病危时,担心光绪重新上台,便以重金买通内监,借向光绪进药之机,暗中下毒,谋杀了光绪。

以上几种说法流传颇广,但都是猜测之词。近年历史学家的在故宫博物院中找到大量的清宫医案,其中有光绪历年的病历与药方,据此分析,认为光绪帝死亡纯是因自身疾病加剧所致。光绪帝并非慈禧太后亲生儿子,而是醇亲王奕譞之子,过继给主继大统。光绪自幼离开亲生父母,在慈禧的冷漠、威严与胁迫中长大,精神压抑,体弱多病,特别是在戊戌政变中经受慈禧无情打击,被长期幽禁,精神濒临崩溃,身体急剧衰弱,年纪轻轻就患上多种严重疾病,据现代医学分析其病史,他的肺、肝、心等都有病,还有长期遗精史。光绪勉力支撑数年,到1908年已病入膏肓,进入危急阶段。1908年11月10日,即光绪死前4日的医案上写着:“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11月12日御医们已感到束手无策。13日,光绪“目睑微白而珠露”,危在旦夕了。14日进入弥留状态,“脉息如丝欲绝”,到此日夜,光绪终于死亡。据这些资料分析,光绪帝的直接死因,乃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造成,属于正常死亡。

根据清宫医案的分析,光绪正常病死似乎已成定论。但有一历史学家提出:清宫病历医案就全然可靠么?阴险、残忍而又狡诈的****统治者在激烈的争夺权力的斗争中,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他们难道不能伪造或篡改病历医案么?于是,人们又开始思索与探讨了。我们从光绪帝之死中认识到:由于封建****政治特有的神秘性与封锁制度,以及层出不穷的阴谋,缺乏起码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因使得中国国史上的政权更替经常出现各种令人难解的历史之谜,仅以清朝为例,就有顺治、康熙、雍正、慈安太后、同治以及光绪诸帝死因之谜,成为历史疑案,以致在今天还引起人们的探讨与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