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丰盛古镇
14944700000003

第3章 上篇古镇保护研究(1)

丰盛古镇为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虽地处水运商贸发达的巴渝,却不临一江一河,但借助陆路交通的优势,成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誉为“长江第一旱码头”。山麓之间,良田沃野,供给充足;商道纵横,交通便捷,得天独厚。兴盛始于明清,曾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形成了拥有十多条街道的大场镇。东西山势为屏,其间山野环抱,浅丘连绵,景色甚是怡人。境内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地质奇观颇为丰富,老屋、碉楼、古寨、溶洞、响石、楓林……引来众多访古寻幽之客。

1自然与社会

1.1区位及地理

1.1.1区域位置

丰盛镇隶属于重庆市巴南区,是巴南区21个街镇之一。丰盛镇地处重庆市主城东部,距南岸区南坪61km;地处巴南区之东北部,距区政府驻地鱼洞镇70余千米。东与涪陵区接壤,东南与南川区为邻,北和双河口镇相连,西北是木洞镇,西南为东泉镇。丰盛距市区68km(车程1.3h),距东泉镇20km,距木洞镇19km(图1.1—图1.3)。

1.1.2地理状况

丰盛镇以丘陵、低山地貌为主要特征。丘陵分布在西部及槽谷中山地区,低山则在镇政府所在槽谷东西山岭一带。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东部背斜形成了“一山二槽三岭”的地貌。槽谷内的碳酸盐分布区,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全镇平均海拔高度520m,最高点在一碗水寨,海拔高838.5m,最低点在与木洞交界处,海拔约200m,相对高差200—300m(图1.4)。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枠规划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5.12后,现釆取标准和等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G。

1.2气候及自然资源

1.2.1气候特征

1)气候

丰盛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特点,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冰雪少,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风力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18°C,一年中8月最热,平均气温27°C左右;一月最冷,平均气温7°C。全年气温平均值低于沿江河谷地带,夏季约低3—5°C,特别是高于700m的山地气温可低5°C以上。冬季因东、西山岭阻挡了寒流的侵袭,且风小,相对较温和。

2)降雨

根据响水湖水库气象点观测记录资料,1997—2001年年均降雨量为1159mm,其中降水量最多的是1998年,年降雨量达1491mm,最少的是2001年,降雨量为896.9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

3)气温

常年平均气温14.6°C,年均降雨量1250mm,日照1100h,无霜期320天,冬冷夏热,属高山丘陵区。

1.2.2自然资源

丰盛镇自然资源丰富,有响水湖、三潮水等天然湖泊,矿产以石灰石矿、煤矿、石英砂矿为主。

1)农业资源

镇内耕地面积27141亩,其中田13157亩,土18284亩。盛产稻谷、玉米、小麦、桑叶、茶叶、瓜果、烟草、葡萄、梨子等。另外随着近几年的培育和开发,花卉种植也成为丰盛镇农业多种经营的一大亮点。四季鲜花不败,常年鲜果不断。

2)水资源

各谷槽间溪水、河流众多,镇域内有洗布河、官房溪、九龙溪、梅溪等四条溪流;受喀斯特地质的影响,地下水特别丰富,且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如无底洞、打铁洞、三潮水、洗布桥、龙洞、潮泉洞、剑蓝洞、烂田湾等。据2002年地质专家考察的结论,在镇域东山和西山两侧都有地下热水资源存在的可能,水温在30—60°C,日涌出量约为1000m3。

镇内水质良好。2002年10月分别对三潮水和龙潭两处潮泉的水进行取样调查,发现它们的pH值均为7.35,游离C02分别为14.91mg/L和15.7mg/L,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分别为308mg/L和299mg/L。按照CaCO:!当量计算,水的总硬度分别为256.42mg/L和253.27mg/L,永久硬度分别为50.83mg/L和43.21mg/L,暂时硬度分别为205.59mg/L和209.06mg/L,负硬度均为0,总碱度分别为205.59mg/L和209.06mg/L,总酸度分别为16.96mg/L和17.86mg/L。

3)矿藏资源

丰盛镇素有“地下煤海”之称。在镇域内有两处褐煤矿,储量丰富;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带来大量的碳酸盐岩,可用作优质的建材石料、水泥原材料等;页岩储量较大,是烧制红砖的建筑原材料;地下的石英砂矿有黄砂和白砂两种,既可作为建筑材料,也可作为其他工业原材料;境内有一定储量的白善泥,是极好的陶制品原料。

4)生物资源

古镇充足的降水、丰富的热量、有利的地质地貌环境适合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其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亚热带草被等。低山山岭区主要是国有东泉林场所辖林区;丘陵山冈多为村、社及自留山林。全镇共有乔木59科191种,竹类1科15种,灌木35科78种,藤本16科41种,草本39科148种,蕨类23科53种,苔藓类17科26种。林区以松树分布最广,其次为柏、青冈及杂木。经济林木有柑橘、柚橙、桃、枇杷、樱桃、板栗、枣、木瓜等,尤以梨坪李、五布红橙、紫云柚等为著名。

林区以次生林、幼林居多,还有银杏、金钱树、“鸳鸯树”、桂花等名树古木,分布在油房村一带的红枫林是著名的观赏林。

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野羊、刺猪、麋子、野兔、狸子、松鼠,飞禽有白鹭、野鸭、秧鸡、锦鸡、野鸡、斑鸠、画眉、翠鸟等,常见的有数十种。在湖、塘、溪河中有多种鱼类,洞穴生物有蝙蝠、岩鼠、节肢动物等。由于退耕还林和收缴猎枪等举措政策的实验,近年来野生动物有逐步增多的趋势。

1.3沿革及古场镇

131历史沿革

丰盛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巴县志选注》记载,宋代称封门,明末清初正式建场镇。从宋到明巴县管辖八坊、二厢、七十二里,封门属七十二里中的丰盛里—;清末改为巴县,辖制七镇、十四乡,封门属丰盛乡。民国25年(1936),巴县府重新划分,改为五区、十四坊,撤丰盛乡,划归第十一坊南城坪坊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巴县管辖5个区、85个乡,重设丰盛乡,属四区辖制。1993年撤乡设镇,丰盛乡改为丰盛镇,属木洞区管辖。1997年重庆划归直辖市,撤县建区,丰盛镇属重庆市巴南区管辖。

1.3.2古场镇

1)“封门”由来

古场镇位于现丰盛场镇核心区域,历史悠久,相传于明末清初建场,称“丰盛场”。而后由于原在江西街左侧有一个洞口,修建街区场镇时就把它封了,口耳相传,俗称“封门”。湖广填四川时,在已经比较繁华的封门的外地人被本地人称为“江门籍人”。

站在丰盛古场镇举目眺望,石板街道、旧建筑尽收眼底,呈现出一派古色古香的景致;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与老街为伴,这生命的交响散发着古风古韵的气息(图1.6)。

2)老建筑

明清时期,先后筑街建房,建有江西街、半边街、十字街、长宁街、公正街、书院街等。东、西、南、北四门均有栅子口(石柱木板门),十分牢固。封门建有三宫三庙—,历经沧桑,风蚀残损严重,现在只有部分残留的遗迹。禹王宫的一架残存殿脊檩上,“咸丰七年秋月二十四日立补修”的墨迹依然清晰可辨,它好像在向人们展示自清早中期以来这里所发生的故事。

3)战略地位

古封门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张献忠入川、太平天国起义及解放战争,都留下古战场遗迹及传说。古场镇为防御外敌,设有4个入口,分别朝向南川、涪陵、木洞和洛碛4个方向。镇内至今还保存有10余处巴渝各地已十分罕见的“碉楼”,诉说着丰盛数百年的沧桑与繁荣。

4)商贸集市

封门市场口,旧时分别被称为木洞场口、洛碛场口、南川场口、涪陵场口,现四门的栅子门已毁,但遗迹尚存,人们仍习惯呼其旧时的俗名。

封门在清代至民国时为三、六、九赶集,现为一、三、五、七、九赶集。每逢集日仁寿茶馆内座无虚席,人们品茶、聊天,自得其乐。沿街集市,琳琅满目的土特农副产品以及外来货物商品,既饱含传统习俗,又张显了现代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巴渝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貌。

1.4经济及社会

141经济发展

全镇200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21万元;多种经营总产值2968万元;粮食总产量21250t;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7元,比2000年增加81元;企业营业收入2963万元;企业增加值584万元;区内入库税金107万元,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180万元。

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83万元;多种经营总产值3105万元;粮食总产量21102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3元,比2001年增加86元—’企业经营收入3667万元;企业增加值1106万元;区内入库税金11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10万元。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02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102万元、539万元、1388万元。农、林、牧、副、渔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4265万元,按现价计算为7335.8万元。财政收入102万元,支出427万元。工业企业4个,工业产值600万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78万元,实现利润17万元,上缴税金2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65万元。

1)第一产业

种植业以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水果为主。丰盛镇各村都大量种植了小麦、豌豆、胡豆、洋芋、稻谷、再生稻、红苕、玉米、高粱、大豆、绿豆等粮食作物;其他经济作物中花生、油菜、烟叶、蔬菜的产量较大;水果的品种主要有柑橘、西瓜、梨子、李子等。2003年粮食产量17402t,水果569t,蔬菜9096t,茶叶160担,油料216t。

“三宫三庙”指万寿宫、万天宫、禹王宫、文庙、女王庙、接龙庙。万寿宫、万天宫、禹王宫、文庙建于古场镇内。

丰盛镇荒山面积较大,草、水资源丰富,具有养殖草食性牲畜的优越条件。近几年来,肉食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丰盛镇的草食牲畜饲养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04年生猪1149万头、蚕茧142t、家禽225600只、家畜1149万头。在响水湖水库有养鱼场集中养殖,主要养殖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2004年产鱼139t。

丰盛镇境内有大面积的林场,自然风光优美,是春观梨花、夏避酷暑、秋釆梨果、冬赏雪景的休闲胜地。

2)第二产业

截至2004年,丰盛镇域有重庆富豪水泥有限公司等8家中小型工业企业。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镇区,主要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商业多以店铺经营为主,规模普遍较小,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粮油、食品、副食品、日用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农具、种子、肥料等)。镇区建有一个成规模市场,主要进行农副产品交易。

服务业以餐饮为主,生意普遍兴隆。此外,交通、旅游等服务行业的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

1.4.2社会发展

1)人口

丰盛镇隶属于重庆市巴南区。全镇有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所在地为街村。

截至2003年底,全镇总户数为7272户,其中城镇438户,农村6834户。总人口2.2万人,约占全区人口的2.6%。其中农村人口1.9万人,占镇总人口的86.36%,城镇人口3000人,占镇总人口的13.64%,城镇化水平不高,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人口出生率5.07%。自然增长率一1.67%。经济活动人口13885人,乡村从业人员8750人,全镇现有4000多人外出打工。

2003年非农业人口变动不大,其中增加47人:出生8人,迀入16人,农转非20人,退役1人,刑满释放1人,其他情况1人;减少35人:死亡4人,迀出23人,服现役1人,服刑1人,其他情况6人。

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全镇人口文化素质情况如下:初中学历5659人,占总人口的25.72%;高中及中专968人,占总人口的4.4%;大专以上的130人,占总人口的0.59%;初中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30.71%。全镇人口密度为平均314人/km2,低于巴南区415人/km2和重庆市376人/km2的密度。

丰盛镇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寿星之镇。据调查:2003年底丰盛镇60岁以上的老人3240人,占总人口的14.72%;60—69岁的1843人,占总人口的8.38%;70—79岁的1028人,占总人口的4.67%;80—89岁的299人,占总人口的1.36%;90—99岁的68人,占总人口的0.31%;100岁以上的2人,占总人口的0.91%。超过了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1),标志丰盛镇已经进入了老年化社会(见附录二)。

2)公共设施

镇域范围的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小学4所,中学1所,敬老院1所,镇卫生院1所。

小学在校学生2588人,共计37个班,教职工7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其中镇中心小学把1983年建设的旧教学楼、1995年建设的新教学楼和2002年建设的逸夫教学楼的建设面积全部计算在内,总校舍面积3203m2,在校学生人数721人(包含幼儿园在校学生99人),15个班(包含幼儿园3个班);油房小学,校舍面积900m2(建设时间为1997年),在校学生人数230人(包含幼儿园27人),7个班(包含幼儿园1个班);梨坪小学校舍面积715m2(建设时间为2001年),在校学生人数188人(包含幼儿园15人),7个班(包含幼儿园1个班);马家小学,建于1950年,学校占地面积4636m2,校舍面积2451m2,教职工17人,在校学生310人,8个班。

全镇有一所中学——丰盛镇初级中学,创建于1969年,位于镇的东北角。在校学生750多人,教职工50人。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实验室、综合艺术室、图书室、师生活动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和后勤服务设施。

镇卫生院成立于1956年,占地面积1410m2,建筑面积约为2000m2。其中门诊用房约为400m2,住院用房约为300m2,附属用房约为1300m2。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骨伤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和药房,床位30张。医技科室设有放射科、检验科、B超室、心电图室。现有职工16人。除服务本镇以外,还担负着周边的双河镇、涪陵的增福镇、南川的太平场镇部分病人就诊的任务,年门诊约12000人次,业务收入65万元。另外各村均有农村卫生室,镇辖区内共有村卫生室15个,乡村医生20人。

3)道路交通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