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1502500000040

第40章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援助机制 (4)

国际援助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国际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赈灾有关的国际援助是指援助国家或多边国际机构对我国科技赈灾发展领域提供的技术援助、物资援助、资金援助和人员培训等。受灾区域的相关受援单位接受国际援助应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促进自力更生和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则,积极有效地利用国际援助。最好由灾区负责部门提供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翻译人员,配合国际援助的顺利进行。

(4)主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 (2)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主要是面向国内的科技资源,这是因为国内科技资源的可调配性。在此基础上,也要大力开放,借助国际救助力量。这包括实质性的科技救灾。由俄罗斯萨罗夫中将率领的俄罗斯救援队于2008年5月16日飞抵成都。救援队主要由搜救人员、医务工作者、犬学专家、通信保障人员和心理医生组成,其中包括俄中央救援队的41名专业救援队员。救援队认真勘查搜索了17处地方,没有发现幸存者。2008年5月17日中午,他们转赴都江堰展开新一轮搜寻,当晚从一片瓦砾中营救出一名61岁的妇女。这是外国救援队在四川地震灾区救出的第一名幸存者。

同时,灾区更要注重国际援助所提供的智力支撑。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次日,意大利灾害图像处理中心作为首个国外机构与科技部联系,并提供意大利空间局地中海卫星群拍摄到的都江堰市的卫星图片,以及该中心处理制成的地震灾情详细信息图集,并表示将为中国政府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帮助。2008年7月14日,由近30名日本华人专家、日本专家、美方专家和中方协助专家组成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技术国际服务团赴成都考察。他们深入都江堰地震灾区考察了地质灾害及建筑、桥梁的损毁情况,并与相关市级部门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座谈。国际服务团的专家综合比较分析国内外结构加固、修复技术,重点介绍了日美防震减灾体系及灾后重建经验,并围绕成都灾后重建及克服隐患灾害的技术需求、交流服务渠道及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日本专家们表示愿意提供大规模地质次生灾害及山体滑坡的分布式光纤网络监测预警技术、建筑及桥梁结构的快速诊断技术、防灾减灾系统设计等十余种技术支持成都市的灾后重建。

延伸阅读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记汶川地震中的国际救援和医疗队员

(新华社北京2008年6月25日电)灾难面前,没有国界。

5月12日14时28分,突如其来的8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吞噬了数万中国人的生命。那一刻,举国哀恸、全球震惊!

在"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灾理念下,中国以开放姿态接受外国救援和医疗力量赶赴地震灾区协助救灾。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德国、意大利、古巴、法国、英国、印尼、巴基斯坦等友邦先后派出了本国最精锐的救援和医疗人员,一批又一批的国际救援和医疗队伍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集结赶赴中国。

快,还有数万中国群众被埋!快,还有数十万伤员在生命线上挣扎--废墟前、帐篷边,一部国际人道主义救助的壮阔史诗就此展开。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这些是无数中国人无法忘却的身影,这些是无数中国人铭记于心的瞬间。

5月16日,凌晨3时。身着橙蓝相间专业搜救服的首批31名日本救援队员抵达成都双流机场。数小时后,来自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的专业搜救人员也陆续赶来。救援队员们面容凝重、缄口不语。此刻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巨石、塌方、断崖、残垣......即使参加过伊朗地震、巴基斯坦地震、印尼海啸等重大灾难国际救援的队员们也不由得感慨"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场景"。

要到最危险、受灾最重的地方去!每一支队伍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相同的请求。他们带来了各自国内最先进的救援装备:生命探测仪、"蛇眼"、二氧化碳探测仪、海事卫星电话、微波和超微波通信设备、视频传输系统......俄罗斯和新加坡的救援队则用专机直接运来自己的救援车开赴灾区。

山路险峻,车队行驶缓慢,救援队员们不断催促:"快点,再快点!"道路不通,他们请求搭乘直升机前往,甚至带来的搜救犬都可以空降。

"我们只盼着早一点赶到,这样才能救出更多受困的人。"俄罗斯紧急情况部中将、救援队领队萨罗夫说。

17日晚9时,都江堰一处家属楼。经历灾难的人们迎来了漆黑夜幕中的闪亮一刻--被困127小时的61岁女性幸存者徐荣星被俄罗斯救援队员发现,队员们迅速在她身上钢筋水泥楼板切开半平方米见方的口子,把她从两层楼的夹缝间小心翼翼地解救出来。

呼吸、心跳、血压......体征正常,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在国际救援中被续写!从发现生命迹象到将幸存者抬上救护车,俄罗斯救援队员仅用了1小时20分钟。

来不及擦去额头上的汗珠、来不及拍去身上的尘土,俄罗斯救援队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相互拥抱在一起,在场的中国民众也热泪盈眶、纷纷鼓掌,并上前握手感谢。

爱心超越国界:"帮助你们就是在帮助自己"

尽管奇迹并不是每一刻都眷顾,但在每一个搜救现场,所有的救援人员都在为搜救默默付出卓绝努力。他们的行动体现出"最大限度挽救废墟下的生命","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令在场的中国群众为之动容。

在什邡市化工厂,300多吨泄漏的液氨使得空气中充斥着浓烈的刺鼻气味。尽管探测显示厂房内已没有生命迹象,但看到厂房外家属们哭红的双眼、哀伤的神情,并未携带专业防毒面罩的韩国救援队员们二话没说,重返挖掘现场继续搜寻。

在北川中学,日本救援队抵达时已是深夜,队员们不顾前夜通宵作业的劳累不堪,无惧大雨倾盆、余震不断,冲向教学楼的坍塌现场,冒雨探测、连夜搜救。

"对于这次地震,内心中我们其实并没有很认真地区别是中国的地震还是日本的地震,因为有一种'一体感'笼罩着我们,所以帮你们也是在帮我们自己。"日本救援队副队长藤谷浩至朴素的话语中透出对于生命的无限关爱。

正是在这样一种信念的鼓励下,救援队员们抱着对待同胞的态度,倾其全力、挽救生命。搜救中,国际救援队与中方救援人员和工作人员保持着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无论是救援现场中外救援人员协力营救被困者,还是国际救援队员与中方人员比比划划地交流搜救经验,都让人们看到,纵然语言不同、文化相异,但共同的情感和目标已经将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分秒必争的救援中,除营救出1名幸存者外,四国救援队共挖掘出遇难者遗体52具,其中6具与中方合作。救援队员搜寻遗体细致入微,对待逝者的一举一动无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日本救援队专门挑选了小碎花的收容袋包裹年轻母女的遗体,并集体列队向遗体肃立默哀;俄罗斯救援队在挖掘时尽可能地遮盖好遗体,以保留逝者最后的尊严;韩国救援队处理浸泡在化工原料池内一具高度腐烂的遗体时,面对剧烈的气味没有皱眉掩鼻,而是尽最大限度保存遗体的完好,小心翼翼抬出;新加坡救援队为了逝者安息,不但主动承担遗体搬运和掩埋,甚至趴在墓坑中帮助清理巨大石块。

新加坡救援队队长黄浩泉说,对遇难者家属而言,找到亲人遗体也算是个了结。因为救援队员们深知,每具遗体被找到都意味着很多很多。

医患情真:"天使来到身边"

随着救援工作接近尾声,自5月20日起,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古巴、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又派出医疗队前往中国灾区协助中方医护人员救治地震伤患。在灾区,这200多位外国医生被中国群众亲切地称为"现代白求恩"。

俄罗斯医疗队在彭州市搭建起了巨大的野外移动医院;日本、古巴和英国医疗队来到四川省各大医院,配合中方医护人员救治地震重伤员;意大利医疗队赶赴受灾严重的绵竹市孝德镇搭建高级医疗点;德国医疗队则在都江堰建起一座能满足25万人医疗需要的社区医院;印尼和巴基斯坦医疗队则开赴甘肃灾区救治伤员......

俄罗斯医疗队的华裔医生干俊达说他永远也忘不了他为一名11岁男孩实行截肢手术时发生的一幕:小男孩突然拉住了小干的手。"干叔叔,我害怕,我真的好害怕。"干俊达被这一幕深深触动,他强忍就要夺眶而出的泪水,鼓励小男孩要做个男子汉,战胜恐惧。"别担心,有干叔叔在,一切都会好起来。"

都江堰的骨折伤员不会忘记古巴医生为他进行的腿部按摩极大地缓解了疼痛;彭州的小朋友赵永钦把对俄罗斯医疗队的"感激和敬意"写进了感谢信;绵竹市孝德镇的孩子们更不会忘记在"六一"儿童节那天意大利医疗队的叔叔阿姨们为他们带来的歌曲和美食,让他们在帐篷中度过了难得的快乐时光。

据统计,各国医疗队员在华期间救治地震伤员达数千人次,成功实施骨折、截肢等手术数百例,以及难以计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灾后心理救助。任务完成后,医疗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全都决定将携带的药品捐献给灾区群众。

"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药品、医疗救治,还有重新开始生活的信心。我要把中国孩子们的笑脸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医疗队外科医生卡罗拉说。

在什邡市师古镇,由比利时紧急救援队援建的250顶簇新的白色帐篷整齐地搭建在空地上,十分醒目。当地的孩子们自发在帐篷上用中英文写下他们的心声:"欢迎来中国","真心感谢你们做的每一件事"。

其中一顶帐篷上用红色水彩笔画了一对插着大大翅膀的天使,一旁歪歪扭扭的稚嫩笔迹写着:"谢谢你,天使来到了我身边。"

(新华社记者白洁徐松)