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1502500000030

第30章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联动机制 (11)

为此,应该建立国家级综合科技赈灾管理中心,可以挂靠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或国务院应急办,但更合适的是挂靠在科技部。在国家级综合科技赈灾管理中心下面可以设立省、市、县三级区域综合科技赈灾管理中心,直接挂靠在相应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21世纪中国减灾的需要及发达国家以往的成功经验都表明,任何国家安全都离不开专门的综合减灾管理机构。从管理现状看,我们只有单灾种的专门管理机构,缺少国家级综合管理机构;只有对自然灾种的管理机构,缺乏对人为灾害尤其是公共安全的管理机构。任何灾害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学科是无法达到减灾目的的,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从学术研究上看,由于现有管理水平的限制,研究综合减灾的学术机构比较少。发达国家把系统工程理论运用到整个防灾减灾建设,并形成了社会系统工程体系,避免了各部门之间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缺陷。

从国外成功经验看,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与协调是有效减灾的法宝,而国家级综合科技赈灾管理中心可以打破按单灾种进行科技赈灾研究的局限,统筹协调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攻关,有助于协调统一、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来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真正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全面提升科技赈灾能力。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全国各种管理机构都对科技部开展的科技抗震救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药品仪器检测所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系统单位就迅速行动,积极配合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投入抗震救灾行动,全力支撑科技抗震救灾工作。一是紧急组织调用和生产了手术耗材补给箱、护理耗材补给箱、创伤急救包、速效止血粉、食品细菌检验箱、食品理化检验箱以及长效防吸血昆虫趋避剂、长效杀虫剂处理防蚊帐篷等一批军备应急物资;二是组织卫生防疫专家队伍,全面投入技术支撑工作;三是发挥部队系统获取震区信息快捷的优势,及时为科技抗震救灾提供实时信息支撑。

各级综合科技赈灾管理中心首先要设定社会防灾减灾的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建立与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以及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手段,全面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其次要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制度规范和体系,有效地节制人类自身的行为,尤其要防范人为灾害链的形成,用科学的制度设计保证区域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第三是强化各级政府对各种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既关注各种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生态环境等灾变的同时,也同时关注信息灾害、恐怖袭击灾害、经济恐慌灾害等新的灾害源,把重点放在综合灾害的有效防治上。最后要建立较完备的组织管理机构和防灾减灾工作的指挥系统;建立起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加强科技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和指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技赈灾监督体系,使科技赈灾工作落到实处。

在各级综合科技赈灾管理中心下,其组织体制建设包括管理机构、功能部门、指挥中心和救援队伍等内容。各级综合科技赈灾管理中心是指维持日常科技赈灾的负责部门;功能部门包括与科技赈灾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指挥中心包括灾害发生后,负责救援减灾活动场外与场内的指挥系统;科技救援队伍则由专业人员和经过一定培训的志愿者组成。

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的危机应对机制来看,有一套系统可以自行启动,职责分明,相互协调性强,平常很重视教育和培训,物资经费有充分保障且注重国际合作,运转效率很高。我国要尽快进行灾害管理资源的整合,政府始终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实现由单一减灾向综合减灾的转变,形成灾害应急管理的合力。特别是通过综合协调,实现跨区域地调配资源,在灾害预防、抢险救援和灾区重建等方面发挥协调的核心作用。

4.2.2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协调沟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明确提出"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原则。所谓综合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对所属各有关部门、上级政府对下级各有关政府、政府与社会各有关组织、团体的协调;二是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进行的日常协调。综合协调的本质和取向是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强化统一指挥、协同联动,以减少运行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所谓分类管理,是指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事件的不同特性实施应急管理,具体包括: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确定管理规则,明确分级标准,开展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此外,由于一类突发事件往往由一个或者几个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因此分类管理实际上就是分类负责,以充分发挥诸如防汛抗旱、核应急、防震减灾、反恐等指挥机构及其办公室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协调沟通就是要在分类管理中突出协调统一,在灾害发生时快速高效调动各方科技赈灾资源。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已成立的有关减轻灾害风险的部门协调机构的作用,完善部门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灾害风险防范全过程的综合减轻灾害风险的协调机制,即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轻灾害风险的协调机制。

在资源取向协调方向上,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上下协调沟通,即加强各级政府之间联系,实现科技赈灾行动一体化;二是横向跨区域协调沟通,即在中央政府的统筹下,各地方政府加强横向合作,实现跨区域的科学资源的最有利整合优化,实现救灾减灾科学化、现代化和网络化;三是区域内部的沟通,即在加强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明确社会各方面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权利和利益,改变由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建立由政府、企业、民众组成的社会化减灾系统,实现防灾减灾投入的多元化,全面提高各地减灾防治能力和覆盖区域。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注意军民防灾减灾科技的协调统一。多数国家都有相对独立的地方救灾系统和军队救灾系统,在国家发生重大灾害时,两个系统需要协调与合作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其资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属地管理原则,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受灾地区或临近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科技部门应该立即承担起组织协调工作,根据灾情向上级和各区域科技部门提出抗灾应急需求和灾后重建科技需求。上级和横向区外科技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科技资源优势,针对抗灾应急需求,组织力量及时组织专业技术队伍,收集技术援助方案,采购应急科技产品,提供科技应急援助;针对灾后重建需求,合理安排科技经费,支持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实施赈灾科技项目,共同为受灾地区重建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受灾地区或临近区域科技部门负责将援助项目转报救灾指挥部,统筹协调援助的有关事宜并通报有关情况。主要由受灾地区或临近灾害发生地的区域科技部门牵头,组织科技赈灾情况跟踪工作,及时掌握灾区抗灾、灾后重建的重大科技需求,联合相关城市科技部门适时向科技部提出建议,为科技部举全国科技之力实施科技赈灾提供决策参考。

对于地方综合科技赈灾管理中心来说,必须争取更多科技力量支援抗震救灾。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在上下协调沟通中,积极贯彻科技部有关科技抗震救灾工作部署,主动配合好科技部、省科技厅有关科技抗震救灾工作;加紧向科技部、省组织申报科技抗震救灾的科技计划项目,加快抗震救灾相关技术攻关和技术储备,采取措施,争取支持。"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局及时形成《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情况汇报》,向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报告成都市灾情,制定了《关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请求支持的有关事项》,凝练出配套支持成都市抗震救灾科技专项等5个方面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具体需求,专程赴北京汇报。目前,科技部已决定在彭州市通济镇黄村开展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试点示范,都江堰开展科技试点示范工作正抓紧调研;已原则同意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权限下放到成都市;已支持成都市50部SEPURA交警用800 M数字集群终端设备,20万支破伤风疫苗、2 000 t净水消毒剂,2 500盏太阳能草坪灯、野营灯,10 000个家用水压式净水芯,10 000 kg蔬菜种子,1 000平方米简易住房、100顶帐篷、1 000个无电池手电筒和7台越野车等。

在横向跨区域协调沟通中,成都市科技局进一步加强与15个副省级城市科技部门联系,加强横向互动,力争获得更多高端智力、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投入该市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协助落实江苏省、浙江省科技厅分别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彭州市科技部门的科技基础条件设施和能力建设;石家庄市科技局紧急捐助彭州市80万元的救灾药品,哈尔滨市科技局捐助都江堰、彭州等灾区200床棉被,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捐赠价值100万元的专用于灾区人口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掌上电脑100台、软件100套,并与南京、合肥、贵阳等城市科技局联系了设备、产品及智力、技术等援助计划。

同时,要加强对区域内各种科技资源的掌握和整合。为更好应对灾害,需要很多相关政府部门来协同处理,要巩固加强地方综合科技赈灾管理中心领导执行的功能,就需要对灾害进行综合处理并使之制度化。2004年,上海市政府建立了上海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19个区县也相继建立了区级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两级政府通过联席会议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市防震减灾工作。2006年12月28日,上海市地震紧急救援队挂牌成立。上海市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首个试点工程--大连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也开始动工建设。

在建立此系统的情况下,特别需要系统的信息通畅,需要进行有序的协调沟通。重点在于设立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实施科技赈灾科技资源数据库,联合建立智力、技术、产品和装备等科技资源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搭建科技赈灾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平台(此点在下一章进行详述)。同时,还应该在平时加强训练,进行实战演习,发现问题,提高协调、沟通的有效性。

要更好地实现科技赈灾,必须进行双向沟通。

(1)需求方主动出击

由需求方即受灾区域主动出击,提出需要,并通过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的联动机制加以沟通,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