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丰盛古镇
14944700000005

第5章 上篇古镇保护研究(3)

袍哥组织利用茶馆开展各种活动,在中元节、团圆会、关帝会举行庆祝活动。此外,每三天召集成员开会议事,提供免费茶水,参加者踊跃,此活动称为“茶哨”。袍哥组织还开有4个钱庄,其中两个钱庄名号为“信孚钱庄”和“垦兴村”,其中“垦兴村”是陈果夫所题,其余两个钱庄名号已无从考证。

2.3.3长寿之乡

古镇历来是有名的长寿之乡。截至2003年底,全镇70—79岁老人有1028人;80—89岁老人有299人;90—99岁老人有68人;100岁以上老人2人,占总人口的0.91,该项超过了世界长寿之乡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百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0.7找。)。

长寿现象与古镇优良的气候、空气、水质等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古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镇区四周山林环抱,无工业污染,空气质量优良。

此外,古镇民风淳朴,居民心地善良,邻里和睦,有着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对生命有着美好的追求。在福寿街曾有一个高4m的寿字,集中地体现了居民对生命的美好愿望。寿字的由来有一段传说,相传福寿街在建成之初较为冷清,后有一道士每日运来一桶石灰倾倒在禹王宫的山墙外,时隔不久,在山墙上出现了高约4m、繁体正楷的红色大寿字。自此,福寿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2.3.4防御文化

古镇自建镇之初就是物资集散之地,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钱庄就有4个之多,交易频繁。古镇也聚集了“刘”、“杜V‘杨”等富有的大户人家,为防御匪患和保障商贸繁荣,富有的大户人家在各自的深宅大院中修建具有防御和避难功能的碉楼,现存碉楼5处,分别位于一品殿、上垭口、下垭口、二十二步坎和南川场口处。同时,在南川、涪陵、木洞、洛碛4个场口修建大门,在清源楼山顶上修建暸望台和民间兵丁驻地,构建了严密的防御设施体系。

1)古镇古寨

丰盛的东山和西山是重庆东部的天然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为了确保一方平安,以防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在东山和西山险要之处,先后修建了16个古寨。作为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防御性古寨,既可安民,又可屯兵,作为老百姓的“安全港”,有相当的规模。为了居高临下,古寨多建于山巅。朝阳、晚霞、云海美景如画,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是凭吊古人历尽沧桑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据《巴县志选注》载,在丰盛镇域内清咸丰年间建有升平寨、天成寨、灵官寨、共山寨、豹子坪寨、观音寨、铁瓦寨、牛头寨、老鸦寨;道光年间建有木耳寨;同治年间有巴涪二县共建的双凤寨、一碗水寨、关山寨等16个山寨。各山寨都建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东山和西山山脊线和山顶的夷平面上,多有水源,可种田屯兵,长期固守。建在东山脊的从北至南有一碗水寨、升平寨、观音寨、议和寨、铁瓦寨等;建在西山上从北至南的有豹子坪寨、山羊寨、牛头寨、灵官寨、双凤寨等。

2)古镇碉楼

早在明清时期,丰盛场便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商贸发达,形成了拥有十多条街道的大场镇,是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因其位于崇山峻岭的大槽谷之中,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是富商豪绅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出于对财富和自身安全的守卫需求,碉楼在特定的历史和地域环境下便成为这一古场镇重要的防御建筑。丰盛镇的碉楼建筑不仅是巴渝古镇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碉楼建筑的分布来看,也是碉楼这一建筑类型的重要地域性代表。

古镇现保留的碉楼多建造于清代,条石为基,夯土版筑,一般为3—4层,最高的6层。四面开小窗,用于暸望和射击,内有楼梯联系各层。遇到匪患时,碉楼内可储藏粮食,屯兵坚守达一两月。

丰盛古场镇内目前留存有六处碉楼,分别位于一品殿(2座)、上垭口、下垭口、二十二步坎和南川场口处、南川场口碉楼仅存遗迹。

2.3.5扎制工艺

扎制工艺发源于丰盛地区以及相邻的涪陵、南川等乡镇,其中以丰盛镇的扎制工艺最为复杂、精致和悠久。

丰盛镇早在明末清初已有专门从事扎制工艺的店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该镇扎制工艺第四代传人李少江老人仍居住在镇上,在80年代中期曾收徒弟4个。90年代末其二徒弟张金国在镇上开设扎制铺,其后另有8人也从事扎制行业,经营至今。

由于时代的变迀,扎制工艺通过工艺过程和工艺用料的改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2002年丰盛镇被列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后,当地政府为保护和促进扎制工艺传统的发展,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玩龙舞狮大会,为扎制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丰盛镇扎制工艺因扎制用料、扎制题材和扎制目的的不同分为纸扎、布扎和棕扎。扎制内容有大轿、龙狮道具、烟火架、冥具、旱船、走马灯等,种类繁多,涉及节庆、祭祀、丧事等市民生活的许多方面。由于扎制工艺融汇了民间绘画、装裱、编扎、捆绑和木雕等工艺美术,是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6年,“丰盛扎制工艺”入选巴南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古镇建筑与装饰

丰盛镇古建筑甚多,至今保留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古场镇内及其附近。古场镇的老街上至今保存有百余处明清以来的古民居,主要分布在江西街、长宁街、公正街、书院街、十字街、半边街及福寿街等。

3.1建筑风格与结构类型

3.1.1建筑风格

古镇各街道上分布有四合院、宫殿、堂等形式建筑,除保留有传统的巴渝风格外,还有较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如封火墙、各种镂空、浮雕等,充分证明了丰盛古镇曾经的鼎盛,并说明因商贸交流的发达而带来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最终以建筑的形式来承载和凝固(图3.1,图3.2)。

3.1.2结构类型

古场镇的古建筑多为双重挑檐,以木材、砖瓦、条石等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如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部分重点建筑釆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的构架形式)。

1)穿斗式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构架,也作穿逗架、穿斗架,木构建筑构架形式之一。其特点是沿房屋进深方向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房屋的屋顶一般为平坡,不作反宇凹面。这种构架出现于春秋,汉代已相当成熟,流传至今,是我国南方民居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优点是可以使用细木料,较省木料,也较牢固,山墙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

抬梁式又称叠梁式、梁柱式构架,为木构建筑构架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梁层间垫短柱或木块,在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叉手,形成三角形屋架。各层梁的两端承檩,檩间架椽,从而构成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抬梁式构架的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则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混合式构架

混合式构架是木构建筑构架形式之一,即叠梁式与穿斗式混合使用的构架形式。一般抬梁式构架用于中跨,穿斗式构架用于两山墙面。这种结构形式兼具抬梁式和穿斗式构架的优点,多见于南方民居中。

3.2平面布局与民居格局

3.2.1平面布局

丰盛古镇的平面布局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如大房子、桂花湾、杨家祠堂、李家祠堂等。最终,组群与组群相关联,形成有机的古镇平面空间。

在丰盛古镇的民居中,分布在古镇街道两侧的民居大多呈现“前店后宅”的格局。从沿街的外立面看,一般较为小巧。正对街道的室内空间一般是营业门面房,在门面房内部的一隅有门,进去后是与地势相结合的室内台阶,顺着台阶上行,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这就是主人的住处。也有在单独地段修建的宅院,如大房子。除此之外还有吊脚楼,即指伸出堤坎之外在悬挑构件上铺板修建的房屋。

3.2.3屋顶造型

丰盛古镇建筑形式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较为突出,整体上形成了起伏错落、宛有韵致的古镇第五立面(建筑屋顶)。古镇建筑的屋顶造型足够丰富,歇山式、硬山式、悬山式均有表现。

1)歇山式

歇山,意为屋山止歇在屋顶之内。其实是由庑殿与悬山顶结合而成的一种屋顶。即上半部分为两面坡,下半部分为四面坡。因此,它有正脊和4条垂脊、4条戗脊,故称九脊殿(其实在它的两山面还各有一条博脊)。其等级较高,仅次于庑殿顶(图3.9)。

在古镇中,这一屋顶形式主要应用于碉楼建筑。这也证明了高大雄伟、朴实厚重的碉楼建筑不仅具有物质空间的高度,也兼具着极高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

2)硬山式

硬山式屋顶指有两坡面的屋顶。其做法是屋顶到山墙外为止,不再外出,主要见于富户民居建筑。具体做法上南北差异较大。南方的山墙喜用封火山墙,正脊流行用片瓦垒脊;北方则喜用砖砌脊,脊两端有鳌尖、象鼻子等做法(图3.10)。

在古镇中,这一屋顶形式主要应用于殿堂建筑,现存的禹王宫则是硬山式屋顶。

3)悬山式

悬山式又称挑山式、出山式,也是两面坡。它与硬山式的区别在于:山墙退缩屋面之内,屋面遮盖着山墙,檩、枋等也延伸出来承托椽桷。在檩子头上钉博风板,若高贵的建筑物,博风板往往很宽大,板下有悬鱼、惹草装饰。悬山式在民居建筑中,北方较少使用,而南方由于雨水多和大多为泥墙,故大量使用,尤其是普通百姓的居室(图3.11)。

在古镇中,这一屋顶形式得到普遍釆用,是使用最多的屋顶形式。这要归因于其工艺的简便、施工成本的低廉和较好的防雨水能力。

3.3装饰特色与测绘

3.3.1装饰特色

丰盛古镇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现在保存最多的是雕饰,包括台基上的石雕及门窗、额枋上的木雕等。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以及历史传说等。此外,各古建筑的装饰内容特别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与周围地理特点、山势、气候、降雨、田野、树林等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和谐的大空间。部分古建筑还有彩绘。

3.3.2装饰测绘

1)窗及窗棂

丰盛古镇的窗户多为木制窗,按其开启方式及分布位置主要为平开窗,少有横披。平开窗因其经济实用而被广泛釆用,窗通常分为左右两扇,扇叶大小和样式以屋主的喜好和木料选材而定。横披多用于高墙的门窗上方,因墙壁过高而加设,一般不能开启。窗户棂格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各户不同。根据其基本形式,分为龟背锦、方格纹、方格套龟背锦、亚字纹、步步锦、如意形、冰裂纹、万字格等,以及各种基本形式相互嵌套衍生出的图案,形式丰富多彩。

龟背锦为古镇使用很普遍的窗棂图案之一,以八角形为基本元素,常与方格网、如意等图案巧妙结合,或多个龟背锦相互套用,形式丰富多变。龟背锦窗格心图案不仅规整美观,而且用龟壳形状隐喻灵龟,是长寿平安的象征。出于这种原因,龟背锦图案窗棂尤其受到古镇居民的喜欢。

3)雀替

雀替在传统木构建筑中最初是在柱上托梁枋的一根拱形横木,其作用是防止梁柱所形成的框格变形,以及增强梁枋的剪力,使在同一进净跨之内承受更大的荷重。后来发展成为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在丰盛古镇的建筑中,雀替较少见,但是在残留的禹王宫主体建筑中有雀替出现。可见,雀替在古镇中主要应用于殿堂类重点建筑。

4)撑拱(斜撑)

撑拱多用于单挑出檐的建筑上,是一端托于挑头前端底。

2)柱础

柱础是放置于柱基础之上承托柱子的石构件,柱础下部埋在阶基或室内地面下,上部露明部分可做成各种雕饰处理,主要功能是将柱身集中负载布于地下较大面积上,同时兼起防潮作用。因各地气候干湿的差异而釆用不同的柱础形式,一般来说,北方干燥,多米用低矮的“古镜式”;南方潮湿,多用“鼓状式”高柱础。

古镇柱础由柱基、立柱、鼓座构成,基座多为正方形或圆形,立柱为八边柱、圆柱,最上部分为鼓座。其中,立柱较高,鼓座、基座高度较矮。立柱各面均雕刻有题材丰富的图案,包括花鸟、虫鱼、卷草等来装饰建筑,起到很好的表现作。

柱础下,另一端撑在檐柱上的斜材。它使挑柱与斜材之间形成一个三角斜形。其功用可防檐角下沉及稳定屋架。为了使这根斜材美观顺眼,古镇建筑的撑拱多雕刻有各式花样,并以抽象的花纹为主,同时,也有不加纹饰、形式简洁的撑拱,如形似牛角的撑拱。

5)石刻

古镇石刻多以动物和花草为主题,体现吉祥如意之意;结合当地的传说,内容丰富。雕刻精致,惟妙惟肖,神态活灵活现。既有线条流畅的花卉,也有生动活泼的动物造型。色彩朴素简洁。例如,双狮戏珠,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仙人洞门楣的雕刻图案反映了当地人对传说的崇拜。

6)雕花

雕花造型古朴大方,雕刻精致,显示出古镇丰富雅致的生活情调,多以质地细密的木材制成。内容多以植物、卷草、云纹为主,转角边缘等次要部位饰以曲线,以柔化直角的刚硬线条体现吉祥如意的愿望,颇具特点。

4.古镇保护

4.1古镇的尴尬

1)建筑风貌日益衰败并遭到破坏

丰盛古场镇的建筑大部分始建于清朝末年,多为木构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建筑或已倒塌毁坏,或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其余仍在服役的建筑多存在承重结构和围护构件不同程度损坏的问题,古场镇的建筑风貌逐渐衰败。

由于古镇建设发展和古场镇保护工作的滞后,在古镇核心区的北侧和西侧形成了新场镇,新建建筑为现代风格的“方盒子”,层数为4—6层,釆用面砖贴面和铝合金窗等外部装修方式。这与古镇青瓦、粉墙、栗色门窗、穿斗式木构建筑的风貌格格不入。部分新建建筑贴近古镇核心区修建,对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破坏较大。如丰盛镇中学教学楼与—品殿的碉楼仅相距图4—1碉楼—之间1.35m,建筑体量与建筑高度均超过了碉楼。

2)文化内涵逐渐丧失

沿“回”字形街道形成的“转转场”在鼎盛时期能够接纳上万人,但因为集市交易规模的扩大,产生了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镇政府于1994年将集市的交易场所由古场镇内搬迀至场镇西侧的新建农贸市场,将赶场周期由原来的三天一场改为两天一场。古镇街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商贸功能被整体移植后,繁华喧嚣的“旱码头”变为了安静的居住街巷,曾经承载过的商业氛围荡然无存,与之相伴的商贸文化随之消逝,“旱码头”的称号变得名不副实。

此外,古镇特有的酿酒、酿造榨菜酱油(1)、熏制豆腐干、制秤、扎制等手工艺也处在消失的边缘,缺乏承载的工艺。

3)居住环境缺乏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