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14959100000024

第24章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3)

校园科普魅力无穷——素质教育新探索

重庆一中是重庆市教委直属的省级重点中学,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为高一级学校和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课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开展学生主体教育的研究、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研究、创新学习研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与此同时,在课外还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更加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潜能,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外活动没有大纲的限制,没有教材的束缚,学生有巨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活动,学得积极,更能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发挥潜能。特别是我们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主要做了4方面工作:

一、正确定位

我们认为,科普工作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对象。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必须为青少年提供多种形式、多个渠道的科普阵地,使学生们通过科普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在学校的科技活动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往往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科技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上述认识,重庆一中在制订学校“十五”规划时,将“科技素质教育”列入了规划之中。

重庆一中“十五”规划明确指出,学校将建设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两类双向”目标教学为核心的课堂素质教育;

(2)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思想素质教育;

(3)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科技素质教育;

(4)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为核心的实践素质教育。

正确的定位为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内容

中学科技活动有广阔的天地,学校必须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的活动项目,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重庆一中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下两大类科技活动:

(一)经常性科技活动——科技活动小组

(1)数、理、化等学科小组活动;

(2)传统的“三模一筝一电”(航模、海模、车模、风筝和无线电)活动;

(3)科技“四小活动”(小制作、小设想、小发明、小论文);

(4)计算机课外活动;

(5)生物课外活动(动植物的养殖和标本制作);

(6)地理地质和环境考察活动,天文观测活动;

(7)环境监测与保护;

(8)奥林匹克头脑运动;

(9)科技讲座;

(10)出版科技黑板报和科技小报。

(二)定期性科技活动——科技月活动暨小科学家协会年会

内容包括以下11个部分:

1.数、理、化、生、地、计算机以及英语、美术等学科比赛

(1)趣味数学竞赛;

(2)物理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竞赛;

(3)化学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竞赛;

(4)动植物标本展览和显微镜操作比赛;

(5)地理拼图和地理知识抢答比赛;

(6)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画图、汉字录入、网页制作比赛;

(7)环境知识讲座和环境知识抢答比赛;

(8)科技英语阅读比赛。

2.与科学家见面、与科学家座谈、听科学家报告

3.科学家故事会

4.科技小设想、小制作、小发明展览评比

5.科学知识绘画、书法展览评比

6.摄影展览评比

7.头脑奥林匹克竞赛

8.科技游园活动:科技魔术、科技相声、科技表演

9.航模、海模、车模、无线电汇报表演

10.科技小论文报告与答辩

11.表彰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和科技活动积极分子

三、改革课程

科技活动成为重庆一中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通过科技活动,设置研究性科目,为学校开设研究性课程奠定基础。

2000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开播,特邀重庆一中同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及重庆南开中学参加竞赛,竞赛题目是:用一节5号电池带动一个小电动机,使一辆熄火的“长安之星”微型汽车移动一段距离。

接到邀请后,我们向全校学生征集解决方案,全校学生积极动脑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大胆设想,学校选出了20多个方案。最后,在教师指导下,由两名学生综合了他们自己的方案和其他学生各种方案的优点,十分巧妙地运用老式座钟的齿轮作为第一级力的放大器,并用它带动一旧自行车的后轮对力作第2次放大,整个设备将原有的力放大了1083倍,足以拉动一辆微型汽车。比赛之前,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导演对这一实验能否成功根本心中无底,但听说我们率先拉动汽车后,心头的大石头才终于落下,3位导演高兴地赶到学校详细地摄制了制作情况,并考察了学校科技活动,摄制了专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2000年6月1日在北京比赛时,重庆一中学生在规定的15分钟内将“长安之星”微型汽车拉动了145cm,得到中央电视台的大力肯定和其他媒体的大力宣传,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

2000年7月中央电视台又来函:“上次合作之后,对重庆一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节目也受到了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7月27日我们又将进行一次录制,想邀请贵校做一个专题,需6名学生带6件作品(命题:日常生活帮手),实物、模型均可。”得到通知后我们对学生平时科技活动中的小发明小制作进行了比较,筛选了6件作品:

(1)油烟机的改进(学生陈子秋)

(2)足球场广告牌、坡度仪(学生彭晶晶)

(3)易换纱窗(学生钟文嘉)

(4)停电双宝、双用螺丝刀、自动浇花器(学生李天虹)

(5)颜色及透明度可改变的玻璃、灯头转换器(学生万良渝)

(6)计算机控制空用电器(学生李博)

2000年7月27日节目摄制十分顺利,学生的作品及语言表达得到了现场观众和专家的好评,重庆一中的工作也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中心负责人的肯定。从2000年11月开始,这个专集已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

中央电视台的两次邀请和两次命题拓宽了我们的思路,我们在平时的科技活动中已经有一些研究性课题,如在科技活动月中,我们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些题目:

(1)从四楼扔鸡蛋,怎样摔不烂?这道题目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应用物理课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知识设计了不少的装置,他们在活动中一个个争相大显身手。这种课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2)从重庆市的环境情况提出环境保护的设想。这道题目引出学生大量的设想,有的从学校的塔柏为什么长不好入手,查阅资料,拜访老师,提出治理重庆酸雨的设想;有的从学校食堂使用的饭盒入手,提出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设想;其中一个学生从重庆夏天气温很高,每栋建筑物的窗口下密密麻麻挂着空调的外挂机,既不美观,又大量消耗能源的实际出发,提出“利用太阳能发电提供动力,将森林中含氧丰富的新鲜空气通过深藏在地下的大型管道输送到用户,空气在地下很长的距离内完成热交换,被大地自动制冷”的设想,他的这个设想参加全国大赛并获大奖。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诸如化学魔术设计、计算机网页制作等题目,都深受学生欢迎。

这种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题应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决定在活动课程中开设研究性题目,并逐渐使之成为研究性课程。

四、强化管理

强化管理是科技活动的保证,为此,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成立科技活动领导小组

以校长任组长、一个中层干部为副组长的包括科技辅导教师在内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学校科技活动规划,对全校科技活动进行协调管理,进行检查、考核、评估、奖励等等。

2.建立科技活动指导小组

以数、理、化、生、地、计算机等学科为核心的科技活动指导小组,负责研究课内课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来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开发一些有益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科技活动项目。

3.建立科技活动小组,做到了“六有”

(1)有指导教师

(2)有活动计划

(3)有活动地点和时间

(4)有活动经费

(5)有活动档案

(6)有检查评比

4.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多年来,重庆一中坚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获得了一系列奖励。

其中,学校获集体奖有:

(1)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

(2)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3)全国计算机分区赛先进学校(3次)

(4)2000年5月获重庆市中小学生首届特长展示一等奖

学生个人奖:

(1)获取全国科技小论文二、三等奖各2人,四川省、重庆市一、二等奖5人

(2)小发明、小设想获四川省、重庆市一、二、三等奖17人

(3)1人获取全国航模自由飞第一名,7人获取四川省、重庆市一、二等奖,3人获风筝比赛重庆市一、二等奖

(4)2人获重庆市车模一等奖,8人分获重庆市车模、船模二、三等奖

(5)13人获取全国计算机程序设计优胜奖,140多人获取省、市奖

(6)7人组队取得重庆市中学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

(7)2001年2月我校高2002级1班学生郑礼维获得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周冠军后,再夺月冠军。“三星智力快车”是中央电视台专为全国中学生设立的竞赛节目,选手都是全国著名重点中学的学生,强手云集。竞赛内容涉及数理化、语史外、天文地理、音乐美术,甚至医学、经济学和服装等方面的知识。竞赛紧张激烈,要求选手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节目深受广大中学生的欢迎。郑礼维同学的学习成绩在该班级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积极参加学校的科技活动,在这次竞赛中脱颖而出,证明了科技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科技活动在中学将大有可为。

(发表于《重庆教育》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