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4917700000016

第16章 至尊红颜、柔肠铁腕——后宫妾妃之谜(3)

太平公主摄政之谜

太平公主(?-713年),武则天的女儿,唐朝的女性参与政治者。

中宗李显是一个性格温和懦弱的人,因此造成妻子韦后、女儿安乐把持朝政的情况。本来太平公主和上官昭仪(上官婉儿)联手,是可以制得住她们的,但是太平公主却看上了上官婉儿的情夫崔堤。于是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反目成仇,反而成了韦氏的帮凶。

景云元年(710年),欲为皇太女而不得的安乐公主与其母韦后,联同情夫,用毒饼杀死了中宗李显。五天后,傀儡李重茂登基为帝。

太平公主派长子薛崇简与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合谋,在十二天后发动政变,一举诛灭了韦后与安乐公主。韦家班垮台了,但是李重茂还坐在皇帝位上。谁都不甘心让他继续为皇,但是谁也不敢出头做这个主。结果,还是太平公主,在这天早朝时,走到李重茂面前,说:“这不该是你这个娃娃的座位。”说完,抓着李重茂的衣领把他拎了下来,拥立哥哥相王李旦登基为帝。李旦当上了皇帝,许多政事都要由太平公主来参与决策。从此,太平公主越发权倾朝野。后来甚至到了这种局面:每当宰相有事要请皇帝盖印颁行时,李旦只问宰相:“跟太平商量过没有?”如果商量过了,就再问一句:“跟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过没有?”如果也商量过了,李旦连看都不看,便取出御玺,一盖了事。

渐渐地,朝廷里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两股势力便互不相容了。太平公主想要哥哥更换皇储,但是李隆基的亲信大臣们都强烈抵制,甚至要求李旦放逐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怒不可遏,跑到太子府里,当面斥骂了李隆基一顿。李隆基只好赔罪道歉,并将自己的亲信姚崇、宋景贬谪。李旦对这种家、政不分的情形感到疲惫厌倦,于是想要传位给太子,自己去当清静的太上皇。这个决定自然让太平公主难以接受。但是这一次,不管她怎么捣腾,李隆基还是提前当上了皇帝。太平公主受不了李隆基过于英明的表现,决定废了这个侄儿皇帝,还策划让宫女元氏在李隆基的补品里下毒。

当初与李隆基共同起兵的薛崇简对母亲的所作所为深感不安,力劝她放弃谋反的计划。太平公主见儿子不听话,怒火中烧,常常打骂他。但是太平公主的起兵计划,却因丈夫武攸暨去世而耽搁了下来。

太极二年(713年),得到消息的李隆基突然出兵,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及家人。太平公主逃入深山,请求侄儿放自己一条生路。太上皇李旦也为妹妹向儿子求情。但是李隆基不为所动,将太平公主赐死在公主府里。她的儿女只有薛崇简一家被饶过。

韦后窃权乱政之谜

韦氏(?-710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弘道元年(683年)唐中宗李显即位,次年,立为皇后。

弘道元年(683年)中宗遭武则天废黜,贬为庐陵王,先流放于均州,后来迁谪于房州,韦氏亦随至贬所。当时中宗内心惶恐不安,担心武后加害而遭杀身之祸,多次想自杀而被韦氏制止。每遇此情,韦氏即劝慰中宗说:“一个人的祸福,是变化莫测的。今日遇祸,说不定明日就得福。若想一死了之,机会多的是,用不着这么急着自杀呀!”为了报答韦氏的这种济困扶危之功,中宗当时曾发誓说:“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即是说,有朝一日若能复位为君,一定听任韦氏为所欲为,不加禁止。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每临朝议政,韦氏即坐在帷幕之后,参预处理朝廷大事,中宗实践了昔日的诺言。中宗时期的仪制、官吏、政令完全承袭武周旧制,没有什么变动。内宫任用武氏朝的上官婉儿,为他起草诏令;朝政则用武氏亲族武三思为宰相。上官婉儿深受中宗宠幸,不久升为“昭容”,武三思更倚为肱股,结为儿女亲家,将其爱女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长子崇训为妻。上官昭容原与武三思通淫,由于她的暗中策划又把武三思引入后宫,淫于韦后,这样一来上下暗通,内外勾结,操弄朝政,三人成为朋党为奸的死党。上官昭容每起草诏令,多推尊韦氏家族成员,贬抑李唐王朝的宗亲。为此,宗室子弟恨之入骨。以致节愍太子(中宗第三子)李重俊举兵至肃章门,索杀婉儿以泄愤。上官昭容在武周朝随武氏多年,熟谙武氏篡权夺位之道,后来受宠于韦氏之后,经常劝说韦氏效法武则天而临朝称帝。遗憾的是,韦氏既无武氏称帝的才能,也无武氏纵横捭阖的胆略。只是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以淫乐为生的宫妇。她干得最开心的事就是把武三思唤入宫中,二人对坐在龙床之上赌双陆为戏。景龙四年(710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中宗与韦后微服出宫观灯,还将数千宫女也放出宫门,不少人淫奔不还。韦后一方面优待宫女出宫,另一方面又招募为己所用者入宫。叶静能善符篆之术、马秦客善医术、杨均善烹调,均授以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光禄少卿等官职。他们出入后宫,与韦后过从甚密,同恶相济,横行不法。这年六月中旬,武韦二人恐其通淫外露,安乐公主欲韦氏临朝封己为“皇太女”,遂合谋进毒饼于中宗。少帝即位,尊韦氏为皇太后,临朝摄政,韦温则总领内外兵马,并策划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帝。没想到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之女)联合率领禁军攻入后宫,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韦氏宗族子弟、武氏宗族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为帝,是为睿宗。韦后夺权之乱,终以失败结束。

杨贵妃是否被缢马嵬坡

杨贵妃(719-756年),名玉环,号太真,华阴人,后随家迁至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她原为玄宗第18子寿王之妃,后经大臣推荐,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招入宫做女官,天宝四年封为贵妃,从此杨门一族权贵显赫。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南逃。途经马嵬坡,大将玄礼和部下认为杨家祸国殃民,怒杀杨国忠,迫使玄宗赐杨玉环自缢,时年38岁。

杨玉环出生于满洲永乐(今山西永济),祖籍弘农华阴,父亲是蜀州的司户杨玄琰。她16岁时(开元二十三年)嫁给玄宗之子寿王(武惠妃子)。宦官高力士有一次把杨玉环带入温泉宫,碰见了玄宗,玄宗对她一见钟情。但因属岳媳关系,故玄宗先安排她出家为道姑,改名太真,在太真宫修行。直到五年之后的天宝四年(745年),才让她还俗,并册封为贵妃。此时杨玉环27岁,而唐玄宗已61岁了。关于她的逸闻趣事一直为文人墨客所乐道和感慨。晚唐诗人罗隐在平乱返长安途经马嵬坡时作诗:“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清人赵长令有诗云:“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亲关;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

天宝十四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安史之乱”在大唐帝国爆发了,叛军安禄山大举攻入长安,唐玄宗带领嫔妃及贴身侍卫连夜仓皇出逃。在到达马嵬坡时,不料随行的将士又突然起义,愤怒的将士杀死当朝宰相杨国忠。随后又将矛头指向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玄宗万般无奈,随“命力士赐贵妃自缢”。就这样,一代绝世美女,顷刻香销玉殒于荒凉的马嵬坡上。由此,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也迅速走向没落衰败。

第二年,叛乱被平息,七十多岁的李隆基被迫退位,他的儿子肃宗登上了皇帝宝座。关于杨贵妃自缢于马嵬坡的那段悲惨历史,在旧唐书中也记载了下来。可后来出现的一本新唐书中却有了不同的记录。于是,一千多年来,人们纷纷猜测杨贵妃自缢是由其侍女代替的,而贵妃本人却化装潜逃到了别的地方活了下来,甚至有人说杨贵妃是随“遣唐使”逃亡到了日本……

当年情势危急的马嵬坡上,杨贵妃应该是上吊死了。但是两年后改葬的人为何没有找到她的遗体呢。

人们在查找史料的时候发现了新旧唐书两种不同的记载。在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也就是说只有香囊,而不见了贵妃的遗体。

对于她的死,有多种说法。除却被缢而死的主流说法以外,有说她血溅马嵬驿,殆于乱军之中;有说“使人牵之而去”,流落民间;更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逃亡日本或远走美洲。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当然,离史实也愈来愈远了。

萧太后执政之谜

萧绰(953-1009年),小字燕燕,辽朝皇太后,政治家,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辽大臣北府宰相萧思温的第三女。

萧绰的父亲萧思温,是“断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萧绰的母亲则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燕国公主耶律吕不古。算起来,这对皇族夫妇之间差了一辈,燕国公主原本是丈夫的表外甥女。据说,萧绰的小名“燕燕”,就是来源于母亲的封号。而当时的北宋王朝则称她为“雅雅克”。萧思温和燕国公主一共有三个女儿,而景宗所选中的,则是最小的老三萧绰。这时的萧绰只有16岁,但早慧聪明,美丽动人,耶律贤慕名已久了。

据说,在三姐妹小的时候,萧思温曾经让她们一起打扫房舍。两个姐姐都只是草草应付了事,只有萧绰一丝不苟地完成了父亲交代的事情。萧思温因此对小女儿格外看重:“此女必定成家。”说萧绰将能出人头地、振兴萧家。

看来,萧思温虽然文不成武不就,说话还是有点准头。萧绰三月刚进宫,就被封为贵妃,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在五月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了。

与萧绰的封妃晋后相对映,萧思温也迅速地成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而危机也随之而来。

辽景宗耶律贤是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应力元年(951年)九月四日傍晚,耶律阮在率军出征后周途中,于归化(今河北宣化)祥古山遇刺,和两位皇后一起被亲信大臣耶律察所杀。当时耶律贤只有3岁,幸亏御厨尚食刘解里见机得快,将他包在毡布中藏进柴草堆,方才逃过一劫。只是虽然逃得性命,却留下了病根,而且久治不愈,即位为帝后,又患上了风疾,身体非常虚弱,连马鞍子都骑不住,更别提处理军国大政。因此,他逐渐开始倚靠皇后萧绰处理政务。不用说,萧思温作为国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时的萧思温身份不凡,不但是朝中重臣、当朝国丈,而且继小女儿成为当朝皇后之后,他的长女嫁给太宗次子齐王罨撒葛、次女嫁给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三子“钦顺皇帝”李胡之子赵王喜隐。这两位女婿都有极近的皇位继承权。可以想象,有了如此三个女婿,萧思温有多大权势。

南院枢密使高勋和飞龙使女里,都是景宗做王爷时的亲信,他们对萧思温报一个信就居然能加官晋爵、女儿封后并通过女儿执掌全部朝政,满肚皮的妒恨交加。

保宁二年(970年)五月,景宗前往阊山(辽宁阜新)行猎,萧思温也随行。高勋和女里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合谋指使与萧思温同为后族族人的萧海只、萧海里前去行刺。萧思温猝不及防,一命归西。

父亲的死,使年仅17岁的小皇后萧绰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如此残酷的权利斗争使她的政治阅历迅速地成熟起来。没有了父亲的帮助,却有丈夫的支持,她开始发挥自己的才干,协助景宗治理国家。

大脚皇后马氏之谜

马皇后,安徽宿州人,“有智鉴,好书史”,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郭子兴作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了英勇善战的朱元璋。

郭子兴性情暴躁,气度狭小,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并不给饮食。马氏偷出刚出炉的烧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以至烫伤了胸脯。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她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皇后镇定如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宫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马皇后临终时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