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手风琴“多元化”发展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是世界经济、教育、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也更适应我国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同时也适合了人们的欣赏水平,更为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水平与世界接轨,走向“高、精、尖”发展铺平道路。
“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是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艺术周李聪教授最早提出的。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国际手风琴比赛、音乐会及高峰论坛三大项目的研讨。可以说,此次论坛表明了中国手风琴将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趋势,顺应了世界经济、文化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更适应人们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及审美情趣的需要。2009年5月举办的“上海之春”全国手风琴邀请大赛中,特别设置了师范组和流行手风琴音乐组,导向很明确,就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手风琴发展走向“多元化”。以下将从手风琴的乐器种类、演奏形式及风格,手风琴新作品多元化,手风琴音乐艺术的教学培养等方面为切入点,对手风琴多元化发展作一浅显探讨。
(一)手风琴音乐演奏形式与风格的多元化
手风琴音乐的演奏形式与风格是手风琴音乐艺术表现的两个路径。国内有学者如杨茜在手风琴演奏形式多元化方面认为:“再好的作品,没有一定特殊的形式表达,也不能吸引观众,博得观众的喜爱。形势与内容完美的结合才能取悦观众,唤起表演者与观众心灵的共鸣。回顾20年前通俗音乐、电声音乐风靡全国,一度使民族乐器备受冷落。各类民族器乐赶紧改编了大量通俗作品,连二胡也坐不住了,站着演奏加表演,让观众拍手叫好。所以手风琴也不能孤芳自赏,把自己束缚在狭隘的空中楼阁中,要吸引听众,有了群众基础才能生存。过去手风琴的演奏形式单一,在独奏、重奏、合奏、伴奏外应该探讨与其他乐器的合作。艺术化的手风琴在重奏、室内乐、手风琴乐队等不同方式的组合中都具有很大潜力,手风琴可以与提琴、钢琴、打击乐、电子乐、人声、民族乐器(如冬不拉、长笛等)进行组合,这些演出形式在苏联、欧洲各国已极为普遍。如:瑞典作曲家伦德奎斯特为手风琴与打击乐写的《Duell》,为手风琴与弦乐四重奏写的《Bewegungen》,挪威作曲家诺德海姆为手风琴与电子音响写的《大阪音乐恐龙》,还有俄罗斯作曲家古柏杜丽娜的作品等等。新的组合方式产生新的色彩效果,通过采取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出多姿多彩的各种表演方式,才能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这么多年来,手风琴在人们的视野里仅仅是独奏、伴奏,其实其还可以与众多乐器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演奏。手风琴演奏形式及其风格多元化,越来越得到手风琴界的重视。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会曾经在青岛、北京等地举办的手风琴展演活动,均以灵活多样的演奏形式,丰富多彩的演奏风格展现出手风琴音乐的艺术美丽。其与歌舞以及其他乐器相互融合,增强了可视性、可听性、观赏性,这些灵活多变的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再拿国外的“辣妹组合”以及国内的“女子十二乐坊”来说,就他们使用的乐器而言,并不能显露出有多大魅力,但是他们演奏的乐曲总能深入人心,获得人们的广泛赞誉,究其原因就是其独特新颖得演奏形式打动人心。还曾有法国著名杂技大师罗姆·托马斯与学生王学合作了《手风琴与杂技》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发现手风琴音乐与杂技中相互映衬,通过杂技特有的肢体语言表现得更加出色,极大地增加作品的变现力,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注重手风琴音乐演奏形式与风格的多元化是增加手风琴魅力的重要方式。
(二)手风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多元化
2004年6月四川音乐学院手风琴教授张晓波率领“蓝梦手风琴室内乐团”参加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Innsbruck)举办的第8届国际手风琴比赛,荣获室内乐专业组第一名的佳绩。其中参赛作品之一《中国风》,这首作品受到了国际评委及同行们的特别关注,成为她们的获胜法宝。从《中国风》的创作手法看手风琴音乐的新形式,其实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江苏民歌《茉莉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契入点,《中国风》以之作为音乐素材创作而来。
在配器上大胆地将二胡与手风琴中西合璧,发展了原曲美妙、清新的曲调,并融入现代作曲技术和演奏技法,丰富了中国传统和声音响,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心童真以及弥漫心灵深处的鲜花世界。我们知道二胡和手风琴分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乐器,在器乐作曲技法上也存在差异,为了兼顾这两种乐器各自的特色,作者采用了中西作曲技法相融合的方法,例如,在旋律上,既有体现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歌唱性的旋律,又有体现西方现代作曲理念的器乐化的旋律;在调式调性上既有五声调式系统内的旋宫转调,也有欧洲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中的转调、离调;在和声上既有以二度、四度、五度为基础的民族和声的运用,也有以三度结构为基础的西方功能和声的运用;在曲式结构上,整体上采用西方作曲体系中的复三部曲式,形成慢—快—慢的布局,突出了音乐的层次和对比,而在中部又采用中国民族音乐常用的多段体结构,随内容和情绪的发展需要而展开,使中段一气呵成、流畅贯通。
艺术是随着历史的变化和发展而进步的。音乐能表达人的心情,所以可以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因此手风琴作品应当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气息,80年代以前《我为祖国守大桥》等多部经典名曲以其蕴含独特的时代气息、极高的艺术水准为世人广为流传。同时创新要有趣味性。手风琴更多的应该面对大众,接受大众市场的检验,听手风琴主要是为了娱乐,人们很少在意乐曲的难度、技巧,或者演奏方式什么的,和谐的旋律能给人愉悦的心理感受,因此人们更多在意的是手风琴音乐的心理感受。所以,我们不能靠一些阳春白雪去吸引大众,曲高和寡的手风琴音乐倒也为数不少,要创作出人们乐于欣赏的通俗的流行的手风琴音乐。再一就是手风琴音乐作品要更多地结合我国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我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在研究和继承中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韵味的乐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手风琴音乐才能有我们的文化特色,才能走向国际。
因此,当今手风琴音乐的创作方面要结合现代人的品位与审美水平,创造出符合时代的生活气息而又符合现代人欣赏水平的作品,同时还要注重手风琴音乐作品的大众需求性及文化积淀性,三者相互映衬,完美结合,才能既可以展露“阳春白雪”,也可以演奏“下里巴人”其音乐曲目自然雅俗共赏。
(三)手风琴教育的多元化
张聪曾在其《中国手风琴音乐“民族化”风格化探索》一文中论述:“中国的手风琴教育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不断推出新人新作,通过中国音乐的‘民族化’风格来体现手风琴的教学特点。中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音乐遗产,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中国的传统精神通过手风琴这一件乐器正确的表达出来。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这种旋律线条,符合听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手风琴作品新创作新作品比赛的成功预示着中国手风琴教育者开始在创作中展示更高层次上的中国音乐文化,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实践,把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精神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继承发扬,使在技法上创新的中国民族化风格手风琴作品得到人民群众的接受与认可,因为只有被欣赏对象接受与认可的音乐,才会有其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目前新作品中体现的新理念不可能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我们要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再创辉煌,为中国手风琴音乐屹立世界音乐之林作出贡献,使中国民族的神韵在中国手风琴作品中被不断体现,培养更多的手风琴教育家、演奏家,为中国的手风琴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1.教师在手风琴教育中多元化地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对于学生而言,老师的手风琴水平、引导方法等直接影响学生手风琴水平的发展,而一名学生的演奏、领悟能力又可以透视出其老师的在专业上的造诣。因此,提高加强老师的理论学习、实践能力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手风琴这个专业的负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其国内外或者他学科丰富的知识中汲取营养、消化、吸收并不断地运用到手风琴的演奏和学习中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引入国外先进手风琴音乐或者相关知识经验技能,抑或是从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取优秀的元素,这些都不是要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而是兼收并蓄,取其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为了接受较高的引导平台,汲取优秀元素不断创新是为了不断地为手风琴音乐艺术演奏及发展服务。
在这里,俄罗斯的相关经验我们可以学习。针对专业教师方面“各级各类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选择非常严格,从事音乐教学的人都需具备一定的资格,都必须得到《国家教学法》规定的学分,必须按照规范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对于教授手风琴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求有较高的手风琴专业水平,而且对于教学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同时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不断琢磨音乐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和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手风琴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我们需要引进多种手风琴教学思路,融合各国不同的教育方式,引进先进的教育体系,殊途同归,博采众长,不断尝试和推进手风琴教学方法发的多元性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对国外先进的教学思路不借鉴或者领悟不透,加上教学设施陈旧,辅助教学设施缺乏,以至于手风琴教学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更多地引进国际大师级作品音乐会和专业讲座,还要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体系,更多的为我们注入手风琴音乐教育的“新鲜血液”,否则一味的故步自封或者手风琴印业事业上的“近亲繁殖”最终必然导致手风琴学员“品种退化”。
3.“考级制”需理性回归。考级机制能促进教学相长,对专业老师的道德修养、专业水准、教学能力、经验与责任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些年“考级制”构建完备的音乐体系一大障碍。关于这一点王从余在其《俄罗斯手风琴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探讨到“考级水平被看做是手风琴水平。这种考级制度虽然为手风琴水平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标准,但是综合起来审视,由于考级制度的种种不完善,它给手风琴教育带来多少弊端呢?在家长和老师功利心的驱动下,能通过考级几乎成为学生学习手风琴音乐的唯一目标。在教授过程中,他们有的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程度以及对音乐整体素质的培养,只是训练考级的技巧,把考级教材当成唯一的教科书,几年学下来,随着演奏难度的增加,演奏技术明显力不从心,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这样也就造成了他们成为最恨手风琴乐器的人,而真正能从手风琴音乐中受到熏陶更是无从谈起。
随着考级工作的继续,社会各界人士都将认识到.音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营养”,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考级”这种音乐的评价方式。针对这个问题李聪及其团队敢为人先的改革“每1一2年推出新的教材,大量引进新的、具有可听性、时长也相对较短的曲目;缩减单次考级曲目的数量,避免了考生为了考级而考级的功利性练习,让他们享受考级之外更多动听的音乐,真正培养起对手风琴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对对演奏级别考核的改革“精选了12首可听性极强的乐曲,涵盖探戈、爵士、圆舞曲等多种流行风格,而演奏难度仅仅在3一5级之间。12首曲目要求考生在半年内全部掌握,现场考试时随机抽选,并可放伴奏带同考。这样的‘兴趣’考试让考生抛开了技术压力,将考级导向了快乐愉悦的主动学习方向”。这样看来倒也是一个解决考级制功利性弊端的好办法。
4.注重手风琴兴趣培养,演绎内心情感表达。孔子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音乐作为表演艺术,情感的表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手风琴作为一门新兴的乐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演奏手法,只有将自身丰富的内心情感与乐器演奏特点完美的结合,才能真实、圆满的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而内心情感的基础就是对这门和手风琴音乐艺术感兴趣。这么说来兴趣对演绎内心情感表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才是手风琴学习的老师。我们要在国际手风琴机构或者赛场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就需要培养我们自己的能够到国际崭露头角的手风琴明星,通过多元化的兴趣激发途径培养促使他们在艺术创作及演奏造诣上更加成熟。很显然我们是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采取因材施教、勇于创新、不断引导学生手风琴音乐艺术兴趣的培养。在手风琴演奏过程中注重内心情感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一切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是在那个被他们破坏的程式的废墟上建造新的大厦的,他们的伟大并不在于他们获得技术的空壳,而在于他们的知识和他们对作品内在意义的把握。”“作为演奏者,要善于发现音乐作品中潜在的东西,理智的了解作曲家的意图、思想,掌握其风格、写作手法,将自身个性鲜明的内心情感融入作曲家情感中,并理性的控制这种情感,从而服从音乐整体表现需要,使其演奏更加成熟,音乐作品的演绎更具真实性。”
(四)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多元性发展需要重视手风琴演奏者即兴演奏
手风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包容演奏技巧、和声、复调、作曲理论以及“即兴”能力等多方面知识在内的专门艺术。在具有较好的演奏技术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后,加入歌曲的伴奏可以逐渐适应与歌者的配合,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俄罗斯手风琴演奏大师维克多·罗曼克的音乐横跨古典、民俗、摇滚和流行等多种风格,而最令人赞不绝口的是他的即兴表演。在上海国际手风琴艺术节的表演中,他用《茉莉花》、《牧童短笛》等,作了即兴表演。其乐思之流畅、变化之丰富、演奏之纯熟,令在场人员无不惊叹不已。
演奏手风琴即兴演奏的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手风琴演奏技巧,技术水平太浅的学生不能胜任这项演奏.学生要熟悉左右手24个大小调的音阶和琶音,能较为熟练地演奏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属七和弦的连接,加强左右手在琴键上的快速跑动能力,能较为自如地运用风箱,对于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选取不同的触键方法。
在学习首风琴演奏技巧时,需要注重手风琴演奏者即兴演奏素养的培养,克服即兴演奏最大障碍——做,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无外乎就是担心做不好,而造成的一种心理窘迫,索性就不敢尝试,这时就需要即兴演奏引导者注意观察学生,一旦出现即兴演奏的困惑,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多鼓励,排解即兴演奏的心理障碍。同时在即兴演奏训练过程中,要尽量营造出和谐的气氛,确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放松自然地去体验即兴演奏的乐趣。
即兴演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一挥而就,需要大量的练习和舞台上的实践.演奏者通过长时间练习编配大量各种风格的歌曲,在不断的演练过程中积累经验,适时创新才能,保持思维敏捷才能练就一种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能较为准确地编配出合理的伴奏方案.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舞台上的锻炼,每次登上舞台演出都是即兴伴奏者和歌唱者的合作过程.他们的配合如同“绿叶配红花”,伴奏者要根据演唱者的情绪变化不断调整伴奏,倾力配才会使即兴演奏效果增色。
(五)手风琴乐器种类及范围的多元化
手风琴这一西洋乐器,历经多年的工艺制作探索和改良,已经包括多种类型,如传统琴、巴扬琴、班多钮琴、自由低音琴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琴型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演奏需求。可以为大师所使用,也可为手风琴爱好者演奏,可独奏也可“合唱”。同时手风琴的活动范围也很广,达到音乐舞台,小到街头巷尾,均可“伸展拳脚”。在我国手风琴凭借其自身优点为人们所喜爱,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普遍受到专业的、业余的、院校师生以及社会手风琴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充分发挥这一乐器种类及范围的多元性,努力拓展手风琴音乐市场,培养自己的手风琴明星,多方位开展活动,推动手风琴音乐事业向更远处发展。
(六)我国手风琴音乐多元化需要明星效应带动
2005年8月1日杨帆在北京的手风琴音乐会上,一位看上去像是手风琴爱好者的年轻人说,“在今天的电子时代,手风琴已经是古董了,我们想通过这个音乐会换回当年的感觉”。虽然手风琴面貌已有了全方位的改观,尽管我们可以通过身边手风琴活动怀旧,但也似乎从另一方面透漏出我国手风琴界举办的一些活动只是存在于自己的界内,没有融入更大范围,甚至业内影响也很小,这也就很难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
所以我国手风琴音乐举办需要加大网络媒体与电视广播等多渠道的宣传力度,譬如说放映大学专业演奏者、国际大师演奏等展现手风琴的艺术魅力。就目前国内情形而言,手风琴协会或其他组织偶尔“高调”几次倒也不为过,通过寻求形象大使、媒体等加强舆论导向、明星效应等影响,提高人气指数,增加知名度。另外通过我国举办的国际手风琴赛事,吸引了世界诸多国家的选手来参赛,一来国外大量的优秀手风琴作品也被引入中国,与此同时,这些赛事的举办,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手风琴演奏创作的整体水平,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宣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手风琴事业的知名度,最终很多手风琴局外人士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手风琴文化的熏陶,为手风琴集体注入新鲜血液。与俄罗斯、德国等世界手风琴艺术强国相比。我们尚存差距,通过近十年来中国国际手风琴比赛整体情况的回顾,我们应该更加坚定通过举办国际比赛推动我国手风琴事业发展的决心。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选手以及艺术家之间的交流,积极提升中国手风琴艺术在世界的地位,促进我周民族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所以我国手风琴多元化发展需要明星效应的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