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邓小平军事谋略
15004900000013

第13章 稳固其本 先为不可胜(7)

三、作战艰苦时,教育部队要看到光明,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作战情况的紧张、作战程度的激烈、作战环境的艰苦,往往会给部队造成一些畏难情绪、埋怨情绪、消极情绪,甚至是退却心理。对此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就会使战斗力锐减,甚至会丧失。所以,作为优秀的指挥员,越是在艰难困苦、紧张激烈、险象环生的条件下,越应该关注部队的思想情绪,越要注意加强思想教育,越需要搞好宣传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部队始终保持高度的统一。才能做到“民与上同意”,形成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的高昂斗志,从而激发出更强的战斗力。刘邓大军征战中,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尤其是深入敌战略腹地大别山之后,在没有后方支援保障的情况下,作战、生存、工作的环境恶劣、条件极差,对此在部队的一些干部、战士中引起了一些不良影响,有的情绪低落,有的避而不战,有的作战消极,还有的侵害群众利益,违犯群众纪律,不仅不利于自身建设,而且影响了“站稳脚跟”的战略任务的完成。邓小平对此曾严厉指出:“部队纪律坏,就是政治危机的开始。”而政治危机必然带来军事危机,后果不堪设想。对于部队的畏难情绪,邓小平更是强调对部队实施反复教育,给人以信心。不仅指示部队政治部门大搞宣传教育,而且还亲自给高级干部,给基层干部,甚至直接给战士作教育报告。利用他那有理有据、形象生动、精辟透彻、论述辩证、疏导有加的报告,给人以信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邓小平在一次给部队作报告中讲:有些同志对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意义认识不足,所以,只看到我们目前有很多困难,而没有看到全国其它战场的胜利。我们进军大别山后,把敌人大多吸引到这里来,我们的压力大,而我们的兄弟部队在其它战场上轻松了,就可以腾出手来打胜仗了。这就好比“打篮球”一样,蒋介石看到我们到大别山“投篮”来了,要“得分”了,他就把前锋、后卫、主力都调来盯着我们,这样,他们战线就拉长了,顾了南顾不了北。他不让我们在南面“投篮”,不惜用几十万大军缠着我们,可他北面的“篮板”就空出来了,我们的兄弟部队在北面就可以“投篮”得分了。我们在大别山困难很多,是在“啃骨头”,但其它战场的兄弟部队却开始“啃肉”了,我们背上的敌人越多,啃的“骨头”越硬,兄弟部队在各战场上消灭的敌人就越多,胜利也越大。而各战场上的胜利反过来也会是对我们最大和最有效的支援,从而会大大地减轻我们的压力。所以,眼下我们的困难是多一点,付出的代价是大了些,但这只是局部的、暂时的,为了全国革命的胜利,这是值得的、是很光荣的。在鼓舞部队的士气方面,邓小平还讲到了我们战胜困难的有利条件:首先,我们坚持大别山的斗争并不孤立,现在,陈谢兵团在豫陕鄂地区胜利展开,陈粟大军也进入了豫皖苏地区,我们三路大军相互配合,机动作战,一定能够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建立解放区。另外,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大别山区有我们长期的革命影响,有许多地方干部、红军、新四军、八路军都曾在这里建立过根据地,群众对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只要我们努力争取,只要我们的战略方针正确,就一定能够打破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解除人民群众的顾虑,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再说,我们还有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有中原局、野战军司令部的直接指挥,我们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在大别山立足生根。邓小平的报告,紧紧扣住每一个指战员的心,使他们全面地了解了全国的斗争形势和党中央,毛泽东的伟大战略思想和战略步骤,了解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与争取全国革命胜利的辩证关系,认识到部队进入大别山后的分散作战并不是逃跑,而是战略展开,从而振奋了所有指战员的精神,增强了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最终保证了部队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创建革命根据地,相机发起战略进攻的战略目的的实现。

由此可见,邓小平正是以他敏锐的政治嗅觉,时时洞察着形势、战局、任务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部队思想带来的影响,进而及时有效地加以教育、引导,使部队官兵做到“民与上同意”,并始终能以坚定的信念、统一的意志、高昂的斗志去迎接各种大仗、硬仗、险仗、恶仗的考验。这不能不说是邓小平在与敌军事斗争中充分发挥政治工作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超常发挥战斗力的结果,这也是与敌军事斗争艺术的重要内容。

第五节严明纪律 铸就铁军

纪律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所以,革命导师列宁有一句名言:“战争就是战争,它要求铁的纪律。”又说“军队中必须有最严格的纪律。”毛泽东更明确地指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可见,纪律对军队夺取胜利的重要。邓小平在革命战争中,尤其是率领部队渡过最艰难困苦的岁月的时候,把纪律作为实现“稳固其本,先为不可胜”的基本要素来抓,对此他辩证地认为:连纪律都建设不好的军队,是无法战胜困难的,更是无法战胜比我们还强大的敌人的。因此,要战胜各种艰难困苦,要战胜比我们还强大的敌人,要求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帮助,必须首先把纪律建设好,有铁的纪律作保证,使军队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指挥,统一的行动;使军队在民众中展现出文明之师,正义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这样的军队才能无往不胜。1947年,根据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指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初期,部队面对生疏的情况,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无后方作战的重重困难,邓小平将部队的作风纪律建设摆到了关系到在大别山能否站稳脚跟,完成战略任务的位置上,加强教育,严格要求,严肃执纪,从而使部队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帮助,创造了不被敌人战胜,不被困难压倒的条件,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毛泽东交给的创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一、认识纪律,要从战略高度着眼

邓小平认为,纪律是军队性质的反映,好的军队,必然有好的纪律作保证,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这是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的无价之宝。所以,邓小平在组织创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时,始终注重对部队的纪律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来加强教育。早在鲁西南战役结束,准备向大别山跃进的时候,邓小平就反复告诫部队:“进入新区作战,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政策,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在部队进入大别山的当天,邓小平在亲自为中共中央中原局起草的《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中又明确指出:“充分发动群众及其游击战争,同我们一块斗争,是实现我们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而我军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纪,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各级必须专门检查实现,万勿忽视。”部队在大别山展开工作之后,邓小平又深刻地指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毛主席亲手制订的……不能看成是枝节问题,而是一个战略、策略和政策的事。”“一切行动要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严守纪律,关心群众,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大别山生根的大事。破坏纪律,脱离群众,是自掘坟墓”。尤其是在部队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时,出现了一些违犯群众纪律,侵占群众利益,纪律松弛,作风松散,管理松懈,政令不畅等问题之后,邓小平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亲自组织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以利于及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求迅速、有效地克服部队中出现的纪律松弛,作风松散,管理松懈等不良现象。会上,邓小平首先分析了部队进入大别山后,反映出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与完成艰巨的战略任务不相适应等问题之后,对部队的纪律松弛问题也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评:部队纪律不好,这是我军政治危机的开始,而政治危机必然带来军事危机,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要想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就要发动群众;而要发动群众,就要必须严肃纪律。纪律与完成战略任务密切相关,与部队的生存密切相关,与根据地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战胜敌人有关。所以,我们各级领导,对部队的纪律问题万勿忽视。与此同时,邓小平又强调道:所有高级指挥员都必须带头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部队纪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的问题,必须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去抓,不得有丝毫的松动,更不得有丁点的变通。他说:“毛主席在井冈山建军之初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不是什么简单的规定,而是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体现,能否坚决执行,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一定要牢固地树立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决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等右倾思想情绪。”。邓小平的讲话,在部队上下引起了震动,使各级干部对纪律的作用、意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特定环境中,纪律至关部队的生存、壮大、发展,因此更带有战略意义。正由于这次会议及时而有效地解决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过程中出现的右倾情绪和纪律松弛、作风松散、管理松懈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就成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对于统一和提高全体官兵的思想认识,增强纪律观念,激发战斗热情,鼓舞斗志,促进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