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1498300000018

第18章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规划(3)

1947年独立后,印度政府对发展高科技极为重视。从1950年代起,印度政府设立了诸多高等院校,为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培养所需人才,还建立了诸多科技研发机构,开始原子科技等高科技研发工作。在1958年《科学政策决议》指引下,依靠不断增强的工农业基础,印度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非常重要的成绩,接着印度又开始进入空间科技等高科技领域,并取得十分重要成就。1980年代,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家安全及人们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印度政府意识到新技术革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心跟上新技术革命浪潮,1983年公布了《技术政策声明》,制定了发展高科技的战略政策和战略规划。为促进高新科技全面发展,印度政府制定《2003年科学技术政策》和印度“2020远景”,为印度高科技发展,显示了更加宏伟目标。

1.原子科技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所显示的巨大威力,独立后不久的1948年,印度政府就开始制定和实施“核计划”,成立原子委员会,设立巴巴原子研究中心等原子科技研发机构,展开对原子科技的研发,建造原子反应堆和原子能发电站,获取制造原子弹的材料,掌握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直至制造出原子弹,使印度成为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就是印度原子科技发展战略总体规划的基本目标。1964年10月16日中国试爆第一枚原子弹后,尽管印度依然打着“和平核装置”的幌子,然而却于1970年代初期推出了研究制造原子弹的“萨拉巴伊计划”,坚持秘密研制原子弹。六十多年来,其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核工业体系。1983年,印度又推出“一体化导弹发展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印度先后研制成功“大地”和“烈火”式两种可携带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1998年5月连续多次进行核试验后,印度终于成为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接着,印度又开始实施核潜艇发展计划,发展印度核武器的第二次打击能力,进一步增强印度的核威慑实力,使印度成为真正的核大国。

2.空间科技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1950年代,当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印度政府决心开发宇航空间技术,成立空间技术局和国家空间研发组织,制订和实施“印度国家卫星系列计划”和“罗西尼火箭系列计划”,并在1980年代成功发射印度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95年,印度提出包括改进火箭推进系统、发射一系列卫星等内容的“十年航天发展规划”。2000年,印度国家科学院首次全面审议向月球发射宇宙飞船的计划。2001年初,印度政府批准“天文卫星计划”,提出要在五年内研制并发射第一颗国产天文卫星。2003年9月11日,印度内阁批准在2008年以前进行“无人月球探测计划”,其为印度“行星探测计划”一部分。2008年,印度政府批准在2012年前进行“无人太空航行计划”。这些太空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探月和太空航行的机会向世界展示印度在火箭、导航和通信等领域的科技水平,使印度成为真正的空间科技大国。

3.生物科技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生物科技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等诸多方面正在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因此印度非常重视生物科技的发展,表示在生物技术领域不甘落后,并决心走在世界前列。在1960年代已经设立了众多生物实验室的基础上,印度一直大力开发生物技术。1986至1997年印度实施“生物信息研究计划”,1995年又发起“人类基因组——印度起点”研究计划,使印度在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燃料、生物信息、生物遗传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2000年,印度政府生物技术部提出了印度生物技术十年发展规划,即《生物技术十年展望》,确定印度生物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占据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新的制高点,使生物技术为未来创造财富,并使印度成为世界生物科技大国。

4.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印度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科技的发展。198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电子局,1983年,印度政府制定计算机政策,1984年,制定新计算机政策和“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训政策”。为改善政策环境和通信基础设施,促进软件出口,1989年,印度政府电子工业局(现信息技术部前身)制定“软件技术园区计划”,1998年,又推出雄心勃勃的《2008年信息技术行动计划》,提出印度信息技术发展的长远目标是,要使印度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到2008年使印度软件出口达到500亿美元。同时,印度政府还提出超级计算机研发计划,要使印度在超级计算机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显示出印度政府大力发展信息硬件科技,决心改变印度信息科技硬件不硬的状况,也显示出印度要在新世纪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信心和决心,使印度成为真正的世界信息科技大国和世界信息科技强国。

5.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印度幅员轮廓,但三面靠海,海岸线漫长,因此,印度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研发工作。早在1960年代,印度就开始从事现代海洋研究工作。1980年代初期,印度开始对海洋科技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定期进行南极科学考察工作。为科学地了解海洋、有效管理及保护海洋环境及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印度海洋开发部制定了一系列海洋研发工作计划。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领域:一是近海环境的监测和预报;二是海平面的监测与模拟;三是岛屿的开发;四是海洋卫星及卫星信息服务;五是海洋观测与信息服务;六是海洋研究与能力建设;七是南极研究;八是海洋生物研究;九是海洋及金属结构调查与研究。

由此可见,独立后,印度高科技发展总体规划总是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科技实力不断变化而有所调整。印度从涉足原子科技开始,逐渐进入空间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和海洋科技等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

第三节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爆发以原子技术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了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浪潮,印度在1950年代制订原子科技发展规划,开始进行原子科技研发工作;1960年代制订空间科技发展规划,开始进行空间科技研究工作;1980年代制订信息科技发展规划、生物科技发展规划和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加速了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和海洋科技等高新科技的研发工作。同时,印度还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和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不断调整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规划,从而促进印度高新科技快速发展。

一、1948年开始的原子科技发展战略规划

1930年代,一批印度科学家就在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原子能理论。核物理学家霍米?巴巴回国后,1945年,在印度工业家族支持下建起塔塔基础研究院;核物理学家萨哈则在加尔各答建起离子加速器实验室。独立后不久的1948年,印度就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目的是保证印度能够生产利用原子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材料;同时,印度还颁布《原子能法》,开始制订和执行原子能发展计划。1954年8月3日,印度在中央政府中成立原子能部。1958年,原子能委员会改组,变成一个高度自治组织,不再像其他内阁部那样遇事都要层层请示,而是直接受政府总理领导,成为印度开发原子科技的重要领导机构。1950年代末期,印度制定了“原子能长期规划”,1983年还制定“一体化导弹发展计划”。

1.原子科技发展战略规划

为加速原子科技发展,实现原子能技术自力更生,1948年,印度就开始制订和实施“核计划”。依据该计划,印度把孟买塔塔基础研究院作为核教学和核研究中心,把加尔各答萨哈离子加速器实验室改为萨哈核物理研究所,作为核物理研究中心;同时,依据原子能法,印度在原子能部下建立了诸多原子科技研发机构,其中以孟买巴巴原子研究中心最为著名。除建立轻水反应堆和以天然铀为核燃料的重压水反应堆外,印度还将块中子反应堆作为未来核能计划的核心。

2.原子能源科技发展计划

为充分利用原子科技,增加国家能源供应,实现国家能源自给,1950年代印度就曾制订三阶段核能发展战略规划。第一阶段是采用天然铀为燃料,利用重水冷却的核反应堆进行发电;第二阶段是开发以钚为燃料的快速中子反应堆,获取核能;第三阶段是进一步开发以钍为燃料的快速中子反应堆,获取核能。1950年代中期,印度曾经把封闭的核发展计划转向国际市场,首先与加拿大合作,建立起“加印反应堆”。后来美国参与该反应堆建设,因此,该反应堆更名为“加印美反应堆”。1956年3月,美国与印度签署出口21吨重水的第一份合同。之后,印度继续保持与西方国家的核能合作,并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初期。197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进行核能科技发展计划。

3.原子武器发展计划

独立初期,印度是当时世界上提出和平利用核能的少数国家之一。但尼赫鲁等印度政府领导人却非常关注核能的军事应用。当时,为了掌握核武器开发技术,实施核武器开发计划,印度注重与西方国家开展核能合作,但在合作中牢记本国发展核武器的宗旨。因此,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霍米?巴巴在与有关国家谈判中多次避免妥协,拒绝限制印度完全控制该反应堆和原料生产的协议。虽然当时印度也曾经向美国保证“重水只用于和平研究目的,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派的其他单位保管,不能出卖或转交给第三者”,但是由于当时国际上还没有原子能机构之类的监督组织和安全机制,这种所谓的“和平利用”承诺显得苍白无力。为了能够从“加印美反应堆”中提出生产核武器的钚,印度又在特朗贝建立起核燃料处理厂。该厂每年能够处理30吨放射性燃料,使印度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从用过的核原料中提出钚的国家之一。因此“加印美反应堆”为印度早期核武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当然,印度国内在要不要拥有原子弹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议。1970年夏,印度民意研究所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三分之二的印度人,不论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都赞成印度制造核武器。印度政府对这一辩论的回应是提出“萨拉巴伊计划”。这是一项为期10年的核发展计划,由当时原子能委员会主席V?萨拉巴伊于1970年夏提出,英?甘地第二次大选获胜后开始实施。该计划的核心是进行一系列用于“和平目的”的核爆炸。1974年,印度终于进行了所谓“和平目的”核试验。进入1980年代,印度核武器发展政策继续保持“模糊”状态,但是印度实际上已具有生产核武器的全部技术,印度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核武器的发展步伐。1998年5月,印度连续进行5次核爆炸,使印度成为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4.一体化导弹发展计划

为了开发核武器运载工具,1983年,印度推出了“一体化导弹发展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印度先后研制成功“大地”和“烈火”式两种可携带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目前,射程在3500公里的“列火—3型”导弹已经发射成功,射程在5000公里以上的“列火—4型”导弹接近成功,并且正在研制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列火—5型”洲际弹道导弹,以增强印度核武器的第二次打击能力和核威慑能力。印度政府前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则声称,这些导弹是射程在2000公里以上的固体导弹,“它们已经达到了武器化水平,试验显示出印度的机动发射能力”。

二、1960年代开始的空间科技发展战略规划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人类航天新纪元,推动着空间科技迅速发展。为发展空间科技,印度于1963年推出航天计划,1969年8月15日成立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负责印度航天研究和空间和平利用计划。1971年,印度制订第一个10年航天计划,据此规划开始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研制。1972年,印度成立航天委员会和国家航天部,分别负责国家航天研究计划的制定及其组织和实施。从1980年代起,印度还执行多项研制国产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航天计划。1995年,印度提出包括改进火箭推进系统,发射一系列卫星在内的“1998-2008印度主要太空行动计划”,即“十年航天计划”。在空间科技研发进程中,1960年代以来,印度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空间科技计划。

1.印度国家卫星系统计划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计划,即区域卫星通信和气象观测计划。该系统由航天部、电信部、气象部、电信广播部等部门联合经营,发射INSAT系列卫星。1983—1990年印度先后发射四颗INSAT系列卫星,为印度第一代通讯卫星,1992年7月,印度开始制造第二代通信卫星INSAT-2。印度自行研制第一颗通信卫星INSAT-2A,具有标志性意义,其容量和性能均比第一代提高50%。1999年发射的INSAT-2E多用途通信卫星,重2250公斤,带有2个气象摄影机,17个转发器,代表第二代通信卫星最高水平。印度研制和发射第三代INSAT系列通信气象卫星,增加专用小型卫星地面站网络和国家信息中心网络服务功能。其加长C波段和Ku波段可提供固定卫星服务,在S波段上可提供移动卫星服务;在INSAT-3B卫星上还加装脉冲转发器,用于建设教育和培训网络。印度2005年发射INSAT-4A通信卫星,2007年发射INSAT-4B。

2.印度遥感卫星系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